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的芙蓉山在哪里,劉長卿逢什么芙蓉山主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劉長卿的芙蓉山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劉長卿逢什么芙蓉山主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芙蓉山主人是誰 芙蓉山介紹
1、芙蓉山的主人是劉長卿。
2、芙蓉山屬雪山一脈,綿延數百里,芙蓉山風景名勝區 由芙蓉山、蜀南溫泉、懸棺、隘口石坊和觀寶山林海等六大景區構成的芙蓉山風景名勝區內,恐龍遺址為您揭開古生物、古氣候、古地質的奧秘;富硫溫泉水質潤滑,浴后氣爽神清。
3、四川省芙蓉山,來自云貴高原,屬雪山一脈,綿延數百里。到了巡場,環峰九九,拔地而起,主峰高達1221.3米,云霧繚繞,山巒起伏,有如朵朵蓮花,更似株株芙蓉,故名。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芙蓉山。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原文與賞析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芙蓉山”在山東臨沂、福建閩侯、湖南桂陽、寧鄉等地均有,此芙蓉山何處不詳。這首小詩寫詩人在風雪之夜投宿山莊的情景。詩以白描的手法,描繪出一幅山居風雪夜歸圖。寫景逼真,刻畫生動,語言凝煉,構思精巧,風格清雋,是中唐寫景記行詩的名篇。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上句勾勒出暮色蒼茫、青山隱隱的曠遠空間,下句描繪了山村居舍的貧寒簡陋。僅此兩句,就將一幅清遠簡淡的山村暮景圖展現在我們面前。上句詩人先用“日暮”兩字點明時間,接著用“蒼山”兩字來描寫芙蓉山一帶的群山。這四個字似乎平淡無奇,然詩人于句尾著一“遠”字,意境頓生:唯其“日暮”,茫茫暮靄籠罩著群山,遠處的“蒼山”仿佛更加遙遠,因為山路如此漫長遙遠,使詩人日暮投宿的心情顯得愈為焦急而迫切。“白屋”,指古代平民所居之屋。《漢書》顏師古注曰: “白屋,以白茅覆蓋屋者也。”這里指詩人投宿之處芙蓉山主人的山舍。以“白屋”狀其山舍,已見其貧寒窮困,復飾以“貧”字,則其貧已甚。不僅如此,“貧”字還與句首“天寒”首尾呼應,渲染出山居周圍環境的寂寞蕭條。“天寒”兩字與上句“日暮”對應成文,造成一種日暮天寒、風雪黃昏的氛圍。這兩句詩在景色的選取與安排上是頗下了一番剪裁、提煉功夫的。在眾多的景物中,詩人只擷取了暮色、遠山、寒天、茅舍這些山村風雪之夜的典型景物加以描繪,使之形象鮮明傳神。還有,在寫景角度上也富有變化,首句為遠景,次句則為近景特寫,遠景與近景置于同一畫面,顯得錯落有致而避免了呆滯平板。另外,詩人對顏色字的運用也頗為恰當而巧妙。蒼,青黑色,用“蒼”來形容暮色中寒山的顏色,逼真而貼切。白屋,不僅寫其貧困,其中的“白”字還與“蒼”對應,暗示其屋被雪覆蓋后所呈現的潔白的顏色,為末句“風雪”作了伏筆。
如果說上聯的自然景色完全是以視覺形象來展示的話,那么第三句的畫面則是借助于聽覺形象來表現的。“柴門”,以木柴編結為門,承上“白屋”; “犬吠”,點明是陌生行人叩門投宿,而非主人還家。這一句承上啟下,從全詩的安排來看,上聯展現的是山村靜景,這句從靜景中引入動景,為創造結句風雪人歸的優美意境作了必要的鋪墊。
結句“風雪夜歸人”向稱名句。詩人描繪了這樣一幅生動感人的圖畫:山長路遠,夜色茫茫,風雪交加,行路之人終于找到了歸宿。一個“歸”字極耐人尋味:行人投宿何以言歸?乍看似不合情理,其實我們細加體味,不難發現,這個“歸”字乃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主人的熱情好客,不是從這個“歸”字上體現出來了么?客人的欣慰喜悅,不也從這個“歸”字上流露出來了么?一個“歸”字絕妙地表現了主客之間的一段情意,也使整個畫面景中見情。由此,我們可看出詩人語言的錘煉功夫,也使我們知道了這首寫景小詩何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原因。詩人不但精心構思,巧妙安排,描繪出栩栩如生的自然景物,而且采取熔情入景的藝術手法,使情與景在詩中高度契合,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極肖山莊清景,卻不寂寞。(吳逸一《唐詩正聲評》)
上二句孤寂況味,犬吠人歸,若驚若喜,景色入妙。(黃叔燦《唐詩箋注》)
較王、韋稍淺,其清妙自不可廢。(施補華《峴傭說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詩是什么意思?
全詩意思:暮色降臨山色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原文: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出處: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
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天寒白屋貧”: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擴展資料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后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
這里,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