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故居在哪里,王導謝安故居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謝安故居在哪里,以及王導謝安故居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烏衣巷是什么朝代的建筑?
南京夫子廟附近的烏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條巷子,也是東晉宰相王導、謝安故居所在地.本來即名揚六朝,自從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一詩問世后,更使其名動中外.有關(guān)它名稱的由來,是個很有趣的話題.一種說法是:...
南京夫子廟一共有幾個門?我后天去要門票嗎?多少錢?
夫子廟是個開放的景點,任何時候來都不要錢,就是其中有幾個名人故居(李香君故居,王導謝安故居),江南貢院幾個小景點需要收門票,不過不是很貴五塊錢到二十不等吧,貌似李香君故居變成茶館了現(xiàn)在,去不去也無所謂,推薦還是晚上去看夜景比較好看,而且比較涼快!
24 請介紹一下東晉宰相謝安?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謝纘,曹魏時任過長安典農(nóng)中郎將(據(jù)羅振玉《芒洛家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以儒素顯”,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一類的文官。父親謝裒(一作褒),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政府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謝安出身于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養(yǎng)。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此兒風神秀徹,后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當時社會名流如劉真長、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對謝安有很高的評價。因此,社會上把謝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謝安早年無意仕宦,朝廷公府雖屢次召辟他出來做官,都被他以身體不好為借口辭退。他寓居在會稽的東山(今浙江上虞縣一帶),經(jīng)常與王羲之、支遁、許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詩詠文,過著逸士一般的悠閑生活。咸康中,在揚州刺史庾冰的強迫下,不得已出任為庾冰的僚屬,但只一個月左右,便又辭職回家。后吏部尚書范汪提名謝安任吏部郎,謝安即寫信拒絕。御史中丞周閔奏謝安被召,歷年不到任,應(yīng)禁錮終身。經(jīng)皇帝下詔才赦免。謝安堂兄謝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四州軍事,握有相當?shù)能娬髾?quán)。升平元年(357)謝尚死,謝安的哥哥謝奕接任謝尚的官職。次年,謝奕也死去,其職由謝安的弟弟謝萬接任。謝氏一家,屢出大官,家門富貴,只有謝安一人隱退。謝安妻子是名士劉惔的妹妹,也是名門閨秀,問謝安為什么不出來做官,謝安輕蔑地說:“恐怕免不了要出來的。”謝安隱居時,每外出游玩,常帶妓女相隨,司馬昱(后即位為簡文帝)當時任宰相,聽后說,“謝安既然肯與人同樂,也不會不與人同憂,召他會出來的。”果不其然,謝安還是十分關(guān)心國家大事,對政局有明智的見解。隱居時,亦常常協(xié)助兄弟從政。謝萬任吳興郡太守時,謝安隨萬赴任。謝萬有時貪睡,謝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風呼他起來理事(《太平御覽》卷七○一引《俗說》)。升平三年,謝萬奉命討伐前燕,謝安也隨軍北上。謝萬為人傲慢,謝安便勸他說:“你身為元帥,應(yīng)常常關(guān)心手下將領(lǐng),使大家齊心協(xié)力,哪里有像你這樣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謝萬不聽,反而每稱諸將為“勁卒”,手下的人都對他很不滿。謝安十分著急,親自登門拜訪謝萬的部將,對他們厚相遜謝親托,自隊帥以下無一例外,深得人心。后謝萬戰(zhàn)敗,手下本欲乘機起事,因念及謝安的緣故才作罷。
升平三年,謝安的名聲愈來愈大,甚至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謝萬兵敗被革職,謝氏兄弟再無人擔任高官,為避免門戶中衰,謝安便毅然決定出仕。升平四年八月,謝安出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當時年已四十了。桓溫得謝安為僚屬,十分高興。對左右的隨從說:“你們可曾在我的僚屬中見過這樣有才能的人?”謝安最初官職不高,但頗有威望。曾推薦門生幾十人給田曹中郎將趙悅子錄用,趙悅子上報桓溫,桓溫讓他錄用一半,但趙悅子認為:“當年謝安在東山時,官府名流屢次催逼,惟恐他不關(guān)心政局人事,今天他自己從鄉(xiāng)選舉士,哪里有反而不用的道理。”于是,全部錄用。
升平五年,謝萬病逝,謝安歸郡赴葬。不久,轉(zhuǎn)任吳興太守。在職期間,無重大建樹,但為政清平。后人思念他,立了“吳興太守謝安碑”(見陸心源《吳興金石記》)。咸安元年(371),升為侍中。這一年,桓溫廢海西公,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簡文帝風姿優(yōu)美,喜儒學、玄學,頗勤于政務(wù)。但無濟世大略。謝安將他看作惠帝之流,只能清談而已。二年,轉(zhuǎn)任吏部尚書、中護軍。七月,簡文帝去世,太子司馬曜繼位,為孝武帝。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終會禪位給自己,不然,也會讓他居攝政事,協(xié)助太子從政。簡文帝原也有這種打算,但由于王坦之、王彪之等人的反對才作罷。桓溫懷疑是謝安、王坦之從中作梗,對他倆懷恨于心。寧康元年(373)二月,桓溫從姑孰入朝,駐扎于新亭,大列兵衛(wèi),傳說要見王坦之和謝安。當時傳說桓溫要殺王、謝,取司馬氏而代之。王坦之十分害怕,問謝安怎么辦。謝安神色不變說:“晉室存亡決定于我們這一次的行事。”便與王坦之去新亭見桓溫。朝廷百官都排列在道路兩旁拜見桓溫,王坦之嚇出一身冷汗,連朝見用的手版也顛倒了。謝安卻從容鎮(zhèn)定。王坦之原來名望與謝安不相上下,至此,人們莫不稱贊謝安勝于王坦之。
寧康初,桓溫大權(quán)在握,威行內(nèi)外,孝武帝軟弱無能,政不己出,全賴謝安、王坦之等大臣盡忠臣輔,維持政局平衡,使桓溫始終不能取司馬氏而代之。桓溫一再催促朝廷授給他加九錫殊禮,記室袁宏起草了禮文,文采甚美,當時桓溫已重病在身,謝安故意緩行其事,每次袁宏呈草稿上來,都要他修改,一連修改了幾次仍不能定稿。袁宏不明其意,問仆射王彪之。彪之說:“桓溫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不會久于人世,文稿還可拖延些時日。”果然,這一年七月,桓溫便病故了,加九錫的事便不了了之。
桓溫死后,桓氏勢力仍十分強盛。其弟桓沖、桓豁,侄兒桓石秀操縱著揚、荊、江等軍事重鎮(zhèn)。謝安為了避免朝政大權(quán)落入桓氏手中,讓崇德褚太后出來臨朝聽政。褚太后是謝安堂姐的女兒,她的臨朝對謝安很有利。不久,謝安升為尚書仆射,領(lǐng)吏部,加后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共掌朝政。寧康二年,中書令王但之出任徐、兗二州刺史,謝安又兼統(tǒng)中書省,成為實際決策者。當時,北方的前秦、前燕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強盛,不斷侵擾東晉邊境,國內(nèi)宗室司馬道子弄權(quán),大族如王、桓諸族恃強抗衡。鑒于這種國情,謝安對外采取和靖政策,盡量減少武力沖突;對內(nèi)施行德政,文武用命,富國強兵,同時維持各大族之間及大族與皇室之間的勢力平衡。如揚、荊、徐、兗四大重鎮(zhèn),前二鎮(zhèn)握于桓氏手中,后二鎮(zhèn)則為太原王氏所操縱。寧康三年,王坦之卒,謝安即以徐州授桓沖,自領(lǐng)揚州刺史,首先奪得對京師威脅最大的軍鎮(zhèn)。當時,太原王蘊因為是皇后的父親而受皇帝的信寵,謝安不久又解桓沖的徐州授王蘊,既間疏王蘊和皇帝的關(guān)系,又削弱桓氏的兵權(quán),也使太原王氏再握軍鎮(zhèn),達到各大族勢力基本上平衡。與此同時,又注意不過分傷害大族的既得利益,乃奏請追封晉初開國功臣的后裔,興亡繼絕。永嘉時,大量北民南渡,大族兼并流民為部曲,不立戶籍。桓溫執(zhí)政時,曾行土斷,三吳首當其沖,被括逃戶多流入京師。有人主張徹底搜索,謝安不許,認為應(yīng)以德政撫民,不行煩細苛政,加上強寇壓境,不宜擾亂民心,故回答說:“京師若容不了這些人,何以稱為京師?”(古義京曰大,師曰眾)史稱謝安“弘以大綱”“不存小察”,基本上類同于王導的施政措施。王導晚年不復理事,行無為之政,死后庾冰繼任,則綱密刑峻,殷羨認為庾冰之政雖綱目不失,終是小道,不如王導之政。謝安十分欣賞和贊同這一評價。因為謝安為政寬恕,事從簡易。人們都稱贊他政如王導而文雅則勝過王導。
烏衣巷是什么朝代的建筑??
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于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此地俗語稱烏衣巷。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后,烏衣巷淪為廢墟。現(xiàn)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
烏衣巷 表達了什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jīng)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qū),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huán)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guān)的歷史聯(lián)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敗。現(xiàn)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jīng)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xiàn)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xiàn)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yīng),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yīng)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xiàn)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jīng)過環(huán)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后,按說,似乎該轉(zhuǎn)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fā)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于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xù)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zhuǎn)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里已經(jīng)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lǐng)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quán)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diào)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fā)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shè)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shù)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后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xiàn)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
〈詩意〉野花在朱雀橋邊遍地盛開著,烏衣巷口夕陽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與凄涼,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不復存在。過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導、謝安等豪華宅第人家,而如今卻已飛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賞析〉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jīng)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后二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烏衣巷因何得名?
夫子廟泮池南側(cè)的烏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條街巷,也是東晉時宰相王導、謝安故居所在地。在六朝時已是十分顯赫,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烏衣巷》,更使它流傳千古。有關(guān)烏衣巷名稱的由來,也因此被人關(guān)注。
有神話傳說:金陵人王榭,航海途中遭風暴翻船,漂流至烏衣國,娶妻生子,后復回故里,但十分思念烏衣國親人,因此將居所之巷取名為“烏衣巷”。也有一種說法:因王導、謝安兩家弟子裙履風流,都喜歡穿黑衣,所以后人將此巷稱為“烏衣巷”。
其實,烏衣巷之名源于孫權(quán)定都南京之際。公元229年,孫權(quán)定都南京,當時秦淮河東岸還屬城郊,駐有軍隊保衛(wèi)都城,因士兵皆穿黑衣,駐軍營地則稱“烏衣營”,至西晉末年,烏衣營舊址改稱烏衣巷。司馬睿南渡建康(南京)后,王、謝望族才立宅烏衣巷。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