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祠在安徽哪里,安徽李白墓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祠在安徽哪里,以及安徽李白墓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墓在哪里
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太白鎮太白村),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遷葬于此。
李白死哪了,怎么死呢? 李白有沒有陵墓或者是祠堂?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涂,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 郭祥正《青山續集》卷四亦見此二詩。李白祠堂,在當涂青山李白墓前。 當涂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 情有獨鐘,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記得采納啊
李白墓詩仙圣境的含義是什么
李白文化園(李白墓)位于安徽省當涂縣太白鎮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李白墓的東面即是當涂縣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
牌樓上的“詩仙圣境”極為醒目,足以說明李白文化園想要展示的內容。
甬道盡頭是巨大的照壁,沒有字而是一幅磚雕畫,描繪了李白泛舟江上欣賞采石磯風光的畫面。
從照壁右側往南拐,照壁后面會發現一幅立體的山水畫!
太白碑林
我們首先來到了太白碑林,這是由馬鞍山和當涂縣兩級政府投資150+萬興建的,具有江南風格的廊亭式建筑。
據介紹,太白碑林內鑲嵌著現代著名書法家書寫李白各個時期的經典詩文108塊,作者有毛澤東、魯迅、郭沫若、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楚圖南、啟功、陳立夫、沈鵬等,太白碑林將詩歌、書法、建筑藝術融為一體,是文化精品的代表作。
進碑林后首先現在看到是的毛澤東書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的碑刻。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
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
楓葉落紛紛
“謝將軍”即謝朓[tiǎo](464-499),在宣城任上,謝朓將他的詩歌創作推向了數量和藝術的高峰,又被后人稱為“謝宣城”,其死后葬于青山。
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崇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朓”的夙愿,一心想與其結為異代芳鄰。這也是為什么將李白墓從龍山遷往青山這里的緣故。
當代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的詩詞,導游大聲地為我們邊誦讀邊講解。“我來采石磯,徐登太白樓。吾蜀李青蓮,舉杯猶在手。遙對江心洲,似思大曲酒。贈君三百斗,成詩三萬首。紅旗遍地紅,光輝彌宇宙。”
相傳“李白斗酒詩百篇”,郭老要贈其“三百斗”酒,期望詩仙成詩三萬首!但最后二句似與主題不符,有時代的烙印,也是郭老的個性使然,看破不點破。
千載詩人首謫仙,來從白帝彩云邊。長江水搏泥沙下,太白遺章讀莫全。瞑色高樓聽玉簫,一稱太白惹喧囂。千年萬里登臨處,繼箸緣何苦寂寥。——啟功
魯迅書李白《越中覽古》(上圖)。《將進酒》(735年),第一句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天”即出自此詩(下圖)。
走到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蜀道難》前,導游也是著重地要講一番。《蜀道難》創作于唐開元二十年(732),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除此而外,實際上也道出了李白為官的心路歷程,他自認為當官堪比蜀道。
在太白碑林,如果有時間又有人講解,可以慢慢地欣賞。即體會李白詩的意境,又欣賞書法家們的書法,真是兩全齊美的事啊,一次看個夠!
走出太白碑林,站在湖邊再拍一拍李白塑像。李白右手舉酒樽,左手垂于身后,仰望前方,是又在構思什么佳作嗎?
去往李白祠的路上遇一小賣部,導游介紹說,這里的主人是谷氏傳人第四十九代孫谷常新開的。
谷氏家族號稱是李白墓的千年守護人,這個梗有點兒繞了。
一諾千年的守護。李白曾七次來當涂,數次登臨青山,結識了山下一位叫谷蘭馨的年輕人,他們一見如故,結為世交。李白晚年四處漂泊,最后投奔當涂縣令李陽冰,從此谷蘭馨天天陪伴著他。李白臨終前,谷蘭馨承諾愿捐出自家的良田作為李白的長眠之地,并許下諾言,讓家人世世代代守護這塊墓地。
現在的谷常新,在30+年間充當義務講解員近萬次,給無數前來參觀的中外嘉賓講解李白文化。谷氏家族千年守護人的故事相當感人,許多電視臺和其他媒體都曾報道過。但我們對故事的真實性存疑。
小店里最主要的就是出售與李白有關的商品,這倒是真實的。如果是紙質商品,還可以加蓋紀念章等等,不一而足。
懷著對李白的仰慕心情,我也買了一本詩集,回家慢慢品讀吧。
導游帶我們進入李白祠參觀。據介紹,現在的太白祠為1979年后重建。全祠被高出人頭的黑瓦粉墻所環圍。
導游介紹,李白祠建筑格局與清代宗族祠堂相近,前后兩進,素白粉墻,黑灰瓦頂,青磚匍地,聳脊飛檐,畫棟彩梁,寬敞明亮。太白祠正廳門楣橫匾由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題寫。
廊下抱柱聯:詩中無敵酒里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殿上脫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占千秋。
大門楹聯:
欲上青天攬明月,吾將此地巢云松。
廳內抱柱聯:
身無七尺心雄萬丈拔劍銜標上清都倩六龍廻車攬明月,
珠咳九天詩呈五色解冠拍手下白帝借一片孤帆歸青山。
唐代詩人李白一生素有詩仙、酒仙、謫仙之稱,他所作之詩,1000年來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詩圣杜甫稱其為“詩無敵”。
廳內迎面矗立著一尊漢白玉李白塑像,高2.47米,重約3噸。李白側身而立,微微后傾,左手按劍,右手后垂,雙目炯炯有神,目視前方,長須飄逸,完美地體現了詩人的非凡氣度。從太白樓到李白祠,從采石磯再到太白祠,不知看了多少李白的雕像,每一尊都能給游客留下深深的印象。
塑像的背景是一幅巨型徽派版畫屏風,以李白在當涂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由著名書法家舒同親筆題書“李白高蹤”。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正廳壁畫下方有立牌(上圖),將太白祠內外的楹聯內容展示出來,以讓游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而對于我這個愛好記錄的人來說,真是方便了不少。回來寫游記時,不用再去仔細辨認照片上的字跡或去網上搜索楹聯內容了,手動點贊!
太白祠后面即是李白墓,由170塊青石壘起1米多高的墓圈,周長20+米。墓前立一塊石碑,上刻“唐名賢李太白之墓”,碑高1.42米,寬0.64米,楷書,字徑14.5厘米,碑邊有簡單的花紋,沒有記年,據考證系清代所刻。導游說,游客可以繞墓地順時針轉一圈,除迷信之外,我們是真心地憑吊拜謁詩魂,并向其致敬。
手捧剛剛入手的《李白詩詞集》,在李白祠前留影作為紀念。
走出李白祠,李白墓園是一派深秋的湖水景色。
說話間導游帶我們來看“九五之尊”。1980年,修葺一新的李白墓園對外開放,園區內天然長成了兩棵形狀奇特的香樟樹,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棵從根部長成了九丫(上圖左),另外一棵從根部長成了五丫,兩棵香樟樹緊挨在一起,恰似形成了對李白詩作的最高評價,意喻李白是詩人當中的“九五之尊”。現在這兩棵樹的樹齡40年。大自然的造化演變成了人們心中的意愿,也是天意啊!
湖邊有一個小亭子。據《當涂縣志》記載:唐“十詠亭”在府城東。李白有“姑熟十詠”,因以名亭,后毀于歷史風暴。1986年,當涂縣政府籌措資金為紀念李白所寫“姑熟十詠”詩作,在李白終老之地重建。前題額“十詠亭”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劉夜峰所題。
亭中有照壁(上圖),上刻李白“姑熟十詠”詩,為著名書法家黃葉村手書。
照壁背面是《十詠亭重修記》,著名書法家王業霖文并撰寫。后題額三個字由書法家黃葉村所題。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