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書事如何寫愁,吳中書事表現了哪些愁
今天給各位分享吳中書事如何寫愁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吳中書事表現了哪些愁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吳中書事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愁
《吳中書事》
朝代:唐
作者:楊乘
十萬人家天塹東,管弦臺榭滿春風。名歸范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
香徑自生蘭葉小,響廊深映月華空。尊前多暇但懷古,盡日愁吟誰與同。
《吳中書事》表現了詩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現的?參考答案:
①對比。通過當年的繁華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對比表現出詩人對歷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詩人的悲傷之情。
②運用典故。通過范暴幫助勾踐滅吳,最終名成歸隱的典故,表達了作
者的羨慕之情(表現了詩人對自己的命運不能自主的悲嘆)。
③直抒胸臆。通過寫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無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傷。
吳中書事原文翻譯
吳中書事原文翻譯如下:
十萬人家天塹東,管弦臺榭滿春風。
名歸范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
香徑自生蘭葉小,響廊深映月華空。
尊前多暇但懷古,盡日愁吟誰與同。
題目“吳中書事”,吳中,地名,現位于江蘇蘇州,“書事”,說明這是一首即景抒懷詩或懷古詠史詩。作者為晚唐詩人,因此詩歌中可能含有國勢衰頹之嘆。
首聯中“天塹”指長江,“天塹東”交代吳中的地理位置。“十萬人家”極寫吳中的繁華,柳永《望海潮》有“參差十萬人家”語。
“管弦”為借代,“管弦”代指音樂;“臺榭”為泛指,意為亭臺樓閣;“滿春風”滿面春風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宋·陳與義《寓居劉倉廨》有“紗巾竹杖過荒坡,滿面春風二月時”語。因此,第二句意為在這美好的春天,于這亭臺樓閣之上,欣賞音樂歌舞。
首聯為以景寫古,寫出當年吳國歌舞升平,一片繁華景象。
頷聯用典,用范蠡助越滅吳,后攜西施歸隱的典故。范蠡歷來被中國的知識分子所推崇,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退的典范。因此,運用范蠡的典故,蘊含有詩人對他的羨慕之情,同時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無奈。
頸聯賞析:頸聯寫景。懷古詠史詩多為“懷古事,寫現景”,景色應為詩人眼前所見。本聯著重于“自”“空”二字,“自”獨自,“空”徒勞的,杜甫《蜀相》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語,“自”“空”二字寫盡景色雖好,可無人賞識之意。
本聯應同此意。香徑自生,回廊空響,當年的繁華已成往事,讓人陡生世事變遷、物是人非之感。
尾聯中,“尊”為樽,酒器;“暇”,空閑;“但”,只,只能。前句意為多有空閑時間,只能喝喝酒,懷懷古,空閑苦悶、無人賞識、無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
后句卒章顯志,直抒胸臆,點出“愁”字,“誰與同”意為“與誰同”,這份悲愁有誰能夠理解呢?雖無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辭官歸隱”之意。范仲淹《岳陽樓記》亦有“微斯人,吾誰與歸”之語,但范文意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誰一道歸去呢?蘊含歸隱之意。
這首七言律詩,以景起筆,以愁收結,感情深沉,語言含蓄;領頸兩聯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全詩表達了詩人不為所用,無人理解的傷感;以及對國運漸衰、世事難測的感嘆。
吳中書事賞析
賞析《吳中書事》
十萬人家天塹東,管弦臺榭滿春風。
名歸范蠡五湖上,國破西施一笑中。
香徑自生蘭葉小,響廊深映月華空。
尊前多暇但懷古,盡日愁吟誰與同。
詳細賞析找不到,以下是本人自己理解哈,僅供參考。
首先十萬人家多指的城市人口,唐朝也是人口增長比較多的朝代之一;
絲竹管弦是娛樂,指的是享樂式的生活。西施應范蠡之求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的故事想必都是清楚的。
雖說最終范蠡攜西施歸隱泛舟,但是西施還是背上了紅顏禍國的名號。那一笑不僅是凄涼還有無奈;
許久無人路過的香幽小徑,落葉層層,新葉尚小,破敗的長廊只有空空的回聲和清冷的明月;
獨自閑暇貪杯懷古,道不盡的傷感和無奈。
綜合有中感時傷懷的意思,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對朝廷政治統治不思進取的不滿,尋不到志同道合的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