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屬于楚辭嗎,離騷跟楚辭有什么關系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離騷屬于楚辭嗎,以及離騷跟楚辭有什么關系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楚辭》包括《離騷》嗎﹖
《楚辭》包括《離騷》。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
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后世通行本。
擴展資料
輯錄作者
1、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65]??。本名更生,字子政,彭城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治《春秋谷梁傳》,亦好《左氏傳》。曾任諫大夫、宗正等。用陰陽災異附會時政,屢次上書劾奏宦官、外戚專權。
成帝時,任光祿大夫、中壘校尉。曾校閱群書,撰成《別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又編有《楚辭》。所作辭賦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嘆》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
2、王逸
王逸,東漢文學家。字叔師,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所作《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頗為后世學者所重視。
作有賦、誄、書、論等二十一篇,又作《漢詩》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在《楚辭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叔師集》。
3、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戰國時楚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后遭到貴族子蘭、靳尚等人的排擠而去職。
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國政治更加腐敗,首度郢也被秦兵攻破,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
所作《離騷》《九章》《九歌》等。其中《離騷》等更具有宏大篇制,與《詩經》形成顯著區別,對后世影響很大。其傳世作品,都保留在劉向輯集的《楚辭》中。又《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二十篇,其書久佚,篇目與楚辭有無出入,已不可詳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楚辭(中國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離騷是詞還是詩?
離騷是詩。
他的作品體裁是騷體詩。
騷體,亦稱楚辭體。騷體詩,就是指《離騷》一類的詩。《惜誦》是屈原突破四言體式而創造的第一首“騷體詩”。
起源??它起于戰國時的楚國,是屈原創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詩人用這種文體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這類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較自由,句尾多帶“兮”字。這也就是騷體詩的基本特征。
《離騷》是什么體裁
離騷的題材是楚辭。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國最早的長篇抒情詩。是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晚年的作品。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離騷》中詩人用了許多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丑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縱欲、貪婪、淫蕩和強暴。同時,他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離騷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傳記”詩。以浪漫抒情的形式來敘事是其主要的風格。賦、比、興三種修辭手法靈活穿插轉換是其語言運用上的最大特點。
表達了要使楚國強大就必須推行美政的治國思想。表達了推行美政失敗被貶后的不滿不悔情緒及繼續推行美政的堅定信念。表達了無機會再行美政則寧死不叛楚王的忠誠。
全詩中心:推行美政。
敘述文路:努力準備、失敗悲憤、反思不悔;再試遇挫、徘徊無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詩結構:分五章共14個完整意段。前兩章共包含7個完整意段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個完整意段為下半部。
為了便于記憶把握,也可把全詩分為十個相連貫的獨立故事:
上半部五個,《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說理》;
下半部五個,《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問卜》、《屈原請神》、《屈原他投》。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傷靈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
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于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