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觴是什么,端午蒲觴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蒲觴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端午蒲觴的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溫州地區(qū)劃龍舟都要擺 “香案”,有誰知道香案的來歷和代表的含義嗎??
渡
端午那日,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并“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斗龍”。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初一。
溫州各鄉(xiāng)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jié),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xiāng)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后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qū)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每鄉(xiāng)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xiāng)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qū)分標志。以溫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風俗為例,有的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這南塘河面,以莘塍為河主,所以莘塍東堂廟的龍船特別大,有十六檔,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龍娘。其他龍船上水,必須先到東堂廟朝見,廟司事要賞給彩紅,大青出來,各龍不敢和它競賽,其余小的都叫青龍,其他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做昂炷蘗搿鋇取R蚰涎猿嗌??撬???鄖榧痹輳??愿牧爍雒??潛芑淶囊饉肌A??形┒爛揮瀉諏??姿滴諏?切妝??燦興當狽叫?涫槍輳?賴寐??荒芏飛??嗜?輪菝揮瀉諏??A醬?喝???鵠朔桑?攪?嘍罰??嶠醣輳?饗綰擁潰?饜蟹侄危?暈?磺??妨?ゲ桓繕媯?虼擻寫罅?亍⑿×?刂??俊?
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數。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斗六種執(zhí)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現在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jié)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辯認,只有執(zhí)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斗龍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十里長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終點,不得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頭龍時,這兩人力捺龍頭,與三十六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真可謂英勇。
吃重午粽
棕子民間的制作法是:以箬葉包糯米放在水中燒煮而成。以純糯米包成的,稱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稱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鮮蕃薯刨成絲,剁細)的,稱為蕃薯粽。還有一些農戶特在純糯米中嵌進少量紅棗、金絲蜜棗或蓮子等,以增加風味,包粽子用的箬葉是箬竹的葉。箬葉包成的粽子,既無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束縛粽子的繩子,一般用棕櫚葉片。此葉片燒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粽子的形狀,多以四角為主,稱為角粽,亦有戲作螺旋形的,稱為“裊腳粽”。溫俗規(guī)定,一般是四十個粽扎一把,內有一個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個);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孫粽”(一升米做十個);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個),是分送親友鄰居的。粽子有兩種,上品是餡肉粽、白糖蓮子粽;其次是蠶豆粽、槐豆粽、白粽。后者是用早稻稈或豆稈燒灰,取汁浸而煮之,通過熱水淋掉堿質后即成,俗稱“淋粽”。有的地區(qū)午宴以粽子為主食。
菖蒲酒和草頭湯
在明代,該日,民間“煎百草為湯,老幼皆浴”。至清代,皆以菖蒲、艾蒿之類,煎湯沐浴,叫“草頭湯”(亦稱“蒲湯”)。據說洗了可消毒去穢,使人不染痢疾。在蒼南,則采五種藥草(三張白、水楊梅、蜻蜒花等),與雞鴨蛋同煮,稱“午時草”。其湯供小孩沐浴,浴后以雄黃點額,涂其手腳心,然后吃蛋,也有把草蒲切成碎片,浮在雄黃燒酒杯內,叫做“蒲酒”,也叫“蒲觴”,吃了可以避邪。“未嘗蒲酒心先醉,不沐蘭湯骨亦香。”這是明末溫州人葉尚高,因不肯(艸雉)發(fā),被關在獄中過端午時所寫的詩。有的地方還以草蒲根浸水缸中以解毒。在市區(qū),早晨,人們用粽子、鮮雞蛋、鹽鴨蛋、大蒜,雜以菖蒲、艾蒿等草(俗名“重午草”),放在鍋中煮沸,然后當早餐進食,謂可辟邪。在樂清,端午節(jié)有吃莧菜,蓼(艸晶)、咸蛋、筍鞭的風俗。俗諺云:“莧菜紅,蓼(艸晶)白,吃了咸蛋防飛絲,吃了筍鞭腳骨硬。”在文成,則有吃莧菜、大蒜的習俗,謂夏日可防發(fā)痧。
送節(jié)
端午這天,在溫州地區(qū),對丈人家、外婆家、干爺、塾師,都需要送粽子和魚肉等物,叫做“送節(jié)”,也叫“望節(jié)”,是拜望的意思。如果是婚后第一人端午,叫做“望頭年”,也叫“送新庚”,有錢的人家,粽多至八十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魚、雞、鴨各一對。另外,還有果餌、棗、栗、荔枝、龍眼等等,丈人家回盤則是新夫婦夏天穿的衣服各幾套,還有鞋襪、肚兜、扇子之類,并把子孫粽回還幾個,是祝女兒多子多孫的意思。在樂清,重五節(jié)前幾天,對舅父母、岳父母、干父母同樣要饋贈禮物,俗稱“送重五節(jié)”或“望重五節(jié)”。禮物以粽為主,輔 以魚肉等湊成四樣,俗稱“輕盂”。新婚女婿望第一個重五節(jié)要有六樣,俗稱“重盂”。不論輕盂或重盂都要有相當樣數的回饋禮物,俗稱“回盂”。通常輕盂的回盂有咸鴨蛋、炒淮豆子、批杷、蒲葵扇和龍須鞋等;重盂則加府綢或其他衣料、陽傘、皮拖鞋、肚兜等。在樂清白石,女婿給岳家送黃魚,新婿岳家給婆家(女兒)送雛雞、蕉扇或蚊帳、夏衣。在泰順,婚后三年內,娘家于端午節(jié)時送粽慰問,大粽內常裹以若干小粽,糯米中夾的是大豆之類,其意亦為早生子、多生子。
溫州民間流行著一首《重五謠》,抄錄如下:
吃爻重五粽, 破碎遠遠送。
吃爻雄黃酒, 毒蛇遠遠游。
重五草頭湯, 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麥麥, 字眼學起快。
吃爻重五卵, 做個生員卵。
重五吃大蒜, 讀書做高官。
參考資料:
蒲殤 是什么意思
蒲 pú
是一種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兩米。根莖長在泥里,可食。葉長而尖,可編席、制扇,夏天開黃色花(亦稱“香蒲”):~黃(蒲的花粉)。~棒。~草。~絨。~扇。
殤 (殤) shāng
未成年而死:幼子早殤。
為國戰(zhàn)死者:國殤。殤魂。
蒲殤,兩個字并不是詞組,只是多愁善感之人,用于命名而矣,沒有什么意思.
端午蒲觴,重陽賞菊,什么穿針什么賞桂?
端午蒲觴,重陽賞菊,乞巧穿針,中秋賞桂。
端午飲菖蒲酒,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重陽節(ji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端午節(jié)有賞菊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
乞巧又稱之為七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tǒng)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中秋節(jié)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有賞桂花的習俗。
擴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春節(jié)(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龍?zhí)ь^(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jié)(農歷二月初二)、寒食節(jié)(農歷冬至后的105天)清明節(jié)(公歷4月5日前后)、端午節(jié)(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jié)(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jié)(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jié)(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jié)氣點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jié)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jié)氣點,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
蒲觴是什么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端午蒲觴的意思、蒲觴是什么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