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是如何為人和為學的,韓愈關(guān)于教與學的主要觀點是
今天給各位分享韓愈是如何為人和為學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韓愈關(guān)于教與學的主要觀點是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唐朝韓愈一生有哪些成就?韓愈事跡介紹
唐朝著名文人韓愈被認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不過要說名氣,蘇軾似乎比他更出名,那今天我們就準備跟大家簡單介紹下韓愈,看看他的一生是有哪些成就。韓愈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也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他有很多作品都對后人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韓愈在文人眼中地位很高,對他的評價也是成就卓然。那韓愈為人到底如何呢?想了解的朋友就趕快來看看吧。
(一)流芳百世的《師說》
韓愈父母早逝,年僅3歲就成了孤兒,由兄嫂鄭氏撫養(yǎng)。
韓愈自小聰慧,勤奮好學。據(jù)史載,3歲時就能識文斷字,不到7歲幾乎讀遍了諸子百家。但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參加了4次科舉考試、3次吏部考試,直到34歲時才入仕。從19歲首次參加科考算起,不是經(jīng)歷了“十年寒窗”、而是“十五年寒窗”的努力。時間雖然增加百分之五十,終歸努力有了回報,也算可喜之事。
韓愈曾經(jīng)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按現(xiàn)在的級別資格套算就是國立中央大學的校長。他這個全國教育界的領(lǐng)軍人物,對于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好老師頗有心得體會。
他寫了篇流芳百世的著名議論文《師說》。
文中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筆者記得,早年的語文課本中,就有他這篇著名的議論文。《師說》對于我國尊師重教觀念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此外學生們要弄懂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用法,細學“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段不可多得的示范文字,就能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攜幫助后學
韓愈不僅教育理論水平高,身體力行提攜幫助后學也做得不錯。唐代詩人張籍,從歲數(shù)來說,要比韓愈大兩歲。不過韓愈當進士考官時,他還在“屢敗屢戰(zhàn)”。韓愈不僅不輕視他,而是熱心地指導、提攜和推薦他,張籍和韓愈結(jié)成了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受韓愈的影響很大。
中唐以后,強大的藩鎮(zhèn)割據(jù)一方,用各種手段拉攏知名文人和中央官吏。有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節(jié)度使李師道想籠絡(luò)已入仕的張籍。張籍就寫了一首《節(jié)婦吟》詩答之。用“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比興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是忠于朝廷,絕不受諸侯們拉攏的態(tài)度。以后李師道兵敗身死,張籍躲過了一場無妄之災。
張籍升為水部郎中且詩名日盛后,感念韓愈當年熱心提攜自己,繼續(xù)發(fā)揚他這種精神,將新進詩人朱慶馀的詩拿來通通吟改一遍,留下最好的26首做成冊藏在袖里,遇到熟人朋友就熱情推薦一番。朱慶馀后來進士及第。
韓愈最有名的故事是他與賈島之間的“推敲”。但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這故事的完整版。筆者簡述上篇:某年深秋的一天,假和尚賈島騎著驢子行走在長安街上,眼觀地下的片片落葉觸景生詩,吟誦出了一句“落葉滿長安”,卻久久想不出下句。此時一隊高官的儀仗隊走過來,驢子一下子竄了進去,引起儀仗隊混亂。
但也就在此時賈島的靈光來了,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賈島沖闖的是京兆尹(相當于現(xiàn)在的首都市長)劉棲楚的依仗隊。劉棲楚可不是寬容之人,大叫一聲“假和尚豈有此理!”為此賈島不僅挨了一頓暴打,還被關(guān)了一夜。
過了不久,賈島去拜訪住在長安郊外山間的朋友李凝不遇,當晚借住其他朋友家。第二天返還長安,在大街上想起昨夜作的“僧推月下門”那句詩,總覺得于當時情景不太妥貼,于是就發(fā)生了與韓愈的“推敲”故事。這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就不贅述了。有人說賈島在搞行為藝術(shù),是有意為之。筆者則認為是賈島那“詩奴”性格所致,不過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罷了。
韓愈是個好官兒好先生,賈島結(jié)識他后開始走紅。韓愈為他專門定作一首詩《贈賈島》進行品牌推介:
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云得暫閑。
天恐文章中道絕,再生賈島在人間。
韓愈評價賈島的才華堪做孟郊的繼承者,從此賈島和孟郊并稱,聲望扶搖直上。在韓愈的幫助支持下,賈島終于金榜題名成功入仕。賈島十分尊重和感激韓愈,韓愈被貶外放時,他寫詩遙寄掛念之情。
(三)勤政為民,珍惜友情
803年關(guān)中大旱,擔任監(jiān)察御史的韓愈通過暗中走訪,發(fā)現(xiàn)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地,而京兆尹李實卻封鎖消息,向朝廷上報虛假信息。韓愈上報實際情況,遭諂臣誣陷,被流放到連州陽山(今廣東清遠境內(nèi))當縣令。精于吏治的韓愈很快憑借卓越政績調(diào)離陽山,一路升遷,先后任國子博士、考功郎中、中書舍人。
819年,時任皇帝唐憲宗下詔從法門寺將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加以供奉,并下旨要求迎送途中官民們都要焚香跪拜。一時之間,京城長安掀起了一陣信佛熱潮。韓愈覺得于國于民有百害而無一利,就上書加以反對,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極為短命。唐憲宗龍顏大怒,下令將韓愈處死。全靠同情韓愈的裴度等人為其說情,韓愈才逃過一劫,但被貶為了潮州刺史,并被責令即日赴任。
韓愈來到潮州后,在短短八個月的任期內(nèi),做了不少實事。由官府出面聘請教師,興辦鄉(xiāng)學,帶領(lǐng)導百姓興修水利,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潮州有條大江,江中有鱷魚專吃過江之人。韓愈寫了篇《祭鱷魚文》,到江邊設(shè)壇拜祭后,責令鱷魚7天之內(nèi)搬出此地。真奇怪哦,從此就不見鱷魚的蹤影了。這雖然是傳奇故事,但當?shù)噩F(xiàn)在所稱的“韓江”、“韓埔”、“韓渡”等名稱,據(jù)說就是韓愈當年驅(qū)逐鱷魚到過的大江和地方。
820年,韓愈奉旨調(diào)回京城,擔任兵部侍郎。一年后鎮(zhèn)州發(fā)生兵變,朝廷派韓愈去化解。韓愈到鎮(zhèn)州后,召集軍民講話,運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和能言善辯的口才,耐心地講述了歸順和謀反的不同結(jié)果。收效不錯,沒不久就兵不血刃的把叛亂平息下去了。新即位的唐穆宗十分高興,遂將韓愈升為吏部侍郎。
柳宗元去世后,為柳宗元料理后事的劉禹錫給韓愈寫信,請他為柳宗元寫篇墓志銘。韓愈比柳宗元大五歲,也是知交好友,于是揮淚寫就了那篇名垂千古的《柳子厚墓志銘》。文內(nèi)“......不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是成語“落井下石”的由來。
韓愈是文章高手,寫墓志銘的收入很豐厚。韓愈寫過一篇歌頌裴度平定淮西的《平淮西碑》,唐憲宗將這文章的一塊石刻賞賜給文中提到的有功之臣韓弘。韓弘大喜過望,饋贈了韓愈五百匹絹,但為柳宗元寫墓志銘,韓愈卻分文未取。
824年,韓愈患病,估摸是保命心切吧,聽信一個方士的胡言,吃下一些丹藥,竟一下子撒手人寰,享年僅57歲。悲乎哉,甚悲矣!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qū)作家協(xié)會會員。
唐朝韓愈是個什么樣的人
韓愈是唐時著名的文學家、 政治 家和思想家,那么韓愈是個什么樣的人?下面是我為你搜集韓愈是個什么樣的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韓愈是個什么樣的人
韓愈,人如其名,愈,超越也,前超古人,后無來者,絕非平庸之輩。韓愈其人著實擔當起這個這個名字。而此名的由來也是韓愈幼年時自己所立下的壯言,因其兩位兄長韓會、韓介皆以人字頭的字為名,韓愈遂遵循其規(guī)律,以愈為名,另為其增添了深意。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自幼聰慧,飽讀經(jīng)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shù)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超凡的天賦和 文化 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二十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二十五歲才及第進士,逐漸在政壇上施展自己的抱負。
韓愈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思想傾向復古。他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維護唐王朝統(tǒng)一。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統(tǒng)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他領(lǐng)導了唐代反駢文的“古文運動”,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韓愈的 故事
韓愈一生有著非常多的故事,他早年的時候父親去世是被大哥養(yǎng)大的,后來大哥死了,就一直跟著大嫂生活,在年紀稍大之后就到洛陽去求學,在洛陽的時候,因為貧困,所以只能住在茅草屋里,穿著粗布麻衣,過著清貧的日子,但是韓愈反而樂在其中很是專心的學習,每天都要讀書到很晚。韓愈非常推崇古文,對于很多人只注重格式駢體非常不喜歡,所以有一次在和朋友一起聊天的時候就說:“讀書就像喝酒一樣,好的書讀來讓人愉快,差的書讀完就非常不爽。”還推薦了自己認為文章出色的大家,比如“孟子,莊子,董仲舒”等人。
韓愈為官非常正直,在他早年剛剛當官的時候,被封為監(jiān)察御史,上任后沒多久當時長安附近的一些地方就發(fā)生了旱災,糧食收成非常不好,但是當時的京兆府尹李實卻還欺上瞞下對皇帝說收成還不錯,所以賦稅非常的高,老百姓都民不聊生,韓愈非常憤怒的上書揭發(fā)這一切,但是卻遭到了李實的迫害,被貶官到了地方去。
在后來還發(fā)生了一起諫迎佛骨的故事,當時的皇帝唐憲宗信奉佛教,就派人去把一節(jié)佛骨迎到宮中,還到處展覽,因此各地的百姓都競相捐獻財物,搞得很多人都破產(chǎn)了,韓愈眼見這樣的場景就上書認為應該停止這種行為,并且認為自古以來信奉佛教的皇帝都沒什么好下場,而且國家也會不安定,這樣激烈的言辭完全激怒了皇帝,幸虧很多人求情所以沒有被殺,只是被貶到了南方。
韓愈生平介紹
韓愈,字退之,世人稱之為“韓昌黎”或者“昌黎先生”,是唐代時期著名的思想、文學和哲學家。韓愈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朝中或者地方為官過。不過在韓愈三歲的時候,韓愈的父親就去世了,后來韓愈兄長韓會也早逝,韓愈只得跟著兄嫂相依為命。
由于韓愈聰明好學,七歲便能言,十二歲就能成文,所以對于參加科考是有信心的。公元789年開始的幾年中,韓愈先后參加了四次了科舉,卻沒有一次中第。后來韓愈的嫂夫人去世,韓愈回到家鄉(xiāng)守喪五個月。
雖然韓愈幾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以失敗結(jié)束,但是這并沒有打擊到韓愈的自信心。公元796年,韓愈受到董晉的舉薦,從而有機會在宣武軍出任觀察推官一職。在這三年的任職期間,韓愈一邊指導青年才俊的學習,一邊極力推廣自己對于散文改革上的看法和主張。后來董晉去世,韓愈扶著其靈柩離境,就在韓愈走后的四天,軍中發(fā)生了變亂,韓愈因此躲過了一劫。
公元801年,韓愈通過了考試,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后又晉升為監(jiān)察御史。韓愈為人正直坦率,面對不平之事,他會毫無顧忌的直言說出事情的要害,加上他那鏗鏘有力的語言藝術(shù),使得說理有深度,有力度,時常會讓犯事之人心里不舒服。關(guān)中地區(qū)大漢,官員卻封鎖消息,韓愈著文說理,被犯事人污蔑,后被流放。
韓愈最為著名的直諫就是諫迎佛骨了。憲宗滿懷欣喜迎接佛骨,卻被韓愈劈頭說道,供奉佛骨是荒唐事,是禍害。這引得皇帝大為惱怒,韓愈因此被又一次被貶。后韓愈逢 天下 大赦,才被調(diào)往中原地區(qū)。后來韓愈還以一身凜然正氣和忠義之膽,勸誡了鎮(zhèn)州的叛亂。
公元824年,韓愈請病在家,年底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猜你喜歡:
1. 顏真卿的歷史評價
2. 唐宋八大家曾鞏的故事有哪些
3. 司馬遷的生平事跡
4. 劉禹錫的故事有哪些
5. 杜甫草堂的傳說故事
6. 宋濂奮斗的故事
舊唐書韓愈傳 韓愈是如何為人和為學的?請結(jié)合原文改卷回答
以下內(nèi)容摘自山夫小唱的網(wǎng)易博客:
韓愈《論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始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書史不言其壽,推其年數(shù),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nèi)找皇常褂诓斯黄溽峋篂楹罹八疲I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嘗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shù)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zhuǎn)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nèi),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shè)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茍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於佛豈合惜身命?所以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zhuǎn)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y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shè),賜衣一襲,衛(wèi)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于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
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諫迎佛骨的故事
著名的佛教名剎法門寺位于陜西扶風縣北崇正鎮(zhèn)的中央,雄偉壯觀的“大圣真身寶塔”樹于法門寺之中,因此人稱“因塔而建寺,寺因塔而著名”。
傳說古天竺(印度)國王阿育王異常篤信佛法,他在釋伽牟尼滅度(死)后,要把佛法發(fā)揚光大于整個世界,因之在全世界修造了八萬四千塔,分葬佛(釋伽牟尼)的舍利。因為有神力役使鬼神勞動,所以這八萬四千塔能在同日建成,其中就有扶風這一塔,繞此塔而筑之寺初名阿育王寺。文獻記載,此寺(包括寺塔)始建于東漢天竺佛教沿絲綢之路東來中國之際,已有兩千年歷史了。
傳說在這座寶塔的底層埋藏著釋伽牟尼滅度后的一節(jié)手指骨,即佛的真身,梵語叫“舍利”,所以此塔一向被尊為“圣冢”,或旌為“大圣真身寶塔”。
因為塔內(nèi)藏有佛的真身“舍利”,所以被認為是極為靈應神圣的寶塔,古傳“三十年開視迎取一次舍利佛骨,則歲歲豐收政通人和。”
武則天自詡“朕即如來”,因感激后梁僧人曇無讖所譯的《大云經(jīng)》中有“女主威伏天下”的宗教預言,所以在登皇帝位后,不但多次表揚此經(jīng)“以合符命”,而且更加推崇佛教,于天授二年把佛教詔推為諸教之首: “今后釋(佛)教直在道法之上,緇服(和尚的黑袍)處黃冠(道士的裝束)之前。”這還不算,她又于天授四年迎奉法門寺佛骨至東京(洛陽)明堂供養(yǎng),并賜絹三千疋修葺寺塔。
她的兒子中宗崇佛更勝武則天一籌,于景龍四年表彰塔寺為大唐圣朝無憂王寺,題舍利寶塔為“大圣真身寶塔”度僧七七四十九人,至此寺內(nèi)“僧徒濟濟,幾百共眾;梵字(廟堂殿宇)嗽嗽,數(shù)千其多”,儼然已為宇內(nèi)的名剎大寺了。
中宗的從孫肅宗更勝他祖宗數(shù)倍,于上元元年迎奉無憂王寺佛骨至宮內(nèi)道場供養(yǎng),并賜金玉佛像、金銀用具及寶石念珠一掛,還有更為珍貴的金欄袈裟一襲,成為自唐以來的最豐厚的賜予。
到了肅宗的玄孫憲宗時,迎佛骨,就更是無以復加了。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憲宗命令太監(jiān)杜英奇率宮人三十持香花前去扶風法門寺迎舍利佛骨。杜英奇一行來到法門寺真身寶塔下,焚香燒燭,頂禮膜拜如儀后,開啟了塔底,只見塔底深有數(shù)丈,修筑精致,里邊金碧相映,水銀為池,池中央浮一黃金之船,船內(nèi)置一碩大的金蓮花,金蓮花中心放一琉璃水晶透明匣,匣內(nèi)葬著佛指。旁邊放著唐肅宗上元元年賜的那襲金欄袈裟!看到這里,杜英奇不由得暗暗倒吸了一口氣; “啊!想不到如此排場富貴!從金欄袈裟推及,池中之水銀、水銀池中之金船、船上之金蓮花、蓮花上之琉璃水晶透明匣,可能全是安史之亂后‘中興之主’肅宗賜予的吧!……”
中使太監(jiān)杜英奇領(lǐng)著由數(shù)百夫役抬著的安置著佛骨的金珠寶剎進入長安開遠門時,只見自開遠門安福樓,夾道迎佛骨的士女,僧眾、軍卒等,人山人海,不可勝數(shù)!呼佛禮佛之聲振耳欲聾。原來,早在下令迎佛骨之初,憲宗已下詔,令京城及沿途府縣之民于路傍壘土為香剎,高一二丈,全部用金翠彩緞裝飾,上列金佛玉爐,名香紅燭。僅長安城內(nèi),這樣的香剎就有數(shù)萬。而京城土民早在三更未明時就擁上街道,看到數(shù)以萬計的金幡、華蓋,旌旗儀仗隊,不可勝數(shù)的寶帳香輿,人們已驚愕感嘆不已,再看到儀仗隊后那數(shù)百人抬著的黃金空剎里那盛著佛骨的琉璃水晶透明空匣時,眾人的禮佛情緒便達到了高潮!不時還有軍卒抽佩劍砍斷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捧著,一步一禮,鮮血灑地地獻于佛骨香剎前;至于匍地肘行,咬斷指頭,截斷頭發(fā)的人就更多了。更有一些虔誠和尚,把艾絨貼在禿頭頂上用火點燃,起名曰“煉頂”。火灼至頭皮,痛不可耐,于是搖頭呼叫。看到的人無不哂哭。
還有一些街市上的大賈豪富,也在爭相舉行無遮齋大佛會,整個通衢大街上結(jié)彩綢為樓閣殿臺,或者用水銀灌池,用金玉扎成樹,爭著招集和尚僧眾,到處都擺設(shè)上金銀佛像,只聽僧眾們吹螺擊鈸之聲不絕于耳,燈燭輝煌不絕于途……為了向佛骨表示虔誠,不惜傾家蕩產(chǎn)、獻兒獻女、割殘肢體!人群中有一位中年人他便是唐代著名的詩人韓愈,看到人們?yōu)橐恍喙前l(fā)狂示誠,他要向憲上奏諫阻,誰知憲宗并不早朝!
原來佛骨被迎到了大明宮中,憲宗李純一直親自供奉了三天,這三天內(nèi)不理朝政,不管國事,一心禮佛。
韓愈便向憲宗上了一封奏章《論佛骨表》諫阻。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韓愈認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應該將這骨頭"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世之惑"。韓愈最后極為懇切地說:"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表示愿負得罪佛祖的一切責任。
唐憲宗接到諫表,大怒,要處死韓愈,當時大臣裴度、崔群出來說情,說韓愈"內(nèi)懷至忠",應該寬恕,以鼓勵忠臣提意見。憲宗說:"韓愈說我奉侍佛教太過分,還可以容忍;他甚至說東漢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說這荒唐的話呢?韓愈作為人臣,竟然狂妄到這個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后決定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到潮州后,寫一謝表,向皇帝表示悔過、謝恩。
韓愈在匆忙中離開長安萬里赴任,不幸在藍關(guān)道上因雪迷路,正在危難之中,他的侄孫韓湘突然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猛見親人,他不勝感慨,不由得即興吟詩一首,以贈韓湘,這就是首有名的《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原來韓湘幼年便學道出走,家人、親戚都不知道他的蹤跡,只是民間傳說八仙中的道童韓湘子便是他,但誰也投有見過!誰知今日他突然出現(xiàn)在藍關(guān)道上!因而韓愈詩中、說:“我知道你從遠處來到這里見我,必定有什么意思吧!”
果然讓韓愈言中了,韓湘來是想趁叔祖被貶的時候,勸其棄官和他一起去修道,但任憑韓湘說得口舌生花,還是被積極入世的韓愈拒絕了,因為韓愈既反對佛教,也反對道教。好在韓愈沒有被韓湘說動,要不然八仙將變成九仙了。
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受此挫折以后,韓愈做事特別謹慎,深伯得罪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無力回天。但是,韓愈思想的影響是人們所始料不及的。韓愈的諫迎佛骨表當時似乎沒有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據(jù)理力爭,錚錚鐵骨,已沖擊了許多人的心靈。第二年"奉佛太過"的皇帝就一命歸西,重復了歷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的悲劇,證明了韓愈"佛不足信"的論斷。再加上韓愈討究儒術(shù),弘揚道統(tǒng),文斥異端,情理并茂,"始若未之信,卒大顯于時","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新唐書·韓愈傳》)韓愈的學生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賈島、劉義,都成為當時有名的文學家。韓愈卒于長慶四年(824),過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秋七月,詔天下佛寺僧尼并勒歸俗"。這是佛教"三武之難"的最后一次大劫難,又稱"會昌之難"。前兩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詔令滅佛的法難。會昌之難,時間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臺的唐憲宗皇帝就"詔上京增置八寺,復度僧尼"。佛教極盛時,與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元氣大傷,從此再也不能重現(xiàn)當年盛況。可以說,韓愈的諫迎佛骨為唐武宗滅佛作了輿論準備,對宋明時代也有深刻的影響。
1987年4月3日,經(jīng)歷了1113年的漫長歲月,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數(shù)千件供佛珍寶,引起世界矚目,根據(jù)陜西省政府部署,組建了法門寺開發(fā)建設(shè)團隊,負責項目開發(fā)建設(shè)。景區(qū)一期工程斥巨資打造(25億元),占地約1300畝,由曾主持設(shè)計臺灣中臺禪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樓“臺北101”等著名建筑的臺灣著名建筑設(shè)計大師李祖原主持設(shè)計。景區(qū)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眾多藝術(shù)佛像、園林雕塑小品等組成,是陜西省強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是陜西建設(shè)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重大舉措,并致力打造“世界佛都”、繼兵馬俑之后的“陜西第二個文化符號”,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旅游圣地。
簡單介紹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后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后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有《韓昌黎集》傳世。
(概述內(nèi)圖片來源:南熏殿舊藏《唐名臣像冊》[2])
本名
韓愈
別稱
昌黎先生、韓吏部、韓昌黎、韓文公
字號
字退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關(guān)于韓愈是如何為人和為學的和韓愈關(guān)于教與學的主要觀點是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