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心楮墨什么,寄身翰墨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寄心楮墨什么,以及寄身翰墨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語文翻譯...在線等
這句話的翻譯如下
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的翻譯為:
怨恨自己是供皇上玩弄的臣子,所以將感情志向寄托在筆墨上,有感于身世的侮辱,身體殘疾,雖然背離了“春秋”的意思,仍然不失為歷史學家的絕唱,沒有韻律的“離騷”.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并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
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后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楮墨是什么意思?
楮墨
【釋義】
紙與墨。借指詩文或書畫。 唐 劉知幾 《史通·暗惑》:“無禮如彼,至性如此,猖狂生態,正復躍見楮墨間?!?明 徐渭 《畫鶴賦》:“由此觀之,則形骸易泯,不勝留影之難;楮墨如工,反壽終身之玩?!?清 曹寅 《尚中索書真州東園》詩:“楮墨向千載,咳唾猶芳鮮?!?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
為什么魯迅說司馬遷的 史記 背春秋之義
讀《史記》,越讀越覺象小說,才認為魯迅那句話是那個意思?!妒酚洝返闹饔^色彩與其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沒有春秋筆法的嚴謹與考據,文學意義有時大于艱澀嚴謹的歷史著作意義。應該老魯就是這個意思。
老魯先生的原文
遷死后,書乃漸出;宣帝時,其外孫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班彪頗不滿,以為“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略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埶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睗h興,陸賈作《楚漢春秋》,是非雖多本于儒者,而太史職守,原出道家,其父談亦崇尚黃老,則《史記》雖繆于儒術,固亦能遠紹其舊業者矣。況發憤著書,意旨自激,其與任安書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也。
魯迅曾說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
“背”字何解?違反,違背。賈誼《治安策》:“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北撑选!妒酚?高祖本紀》:“布果背楚?!北畴x,離開。曹植《洛神賦》:“背伊闕,越圜轅?!?/p>
史遷的《史記》,果真如魯迅所說,背離了孔子的《春秋》大義了嗎?
《史記 太史公自序》:“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生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庠谒购?!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笔愤w在《孔子世家》中,贊美孔子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
史遷正是要“甘灑熱血寫春秋”——“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解釋: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
(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司馬相如與司馬遷》)所說“恨為弄臣”,是說司馬遷對于自己所處的“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報任少卿書》)的地位深為不滿,“感身世之戮辱”,是說司馬遷痛心于自己遭受宮刑的奇恥大辱。這些,都成了司馬遷發憤著書,完成《史記》的動因。而屈原與司馬遷的身世甚為相似:“事懷王為左徒”,也屬“弄臣”之類;被讒放逐,懷石投江,也與司馬遷遭受的大磨難相似。屈原為抒憤懣,遣牢騷,遂作《離騷》。所謂“離騷”,即牢騷、愁思也。司馬遷對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寫道:“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彼抉R遷深知,《離騷》之作,源于怨憤牢騷,而他自己也正復如此。司馬遷與屈原的心是相通的。正是因為二人身世相似,心境相通,他們便都“寄心楮墨”,發為雄文。司馬遷可謂漢代的屈原,《史記》也就是漢代的《離騷》。故此,魯迅才說《史記》不失為“無韻之《離騷》”。實際上,魯迅本人也是牢騷憂憤之人,同心相知,他對兩千年前屈原和司馬遷的心境——牢騷、怨憤與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將《史記》深刻地解讀為“無韻之《離騷》”。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