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翼日什么意思,越日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越翼日什么意思,以及越日的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文中越是什么意思
造字本義:表示逃避死亡,逃避戰亂之地。古時代中原地區戰爭頻仍,不堪兵災人士紛紛逃往南方的蠻荒之境以求長安。
①本義,動詞:從戰亂中原遠逃南方偏安之地。 ( 本義只見于古文 )
越,遠也。——《小爾雅 ? 廣言》
伆,離也。楚謂之越,或謂之遠。——《方言》卷六
②名詞:遠離中原的東南地區。 越劇 、越語、越南、越王、百越、南越、駱越、閩越、吳越、揚越、於越
凡民自得罪,冠攘奸宄,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書 ? 康誥》
越人夷吾、戎人由余,待譯而后通。——《鹽鐵論 ? 相刺》
太后感析別之懷,各賜王赤綬,加安車駟馬,白越三千端。——《后漢書 ·皇后紀上》
長仞之象,為越僮所鉤,無便故也。——《論衡 ? 物勢》
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史記 ? 李斯列傳》
將軍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則……。——三國 ? 蜀 ? 諸葛亮《隆中對》
為越之雪。——唐 ?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唐 ? 李白《古風》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貨視之。——唐 ? 柳宗元《童區寄傳》
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唐 ? 杜甫《壯游》
錦、綺、繒、布、葛、越皆五兩為束。——《新唐書 ? 禮樂四》
紹興府,《貢禹》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國。隋大業初,改為越州,旋曰會稽郡。——清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 浙江》
③動詞:跨過,跳過,經過,度過。 越冬 越過 越墻 越野 越獄 / 飛越 跨越 跳越 翻山越嶺
越,度也。——《說文》
越,渡也。——《廣雅》
越十七扼。——《呂氏春秋 ? 長攻》
崖可越焉?——《楚辭 ? 天問》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楚辭 ? 天問》
戒勿越。——《禮記 ? 曲禮》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禮。——《書 ? 召誥》
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左傳 ? 昭公四年》
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左傳 ? 成公二年》
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書 ? 盤庚下》
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書 ? 召誥》
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并胡嵩。——《武王伐紂平話》
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
越,逾越險阻也。——《六書故 ? 人九》
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唐 ?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宋 ? 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沙漠所簽者越在萬里之外,雖其數可以百萬計,而道里遼絕。——宋 ? 辛棄疾《美芹十論 ? 審勢》
④動詞:超出,超限。 越軌 越禮 越級 越權 越位 越界 越境 越獄 越俎代庖 / 超越
越,超也。——《洪武正韻 ? 屑韻》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易 ? 系辭下》
無越厥命以自覆。——《書?太甲上》 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漢 ? 司馬相如《上林賦》
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國語 ? 魯語上》
予曷敢有越劂志。——《書 ? 泰誓上》
師不越時。——《荀子 ? 議兵》
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荀子 ? 非相》
越職逾法,以取名譽。——《漢書 ? 宣帝紀》
必使為善者不越月逾時而得其賞。——唐 ? 柳宗元《斷刑論下》
那一枝方天戟超今越古。——元 ? 張國賓《薛仁貴榮歸故里》
人有父母,如日如月。煦之照之,弗隕弗越。——明 ? 劉基《維澤有蒲》
⑤形容詞:遠揚的,遠傳的。 / 激越 清越
越,揚也。——《爾雅 ? 釋言》
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國語 ? 晉語八》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絀然,樂也。——《禮記 ? 聘義》
干木,晉之賢人也。魏文侯過其門,式其廬,所謂德尊萬古,芳越來今矣。——《水經注 ? 河水》
郁郁菲菲,眾香發越。——《文選 ? 司馬相如 ? 上林賦》
⑥副詞:更加,愈加。 越發 越加 越來越 越愛越深 越用越活 越學越無知
宜顰宜笑越精神。——宋 ? 辛棄疾《浣溪沙 ? 贈子文侍人名笑笑》
恰隨妹妹閑行散悶些,到池沼,陌觀絕,越越人嘆嗟。——元 ? 關漢卿《拜月亭》
兄弟花開似棠棣,越到夕陽花越紅。——清 ? 袁枚《五月廿日王渙之山留別蘇杭諸友》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什么意思
你好!
別告我是解簽哦,這句跟簽文無關。原文: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出自尚書,是一篇關于歷史事件的記載,意思是到了第二天是戊午日,在新邑城祭祀了土地神,用了一頭牛,一只羊,一口豬。
如有疑問,請追問。
古代天文歷法是什么?(如:初陽,四時)
古代歷法
選自《古代漢語》
古代的歷法,起於商代以前,後來逐步改進。經過天文學家祖沖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國的歷法已經到了完善的地步。這里簡單地介紹中國古代的歷法(1)。由於歷法和天文有密切關系,同時我們也講一些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常識。
一、年,歲
年和歲是不同的兩個概念(2)。
十二個月為一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有354日(包括六個大月、六個小月),閏年有383日。
太陽一周天為一歲。所謂太陽一周天,是設想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3),復回到春分點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地球公轉的一周期。古人所謂歲,也就是現代天文學所謂的回歸年,又叫太陽年。這樣,一歲就是365 1/4日(實際上是365.24199日)。《書經.堯典》上說:“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是一周歲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說一個整數。這實際上是陽歷的年,中國歷法上叫做“歲實”。
注:1.主要參考書:秦惠同《觀象授時》(《皇清經解》第三十五卷)
2.年和歲,混用則不別。《爾雅》云:“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3.黃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即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道。
年是陰歷,歲是陽歷,所以說中國古代歷法是陰陽合歷。中國的節氣是陽歷(下文)。中國的閏月是用來解決陰陽歷的矛盾的(下文)。
歲的意義來源於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歲星約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為十二個星次,歲星每年行一個星次。十二次的名稱是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有“歲在星紀”,《襄公三十年》有“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歲在大火”,都是以歲星紀年。這是最早的紀年法。後人寫文章,為了仿古,也采用這種紀年法,如潘岳《西征賦》有“歲在玄枵”。
由於歲星是逆時針由西向東運行,歲星紀年法在實際應用中并不方便。為此,古人設想一個假歲星,叫做“太歲”,讓它由東向西與真歲星“背道而馳”,把黃道附近由東向西分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一致。這就是“太歲紀年法”。歲星紀年與太歲紀年見下。
根據《漢書.天文志》所載戰國時代的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在析木(寅),這一年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了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其馀由此類推。此外,古人又為十二辰造了一些別名,即攝提格(寅)、單閼(shan'e,音善惡,卯)、執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協洽(未)、涒灘(申)、作噩(酉)、閹茂(戌)、大淵獻(亥)、困敦(子)、赤奮若(丑)。《楚辭.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說,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
注:1.最近林庚先生說,屈原并非生於寅年寅月。
據《爾雅》所載,攝提格等十二辰叫歲陰,另有紀年的十干叫歲陽。歲陽的名稱是閼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強圉(丁)、著雍(戊)、屠維(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陽(癸)。甲子紀年起於東漢,較早的紀年法是以歲陽和歲陰相配,《史記.歷書》有“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單閼二年(乙卯)”、”游兆執徐三年(丙辰)“、”強梧大荒落四年(丁巳)”(1)等等。後人仿古,也有采用太歲紀年法的,例如司馬光《資治通鑒》。
木星繞天一周,實際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三年就會有一個星次的誤差,叫做“超辰”或“超次”。(漢代劉歆已經發現了超辰,但他說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由於超辰的關系,漢以後的歲星紀年法漸漸與實際不合,誤差越來越大。所以司馬光《資治通鑒》的歲星紀年,實際上只等於甲子紀年。
注:1.焉逢即閼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強梧即強圉。
二、月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古人認為是日月相會,叫做辰(上辰下會,也寫作辰),也叫做合朔。月球自合朔繞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時間是29 499/940日(實際上是29.53059日),叫做一個月。這個數目不夠30日,又多於29日,所以陰歷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間,也就差不多了。還差一點,所以有時候連接兩個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謂月建,把一年十二個月和天上十二辰聯系起來。依夏歷: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做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做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歷,則丑是正月,依周歷,則子是正月。三代的歷法不同。《詩經.豳風.七月》是夏歷和周歷并用,其中所謂“四月”,“七月”等,是指夏歷,所謂“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是指周歷。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國一直沿用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今天所謂舊歷,也指夏歷。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後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古人很重視朔,因為朔的日子定錯了,時序就亂了。天子告朔於諸侯,諸侯告朔於廟。史官記事,遇事件發生在朔日,必須寫明。《書經.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左傳.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臺以望。”後代史書記事,都沿用此法。
古代以干支紀日,史書上不記月之第幾日,而記干支,所以我們必須查明該月朔日的干支,然後按干支紀日法(下文)順推知道是月之第幾日。可查杜預《春秋長歷》和陳垣《二十二史朔閏表》。
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做望。這時地球運行到月亮和太陽中間。由於太陽和月亮此升彼落,一東一西,遙遙相望,所以叫做望。《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後人以十五日為望,十六日為既望。蘇軾《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1),蘇子與客乘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
每月初三叫做胐,《說文》:“胐,月未盛之明也,從月出。”“胐”是月亮出來了,但是還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月亮和太陽成九十度角,叫做弦。《釋名.釋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張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商周時代,一個月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叫做初吉,指初一到初七或初八,即朔日到上弦的一段時間。金文《(左弁右耳部)敦》:“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宮。”第二部份叫即生魄(也寫作霸),指初八或初九到十四日或十五日,即上弦到望日的一段時間。《書經.武成》:“即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第三部份叫做既望,指十五日或十六日到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望日到下弦的一段時間。《書經.召誥蠔》:“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第四部份叫做既死魄,指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下弦到晦日的一段時間(2)。金文《兮伯吉浮盤》:“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又有哉升魄,指初二或初三。《書經.康誥》:“惟三月哉升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旁死魄,指二十五日(3)。《書經.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一個月又分為三部份,叫做旬(甲骨文已有“旬”字)。十天為一旬,又叫“浹日(4)”。《國語.楚語》:“近不過浹日。”十二日為“浹辰”。《左傳.成公九年》:“浹辰之間。”
注:1.一般注本都說《赤壁賦》的“既望”指的是七月十六日,其實是七月十七日,因為那年壬戌七月是大月。
2.這里所謂“既望”與後代所謂“既望(十六日)”不同。
3.關於“初吉”、“生魄”、“死魄”、“既望”這些名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今依王國維說。
4.古代以甲子紀日,稱自甲至癸一次周轉的十日為“浹日”。
四、日,時,刻,分,秒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叫做一日。古人以一晝夜為一日。一日分為十二時(時辰)(1),一百刻。
古人以十二辰紀時,所以後人又叫做“時辰”。從半夜算起,叫做子時。“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里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的時間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的時間為寅時,五點到七點為卯時,七點到九點為辰時,九點到十一點為巳時,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午時,下午一點到三點為未時,三點到五點為申時,五點到七點為酉時,七點到九點為戌時,九點到十一點為亥時。這是符合古制的。
古代計時,用銅壺滴漏法,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劃分一百刻,所以叫做“刻”。古代所謂“刻”,和今人所謂“刻”稍有不同。現在一晝夜分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晝夜分為一百刻(2)。
注:(1)現在我們依照國際習慣,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小時只有時辰的一半,所以成為“小時”。
(2)梁天監年間,曾一度改為九十六刻,但不久又改過來了。銅壺滴漏法每刻有十分;用鐘表計時后,每刻是十五分,每分有六十秒。
晝夜長短,隨著時節而不同。依《後漢書》,夏至晝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東至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晝五十五刻八分,夜四十四刻二分。秋分晝五十五刻二分,夜四十四刻八分。這只是就中原地區來說,至於其他各地,晝夜長短是不同的(1)。
遠在商代以前,古人就用干支紀日。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前邊已經談到,先秦兩漢,關於每月的日期,都不說初一、初二、初三等,而是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據後人考證,這個庚辰是魯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後來曾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紀日法,但歷史學家仍用干支紀日法。
六十甲子大致相當於兩個月,但是由於大月小月合起來只有五十九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對應常常是不一樣的。假定正月初一是甲子,則三月初一是癸亥,等等。
注:(1)據清代《協紀辨方書》,夏至晝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冬至晝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春分、秋分,晝夜各四十八刻。每日是九十六刻。這是按鐘表計時核算的,與《後漢書》稍有不同。
五、四時,節,候
一年分為四時,近代叫做四季。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1)。
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古代叫做“節”,或叫做“氣”。每月有兩個節氣,在前者叫做節氣,在後者叫做中氣。在正常的時候,二十四個節氣和四時十二個月的配合如下表:
(一)春季
正 月(孟春) 立春 雨水
二 月(仲春) 驚蟄 春分
三 月(季春) 清明 谷雨
(二)夏季
四 月(孟夏) 立夏 小滿
五 月(仲夏) 芒種 夏至
六 月(季夏) 小暑 大暑
(三)秋季
七 月(孟秋) 立秋 處暑
八 月(仲秋) 白露 秋分
九 月(季秋) 寒露 霜降
(四)冬季
十 月(孟冬) 立冬 小雪
十一月(仲冬) 大雪 冬至
十二月(季冬) 小寒 大寒
最初的時候,大約只規定了四個節氣,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簡稱“分至”(3)。在《書經.堯典》裏,叫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下文)。後來增加到八個節氣,即《左傳.僖公五年》所謂“分至啟閉”。“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最後規定為二十四個節氣。在《淮南子》中,二十四個節氣已經具備。
二十四個節氣是一個太陽年的二十四等分,所以按陽歷節氣是固定的。一個太陽年共約365又1/4日,因此,每一個節氣是15.2日有奇(4)。因此,一半陽歷年上半年每月六日、二十一日是節氣,下半年是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
比節更小的單位是“候”。每一個節氣有三個候。一個候是五日有奇。古人所謂“時候”,就是指時令河節候。梁簡文帝《與劉孝綽書》:“玉霜夜下,旅雁晨飛,想涼燠得宜,時候無爽。”古人所謂“歲候”,也是指時令和節候。《文選》顏延之《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歲候初過半,荃惠豈久芬!”
降到這里,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所謂歲實,是一歲(一個太陽年)實行之數。八等分為八節(分至啟閉),二十四等分為節氣、中氣,七十二等分為候。
古人憑什麼規定節氣呢?憑天文。具體的辦法是:晝測日影,夜考中星。
古人用土圭測日影。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影最短;冬至日影一丈三尺,影最長。其馀節氣由此類推。詳見《後漢書.歷法》。
所謂夜考中星,是觀察初昏時刻的中天星座。白天見日不見星,所以要在初昏觀星。《尚書.堯典》說: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春、仲秋,指春分、秋分。中,指晝夜平分。日指晝,宵指夜。晝夜平分,則“日中”、“宵中”是一樣的。仲夏、仲冬,指夏至、冬至。日永指夏至晝長;日短,指冬至晝短。仲春日中星鳥,是說春分初昏中星為鶉鳥(即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仲夏日永星火,是說夏至初昏中星為大火(即心宿);仲秋宵中星虛,是說秋分初昏中星為虛宿;仲冬日短星昴,是說冬至初昏中星為昴宿。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恒星為背景的,他們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座標(5);日躔(chan,音纏,太陽經過的星座)在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是: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我們觀測到了初昏中星,也就可以推知日躔所在,同時也可以推知時令節氣。例如《堯典》初昏中星是星宿,那麼日躔在胃,這是當時春分的季節。這里不作詳細介紹。
注:(1)周歷以子月為正月,所以四時都比夏歷早兩個月。《孟子.滕文公上》:“秋陽以暴之。”“秋陽”指的是夏歷五、六月的太陽。
(2)農歷每年的節氣,日期并不完全固定。
(3)“分”是晝夜平分的意思,“至”是極、最的意思。夏至日最長,日行最北,日影最短;冬至日最短,日行最南,日影最長。
(4)這里是所謂恒氣,但實際規定的節氣不是二十四等分。日行有遲有速,冬至日行最速,春分前三日已行天一個象限(九十度),等等。後人歷法精密,以日行天的度數規定節氣,叫做定氣,與恒氣稍有出入。參看下文《贏縮》。
(5)這里所說的赤道不是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以專為翼是什么意思?
以專為翼,天高海闊。
以專為本,致勝千里!翼
漢語漢字
共8個含義
翼,漢字,讀作yì,意思是幫助,輔佐,翼助。
中文名
翼
讀 音
yì
五 筆
NLAW 翼
解 釋
幫助,輔佐:翼助
85%的人還看了
翼支付下載安裝
日本漫畫全彩無嫬擋
翼課網
翼裝飛行失聯女生
基本介紹
中國漢字“翼”
【讀音】yì
【五筆】NLAW 翼
【總筆劃】17
【解釋】幫助,輔佐:翼助。
例:周王寵愛次子,屬周公使輔翼之,將來必有奪嫡之謀。——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古同“翌”,明天,明年。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翼翼〕a.謹慎,如“小心翼翼”;b.嚴整有秩序;c.繁盛,眾多。
姓。
部首:羽
字形結構
[ 首尾分解查字 ]:羽異(yuyi) [ 漢字部件構造 ]:習習田八
[ 筆順讀寫 ]:折捺橫折捺橫豎折橫豎橫橫豎豎橫撇捺
詳細解釋
【名詞】
(形聲。字從羽,從異(yì),異亦聲。“羽”指“羽翅”。“異”引申義為“不同”。“羽”和“異”聯合起來表示“不同的羽翅”。本義:雙翅。轉義:單翅)
同本義〖wing〗
翼,翅也。——《說文解字》
六足四翼。——《戰國策·楚策》
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韓非子·喻老》
南方有比翼鳥焉。——《爾雅》
振鱗奮翼。——宋玉《高唐賦》
又如:翼虎(添上翅膀的老虎);翼張(如鳥展翅。形容分布的樣子);翼膀(翅膀);翼翮(翅膀)
鳥的翅膀
明夷于飛,垂其翼。——《易·明夷》
飛機的兩翼。如:翼型
昆蟲的翅膀
以翼鳴者。——《周禮》
一個隊形(如戰線、散兵線、行進縱隊)左側或右側〖flank〗
韓、魏翼而擊之。——《韓非子·十過》
又如:從左右兩翼夾攻敵人;翼室(路寢旁的左右室。路寢為天子或諸侯的正室);翼衛(輔翼護衛)
星名〖star'sname〗,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六宿,有星二十二顆。如:翼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翼軫(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軫宿)
量詞。用于禽鳥。如:雙翼
【動詞】
分成兩翼或分列左右〖divideintotwowings〗。如:翼列(分列兩旁);翼夾(如兩翼相夾)
輔助〖renderassistancetoaruler〗
予欲左右民,汝翼。——《書·益稷》
又如:翼扶(輔佐,扶助);翼助(輔助);翼佐(輔佐);翼善(輔助善行);翼輔(輔佐);翼成(輔助完成,助成);翼宣(輔助并加以發揚);翼亮(輔佐并發揚光大);翼戴(輔助擁戴)
遮護〖shelter〗
鳥覆翼之。——《詩·大雅·生民》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翼瓦(屋瓦整齊鋪列,如鳥翼相覆);翼蔽(像鳥用翅膀那樣遮掩護);翼卵(以翼覆卵。喻撫育)
借助;憑借〖withthehelpof〗。如:翼馮(倚憑)
【形容詞】
迅疾〖fast;quick〗。如:翼爾(鳥張翼疾飛的樣子)
恭敬,謹肅〖respectful〗。如:小心翼翼(形容恭敬小心,絲毫不敢疏忽懈怠)
通“翌”,第二天〖nextday〗
越翼日乙丑,王崩。——《書·顧命》
王翼日乃瘳。——《書·金滕》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聊齋志異·促織》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 越翼日,三月十三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和求子有什么關系?
求簽里的詩詞多是用暗喻的,這段卜辭詞雖是寫神農祭祀,大概意思是說,神農氏部落族群的人,找到了一個新的居住地,而舉行祭祀活動:“再過一天就是戊午日了,他們將在新遷的住地舉行社祭活動,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三戊午日,他們舉行集體祭祀,祭品用一頭牛、一只羊和一頭豬。”古代氏族部落遷居,多為拓展其生存空間,以有利于子孫后代之繁演,所以這個跟求子是有聯系的。以前有“周公卜洛邑”之說,無非在尋找一處“陰陽交媾、龍脈延續”之地以利子嗣之繁演。您那朋友求子得此簽,若是無子問何時有子呢?即暗喻搬遷新居吧就會生子的!您看這樣的聯想是否合理呢?當然,您若聯想特豐富,可以用巫卜的想象力來解簽也合于“理”的。“越翼日戊午”那說明卜卦是在丁巳日進行的,因為丁巳日的第二天是戊午日。而“丁”呢古代有“人丁”、“壯丁”也表示“子嗣”的意思。那為啥要第二天即戊午日,才舉行祭祀呢?原來這午沖子,一沖就出結果啦。這涉及到巫卜的沖合理論關系的。為啥用牛、羊、豬做祭品,而不用別的動物為祭祀犧牲呢?這也有講夠的。因為丁巳日求子,巳與丑合,用牛。丑未沖丑,用羊。子丑亥三會,用豬。通俗點說吧,這子與亥會,就是“孩”,如此,跟女人求子還是有聯系的吧?這簽文的解法呢,是靠已有的典故知識作無限的聯想,當然,這種聯想必須建立在有依據的、合理的范圍內才可以準確的。而準不準是那求簽人事后才恍然大悟的,而不一定當時就作強解的。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此本說始伐紂時。一月,周之正月。旁,近也。月二日,近死魄。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此本說始伐紂時。一月,周之正月。旁,近也。月二日,近死魄。○旁,步光反。魄,普白反,《說文》作霸,匹革反,云:“月始生魄然貌。”近,附近之近。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翼,明。步,行也。武王以正月三日行自周,往征伐商,二十八日渡孟津。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其四月。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與死魄互言。○哉,徐音載。豐,芳弓反,文王所都也。乃偃武修文,倒載干戈,包以虎皮,示不用。行禮射,設庠序,修文教。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山南曰陽。桃林在華山東。皆非長養牛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華,胡化、胡瓜二反;華山在恒農。長,丁丈反。復,扶又反。丁未,祀于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四月丁未,祭告后稷以下、文考文王以上七世之祖。駿,大也。邦國甸侯、衛服諸侯皆大奔走於廟執事。○駿,荀俊反。豆,本又作梪。籩,音邊。上,時掌反。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燔柴郊天,望祀山川,先祖后郊,自近始。 [疏]“惟一”至“武成”○正義曰:此歷敘伐紂往反祖廟告天時日,說武功成之事也。“一月壬辰,旁死魄”,謂伐紂之年周正月辛卯朔,其二日是壬辰也。“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謂正月三日發鎬京始東行也。其月二十八日戊午渡河。《泰誓》序云“一月戊午,師渡孟津”,《泰誓》中篇云“惟戊午,王次于河朔”是也。二月辛酉朔,甲子殺紂,《牧誓》云“時甲子昧爽,乃誓”是也。其年閏二月庚寅朔,三月庚申朔,四月己丑朔。“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謂四月三日,月始生明,其日當是辛卯也。“丁未,祀于周廟”,四月十九日也。“越三日庚戌,柴望”,二十二日也。正月始往伐,四月告成功,史敘其事,見其功成之次也。《漢書·律歷志》引《武成》篇云:“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若翼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紂。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惟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廟。翼日辛亥,祀於天位。越五日乙卯,乃以庶國祀於周廟。”與此經不同。彼是焚書之后,有人偽為之。漢世謂之“逸書”,其后又亡其篇。鄭玄云:“《武成》逸書,建武之際亡。”謂彼偽《武成》也。○傳“此本”至“死魄”○正義曰:將言武成,遠本其始。”此本說始伐紂時。一月,周之正月”,是建子之月,殷十二月也。此月辛卯朔,朔是死魄,故“月二日,近死魄”。“魄”者,形也,謂月之輪郭無光之處名“魄”也。朔后明生而魄死,望后明死而魄生。《律歷志》云:“死魄,朔也。生魄,望也。”《顧命》云:“惟四月哉生魄。”傳云:“始生魄,月十六日也。”月十六日為始生魄,是一日為始死魄,二日近死魄也。顧氏解“死魄”與小劉同。大劉以三日為始死魄,二日為旁死魄。旁死魄無事而記之者,與下日為發端,猶今之將言日,必先言朔也。○傳“翼明”至“孟津”○正義曰:“翼,明”,《釋言》文。《釋宮》云:“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彼相對為名耳。散則可以通,故“步”為行也。周去孟津千里,以正月三日行自周,二十八日渡孟津,凡二十五日,每日四十許里,時之宜也。《詩》云:“于三十里。”《毛傳》云:“師行三十里。”蓋言其大法耳。○傳“其四”至“互言”○正義曰:“其四月”,此伐商之四月也。“哉,始”,《釋詁》文。《顧命》傳以“哉生魄”為十六日,則“哉生明”為月初矣。以三日月光見,故傳言“始生明,月三日”也。此經無日,未必非二日也。“生明”、“死魄”俱是月初,上云“死魄”,此云“生明”,而魄死明生互言耳。○傳“倒載”至“文教”○正義曰:《樂記》云,武王克殷,“濟河而西。車甲釁而藏之府庫,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是“偃武修文”之事,故傳引之。郊射是禮射也。《王制》論四代學名云:“虞謂之庠,夏謂之序。”故言“設庠序,修文教”也。○傳“山南”至“乘用”○正義曰:《釋山》云:“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李巡曰:“山西暮乃見日,故曰夕陽。山東朝乃見日,故云朝陽。”“陽”以見日為名,故知“山南曰陽”。杜預云:“桃林之塞,今宏農華陰縣潼關是也。”是在“華山東”也。指其所往謂之“歸”,據我釋之則云“放”,“放牛”、“歸馬”互言之耳。華山之旁尤乏水草,非長養牛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此是戰時牛馬,故放之,示天下不復乘用。《易·系辭》云:“服牛乘馬。”“服”、“乘”俱是用義,故以“服”總牛馬。○傳“四月”至“執事”○正義曰:以“四月”之字,隔文已多,故言“四月丁未”。此以成功設祭,明其遍告群祖,知告“后稷以下”。后稷則始祖以下,容毀廟也。天子七廟,故云“文考文王以上七世之祖”。見是周廟皆祭之,故經總云“周廟”也。“駿,大”,《釋詁》文。《周禮》六服侯、甸、男、采、衛、要,此略舉邦國在諸侯服,故云“甸、侯、衛”,其言不次。《詩·頌》云“駿奔走在廟。”故云:“皆大奔走於廟執事”也。○“越三日庚戌”○正義曰:《召誥》云“越三日”者,皆從前至今為三日,此從丁未數之,則為四日,蓋史官不同,立文自異。或此“三”當為“四”,由字積與誤。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