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其德什么含義,日新吾德是什么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日新其德什么含義和日新吾德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日新其德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能具體一點嗎?就要離開了,想帶著母校的校訓走
“日新其德 止于至善”意思是:每天都要使自己的品德變得更好,一直到最完美的境界才行。
止于至善,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漢語成語。謂處于最完美的境界。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鄭玄 注:“止,猶自處也。” 孔穎達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 朱熹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擴展資料
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義。“止于至善”,孔穎達釋為“言大學之道在止處于至善之行。”(《禮記正義》)朱熹釋“止”為“必止于是而不遷”,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再改變,釋“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則,即最高的善。
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傳習錄上·語錄一》)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同上)歷史的解釋雖然表達有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并保持人類最高的善。
其次應該結合《大學》三綱來理解“止于至善”。“止于止善”境界如何達到?這就涉及到成就完善道德的方法和階段等問題,《大學》提出了三綱八目。首先是“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兩綱是達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方法,也是兩個不同的階段。
“明明德”,指個人達到道德的覺悟,前一個“明”是動詞,明了、達到之意,“明德”是指人們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明德”之“明”,表示純凈無染的、圓滿的,是對善的描述。個人達到道德的覺悟之后,還要推己及人,幫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為有道德的人,這就叫“親民”。
“親”有“親屬”、“愛”、“接近”等義,因為愛他人,而想推己及人,這就是“恕”道。所以孔穎達釋“親民”為“親愛于民”(《禮記正義》)。朱熹釋“親民”為“新民”,“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四書集注·大學章句》)這種解釋融入了佛教的如來藏思想。
王陽明不同意朱熹之釋,認為如果說是“新民”,應該是“自新之民”,不需要人他的教誨而能自覺。而“親民”則含有“教養”的含義,“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傳習錄上·語錄一》)強調恢復“親民”的本義。王陽明的解釋比較符合《大學》的本義。
《禮記》中關于大學之道的另一段話,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明明德”和“親民”的意義,突出教育的作用,認為古代教育,首先是對個人的培養,必須通過九年的時間,達到大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禮記·學記》)“知類”指掌握普遍的規律性、本質、本體,“通達”指知識運用的普遍性,觸類旁通,無所障礙,“不反”指不退轉,大成境界的穩固性,不會再返回到未受教育或低層教育的境地。
這是“明明德”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以仁愛之心教化他人,“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同上)化導民眾,使近者悅而遠者來。這是講的“親民”之道。
經過明明德和親民兩個階段,就會達到至善的境界。作為校訓,從簡潔的要求出發,只要強調最高階段或者結果之“止于至善”即可,作為過程、階段的“明明德”、“親民”,其意義已含攝于其中。?[4]
第三應該結合八目來理解“止于至善”。八目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禮記·大學》)這八目的核心在于修身,而基礎在于格物。依朱熹的解釋,格、致、誠、正作為修身的方法,屬于明明德的內容,而齊、治、平作為修身的功用,是新民(親民)的內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因此,八目是對三綱之“明德”綱和“親民”綱的進一步說明,最后要達到的境界仍然是“止于至善”綱。
這里分為兩條道路,內圣之路和外王之路。內圣是格致誠正之路,外王是修齊治平之路。這兩條路的起點是“格物”,傳統的解釋,鄭玄釋曰:“格,來也;物,猶事也。”(《禮記注》)基本的意義是和事物加以接觸,認識事物。
格物的對象,各家解釋不同,但基本上是兩方面,一是向內格心,二是向外格事,兩者都有一個知識論和人性論上的預設。向外格事,是程朱理學一派的觀點,知是人們先天所固有,但要通過格物才能得到。
程頤解釋說:“格尤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理而已矣。”(《二程遺書》卷十八)朱熹釋“格物”為“即物而窮其理”(《四書集注·大學章句》),窮究事物之理,具體的方法,程頤認為要一點一點地積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后有脫然貫通處。”(《二程遺書》卷十八)所格之事,包括社會生活、自然界中的一切對象。
向內格心是陸王心學的觀點,認為人們先天具有良知,即道德上的至善和認識的本能,王陽明釋“格”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其正者之謂也。”(《大學問》)正的具體方法,就是道德實踐上的為善去惡。
“致知”,是由格物而達到對于知識、智慧認識和掌握,致知必有一個格物的過程,是所謂“物格而后知至”(《禮記·大學》)。東南大學有“致知堂”,典出于此。王陽明的心學將“致知”解釋為實現良知,“格物致知”就是正念頭,實現良知,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就是對心學的“格物致知”的具體實現的闡明。
“誠意”,《大學》釋為“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也就是說,心的發動,要真實無妄,誠實,其價值指向是善,思想意識以善為準則。遠離惡要象討厭惡臭那樣,追求善要象喜愛美景那樣。謙通慊,滿足之意。應該以此為滿足。
要達到這種真實無妄心,最重要的是“慎獨”,在個人獨處,沒有社會關系的制約時,仍然要自律,遵守道德準則。這是最難之處。誠意的前提是致知,是所謂“知至而后意誠”(《禮記·大學》)。而誠意又是達到“正心”的條件,所謂“意誠而后心正”(同上)。 “正心”就要求心不傾邪。
至此,構成大學之道的內圣之路,即內求圣人之德,在此基礎上,經過修身階段,開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之境。這樣,以修身為核心,內圣是修身的內容,外王為修身的功用,由己及人,由近而遠,由內而外,由道德事功,實現人生的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止于至善
日新其德四個字可以掛家里嗎
“日新其德”源于《易經·大畜·彖》,意思是天天增新美德。究其內涵,包括求新和修德兩個含義,也體現了“新”和“德”的關系,即不停地改過求新就是增進美德。“大畜”是《易經》第二十六卦的卦名,畜有積蓄、聚集、蓄養的意思,正是因為天天積蓄光輝和美德,尊重賢德之人,積蓄深厚,所以才叫“大畜”,大畜蘊含著吉祥發達之意。這是它的本意。這個成語寓意深厚,意境深遠,可以掛在家里,尤其適合掛在家中書房等地,可以體現家居主人的品德修養與追求。與此書法內容相似的”厚德載物“、”寧靜致遠“等也很不錯,都是用于家居裝飾的經典書法內容,易從網簽約書法家觀山先生的這些書法內容就寫得很不錯,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瞅瞅。
華東交通大學的校園文化
日新其德,止于至善
校訓釋義:
“日新其德”出自《易經·大畜卦》,“止于至善”出自《禮記·大學》。《易經·大畜卦》講全面繁榮的“大畜”局面要靠“日新其德”的賢才去開創和維護,《禮記·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二篇均有一個“大”字,同大學之道正合。
“日新其德”的“德”有兩層含義:第一,內在的精神追求。“德者,本也。”德是體,是“內圣”。水有源,木有本,源遠自然流長,本固自然枝繁。詩曰:“聿修厥德”,修德是華東交大念茲在茲的根本任務;第二,外在的實踐與結果。“德者,得也。”德是用,是行動,是“外王”。學好專業知識,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達到“薄施廣濟”的事功,都屬于德的外在范疇。內以外顯,外因內成,內外一致。校訓中明確點出這個“德”字,體現了學校的價值取向與社會擔當。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有永不停息、生生不息、與時俱進之意,是一種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狀態。“日新其德”包含了希圣希賢的道德追求、自強不息的生命追求、上下求索的科學追求、勇于創新的技術追求。
“至善”就是最高、最好的善,超越對待的善,是中國傳統的最高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此處理所當然地賦予了時代內涵。“止于至善”是指決意到達最高的善而不改變、不遷移,是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日新其德、止于至善”二句是因果關系,是遞進關系。“日新其德”是因、是途徑,“止于至善”是果、是目標。“日新其德”讓人知進,“止于至善”讓人知止,合起來便是“知進退存亡”。“至善”就是至正。《易經·乾卦·文言》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日新其德、止于至善”符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符合科學發展觀,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準確體現,是黨的教育事業的高尚追求。 《奮進 華東交大》
英雄城北贛江畔,挺立我華東交大。前路坎坷何所懼,團結拼搏壯大。春風桃李遍天下 ,千秋傳承佳話,代代弘揚創業志,奮進!向前進!華東交大!
師生攜手齊奮發,榮耀我華東交大。情系山河創偉業,譜寫如歌年華。走南闖北雄心在,笑看江山如畫,千帆齊發向天涯,奮進!向前進!華東交大! ●學生會
華東交通大學學生會由校學生會以及各院的院學生會組成。校學生會設主席團,由校學生會主席、分管主席、各院系學生分會主席組成。截至2015年9月,校學生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分管主席五人,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文藝部、體育部、學術部、科創部、自律部、權益部、秘書部、督察部、外聯部共12個部門。
2015年7月,在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上,華東交通大學學生會首次當選成為全國學聯委員會團體單位。
●學生社團
1983年,學校第一個學生社團——孔目湖文學社成立,開啟了學校學生社團的發展序幕。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有各類學生社團70余個。
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翻譯文
意思是:剛健篤實者畜聚不已,乃至光輝煥發、日日增新自身的美德。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
乾下艮上--山天大畜
卦辭: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卦辭的意思是,大畜卦很好。不在家吃飯(而在朝廷吃飯)吉利。利于遠涉大河。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篤:厚)
《彖》的意思是大畜卦象征所畜的對象是大。道德是剛健誠實,兩者交相輝映,天天有進步。陽剛在上,尊重賢才,自強不息而不妄為。尤其是能夠做到該止則止,才是最大的正道。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識:zhi,心中牢記)
《象》的意思是:天在山中,山有容乃大,所以叫大畜。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那就是君子應該多多研究學習前人的所作所為,言談舉止,用來培養豐富自己的道德學識。
艮為山為止,天之大卻容于山間,可見天之謙小。這個卦象重點告訴我們就是畜德以止,知道當止則止。“止健”尤為重要。什么事止健?健是剛是刃是強是陽。也就是說做人如果能夠能夠把自己的鋒芒止住,那么他的道德就達到了極點。
根據《彖》和《象》的說明,大畜卦的涵義如下:
一、 根據卦象解釋大畜的含義。大畜卦,下乾上艮,乾為天,艮為山。“天在山中”,所蓄之大,莫大于天。有容乃大,容天更大。有容天的胸懷,本身就是極高的道德修養。唯恐大家還不明白,接著又說:君子應當學習和牢記歷史上圣賢的言行,以加強道德的積蓄。說明,大畜主要指的是道德修養,就是立德。
二、 提出立德的目的:“利貞”,即利于堅守正道;“不家食”,不在家自食,而是報效國家。
三、 描繪了立德的標準:“剛健篤實。輝光日新”。乾為剛,艮為實,象征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深厚的道德修養,因此,每天都能形象光彩照人,面貌煥然一新。
四、 指出了立德的方法,也就是立德之道:“止健”。這是本卦的中心內容。為何“止健”呢?就是象“剛上而尚賢”一樣,讓陽爻居于上,變為“正”。大畜卦的上九居于君位六五之上,象征君王具有禮賢下士的胸懷和美德。止健,就是使其具有這種胸懷和美德,這就是“正”,而且是“大正”。如何“止健”呢?“利涉大川”,就是象利于在涉越大河中鍛煉一樣,在艱難困苦中進行道德的修煉。
日新其德什么含義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日新吾德是什么意思、日新其德什么含義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