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是什么意思,造化之陶物 莫不有終期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是什么意思,以及造化之陶物 莫不有終期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曹操的詩詞風格
曹操的詩歌,一反兩漢幾百年間文人詩歌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真能“以情緯文,以文被質”⑵,達到了情文并茂和文質相稱的要求。這可從以下幾方面說明:
(1)曹操在詩歌中鮮明地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如《精列》:“厥初生, 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周孔圣徂落,會稽以墳丘。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意思是說:亙古以來,自然界創造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過程。人也這樣,有生必有死。象圣人周公和孔子都死了,禹葬在會稽也變成一póu@⑴黃土了。既然如此,誰還能超越這個規律呢?所以聰明人是不為生死耽憂的。在《度關山》中,曹操強調人的作用說:“天地間,人為貴。”在《步出夏門行》中,曹操寫道:“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認為人的壽夭,不是全由老天爺決定的;只要人們注意身心健康,保持樂觀精神,也能使壽命延長。顯然,這些都是用詩的語言表達的樸素辯證法和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
(2)曹操在詩歌中充分地體現出他的政治主張。如《對酒》篇, 描繪了一個政令嚴明、生產繁榮、“民無所爭訟”的太平盛世,寄寓了他的政治設想。他提出的“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的社會規劃,在當時是被部分實現了的。
(3)曹操真實地描繪了現實生活,創作了許多富有時代精神的詩篇。 如《薤露行》、《蒿里行》等篇,都被后代詩評家如鐘惺、沈德潛等人稱做“漢末實錄”,起了一代“詩史”的作用。
以上說明:曹操詩歌的審美價值,首先是跟它先進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和深刻的社會內容聯系在一起的。曹操許多優美的詩篇,綜合了那個時代的審美經驗,在歷史上曾有助于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我們不能根據《三國演義》中那個被丑化了的曹操形象去評價歷史上那個真實的曹操,正如我們不應該用歷史上那個真實的曹操去否定《三國演義》中那個成功的曹操形象是同樣的道理。當然,歷史上那個真實的曹操也有錯誤以至反動的一面,如鎮壓過黃巾大起義,殺了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孔融、楊修等,喜歡玩弄權術……。但瑕不掩瑜,他在統一中國北方和發展生產、安定社會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是不應該被抹殺的。他在詩歌審美活動中的優異成績,也同樣是應該受到重視的。
二
曹操的詩歌,不愧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所謂“風骨”,盡管近人有各式各樣的解釋,但都不否認它是指一種既有充實內容,又有強烈感染力的質樸、剛健、清新、明朗的藝術風格。就審美范疇說,它屬于一種剛性的崇高美,或又稱壯美。
《步出夏門行》寫于公元二○七年曹操北征烏桓的途中。它一如曹操的其它詩篇,都是“借古樂府寫時事”⑸的。它雖在戎馬倥傯之間寫成,卻立意深遠,筆力遒健。在組詩開頭相當序曲的《艷》中,曹操抒發了他身經碣石心懷天下的豪情,為全詩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調。
組詩的頭一首《觀滄海》,歷來被人們推為中國山水詩的創始之作。它說明那個時代的人們已把大自然作為審美對象,他們的審美感已大為豐富。但這首詩的卓越之處不只在此。更難能可貴的是曹操在這首詩中把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融而為一,通過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那種壯麗景色的描寫,抒發了他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在曹操的筆下,景物都寫得生氣勃勃。沈德潛說曹操詩“時露霸氣”⑹,是有幾分道理的。所謂“霸氣”,指的正是曹操志在統一的襟懷。你看:海水動蕩,山島矗立;樹木蔥蘢,百草蒼翠。祖國山河顯得何等雄渾,何等有生命活力!在蕭瑟的秋風中,洪波涌躍,一浪高似一浪。這又是何等頑強的斗爭精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更是氣象壯闊,想象宏奇。誠如沈德潛所說:“有吞吐宇宙氣象。”⑺魯迅說得好:曹操的“膽子很大,文章從通脫得力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⑻做文章如此,寫詩歌也是這樣。曹操敢于抒寫自己的政治抱負,在詩歌中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這點精神是令人贊賞的。
末一首《神龜雖壽》乃千古傳誦之作。它顯示了曹操在政治上樂觀進取的昂揚斗志。曹操雖然認識到生總要轉化為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他同時認為:在客觀規律許可下,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是很大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形象地表達出人生有限而壯志無窮的辯證思想。全詩直抒肺腑,不假雕繪。它用質樸的語言,組成“氣韻沉雄”的詩句。怪不得《世說新語》記東晉王敦每逢酒后便吟此四句,禁不住以如意擊節贊賞,連唾壺也被敲缺了。
三
前人評曹操的詩歌時,多強調它的質樸和古直。在崇尚駢儷、追慕浮華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曹操的詩歌未受到應有重視是不奇怪的。但連獨具只眼、自稱重“自然英旨”的鐘嶸在《詩品》中也把曹操詩屈居下品,這就不能不使后人感到是千古憾事了。
魯迅對曹操的詩文作出了準確而又全面的審美判斷。他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說:“董卓之后,曹操專權。在他的統治之下,第一個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嚴的,……因此之故,影響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風格——就是文章要簡約嚴明的意思。”曹操敢于撇開陳言濫調,革除典雅的陋習,也如魯迅所指出:“力倡通脫”,“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這無論就散文方面說,或就詩歌方面說,都是恰切的。下面試舉一二例說明:
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用挽歌敘寫時事的。它完全擺脫了樂府古題的陳舊約束,直接反映了漢末動亂期間廣闊的社會生活。它用質樸而又形象的描繪,有力地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種種惡果。方東樹在《昭味詹言》中評《薤露行》說:“此詩浩氣奮邁,古直悲涼,音節詞旨,雄恣真樸。”評《蒿里行》說:“真樸、雄闊、遠大。”如《蒿里行》:“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這是一幅多么真樸而又令人觸目驚心的悲慘畫面!“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再從畫面中引出必然的慨嘆。寫到此,詩人已毋須另費筆墨,而人們渴望祖國安定、統一的心愿就昭然揭出了。這是何等質樸、古直,又何等真實、生動!
《苦寒行》是寫曹操在公元二○六年春征伐袁紹余黨高干時行軍路上的情景。全詩用鋪墊的手法,寫得一層深似一層。起首寫道路的艱難,山谷的凄涼;兼之以野獸出沒,風雪交加。無怪乎詩人要“延頸長嘆息”,心情為之“怫郁”不安了。后半進一步寫水深橋斷,日暮途迷,加上人饑馬餓,無處棲宿。在這樣困難的境況下,曹操統率的大軍沒有退卻,相反還“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詩中所描繪的凄涼景物,正好反襯出詩人的豪邁心情。讀者透過詩中一些悲苦的字面,能清楚地觸摸到詩人一顆剛毅、火熱的心。方東樹《昭味詹言》說它“沉郁直樸,……尋其意緒,無不明白;玩其筆勢文法,誦之令人意滿。”他所謂“直樸”,也就是古直和質樸的意思。
綜上所述,可見曹操詩的質樸、古直,實乃一種造詣高超的藝術手法。明代王世貞說曹植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比不上他的父親。為什么呢?就由于曹植的詩詞藻過于華麗,缺少他父親作品中那種質樸、古直的樸素美的緣故⑿。
四
在曹操的詩歌中,情和景是不斷變化的,往往能于悲涼中覺其豪放;空間和時間也是不斷轉換的,常給人以壯闊、邃遠之感。曹操擅長于用虛表實、舉少總多、因小見大、化靜為動等方法,以充分抒發自己的審美遐想。如膾炙人口的《短歌行·對酒當歌》就用了許多合乎藝術辯證法的手段,表達了詩人思賢若渴的迫切心情。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一開頭,詩人就因眼前景物起興,用虛表實,慨嘆人生的短促和年華的消逝。詩由寫景變為寫情,由對空間的描繪轉為對時間的回顧。從表面看,似乎曹操在詩里提出了一個異常消極的主題,甚至給后世許多悲觀之士引為口實;而實際上剛好相反:全詩洋溢著高昂的情緒,蘊藏著應該及時努力的思想。它通過微吟、低唱的形式,傾吐出慷慨激烈的心曲。魏源說:“對酒當歌,有風云之氣。”⒀陳沆《詩比興箋》指出:“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漢高祖劉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賢才以定天下,他們的思想基調確是很相似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八句詩中有六句引自《詩經》。以古喻今,自不免啟人思接千載之上。“青青”寫色,“呦呦”寫聲。詩中有色有聲,便頓覺鮮艷、活潑多了。從表面看,曹操的話只有“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兩句,但它通過借古以諷的手法,舉少總多,聯類無窮,宛轉而清晰地吐露了深摯的情意。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yàn@⑷,心念舊恩。”“掇”一作“輟”,我同意作“掇”是。在這里,詩人奇想天外:明朗的月亮,什么時候能把它摘到手呢?后來李白“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詩句應即由此脫胎。這兩句寫得委實精采!它除了顯出詩人不失赤子之心想“上九天攬月”外,還作為一種比興手法,因小見大,暗寓賢才何時求得、理想何時實現等豐富含義。詩人因求才不得而憂,又因賢才到來而喜。這一憂一喜、忽憂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滿地表現了思賢若渴的主題。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詩人融情入景,因抬頭見月明星稀,遂頓生孤寒寂寞之感。接著又化靜為動,以烏鵲南飛喻人才外流。詩人憐賢才的無所依托,渴望其歸己。最后,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做比方,引“周公吐哺”作楷模,表明自己求賢不懈的耿耿赤忱。
這首《短歌行》立意深遠,風格別致。它集抒情、寫景、敘事、說理于一爐,而能相互發熱增輝。全篇音韻鏗鏘有力。韻腳或八句一換,或四句一轉,既搖曳生姿,又錯落有致。真能給人以無窮的審美享受。
五
曹操畢竟是地主階級的政治家、文學家。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有許多和人民對立的思想。他的抱負和愿望只能是為鞏固地主階級專政效力。他不可能真正表達勞動人民的感情,因此在他的詩中,人民只能是作為受難者的形象出現。他的理想,他的審美觀念,連同他的歡樂和哀傷,都深深地烙上了封建統治者的印痕,顯然包含著他“立功”“創業”的自私打算。在他的作品中(特別是晚年),有時確不免也流露過一些人生無常的慨嘆和虛無求仙的幻想。
曹操的詩歌在藝術上也不可能完美無缺,就正如它在思想上不可能沒有謬誤一樣。
曹操的審美標準無疑把政治放在首位。由于這樣,他有時為了圖解政治的需要,就不惜舍棄對藝術的追求。如《短歌行·其二》《善哉行(三首)》等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味說理的概念化傾向。這樣做,不只降低了詩的藝術水平,同時也就損害了詩的社會效果。象某些誨之敦敦而使人聽之昏昏式的哲理詩,又怎能給廣大讀者以審美趣味呢?
生命,就像一盞燈
人活著,就像燃燒的火焰,不論多么輝煌燦爛,不論綻放多大光芒,照亮多少黑暗,終究都會熄滅。
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盡管我知道人的生命一般可以延續好幾十年,可我更覺得生命像一盞燈,不止油盡的時候方會燈枯,有時一陣風,一滴雨,也會令它熄滅。
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注定有死亡之期,所謂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人知道此生難逃一死,死亡只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此人真正畏懼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死亡之后失去了活著時所擁有的一切。人活著的時候,擁有清凌凌的水,藍盈盈的天,擁有陽光和惠風,擁有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人死后,就失去了所有,包括自己的這一身臭皮囊。
人喜歡聽風聲雨聲花落聲,人喜歡看云卷云舒云飛揚,人喜歡感受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熾熱,人喜歡感受秋天的陰涼冬天的寒冷……人不是懼怕死亡,人不過是眷戀世間萬物,因此,人排斥死亡,但并不是畏懼死亡。
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珍惜每一天,把想做的事做了,想走的路走了,想見的人見了,這樣才不會留下遺憾。死亡離我們多遠我們并不清楚,有時很遠,有時很近,也許在看不見的未來,也許就在明天。
眼睛還能瞧,就多瞧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潔白的云,鮮紅的花和自己心愛的人……
耳朵還能聽,就多聽聽這個世界發出的聲音,比如鳥叫聲,蟬鳴聲,牛馬的叫喚聲,又或者愛人的呢喃細語聲……。
天命-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英雄亦有遲暮之年!壽終有壽!壽終之時,江山帶不走,一切的一切統統都帶不走。眾臣民皆賀萬壽無疆,也不敵歲月的侵蝕,也難違天命。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天命難違!天命!天命……
高手進來下,誰能幫我解析一下曹操的《精列》?!
望文揣意,直譯如下:萬物從開始生成,皆屬造化之神的作品,無不有其終結的時候。莫不有終期。前圣先賢都不能避免的結果,為什么心懷這樣的憂愁呢?只想乘上螭龍,安居在我想去的那昆侖之巔,思想昆侖居。當發現我時不要以為繞遠而覺奇怪,我向往的地方在蓬萊,志意在蓬萊。如我像周、孔二圣那樣隕落的話,也像禹祖那樣以會稽山為墳丘。會稽以墳丘。這樣樂意而為的意思誰能猜得到?諸君對此不要擔憂。年歲已老怎么辦,過去和未來的時光是很少的!
在這兒試解一下通篇含義,如錯轍亂譜,還望見諒。
這里理解的重點應放在幾個重復句上,如:“思想昆侖居,志意在蓬萊,會稽以墳丘”等。若再提煉一下更精練,只三個主題詞:昆侖,蓬萊、墳丘。乍一看這三個詞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你了解了曹操所選定的索井西陵之風水寶地后,你就會覺得自然而然它是一體的。
分述:昆侖,中國萬山之祖。全國三大干龍龍脈之根皆在昆侖山,因此昆侖山也被稱為中國山脈的“太祖山”。而曹操尋得的風水寶地鏵尖垴也是這一區域山脈之“祖山”,在這一區域內,鏵尖垴有著與昆侖山相似的山之根、山之祖的地位。不過鏵尖垴山系也屬昆侖山脈之一小枝罷了。曹操言稱“思想昆侖居”,實際應理解為“思想鏵尖垴居”。看來曹操是真的喜歡上了這里的神山秀水仙境般的實景了。
蓬萊,“東海”之仙山。也是一個與曹操西陵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地方。我過去介紹過,鏵尖垴三河分水,這三條河流皆穿越冀州大地奔向“東海”,也涌向蓬萊山。成就了曹操的“到東海,與天連”的山巔情分和大海情結。上至昆侖西天,下達蓬萊東海,承載著曹操有生之年朝思暮想,一統天下的宏圖大愿。因這三河之水使鏵尖垴與蓬萊有著“山之首,水之尾”的緊密聯系,且這三河流經的地方又是曹操苦心經營,卓顯功績,心常掛懷的冀州大地。所以,與其說曹操“志意在蓬萊”,不如說志在魏國大地。之所以那么說是曹操行文自謙使然。
墳丘,“會稽以墳丘”,詠之像是謳歌先祖大禹,實是表達欲效仿禹祖以山為墓的喪葬形式。更是表達自己找到理想壽陵——“饃饃山”之后的滿意心情,其形其景令主人公贊許和褒揚,放飛了自己的想像
這樣東、西、中三個點連接起來,就是一首明白無誤、意境聯貫的完整詩篇。
精列之題,我理解應是精要之語的強調重列。而非“精氣分解”之類,不管精列之本旨為何,但該相信的是曹操是一個能夠活用生奇的大家。他的詩大氣磅礴,豁達率真,我們讀起來也應以直感直解為主,少些窺探婉轉之情。我記得網上有人評論曹操的游仙作品時稱:曹操“性不信天命之事”,所以,“他的游仙不過是排遣內心苦惱的一種形式,他的游仙詩中往往寄寓著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關注。”我贊成這樣的評價,曹操的詩是實承的,是言之有“物”的。曹操精列詩選用這樣的謀篇結構——精要處重復而不多敘,只點無面,只點不鋪,既強調了主旨、主題詞,又做到了言有分寸,止于當止;既保住了個中秘密,又做到了傾心相訴。未因事關機密而只字不提,也未因提及此事而稍泄天機,暢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感。開頭結尾皆發人生苦短之慨,這是選定風水寶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頭有尾,有始有終,看似游仙,實則真情。要想悟透詩中真意,除非獲得其中密根。我覺得這首詩很質樸、很機巧,很精到。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