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動詞有哪些,尋隱者不遇中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沒有找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尋隱者不遇動詞有哪些,以及尋隱者不遇中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沒有找到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提及的事物和動作有什么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提及的事物:詩人自己、童子、隱士。
動作:詢問,采藥,尋訪。
原文:
尋隱者不遇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擴展資料: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尋隱者不遇和所見兩首詩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共同點:?
《所見》是是清代詩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兩首詩都是關于兒童的詩,都是通過兒童的畫面來表現自己的心境。
不同點:
《所見》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
《尋隱者不遇》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詩歌鑒賞: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詩歌鑒賞:
全詩只有二十字,作為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幾問幾答,并且寓問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 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隱者” 外出而問其“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而寫出“童子”的答語:“師采藥去。”從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我” 專程來“尋隱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采藥在何處?”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古詩古詩隱者不遇里的動詞都有什么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動詞:問、言、采
尋隱者不遇古詩注釋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尋隱者不遇古詩注釋是什么?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尋隱者不遇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云深:指山深云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打聽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藥了。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但詩人采用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精神。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推敲的故事
賈島是我國唐朝的一個著名詩人,早年因生活所迫,當了和尚。他熱愛寫詩,對詩作要求很高。作一首詩要化費很多功夫,一字一句去反復琢磨,為此還引發好多故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賈島推敲的故事。
賈島畫像
有一天,賈島騎驢夜里去看一位朋友李凝,朋友住得很遠很僻靜的地方,可是半夜到的時候,朋友不在家,他只好又向回走,由感而發寫了首詩,這首詩叫做《題李凝幽居》。這首詩先是描述朋友家周圍幽靜的環境,到了“僧推月下門”這句時,賈島拿不準用“推”還是“敲”,一邊思索,一面還不停地用推敲手勢來回揣模,非常的專心,不知不覺中,撞上官道上大官的儀仗隊,被抓到官員面前,才如夢初醒。這個官員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韓愈,韓愈審問賈島時得知賈島撞上儀仗隊的原因,就和賈島一起討論用詞,最后韓愈提儀用“敲”字比較好,暗夜中的敲門聲音響亮,更可以反應黑夜的靜幽和客人的禮貌,賈島連連稱好,騎著驢跟隨韓愈去他家做客,并從此成為了好朋友,一起討論文學創作。
賈島推敲的故事是我國一個非常傳統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在詩歌創作過程中注重對字句的精練和準確。推敲的故事入選了小學生的課本之中,推敲這個詞已經成為在文學創作過程中反復斟酌、比較,來更加準確生動表達作者本意的動詞。
賈島是唐代詩人,后人也稱他為瘦島,是苦吟派的創始人,他寫詩一字一句都反復琢磨,很長時間才作一首詩,讀自己的詩也會非常感動。他的一生非常坎坷,早年家貧做了和尚,因為推敲的故事遇到友人韓愈后,還俗后參加科舉考試,多少年都考不中,后來得罪了皇帝,只做了一個很小的'官,最后在貧苦中病逝。
賈島著名的詩有二十首,篇篇都是直白而簡潔,沒有華麗語言,一下子就深入人心,引起讀者共鳴。例如他的《尋隱者不遇》,簡簡單單的幾句對話就描給出來無影去無蹤的道人形象。還有他的《憶江上吳處士》中景色的描寫,一片凄涼秋色,和朋友分別,詩意悲切,表達了作者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他的詩作《寄韓潮州愈》,表態了他對韓愈的崇敬之情,高山流水,情意深長。他的《題李凝幽居》詩作引發著名的推敲故事,詩意幽靜,引人入勝。
賈島的詩和他的生活緊密相關,他科舉失利后,他非常地悲傷,前途一片暗淡,他寫下了 《下第》詩 。 有時候賈島也斗志昂揚,激情澎湃,他寫下了《病鶻吟》和《劍客》《代邊將》,《逢舊識》,但是他一生非常不得志,沒有機會施展他的抱負,只是空悲嘆。
賈島的詩寫了人生的種種際遇,大多數是訴說人生的悲涼,但其詩風純樸,意境悠長,讀了讓人不勝感慨。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