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肯到清秋日,如何肯到清秋日寫的是哪種植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肯到清秋日,以及如何肯到清秋日寫的是哪種植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描寫的植物是什么?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描寫的植物是秋天的柳樹。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柳》,全詩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抒發了詩人心中對今昔榮枯變化的悲嘆。
【唐】 李商隱 。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翻譯】:
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隨風輕揚,婀娜多姿,樂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枝仿佛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既然秋色已深,那你(柳)為何又肯捱到秋天來啊!而眼前只有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樹上哀鳴。
【賞析】:
這是詠柳寄慨之作,其中隱含詩人身世之感。
首二句“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寫(柳枝)曾在繁花似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樣,在樂游苑的宴會上隨風起舞。“舞”,生動地寫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寫出了柳枝的歡樂。
樂游春苑,即樂游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人們節日游樂場所。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以春日之柳的繁華得意對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寫秋柳的凄涼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樣地風光無比,受人矚目,而眼下時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對夕陽西下、寒蟬凄切的凄涼處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豈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詰,又是感嘆。
如何肯到清秋日?描寫的是什么植物?
“如何肯到清秋日”描寫的是柳,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柳》。
原詩: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譯文:
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原中游玩。又為何肯捱到秋天來啊,現在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詩歌賞析
這是李商隱任職東川柳仲郢幕府時借詠柳自嘆身世的詩。前二句追憶京城樂游苑春日之綠柳。東風和暖,春光融融,低垂的柳枝隨風輕揚,姿態嬌媚,婆娑歡快,猶如舞女翩翩的錦裙拂著華美的地毯;樂游苑內,更是春光宜人,繁花似錦,又如游苑的仕女,意態翩翩,令人心醉神搖。此二句用擬人辭格形容柳枝的風采,寫出了春日的美好可愛。
后二句寫眼前梓州深秋之衰柳。秋風肅殺,柳葉枯黃,殘陽黯淡,蟬聲衰弱,這凄厲的聲音和悲涼的景象,能不令人悲痛,“如何”陡然一轉,又是反詰,加重了感情的濃度;“肯到”呼應首句“曾逐”,由得意到失意,二字顯得自然貼切,水到渠成。“已”“又”二字,有遞進之勢。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描寫的植物是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描寫的植物是柳樹。
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柳》,全詩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抒發了詩人心中對今昔榮枯變化的悲嘆。
原文: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譯文:曾經隨著東風輕拂歌席舞筵,那是樂游苑讓人斷腸的春天。為什么在今天這蕭瑟的秋日,已經身披夕陽又要滿帶鳴蟬。
柳樹的寓意和象征:
柳樹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生命力也很頑強,所以柳樹寓意著學業有成,事業順利和前途順遂;又因為柳與“留”諧音,所以柳樹寓意著挽留。柳樹象征著春天,在許多古詩中,柳樹和春天密不可分。
1、前程似錦:柳樹的寓意為前程似錦,因為它有較強的耐寒、耐旱、耐鹽堿能力,即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可旺盛生長,適合送給好友,寓意事業有成。
2、生機旺盛:柳樹枝繁葉茂,萌芽早,落葉晚,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3、挽留思念:柳樹的枝條柔韌細弱,葉片蒼綠優雅,微風吹過枝葉輕輕擺動,就像在挽留遠行的戀人。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