旄頭什么意思,旄頭落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旄頭什么意思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旄頭落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什么意思呀?請解
唐代衛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啥意思?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七言)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戌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云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注釋】
吹角:演繁露:蚩尤與黃帝戰,帝命吹角作龍吟御之。
旄頭:即“髦頭”,也即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舊時以為“胡星”。旌頭落:意謂胡人敗亡之兆。史記天官書:昴曰旄頭,胡星也。注:動搖若跳躍者,胡兵大起。
羽書:史記高帝紀:以羽檄徵天下兵。注: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名曰羽檄。
渠黎:漢書西域傳:渠黎城至龜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黎。按:黎亦作犁。
單于:史記:皇帝敬問匈奴單于。前漢匈奴傳:單于者,廣大之貌也。按:單音蟬,單于者,匈奴君也。
戌樓:駐防的城樓。庾信詩:戌樓侵嶺路。
上將:史記:懷王使宋義為上將。
擁旄:班固祝文:仗節擁旄。
吹笛:樂纂:軍中之樂,鼓笛為上,使聞之者,壯勇而樂和。
四邊:朱超詩:云霧四邊收。
伐鼓:詩小雅:伐鼓淵淵。東都賦:舉烽伐鼓,申令三驅。
陰山:漢書匈奴傳:侯應曰: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十余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時,出師征伐,斥奪其地,攘之于幕北,然后邊境得用少安。邊長老言,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嘗不哭夜。
大呼:后漢書臧宮傳:宮進兵,呼聲動山谷。
虜塞:敵方要塞。云屯: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虜塞在其界。
兵氣:漢書西域傳:矛端生火,此兵氣也。
云屯:后漢書南匈奴傳:控弦抗戈,覘望風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
白骨:蔡琰詩:白骨不知誰。江淹恨賦:試望平原,蔓草縈骨。
劍河:唐書回鶻傳:青山東,有水曰劍河,偶艇以度,水悉東北。河經其國,合而北入海。
亞相:漢制:御史大夫謂之亞相。見容齋續筆。
勤王:書金縢:昔公勤勞王家。
邊塵:江淹詩:何日邊塵靜。
青史:江淹上建平王書:俱啟丹冊,竝圖青史。
【韻譯】
輪臺城頭夜里吹起了陣陣號角,輪臺城北預兆胡人的昴星墜落。
緊急的軍書昨夜飛速送過渠黎,報告單于的騎兵已到了金山西。
從崗樓上西望只看見煙塵彌漫,漢家的軍馬屯駐在輪臺的城北。
封將軍擁旌節銜親自出去西征,凌晨吹號集合了大軍威武前進。
四方的戰鼓雷動宛如雪海洶涌,三軍的喊聲轟鳴象是陰山震動。
敵營上空的烏云屯集氣氛陰沉,戰場上的尸骨與草根糾纏不清。
劍河風急吹得陰云布滿了天空,沙口石凍快把虎馬的鐵蹄凍脫。
封亞相為了王事勤勞含辛茹苦,發誓報答君主平定邊境的煙塵。
自古來英雄名垂青史誰人不見?而今可見封將軍功名勝過古人。
【評析】
??這首邊塞詩雖題為送行,卻重在西征。希望對方掃清邊塵,立功異域。
??詩起首六句先寫戰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接仗,然后寫奇寒與犧牲。謳歌將士抗敵奮不顧身。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凱旋,以頌揚作結。
??全詩一張一弛,抑揚頓挫,結構嚴謹。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張,手法多樣。情韻靈活,充滿浪漫主義激情。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這句話的意思是像火一樣的紅旗,飄揚在高高的六盤山頂,烘托出紅軍將士的勝利喜悅。
【出處】
《清平樂·六盤山》是毛澤東主席的作品。該詞最早發表在1957年1月的《詩刊》,1961年9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報》。
【原文】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譯文】
長空高闊白云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注釋】
1、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
2、望斷:望盡。
3、屈指:屈指計算。
4、紅旗:一九五七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一九六一年九月為寧夏干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該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報》。
5、長纓: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注釋。
6、蒼龍:《后漢書·張純傳》,“蒼龍甲寅”。注曰,“蒼龍,太歲也”。古時以太歲為兇神惡煞,太歲在地上,與天上歲星相應。
【賞析】
《清平樂·六盤山》是紅軍摧毀敵人最后一道封鎖線,翻越六盤山高峰,勝利在望時寫下的詞章。這首詞既抒發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豪情壯志。
旄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
1. 旄是什么意思
◎ 旄 mào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兒);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戰國策》
(4) 另見 máo
◎ 旄 máo 〈名〉
(1) 同本義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說文》。本用媽犁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與羽焉。 右秉白旄。——《書·牧誓》 建彼旄矣。——《詩·小雅·出車》 見羽旄之美。——《孟子》 總光耀之采旄。——《史記·司馬相如傳》 樂師有旄舞。——《周禮·旄人》 上將擁旄西出征。——岑參《輪臺歌》
(2) 又如:旄鉞(本為旗幟和兵器。代指軍權);旄麾(即旌麾。帥旗);旄象(飾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古代常作飾物 羽旄齒革。——《國語·晉語》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左傳·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塵(牦牛和塵);旄氈(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詩·邶風·旄丘》。傳:“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與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頭星);旄頭(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hair;feather;down;wool] 糞除其顛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詩·邶風·旄丘》
(12) 另見 mào
2. 節旄出塞中的“旄”是什么意思
我的百科 我的貢獻草稿箱嘰嘰喳喳的夢 實習我 一級(0)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1/1) | 我的空間 | 百度首頁 | 退出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百科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學 體育 編輯詞條 出塞百科名片 《出塞》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
主要以描寫邊疆的軍旅生活與軍事行動為主。有一定的主關民族意識,因與其所處歷史時期及生存環境有關。
間接的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出塞 [編輯本段]王昌齡詩《出塞》 詩歌信息 名稱:出塞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齡 體裁:七言絕句 詩歌原文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譯文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注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
“龍城飛將”并不指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敵方的戰馬。
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里南下侵擾中原地區。
7. 不教:不叫,不讓。 8. 度:越過 【譯文】 1: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還未回還。
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現在依舊健在, 絕不會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 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仍沒有回還。
如果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胡人的軍隊越過陰山。 3: 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
如果英勇善戰的將軍們依然健在,絕不會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
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
“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
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編輯本段]馬戴詩《出塞》 詩歌信息 名稱:出塞 年代:唐朝 作者:馬戴 體裁:七言絕句 詩歌原文 出塞 金帶連環束戰袍, 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 亂斫胡兵缺寶刀。
詩歌鑒賞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臨洮。”
“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于裝飾“帶”字。
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
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涂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
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后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致,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
這豈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
“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
“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斗時間之長,最后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
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
3. “旄”字什么意思
旄máo mào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旄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旄 máo
部首筆畫
部首:方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0
五筆86:YTTN 五筆98:YTEN 倉頡:YSOHU
筆順編號:4153313115 四角號碼:0821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5C4
基本字義
1. 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上將擁~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詳細字義
〈名〉
1. 同本義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說文》。本用媽犁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與羽焉。
右秉白旄。——《書·牧誓》
建彼旄矣。——《詩·小雅·出車》
見羽旄之美。——《孟子》
總光耀之采旄。——《史記·司馬相如傳》
樂師有旄舞。——《周禮·旄人》
上將擁旄西出征。——岑參《輪臺歌》
2. 又如:旄鉞(本為旗幟和兵器。代指軍權);旄麾(即旌麾。帥旗);旄象(飾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古代常作飾物
羽旄齒革。——《國語·晉語》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左傳·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塵(牦牛和塵);旄氈(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詩·邶風·旄丘》。傳:“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與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頭星);旄頭(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hair;feather;down;wool]
糞除其顛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詩·邶風·旄丘》
12. 另見 mào
旄 mào
基本字義
1. 古同“耄”,年老。
詳細字義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兒);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戰國策》
4. 另見 máo
4. 節旄出塞中的旄的意思
拿著使節和旄出使塞外。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 旄 máo ㄇㄠˊ ◎ 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上將擁~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其它字義 ● 旄 mào ㄇㄠˋ ◎ 古同“耄”,年老。 部首:方,部外筆畫:6,總筆畫:10 五筆86:YTTN 五筆98:YTEN 倉頡:YSOHU 鄭碼:SYMM 筆順編號:4153313115 四角號碼:0821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5C4 詳細字義 ◎ 旄 máo 〈名〉 (1) 同本義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
——《說文》。本用媽犁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
后又用羽,或兼用氂與羽焉。 右秉白旄。
——《書·牧誓》 建彼旄矣。——《詩·小雅·出車》 見羽旄之美。
——《孟子》 總光耀之采旄。——《史記·司馬相如傳》 樂師有旄舞。
——《周禮·旄人》 上將擁旄西出征。——岑參《輪臺歌》 (2) 又如:旄鉞(本為旗幟和兵器。
代指軍權);旄麾(即旌麾。帥旗);旄象(飾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
古代常作飾物 羽旄齒革。——《國語·晉語》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
——《左傳·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塵(牦牛和塵);旄氈(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
——《詩·邶風·旄丘》。傳:“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與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頭星);旄頭(即昂星) (10) 通“髦”。
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
[hair;feather;down;wool] 糞除其顛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詩·邶風·旄丘》 (12) 另見 mào 基本詞義 ◎ 旄 mào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兒);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
——《戰國策》 (4) 另見 máo 《說文解字》 【卷七】【?部】旄 幢也。從?從毛,毛亦聲。
莫袍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旄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6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
5. 節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意思是古代一種用牦牛尾裝飾旗桿頂部的旗子。
節旄出塞的意思是拿著使節和旄出使塞外。旄是一個漢字,讀作máo,是會意兼形聲字,由“?”和“毛”組成。“?”表示旗幟。“毛”也表音。造字本義是指竿頂插著斑紋彪悍的虎豹尾巴的旌旗。
擴展資料:
1、旄字組成的詞語有:庶旄(用以裝飾旌旗的各色羽毛)、旄纛(古代帝王乘輿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朱旄(古代車上的旗飾,用紅色旄牛尾制成)、干旄(旌旗的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郡旄(古代郡守出行時儀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職位)等。
2、節旄出塞例句:
(1)在正史上只有寥寥數筆的昭君節旄出塞形成了綿延千年的文脈,歷代以昭君為題材的文學創作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學現象,筆者稱之為“昭君文學”。
(2)綠珠墜樓,昭君節旄出塞,武則天權傾天下,也不禁看朱成碧,潸然淚下。
(3)今公又以秦兵節旄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4)昭君作為和平使者節旄出塞以后,漢朝與匈奴之間50年左右未爆發戰爭,邊疆地區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_旄
6. 節旄出塞中旄的意思
意思是古代一種用牦牛尾裝飾旗桿頂部的旗子。
節旄出塞的意思是拿著使節和旄出使塞外。旄是一個漢字,讀作máo,是會意兼形聲字,由“?”和“毛”組成。
“?”表示旗幟。“毛”也表音。
造字本義是指竿頂插著斑紋彪悍的虎豹尾巴的旌旗。 擴展資料: 1、旄字組成的詞語有:庶旄(用以裝飾旌旗的各色羽毛)、旄纛(古代帝王乘輿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朱旄(古代車上的旗飾,用紅色旄牛尾制成)、干旄(旌旗的一種。
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郡旄(古代郡守出行時儀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職位)等。
2、節旄出塞例句: (1)在正史上只有寥寥數筆的昭君節旄出塞形成了綿延千年的文脈,歷代以昭君為題材的文學創作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學現象,筆者稱之為“昭君文學”。 (2)綠珠墜樓,昭君節旄出塞,武則天權傾天下,也不禁看朱成碧,潸然淚下。
(3)今公又以秦兵節旄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4)昭君作為和平使者節旄出塞以后,漢朝與匈奴之間50年左右未爆發戰爭,邊疆地區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
“旄”字什么意思?求解
旄máo mào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旄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旄 máo
部首筆畫
部首:方 部外筆畫:6 總筆畫:10
五筆86:YTTN 五筆98:YTEN 倉頡:YSOHU
筆順編號:4153313115 四角號碼:0821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5C4
基本字義
1. 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上將擁~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詳細字義
〈名〉
1. 同本義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說文》。本用媽犛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與羽焉。
右秉白旄。——《書·牧誓》
建彼旄矣。——《詩·小雅·出車》
見羽旄之美。——《孟子》
總光耀之采旄。——《史記·司馬相如傳》
樂師有旄舞。——《周禮·旄人》
上將擁旄西出征。——岑參《輪臺歌》
2. 又如:旄鉞(本為旗幟和兵器。代指軍權);旄麾(即旌麾。帥旗);旄象(飾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古代常作飾物
羽旄齒革。——《國語·晉語》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左傳·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塵(牦牛和塵);旄氈(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詩·邶風·旄丘》。傳:“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與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頭星);旄頭(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hair;feather;down;wool]
糞除其顛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詩·邶風·旄丘》
12. 另見 mào
旄 mào
基本字義
1. 古同“耄”,年老。
詳細字義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兒);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戰國策》
4. 另見 máo
旄是什么意思
◎ 旄 mào 〈形〉
(1) 年老 [o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兒);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confused] 旄不知人。——《戰國策》
(4) 另見 máo
◎ 旄 máo 〈名〉
(1) 同本義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旄,幢也。——《說文》。本用媽犛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與羽焉。 右秉白旄。——《書·牧誓》 建彼旄矣。——《詩·小雅·出車》 見羽旄之美。——《孟子》 總光耀之采旄。——《史記·司馬相如傳》 樂師有旄舞。——《周禮·旄人》 上將擁旄西出征。——岑參《輪臺歌》
(2) 又如:旄鉞(本為旗幟和兵器。代指軍權);旄麾(即旌麾。帥旗);旄象(飾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yak's tail]。古代常作飾物 羽旄齒革。——《國語·晉語》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yak] 骍旄之盟。——《左傳·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塵(牦牛和塵);旄氈(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yak-like hill] 旄丘之葛兮。——《詩·邶風·旄丘》。傳:“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與敦丘)
(9) 星名 [a kind of star]。如:旄星(即旄頭星);旄頭(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outstanding person]。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hair;feather;down;wool] 糞除其顛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詩·邶風·旄丘》
(12) 另見 mào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