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饑什么欲去,蠶饑妾欲去古詩
很多朋友對于蠶饑什么欲去和蠶饑妾欲去古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蠶的古詩詞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 漢 · 佚名《陌上桑》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 —— 南北朝 · 佚名《作蠶絲》
二月蠶眠不復久 —— 南北朝 · 庾信《燕歌行》
渡水采桑歸,蠶老催上機 —— 唐 · 王周《采桑女二首》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 —— 唐 · 杜荀鶴《蠶婦》
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 —— 唐 · 李白《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一作翁)》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 唐 · 李白《公無渡河》
美女渭橋東,春還事蠶作 —— 唐 · 李白《陌上桑》
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 唐 · 王建《田家行》
非但畏蠶饑,盈盈嬌路傍 —— 唐 · 常建《春詞二首》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 唐 · 李白《寄東魯二稚子》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 唐 · 王維《渭川田家》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 唐 · 李白《子夜吳歌·春歌》
長腰健婦偷攀折,將喂吳王八繭蠶 —— 唐 · 李賀《南園十三首》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 唐 · 李白《蜀道難》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 唐 · 王建《雨過山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唐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蠶桑能幾許,衣服常著新 —— 唐 · 鮑溶《將歸舊山留別孟郊》
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 —— 唐 · 唐彥謙《采桑女》
田家已刈楚,田婦正好蠶 —— 宋 · 梅堯臣《表臣都官至十三里店》
野蜂兒難尋覓,蝎虎兒干害死,蠶蛹兒畢罷了相思 —— 元 · 喬吉《水仙子·眼前花怎得接連枝》
寧憶春蠶起 —— 南北朝 · 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章詩》
婦女憂蠶租葉去,兒童耘麥荷鉏歸 —— 宋 · 陸游《山行贈野叟》
青裙溪女結蠶卦,白發廟巫催社錢 —— 宋 · 陸游《雨晴風日絕佳徙倚門外》
蠶月雨冥冥,愁云滿太清 —— 宋 · 孔武仲《和四弟夏雨》
逢人借問陶唐主,欲進冰蠶五色絲 —— 唐 · 徐凝《員嶠先生》
白露蠶已絲,空林日凄清 —— 唐 · 錢起《臥疾,答劉道士》
蠶畢起功績,關心聽鳴鵙 —— 宋 · 陳文蔚《窮冬積雪閔織妨婦》
善賈笑蠶漁 —— 南北朝 · 鮑照《觀圃人藝植詩》
童夸犢健浮溪過,婦閔蠶饑負葉歸 —— 宋 · 陸游《初夏》
麥熟蠶將老,晴須雨不宜 —— 宋 · 趙蕃《連雨書事》
纏蠶處繭紛相似,欲學沖虛一魄營 —— 明 · 帥機《秋雨三首其一》
病如夜鶴孤還警,老似春蠶飽即眠 —— 宋 · 劉子翚《次韻溫其元日詩》
養蠶唯堪了官稅,賣犢未足輸米錢 —— 明 · 高啟《練圻老人農隱》
眼前畫士蠶樣密,有如陳君萬才一 —— 宋 · 曾有光《贈畫山水陳兄》
金蠶不可織 —— 南北朝 · 何遜《塘邊見古冢詩》
人物風流對江浪,數將冰蠶寄新題 —— 宋 · 孫應時《寄黃州錄事劉進之同年》
冤句隸濟陰,桑柘宜農蠶 —— 宋 · 梅堯臣《送陳仲容寺丞知冤句》
舍北幾株桑,晚蠶食亦足 —— 宋 · 李復《題朱老壁》
謾道寒蠶冰底,甕繭解成絲 —— 宋 · 何夢桂《八聲甘州·再用韻述懷》
稚蠶細如螘,杜宇號朝昏 —— 宋 · 陸游《春晚書齋壁》
春殘留幾日,越女笑蠶紅 —— 宋 · 晁說之《見諸公唱和暮春詩軸次韻作九首其一》
去日春蠶吐素絲,歸來黃麥看金衣 —— 宋 · 詹體仁《解組自樂》
蠶無夏織桑充寨,田廢春耕犢勞軍 —— 唐 · 杜荀鶴《題所居村舍》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 唐 · 貫休《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子夜吳歌》原文及翻譯賞析
《子夜吳歌》原文及翻譯賞析1
子夜吳歌·夏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注釋
①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后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②鏡湖:一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③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④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西施浣紗于此,故又名“浣紗溪”。
⑤回舟不待月: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夸飾的修辭手法。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象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后,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于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么越國在后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么?”李白沒有對后續的發展著墨,并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象了。但這一想象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余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子夜吳歌》原文及翻譯賞析2
子夜吳歌
春歌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古詩簡介
《子夜吳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又題《子夜四時歌四首》。這四首詩分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是說漢樂府中的秦羅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是說春秋越國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是說戍婦為征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是說戍婦為征夫縫制綿衣之事。作品構思巧妙,層次分明,結體嚴謹。
翻譯/譯文
春歌
秦地有位羅敷女,曾在綠水邊采桑。素手在青條上采來采去,在陽光下其紅妝顯得特別鮮艷。她宛轉地拒絕了太守的糾纏,說:蠶兒已饑,我該趕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擱您寶斑的時間了。
夏歌
鏡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秋歌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掃平胡慮,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冬歌
明晨驛使就要出發,思婦們連夜為遠征的丈夫趕制棉衣。纖纖素手連抽針都冷得不行,更不說用那冰冷的剪刀來裁衣服了。妾將裁制好的衣物寄向遠方,幾時才能到達邊關臨洮?
注釋
子夜吳歌:《子夜歌》屬樂府的吳聲曲辭,又名《子夜四時歌》,分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書·樂志》說:“《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因起于吳地,所以又名《子夜吳歌》。
春歌:同以下的“夏歌”等,有些詩集無這些標題,原詩亦無;有些詩集的小標題為“春”······而無“歌”字。
“秦地”句:秦地,指今陜西省關中地區。羅敷女,樂府詩《陌上桑》有“日出東南隅,歸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的詩句。
素:白色。
“紅妝”句:指女子盛妝后非常艷麗。
“蠶饑”句:梁武帝《子夜四時歌》:“君住馬己疲,妾去蠶欲饑。”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五馬”句:意思是,貴人莫要在此留連。五馬,《漢官儀》記載:“四馬載車,此常禮也,惟太守出,則增一馬。”故稱五馬。這里指達官貴人。
鏡湖:一名鑒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菡萏: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西施浣紗于此,故又名“浣紗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夸飾的修辭手法。
越王:指越王勾踐。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吹不盡:吹不散。
玉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罷:結束。
驛使:古時官府傳送書信和物件的使者。驛:驛館。
絮:在衣服里鋪棉花。征袍:戰士的衣裳。
“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將征夫妻子的手都凍僵了,連針剪都拿不住。素手,白凈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膚白皙。
裁縫:指裁縫好的征衣。
臨洮:在今甘肅省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
賞析/鑒賞
李白的《子夜吳歌》共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六朝樂府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此體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造,尤具新意。這四首詩分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秦羅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戍婦為征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戍婦為征夫縫制綿衣之事。而連起來就是一組彩繪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圖。
第一首詩吟詠了秦羅敷的故事,不僅有美貌,更有美麗的心靈,贊揚她不為富貴動心,拒絕達官貴人挑逗引誘的高尚品質,而且她的勤勞的品質在“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闡述。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興。
第二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著一“隘”字而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西施詠》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后,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象了。但這一想象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余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第三首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認為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好,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末二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第四首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時間是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性。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消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詩人有所取舍,只寫抽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強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手指也不靈巧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從自己的冷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著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征袍”,言簡而意足,然而隨即又情急起來,她想: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包含極度的深情與牽掛。這組詩第三首是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這一首詩卻純從側面落筆,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勢突兀,結句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第三首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第三首則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一類人——思婦形象。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的`佳作。
《子夜吳歌》原文及翻譯賞析3
原文: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怎么也吹不盡,
總是牽系玉關的親人。
什么時候才能平定敵人(胡人),
丈夫就可以結束漫長征途?
注釋
1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
2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3萬戶:千家萬戶。
4吹不盡:吹不散。
5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征人的懷念。
6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7良人:指駐守邊地的老剖。罷:結束。
8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王夫之評價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說:“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西圃詩說》)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的“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讀者須知,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秋歌》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子夜吳歌》原文及翻譯賞析4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翻譯
秦地有位羅敷女,曾在綠水邊采桑。
素手在青條上采來采去,在陽光下其紅妝顯得特別鮮艷。
她宛轉地拒絕了太守的糾纏,說:蠶兒已饑,我該趕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擱您寶斑的時間了。
注釋
“秦地”句:秦地,指今陜西省關中地區。羅敷女,樂府詩《陌上桑》有“日出東南隅,歸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的詩句。
素:白色。“紅妝”
句:指女子盛妝后非常艷麗。
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五馬:這里指達官貴人。
賞析
這首詩吟詠了秦羅敷的故事,贊揚她不為富貴動心,拒絕達官貴人挑逗引誘的高尚品質。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興。唐代孟棨在《本事詩》中評價說:“李白才逸氣高。其論詩云:‘興寄深微……況使束于聲調俳優哉!’”
調笑轉踏原文_翻譯及賞析
上助清歡。女伴相將,調笑入隊。春樓有女字羅敷。二十未滿十五余。金鈽約腕攜籠去,攀枝摘葉城南隅。使君春思如飛絮。五馬徘徊芳草路。東風吹鬢不可親,日晚蠶饑欲歸去。歸去。攜籠女。南陽柔桑三月暮。使君春思如飛絮。五馬徘徊頻駐。蠶饑日晚空留顧。笑指秦樓歸去。石城女子名莫愁。家住石城西渡頭。拾翠每尋芳草路,采蓮時過綠蘋洲。五陵豪客青樓上。醉倒金壺待清唱。風高江闊白浪飛,爭催艇子操雙槳。雙槳。小舟蕩。喚取莫愁迎疊浪。五陵豪客青樓上。不道風高江廣。千金難買傾城樣。那聽繞梁清唱。繡戶朱簾翠幕張。主人置酒宴華堂。相如年少多才調,消得文君暗斷腸。斷腸初認琴心挑。么弦暗寫相思調。從來萬曲不關心,此度傷心何草草。草草。最年少。繡戶銀屏人窈窕。瑤琴暗寫相思調。一曲關心多少。臨邛客舍成都道。苦恨相逢不早。湲湲流水武陵溪。洞里春長日月遲。紅英滿地無人掃,此度劉郎去后迷。行行漸入清流淺。香風引到神仙館。瓊漿一飲覺身輕,玉砌云房瑞煙暖。煙暖。武陵晚。洞里春長花爛熳。紅英滿地溪流淺。漸聽云中雞犬。劉郎迷路香風遠。誤到蓬萊仙館。少年錦帶佩吳鉤。鐵馬追風塞草秋。憑仗匣中三尺劍,掃平驕虜取封侯。紅顏 *** 桃花臉。笑倚銀屏施寶靨。明眸妙齒起相迎,青樓獨占陽春艷。春艷。桃花臉。笑倚銀屏施寶靨。良人少有平戎膽。歸路光生弓劍。青樓春永香幃掩。獨把韶華都占。翠蓋銀鞍馮子都。尋芳調笑酒家胡。吳姬十五夭桃色,巧笑春風當酒壚。玉壺絲絡臨朱戶。結就羅裙表情素。紅裙不惜裂香羅,區區私愛徒相慕。相慕。酒家女。巧笑明眸年十五。當壚春永尋芳去。門外落花飛絮。銀鞍白馬金吾子。多謝結裙情素。樓上青簾映綠楊。江波千里對微茫。潮平越賈催船發,酒熟吳姬喚客嘗。吳姬綽約開金盞。的的嬌波流美盼。秋風一曲采菱歌,行云不度人腸斷。腸斷。浙江岸。樓上青簾新酒軟。吳姬綽約開金盞。的的嬌波流盼。采菱歌罷行云散。望斷儂家心眼。花陰轉午漏頻移。寶鴨飄簾繡幕垂。眉山斂黛云堆髻,醉倚春風不自持。偷眼劉郎年最少。云情雨態知多少。花前月下惱人腸,不獨錢塘有蘇小。蘇小。最嬌妙。幾度尊前曾調笑。云情雨態知多少。悔恨相逢不早。劉郎襟韻正年少。風月今宵偏好。金翹斜亸淡梳妝。綽約天葩自在芳。幾番欲奏陽關曲,淚濕春風眼尾長。落花飛絮青門道。濃愁不散連芳草。驂鸞乘鶴上蓬萊,應笑行云空夢悄。夢悄。翠屏曉。帳里薰爐殘蠟照。賞心樂事能多少。忍聽陽關聲調。明朝門外長安道。悵望王孫芳草。綽約妍姿號太真。肌膚冰雪怯輕塵。霞衣乍舉紅搖影,按出霓裳曲最新。舞釵斜亸烏云發。一點春心幽恨切。蓬萊雖說浪風輕,翻恨明皇此時節。時節。白銀闕。洞里春晴百和爇。蘭心底事多悲切。消盡一團冰雪。明皇恩愛云山絕。誰道蓬萊安悅。江上新晴暮靄飛。碧蘆紅蓼夕陽微。富貴不牽漁父目,塵勞難染釣人衣。白鳥孤飛煙柳杪。采蓮越女清歌妙。腕呈金釧掉鳴榔,驚起鴛鴦歸調笑。調笑。楚江渺。粉面修眉花斗好。擎荷折柳爭相調。驚起鴛鴦多少。漁歌齊唱催殘照。一葉歸舟輕小。千里潮平小渡邊。簾歌白纻絮飛天。蘇蘇不怕梅風軟,空遣春心著意憐。燕釵玉股橫青發。怨托琵琶恨難說。擬將幽恨訴新愁,新愁未盡弦聲切。聲切。恨難說。千里潮平春浪闊。梅風不解相思結。忍送落花飛雪。多才一去芳音絕。更對珠簾新月。——宋代·鄭僅《調笑轉踏》 調笑轉踏 上助清歡。女伴相將,調笑入隊。
春樓有女字羅敷。二十未滿十五余。金鈽約腕攜籠去,攀枝摘葉城南隅。使君春思如飛絮。五馬徘徊芳草路。東風吹鬢不可親,日晚蠶饑欲歸去。
歸去。攜籠女。南陽柔桑三月暮。使君春思如飛絮。五馬徘徊頻駐。蠶饑日晚空留顧。笑指秦樓歸去。
石城女子名莫愁。家住石城西渡頭。拾翠每尋芳草路,采蓮時過綠蘋洲。五陵豪客青樓上。醉倒金壺待清唱。風高江闊白浪飛,爭催艇子操雙槳。
雙槳。小舟蕩。喚取莫愁迎疊浪。五陵豪客青樓上。不道風高江廣。千金難買傾城樣。那聽繞梁清唱。
繡戶朱簾翠幕張。主人置酒宴華堂。相如年少多才調,消得文君暗斷腸。斷腸初認琴心挑。么弦暗寫相思調。從來萬曲不關心,此度傷心何草草。
草草。最年少。繡戶銀屏人窈窕。瑤琴暗寫相思調。一曲關心多少。臨邛客舍成都道。苦恨相逢不早。
湲湲流水武陵溪。洞里春長日月遲。紅英滿地無人掃,此度劉郎去后迷。行行漸入清流淺。香風引到神仙館。瓊漿一飲覺身輕,玉砌云房瑞煙暖。
煙暖。武陵晚。洞里春長花爛熳。紅英滿地溪流淺。漸聽云中雞犬。劉郎迷路香風遠。誤到蓬萊仙館。
少年錦帶佩吳鉤。鐵馬追風塞草秋。憑仗匣中三尺劍,掃平驕虜取封侯。紅顏 *** 桃花臉。笑倚銀屏施寶靨。明眸妙齒起相迎,青樓獨占陽春艷。
春艷。桃花臉。笑倚銀屏施寶靨。良人少有平戎膽。歸路光生弓劍。青樓春永香幃掩。獨把韶華都占。
翠蓋銀鞍馮子都。尋芳調笑酒家胡。吳姬十五夭桃色,巧笑春風當酒壚。玉壺絲絡臨朱戶。結就羅裙表情素。紅裙不惜裂香羅,區區私愛徒相慕。
相慕。酒家女。巧笑明眸年十五。當壚春永尋芳去。門外落花飛絮。銀鞍白馬金吾子。多謝結裙情素。
樓上青簾映綠楊。江波千里對微茫。潮平越賈催船發,酒熟吳姬喚客嘗。吳姬綽約開金盞。的的嬌波流美盼。秋風一曲采菱歌,行云不度人腸斷。
腸斷。浙江岸。樓上青簾新酒軟。吳姬綽約開金盞。的的嬌波流盼。采菱歌罷行云散。望斷儂家心眼。
花陰轉午漏頻移。寶鴨飄簾繡幕垂。眉山斂黛云堆髻,醉倚春風不自持。偷眼劉郎年最少。云情雨態知多少。花前月下惱人腸,不獨錢塘有蘇小。
蘇小。最嬌妙。幾度尊前曾調笑。云情雨態知多少。悔恨相逢不早。劉郎襟韻正年少。風月今宵偏好。
金翹斜亸淡梳妝。綽約天葩自在芳。幾番欲奏陽關曲,淚濕春風眼尾長。落花飛絮青門道。濃愁不散連芳草。驂鸞乘鶴上蓬萊,應笑行云空夢悄。
夢悄。翠屏曉。帳里薰爐殘蠟照。賞心樂事能多少。忍聽陽關聲調。明朝門外長安道。悵望王孫芳草。
綽約妍姿號太真。肌膚冰雪怯輕塵。霞衣乍舉紅搖影,按出霓裳曲最新。舞釵斜亸烏云發。一點春心幽恨切。蓬萊雖說浪風輕,翻恨明皇此時節。
時節。白銀闕。洞里春晴百和爇。蘭心底事多悲切。消盡一團冰雪。明皇恩愛云山絕。誰道蓬萊安悅。
江上新晴暮靄飛。碧蘆紅蓼夕陽微。富貴不牽漁父目,塵勞難染釣人衣。白鳥孤飛煙柳杪。采蓮越女清歌妙。腕呈金釧掉鳴榔,驚起鴛鴦歸調笑。
調笑。楚江渺。粉面修眉花斗好。擎荷折柳爭相調。驚起鴛鴦多少。漁歌齊唱催殘照。一葉歸舟輕小。
千里潮平小渡邊。簾歌白纻絮飛天。蘇蘇不怕梅風軟,空遣春心著意憐。燕釵玉股橫青發。怨托琵琶恨難說。擬將幽恨訴新愁,新愁未盡弦聲切。
聲切。恨難說。千里潮平春浪闊。梅風不解相思結。忍送落花飛雪。多才一去芳音絕。更對珠簾新月。鄭僅(1047~1113) 字彥能,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第進士。歷官顯謨閣待制,出知寧州,徙秦州。崇寧中為熙河路都轉運使。召拜戶部侍郎,改吏部侍郎,知徐州。政和三年終顯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贈光祿大夫,謚修敏。《全宋詞》存其詞12首,均描寫男女戀情。
鄭僅
柳態纖柔,雪艷疏明。問人來、人道輕盈。張琵蓮臉,一寸波橫。比瀟灑處,猶難稱,此嘉名。花前燭下,微顰淺笑,要題詩、盞畔低聲。司空自慣,狂眼須驚。也不辭寫,雙羅帶,恐牽情。——宋代·晁補之《行香子(贈輕盈)》
行香子(贈輕盈)
柳態纖柔,雪艷疏明。問人來、人道輕盈。張琵蓮臉,一寸波橫。比瀟灑處,猶難稱,此嘉名。
花前燭下,微顰淺笑,要題詩、盞畔低聲。司空自慣,狂眼須驚。也不辭寫,雙羅帶,恐牽情。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宋代·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宋詞三百首 , 高中古詩 , 婉約 , 孤獨思念金閨平帖春云暖。晝漏花前短。玉顏酒解艷紅消。一面捧心啼困、不成嬌。別來新翠迷行徑。窗鎖玲瓏影。砑綾小字夜來封。斜倚曲闌凝睇、數歸鴻。——宋代·周邦彥《虞美人(正宮)》
虞美人(正宮)
金閨平帖春云暖。晝漏花前短。玉顏酒解艷紅消。一面捧心啼困、不成嬌。
別來新翠迷行徑。窗鎖玲瓏影。砑綾小字夜來封。斜倚曲闌凝睇、數歸鴻。
《樂府詩集》卷二十八 相和歌辭三(3)
【同前】梁·簡文帝
春色映空來,先發院邊梅。細萍重疊長,新花歷亂開。連珂往淇上,接幰至叢臺。叢臺可憐妾,當窗望飛蝶。忌趺行衫領,熨斗成褫襵。寄語采桑伴,訝今春日短。枝高攀不及,葉細籠難滿。古
【同前】姚翻
雁還高柳北,春歸洛水南。日照茱萸領,風搖翡翠簪。桑間視欲暮,閨里遽饑蠶。相思君助取,相望妾那堪。知
【同前】吳均
賤妾思不堪,采桑渭城南。帶減連枝繡,發亂鳳凰簪。花舞依長薄,蛾飛愛綠潭。無由報君信,流涕向春蠶。主
【 同前】劉邈
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逐伴西城路,相攜南陌頭。葉盡時移樹,枝高乍易鉤。絲繩提且脫,金籠寫仍收。蠶饑日欲暮,誰為使君留。齋
【同前】沈君攸
南陌落光移,蠶妾畏桑萎。逐便牽低葉,爭多避小枝。摘駃籠行滿,攀高腕欲疲。看金怯舉意,求心自可知。古
【同前】陳·后主
春樓髻梳罷,南陌競相隨。去后花叢散,風來香處移。廣袖承朝日,長鬟礙聚枝。柯新攀易斷,葉嫩摘前萎。采繁鉤手弱,微汗雜妝垂。不應歸獨早,堪為使君知。古
【同前】張正見
春樓曙鳥驚,蠶妾候初晴。迎風金珥落,向日玉釵明。徙顧移籠影,攀鉤動釧聲。葉高知手弱,枝軟覺身輕。人多羞借問,年少怯逢迎。恐疑夫婿遠,聊復答專城。古
【同前】賀徹
蠶妾出房櫳,結伴類花叢。度水春山綠,映日晚妝紅。釧聲時動樹,衣香自入風。鉤長從枝曲,葉盡細條空。競采須盈手,爭歸欲滿籠。自憐公府步,誰與少年同。古
【同前】傅縡
羅敷試采桑,出入城南傍。綺裙映珠珥,絲繩提玉筐。度身攀葉聚,聳腕及枝長。空勞使君問,自有侍中郎。知
【同前】
唐·郎大家宋氏齋
春來南雁歸,日去西蠶遠。妾思紛何極,客游殊未返。主
【同前】劉希夷
楊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秦家采桑女,樓上不勝春。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綠。紅臉耀明珠,絳脣含白玉。回首渭橋東,遙憐樹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攜籠長嘆息,逶迤戀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樹疑無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頭。相逢不相識,歸去夢青樓。知
【同前】李彥遠
采桑畏日高,不待春眠足。攀條有馀愁,那矜貌如玉。千金豈不贈,五馬空躑躅。何以變真性,幽篁雪中綠。主
【同前】王建
鳥鳴桑葉間,葉綠條復柔。攀看去手近,放下長長鉤。黃花蓋野田,白馬少年游。所念豈回顧,良人在高樓。齋
【艷歌行】晉·傅玄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字為羅敷。首戴金翠飾,耳綴明月珠。白素為下裾,丹霞為上襦。一顧傾朝市,再顧國為虛。問女居安在,堂在城南居。青樓臨大巷,幽門結重樞。使君自南來,駟馬立踟躕。遣吏謝賢女:“豈可同行車。”斯女長跪對:“使君言何殊!使君自有婦,賤妾有鄙夫。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圖。”知
【同前】陳·張正見
城隅上朝日,斜暉照杏梁。并卷茱萸帳,爭移翡翠床。縈鬟聊向牖,拂鏡且調妝。裁金作小靨,散麝起微黃。二八秦樓婦,三十侍中郎。執戟超丹地,豐貂入建章。未安文史閣,獨結少年場。彎弧貫葉影,學劍動星芒。翠蓋飛城曲,金鞍橫道傍。調鷹向新市,彈雀往睢陽。行行稍有極,暮暮歸蘭房。前瞻富羅綺,左顧足鴛鴦。蓮舒千葉氣,燈吐百枝光。滿酌胡姬酒,多燒荀令香。不學幽閨妾,生離怨采桑。主
【羅敷行】梁·蕭子范
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含情動燕俗,顧景笑齊眉。不愛柔桑盡,還憶畏蠶饑。春風若有顧,惟愿落花遲。齋
【同前】陳·顧野王
東隅麗春日,南陌采桑時。樓中結梳罷,提筐候早期。風輕鶯韻緩,霜灑落花遲。五馬光長陌,千騎絡青絲。使君徒遣信,賤妾畏蠶饑。古
【同前】后魏·高允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這首詩的意思?
譯文:秦地有一位羅敷女,她在綠水邊采桑。蔥白的手在青條上采來采去,在陽光下其紅妝顯得特別明亮鮮艷。她拒絕了太守的糾纏,說:蠶兒餓了,我得趕緊回去,大人啊,不要再流連于此了。
《春歌》吟詠了漢樂府《陌上桑》詩中美女秦羅敷的故事。秦羅敷不僅有美貌,更有美麗的心靈。此首子夜春歌,呈現了一種愉悅美好的樣像,描寫一位年輕女子采桑喂食蠶的樣子,整首予人的感覺是活潑而不失莊重。
原文
子夜四時歌·春歌
唐·李白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擴展資料:
李白的《子夜四時歌四首》,每首六句,分詠春、夏、秋、冬四季。六朝樂府即有《子夜四時歌》,為李白所承,此體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創造,尤具新意。
《子夜四時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分別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秦羅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戍婦為征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戍婦為征夫縫制棉衣之事。四首詩連起來則是一組彩繪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圖。組詩構思巧妙,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子夜四時歌四首
春歌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子夜四時歌四首
蠶饑什么欲去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蠶饑妾欲去古詩、蠶饑什么欲去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