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唐代送別時有哪些風俗,唐代送別詩的特點

太過熾熱2023-01-14 17:00詩詞231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代送別時有哪些風俗,以及唐代送別詩的特點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考常識古代送別友人的方式?

1、“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請酒送行,古謂“餞飲”,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送別方式,至今仍流行。這種送別方式一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最早源于先秦時已流行的一種叫“祖”的風俗

“祖”,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來干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東漢學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曰‘祖’。”

“祖”,又稱“祖行”,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一,為“行祀禮”,時人出行必不可缺。

“祖行”頗為講究,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多在驛館內或路邊設帳,擺上酒筵,稱為“祖帳”,也稱“祖餞”、“祖席”、“祖筵”等。盛行于唐朝文人中間。

留別金陵諸公

—李白(唐)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

李白的這首詩記述的則是他當年離開南京時南京友人在白下亭為他送別的情況。

2、“折楊柳”——漢代已形成的送別風俗

?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與時節和柳本身均有關系。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一,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隨遇而安。

“折柳送別”流行于漢代,記錄漢代都城長安和畿輔地區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南北朝時期,“折楊柳”之俗已風行各地,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比如南朝簡文帝蕭綱的《折楊柳》這樣寫到:“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

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可以從《送別詩》這首詩中可以看出。

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因為折柳相送盛行,從古籍《三輔黃圖》中可以看出,在當年送別最集中的灞橋,附近的柳樹條都被隨手折光了。因為無法折到長柳枝,唐詩人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詩中只好解釋道:“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為此,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呼吁:“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

3、“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別風俗

“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宋王安石《杖策》詩中就有“杖策窺園日數巡,攀花弄草興常新”。古人喜歡攀花弄草。在唐朝已頗為流行。

送呂少府

—戴叔倫(唐)

共醉流芳獨歸去,故園高士日相親。

深山古路無楊柳,折取桐花寄遠人。

從戴叔倫的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由于路邊沒有柳樹,他便隨手折了桐花送給遠行的友人。

所以古人送別時不僅只會送柳枝,也會送各種各樣的花來表示送別之情,望遠行的友人能夠一路順利。

山中送別,贈汪倫是唐代一些什么習俗?

根據詩句的理解,明確唐代送別時有以下習俗:

送別時間:多在清晨或傍晚時分.送別地點:多在水邊、渡口、長亭之處.送別方式:(1)飲酒作別(2)音樂相伴作別(3)折柳相送(4)設祖帳送行.

古人送別的禮儀

古人送別的禮儀

古人送別的禮儀,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所以都是會經歷送別的時候,送別對于文化來說其實也是講究一定的禮儀的,它緊緊地包含在文化的意義之中,古人更甚,以下分享古人送別的禮儀。

古人送別的禮儀1

【“折楊柳”——漢代已形成的送別風俗】

《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與時節和柳本身均有關系。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一,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古人送別親友,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很快適應,隨遇而安。

折柳送別與古人的辟邪訴求也有密切的關系。對遠行親友最好的祝語是“一路平安”,但路途艱險,難免會遇到麻煩,古人認為這是邪氣侵擾,路鬼作祟,如何辟邪驅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帶上辟邪物。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里皆具驅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風俗。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柳》引《術》稱:“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別時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遠行人路上平平安安。

【“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別風俗】

所謂“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古人喜歡攀花弄草,宋王安石《杖策》詩中就有“杖策窺園日數巡,攀花弄草興常新”。攀花送別之俗起源于何時?準確時代一時也難以說清,至少在唐朝已頗為流行。唐張籍《送從弟刪東歸》稱:“春橋欲醉攀花別,野路閑吟觸雨行。”

李白《江夏送張丞》亦稱:“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類似的還有耿湋的《薦福寺送元偉》:“送客攀花后,尋僧坐竹時。”

但古人送別時不僅只會送柳枝,也會送各種各樣的花來表示送別之情,望遠行的友人能夠一路順利。

而且送花也并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櫻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隨手可摘,都可以送。

如唐代詩人元稹曾用櫻桃花送別,其《折枝花贈行》詩寫道:“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還曾折牡丹花送別,其《贈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餞行》詩稱:“鶯澀余聲絮墮風,牡丹花盡葉成叢。”

【“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詩人王維請酒送行,古謂“餞飲”,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送別方式,至今仍流行。這種送別方式一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最早源于先秦時已流行的一種叫“祖”的風俗。

“祖”,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后來干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東漢學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曰‘祖’。”

“祖”,又稱“祖行”,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一,為“行祀禮”,時人出行必不可缺。

古人送別的禮儀2

中國古代禮儀詳解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

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

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

“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磐、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古人送別的禮儀3

關于送禮

帶著禮物去見朋友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儀禮》當中的《士相見禮》提到,士與士初次見面,一定要帶著“贄”,就是見面的禮物。如果主人辭謝,那么客人要說:“不以贄,不敢見尊者。”意思是說,不帶著禮物,怎么敢來見自己所尊敬的人呢?

再看《儀禮》的《士昏禮》、《聘禮》等篇,我們就會明白人們進行禮節性的會見,也都是帶著“贄”的。但是,如果我們再深入地研究這些文獻就可以發現,古人送禮物,要遵守三條重要的道德原則,并不像現在這樣庸俗。

第一條原則:禮物應當富于道德隱喻

先秦時期,人們彼此拜訪時送的禮物不是黃金白銀,而是富于道德含義的物品。《士相見禮》中說,士相見用的禮物是雉(野雞)。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也不吃誘餌,而是迅速自殺,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

用雉作為見面禮,并非由于它的味道鮮美,而是借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

古代的士派人到女方家提親,帶去的禮物是雁。古人認為大雁是候鳥,非常遵守時間,到了該飛走的時候就一定會飛走,秋天往南,春天往北,屬于“隨陽之鳥”。用雁作為議婚的禮物,含有不剝奪婚齡女子的出嫁機會,以及妻隨夫行的意思。

古人還喜歡用玉器作為禮物,《詩經·衛風·木瓜》有幾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與,永以為好也”,說的就是以玉為報償之禮。

在孔子看來,玉具有許多與君子的道德追求完全吻合的品質,例如,玉的'色澤溫潤而有光潔,很像是“仁”;紋理縝密而又堅硬,好比是“智”;棱角分明而不傷人,有如“義”;玉體懸垂之則下墜,像人的謙卑有禮。

玉發出的聲音,開始時清揚遠播,結束時戛然而止,如同為樂之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有如人的“忠”;外表的色彩一覽無遺,恰如人的誠信。古代君子喜歡佩玉,不是由于它有商品價值,而是“君子比德于玉”。

第二條原則:輕財重禮

先秦時期,如果長期沒有盟會,諸侯之間就沒有機會相見,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會變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問。作為國家禮的是圭、璋之類的玉器。

圭、璋纏著彩色的絲帶,盛放在特制的盒子里,使團成員一路上小心護持。到了聘往國,使者鄭重地將圭璋交給東道國的國君,國君先要“辭玉”,也就是表示謙虛。接著舉行“受玉”的儀式,鄭重其事地收下圭璋。

讓我們難以想象的是,在使者即將歸國的時候,東道國國君又要舉行“還玉”的禮儀,將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動地歸還使者。既然客人是鄭重其事送來的禮物,你已經收下了,為什么又要送還給客人,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當然不是,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寓意。大家想想,如果東道國國君收下這份貴重的禮品,勢必要再準備一份價值相當的禮品送給對方,這么一來一往,雙方的關注點就會落到禮品的價值高低上,彼此為利而交,不僅會淹沒聘禮的真正意義,而且會助長賄賂、貪財之風。因此,為了節省精力和財力,為天下垂范,人們又規定了“還玉”的禮節。

《禮記·聘義》說:“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意思是說,以圭璋為國家禮品,是對聘禮的重視。而“還玉”的禮節,是要突出“輕財重禮”的意思,國君親自做表率,謙讓之風就會在民間興起。

第三條原則:禮尚往來

在平輩之間,禮是講究對等的。《禮記·曲禮》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接受對方禮品而不回禮,有貪圖對方財物之嫌。我們讀《儀禮·士相見禮》可以知道,士甲拜見士乙,帶去的禮物是一只雉。

改日,士乙回訪士甲,帶去的禮物也是一只雉,就是士甲先前帶去的那只雉。士乙很明白,他沒有無緣無故接受士甲饋贈的理由。

古代的士有知識、講情操,并非勢利小人。如果彼此把錢財放在首位,為利而交,則利盡交散;只有為義而交,才能有恒久的友誼。古人對于“還玉”、“還雉”禮節的設計非常高明,反映了中華傳統的人文精神。

關于訪客、會客

古代訪客時的禮儀和今天差不多,例如拜訪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以免影響對方休息;如果事先約定了拜訪的時間,就必須守信,準時到達;出門前,頭發要梳理整齊,衣著要樸素、整潔,合于自己的身份,不炫耀自己的富有、時髦;男性要剃須,女性不穿過于暴露的衣服等等。

另外,在訪客的禮節當中,進門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其中包含著許多需要仔細處理的細節。

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到達對方門口,如果門是關著的,客人應當輕輕叩門,靜候主人開門;千萬不要弄出很大的動靜,驚擾主人和鄰居。如果門虛掩著,門口放著兩雙或者兩雙以上的鞋,里面的說話聲能清楚地聽到,表明沒有私人秘密可言,那么客人無須顧忌,可以推門進去。

相反,如果屋里的談話聲很低,聽不清楚,證明他們談話的內容不足與外人道,這時客人不要貿然進去,《禮記》中所謂“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就是這個意思。

這時,最忌諱的是側著耳朵從門縫里偷聽主人家中的談話,那樣有打探他人隱私之嫌,是不道德的,所以《禮記》中說“毋側聽”。此時,客人可以故意提高聲音說話,讓主人知道外面有客人,以便結束談話,正如《禮記》所云,“將上堂,聲必揚”。

戶開亦開,戶闔亦闔

客人進門之后,應該關上門,還是開著門呢?《禮記》中提到一條原則:“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意思是說,如果門原先是關著的,那么你進門后就把它關上;如果原先是開著的,就還讓它開著。如果后面還有人接著要來,就“闔而勿遂”,意思是把門略略合上,但不要關緊。

落座:長者先,卑者后

客人在哪里就坐,要聽主人的安排,不應想當然地自己挑個座位坐下;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坐在主人固定使用的座位上,以及客廳正中的位置上,那樣有自大之嫌,非常失禮。

主人請客人就座,客人不能大大咧咧地率先坐下,而應該請辭,請主人先坐下,然后自己再坐下。因為按照“長者先,卑者后”的原則,誰先誰后,要看誰的輩分高,如果年輕人搶先坐下,就是對長者不禮貌。如果彼此年齡差不多,則可以約略同時坐下,但是彼此的謙讓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公事不私議

交談,是賓主相見的核心部分。進入這個階段,一般來說,賓主首先要互相寒暄,詢問對方的健康、生活、工作狀況,然后再切入正題。談論的時候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首先,不要談論某些不適合私下議論的話題。

《禮記》中說“公事不私議”,又說“在朝言朝”,“在官言官”,公事應該到辦公室去談。私下議論公事、議論人事關系,既不負責任,又容易形成小團體,所以古人對此非常忌諱。

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交談的話題應該由主人主導。《禮記》中說:“主人不問,客不先舉。”凡是主人還沒有提到的話題,客人一般不要主動提起。如果客人始終主導話題,主人處于從屬的地位,那也是反客為主的表現,會令主人不快。

過猶待,百步余

主人送客,如果對方是晚輩,那么主人站在門內道別就可以了。如果對方是尊長,那么主人則至少應該送出門。《弟子規》中說:“過猶待,百步余。”意思是說,客人離去了,主人不要馬上轉身回去,而是應該再目送一陣,大概等到客人走出一百步左右,不再回頭的時候,也即禮書上所說的“客不顧”,主人才能回去。

如果客人是乘車離開的,則主人應該等到車開動之后再返回。送別的路程越長,說明彼此的情誼越深。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里劉備送徐庶的故事,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彼此道別,劉備依然佇立目送,不料徐庶的身影被一片樹林擋住了,劉備下令把樹林砍了,既表現了兩人之間的深情,又將古人對送客禮儀的重視形容到了極致。

最后,和大家分享《禮記》上的一段話:“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由此可見,德是禮的目的和指導,古人設禮,在于勸人進德,這條原則我們今天不能忘了。

古人送別的習俗

1、餞行送別

餞行送別,古代旅行習俗的一種。由于道路崎嶇,水陸交通工具不發達,古人長途遠行,或乘車船,或騎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艱難,且露宿風餐,路上有各種危險,親故分別,再見難期,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稱之為“祖”。

2、折柳送別。

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采薇》。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

3、送別詩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于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于寄托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別詩往往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充滿希望和夢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風貌。

4、十里長亭送別

秦漢時期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后來也成為人們郊游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十里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

5、南浦送別

《南浦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在詩中,詩人刻畫了送別過程中的傳情細節,用凄涼的景色表達出依依惜別的深情。因古詩文中多寫南浦之別,“南浦”因而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餞行送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折柳送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送別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里長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浦別

古人送別的習俗簡介

1、折柳送別。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這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因此一般認為此俗形成于秦漢時。

關于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取自于《詩經》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與“留”諧音,借此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此外,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生命力很強,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折柳送別,也就寓含*著希望遠行的人,能夠在他鄉頑強地生活下去。

同時,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旅程的平安。

2、音樂相送。這多為唐代文人之間的送別方式。李白在《贈汪倫》中吟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寫了送別時音樂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荊軻刺秦王》中也寫到了音樂送別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3、飲酒餞別。這也多出現在唐代的送別中,從唐詩中便可看出。送別詩中的名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等。酒是文人的最愛,在送別的場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別的時間多為清晨或者傍晚,在詩詞中也尋得到依據。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9295.html

分享給朋友:

“唐代送別時有哪些風俗,唐代送別詩的特點” 的相關文章

送友人時詩句有哪些(關于送友人的詩句有哪些)

送友人時詩句有哪些(關于送友人的詩句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送友人時詩句有哪些,以及關于送友人的詩句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友人的詩句 送別友人的詩詞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賞析...

還有哪些送別詩詩句(送別詩有哪些詩句?)

還有哪些送別詩詩句(送別詩有哪些詩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還有哪些送別詩詩句,以及送別詩有哪些詩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別詩的古詩有哪些? 1、《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2、《山中送別》唐·...

送客的詞有哪些(送客怎么形容)

送客的詞有哪些(送客怎么形容)

大家好,關于送客的詞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送客怎么形容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送別的好詞有哪些,送別的詩詞有哪些? 1、《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

送別詩如何鑒賞(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

送別詩如何鑒賞(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送別詩如何鑒賞,以及送別詩如何鑒賞出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送別古詩《別離》賞析 導語: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送別古詩《...

李白贈別詩有哪些 李白的詩有哪些是送別詩

李白贈別詩有哪些 李白的詩有哪些是送別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贈別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的詩有哪些是送別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李白的送別詩有哪些? 李白的送別詩約160首左右,約占李詩總數的六分之一.送別的對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學士、妻子情人、親戚朋友等等,牽扯到各種社會關系,涉及到...

詩詞中有多少的字 有很多字的詩

詩詞中有多少的字 有很多字的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詩詞中有多少的字,以及有很多字的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中最常見的字 古詩中最常見的字是月,還有春,水,風也很多月(如:床前明月光,明月幾時有,海上升明月,月是故鄉明,思君如滿月,長安一片月,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中霜里斗嬋娟,二十四橋明月夜,……...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詩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 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中國古代詩集有哪些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中國古代大概有多少首詩詞? 據《全唐詩》,唐詩作品存世約五萬五千七百三十首。據《全宋詞》宋詞留世詞作約 20000首。這些只是當時以及后人編錄的數目,里面都是...

芳華金釵指女子多少歲 金釵年華是什么意思

芳華金釵指女子多少歲 金釵年華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芳華金釵指女子多少歲,以及金釵年華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女子芳華代表多少歲? 20—24歲。1、桃李年華:形容女子二十歲。2、花信年華:花信,開花時期。花信年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

歷代詩詞有哪些 古代都有哪些詩

歷代詩詞有哪些 古代都有哪些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歷代詩詞有哪些,以及古代都有哪些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經典古代詩詞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還在苦苦尋找優...

古典漢語字典多少錢 現代漢語字典多少錢?

古典漢語字典多少錢 現代漢語字典多少錢?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古典漢語字典多少錢,以及現代漢語字典多少錢?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古代漢語字典問題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這幾個字典的功能不太一樣的吧,如果日常使用首先淘汰的《康熙字典》。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出版社,我倒是非常推薦69元軟膠面的縮印本,不推薦109...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