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的文言文有哪些,世說新語里面的文言文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世說新語中的文言文有哪些,以及世說新語里面的文言文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世說新語》中的文言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翻譯: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開家庭集會,跟子侄輩談論詩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兒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謝道韞說:“不如說是柳絮隨風舞動的樣子。”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世說新語里面的文言文??哪些?
德行第一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
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
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
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
以為登龍門。
5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載著車
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
「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
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
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
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
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
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郡并獲全。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
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
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
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
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
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
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
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16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
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錢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
者。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損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
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
言。」
20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
之譏。」
21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
百萬,戎悉不受。
22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
地,何為乃爾也?」
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
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
于是獨往食,輒含飯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
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
「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
以,乃受炙人也。
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吹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
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輕于五□(羊殳)之皮
邪?」
27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
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28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后,訊其所
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
身,遂不復畜妾。
29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
語,恒以慎密為端。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恒與曹夫人并當箱篋。長豫亡后,
丞相還臺,登車后,哭至臺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
說之。」
世說新語語言聰慧文言文
1. 世說新語里體現小孩聰明的文言文,要比較短的還要全文翻譯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扎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①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扎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棄世為通好也。”元扎及賓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陳題后至,人以其言語之,起曰:“②小時了了,大未必住。”
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譯文:
孔文舉十歲時,跟隨父親到了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望,擔任司隸校尉。登門拜訪的,都是當時才智出眾,有聲譽的人和他的中表親戚,只有(這些人)才被允許通報進門。孔文舉來到李元禮的門口,對守門的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經通報以后,孔文舉(進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禮問道:“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文舉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過友好往來的。”元禮和賓客們聽了無不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放過一會兒也來了,別人把孔文舉的話告訴了他,他說:“小時聰明,長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陳進聽了,感到局促不安。
2. 《世說新語》中有哪些關于“聰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何晏》、《王戎》、《汗不敢出》、《楊氏之子》、《詠雪》 一、《何晏》 1、原文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
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
魏武知之,即遣還外。 2、譯文 何晏在七歲的時候,聰明伶俐就像是神童,魏武帝非常喜歡他,因為何晏住在宮里,就想收他做義子。
何晏于是在地上畫了一個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別人問他這是干什么,他回答說:“這是我的房子”。
魏武帝知道這件事,就讓人把他送到宮外去了 。 二、《王戎》 1、原文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一群小孩出去游玩.看到路邊的李子樹結了很多果實,沉甸甸的幾乎壓折了樹枝.這群小孩都跑過去采摘李子,唯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何不動,王戎回答道:“樹長在路邊還有那么多果實沒人摘,這李子一定很苦。”
別人摘下來嘗了一下,果然和王戎說的一樣。 三、《汗不敢出》 1、原文 鐘毓、鐘會稍有令譽。
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2、譯文 鐘毓、鐘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好的聲譽。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
于是奉旨進見。鐘毓臉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么出汗呢?”鐘毓回答:“由于恐懼慌張、害怕得發抖,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
文帝又問鐘會:“你臉上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由于恐懼戰栗,害怕得發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四、《楊氏之子》 1、原文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2、譯文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楊氏子的父親,可是父親不在,于是便叫楊氏子出來。
楊氏子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氏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有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五、《詠雪》 1、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
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3. 文言文 《世說新語 夙慧》
蒸飯成粥 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
炊忘著萆,飯落釜中。太丘問:" 炊何不餾?" 元方、季方長跪曰:" 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萆,飯今成糜。
" 太丘曰:" 爾頗有所識不?" 對曰:"仿佛記之。" 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 有客人在陳太丘(陳寔)家留宿,太丘讓元方(陳紀)、季方(陳諶)兄弟二人做飯。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論,都停下來偷聽。
做飯時忘了放萆子,米都落進鍋里。太丘問:" 為什么沒蒸飯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 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果忘了放萆子,飯都成了粥了。
" 太丘說:" 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 兄弟回答道:" 大概還記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大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
太丘說:" 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二 何氏之廬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
人問其故,答曰:" 何氏之廬也。" 魏武知之,即遣還。
何晏七歲的時候,就聰明伶俐,像個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歡他,因為何晏的媽媽在宮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兒子。何晏就在地上畫了個方框,自己站在里面。
有人問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這是我們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馬上讓他回去了。
三 目見日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 汝意長安何如日遠,?" 答曰:" 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
" 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
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 答曰。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晉明帝(司馬紹)才幾歲的時候,坐在元帝(司馬睿)的膝上。
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陽的消息,不禁潸然淚下。明帝問父親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東渡的事情告訴了他,元帝問明帝:" 你覺得長安遠還是太陽遠?" 明帝回答:" 太陽遠。
沒有聽說人從太陽那里來,顯然可以知道。" 元帝對他的回答很驚詫。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們宴會,把明帝的回答告訴了大家,并再次詢問。這次明帝答道:" 太陽近。
" 元帝臉色大變,說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復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現在見到的是太陽,沒有看到長安。"四 不意衰宗復生此寶 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
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年并七歲,在床邊戲。于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
暝于燈下,二小兒共敘客主之言,都無遺失。顧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復生此寶。
" 司空顧和和當時的名流們一起清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外孫和孫子,年齡都是七歲,在坐榻邊嬉戲。
當時聽大人們談話,他們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燈下,兩個小家伙一起敘述主客雙方的對話,竟沒有一點遺漏。
顧和高興得離開座位,拎著兩個人的耳朵說:" 沒料到我們這個敗落的家族又生了你們兩個寶貝!"五 不須復褌 韓康伯年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 且著襦,尋作復褌。" 兒曰:" 已足,不須復褌也。
" 母問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韓康伯(韓伯)很小的時候,家里非常窮,到了最冷的季節,他還只穿了件短襖。母親殷夫人給他做衣服,讓康伯提著熨斗,她對康伯說:" 你先穿著短襖,以后再給你做夾褲。
" 兒子說:" 這就夠了,不要夾褲了。" 母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熱,我現在穿上短襖,下身也覺得熱了,所以不要夾褲了。
" 母親非常詫異康伯的回答,斷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治國之才。六 上理不減先帝 晉孝武年十二,時冬天,晝日不著復衣,但著單練衫五六層;夜則累茵褥。
謝公諫曰:" 圣體宜令有常。陛下晝過冷,夜過熱,恐非攝養之術。
" 帝曰:" 晝動夜靜。" 謝公出,嘆曰:" 上理不減先帝。
" 晉孝武帝(司馬曜)十二歲的時候,正是冬天,他白天 *** 夾衣,只穿著五六層的絹衣,晚上卻蓋著兩床被子。謝公(謝安)勸告他說:" 圣上應該讓自己的身體保持規律。
現在白天過冷,晚上過熱,恐怕不是養生的辦法。" 孝武帝說:" 白天動,晚上靜。
" 謝公出來后贊嘆道:" 圣上的義理不比先帝差啊。"七 鞠愛過于所生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歲,服始除,桓車騎與送故文武別,因指語南郡:" 此皆汝家故吏佐。
" 玄應聲慟哭,酸感旁人。車騎每自目己坐曰:" 靈寶成人,當以此坐還之。
" 鞠愛過于所生。 桓宣武(桓溫)死時,桓南郡(桓玄)才五歲,剛脫了喪服,桓車騎(桓沖)和桓溫屬下的文武官員道別,他指著這些人對桓玄說:" 這些都是你家從前的官吏。
" 桓玄聽罷大哭,周圍的人都感到悲傷。桓沖常常看著自己的座位說:" 靈寶(桓玄)成人后,我一定把這個位置還給他。
" 桓沖很疼愛桓玄,勝過自己的親生。---------------------------------------------------------------------------------------------------。
4. 世說新語 言語 原文及翻譯
《世說新語》§01德行第一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2.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
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已任。
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5.李元禮嘗嘆荀淑、鐘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鐘君至德可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
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期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
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11.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
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1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
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
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已子。
15.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16.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17.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若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18.梁王、趙王,國之近屬,貴重當時。裴令公歲請二國租數百萬,以恤中表之貧者。
或譏之曰:何以乞物行惠?曰:損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19.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
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20.王安豐遭艱,至性過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沖必不免滅性之譏。
21.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22.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
23.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24.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
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頻邊,還吐與二兒。
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5.顧容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
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26.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
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
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輕于五#之皮邪?27.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
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28.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
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后,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
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29.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
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
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恒與曹夫人并當箱篋。
長豫亡后,丞相還臺,登車后,哭至臺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30.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
5. 世說新語里面的文言文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6. 古文——《世說新語》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解釋: 孔融被收押,朝廷內外群臣們都很惶恐。當時孔融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他們兩個如故在外面玩耍,絲毫沒有理會官兵。
孔融對著使者說:“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兩個兒子能不能放過?”兒子說:“大人知不知道把一個鳥巢打翻,還有完整的蛋嗎?”過了不久,他兩個兒子也被害了。 成語: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7.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里有哪些文言文
《世說新語》又稱《世語》、《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8. 世說新語 文言文
《詠雪》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輩們談論詩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那個女孩)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約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分見面,中午不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客人感到很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遠方的手,遠方走回家不去理他。
文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
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馀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譯 陳太丘去拜訪荀朗陵,因為家窮又儉樸,沒有仆人雜役,就讓兒子陳元方駕車,陳季方拄著棍子在后面跟著。孫子陳長文還小,就抱在車里。等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的兒子荀叔慈來開門,荀慈明在席間勸酒,他家其他六個兒子陪著吃飯。而荀朗陵的孫子荀文若也還小,就坐在爺爺腿上。這事傳到朝廷,太史向上報告說:“有德的星星都向東方聚集了."
世說新語里面有哪些文言文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1000多篇。
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蓺、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等章節。
世說新語所有文言文
1. 《世說新語》中簡短古文
1、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解釋:
孔融被收押,朝廷內外群臣們都很惶恐。當時孔融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他們兩個如故在外面玩耍,絲毫沒有理會官兵。孔融對著使者說:“戴罪在身的是我,我的兩個兒子能不能放過?”兒子說:“大人知不知道把一個鳥巢打翻,還有完整的蛋嗎?”過了不久,他兩個兒子也被害了。
2、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解釋:
東漢時,潁川郡名士陳實(陳寔)擔任太丘縣長,他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都功業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陳紀的兒子陳群(字長文),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功德,不可開交,找祖父陳實評理。陳實認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樣的,感嘆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擴展資料:
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世說新語
2. 上世說新語必說的課外文言文
《世說新語》 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
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梁劉峻(字孝標)注。漢代劉向曾著《世說》,早已亡佚。
該書原名《世說》,后人為與劉向書相別,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今名。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小說。 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
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劉義慶門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他們根據前人類似著述如裴啟的《語林》等,編成該書。
劉義慶只是倡導和主持了編纂工作,但全書體例風格基本一致,沒有出于眾手或抄自群書的痕跡,這應當歸功于他主編之力。有的日本學者推斷該書出于劉義慶門客、謝靈運好友何長瑜之手。
劉孝標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隨例被迫遷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還俗。
齊永明四年(486)還江南,曾經參加過翻譯佛經。該書的注是劉孝標回江南以后之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辦法,來進行補缺和糾謬的工作。孝標征引繁富,引用的書籍達四百余種。
后人注釋該書的,有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徐震諤《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日本德川時代的學者著有幾種《世說新語》注。
還有馬瑞志的英文譯本、目加田誠等多種日文譯本和法文譯本。 列如: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
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約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
”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分見面,中午不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客人感到很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拉遠方的手,遠方走回家不去理他。 [編輯本段]《世說新語》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
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u)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相當多的篇幅系雜采眾書而成。
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
一些晉宋間人物的故事,如《言語篇》記謝靈運和孔淳之的對話等,則因這些人物與劉義慶同時而稍早,可能采自當時的傳聞。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世說新語》主要記士敘了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于讀者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作比較、比。
3.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里有哪些文言文
《世說新語》又稱《世語》、《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4. 世說新語文言文
《袁虎少貧》袁虎年輕時,家里貧窮,曾經被人雇傭,載運租谷。
鎮西將軍謝尚從船邊經過,那天晚上清風刁習,明月技潔,聽到江上小洲之間的商販船上,有吟詠詩歌的聲音,很有情調;所吟誦的王言許,又是他從來沒有聽過的,他贊嘆不絕。就派人去詳細詢問(事情原白),原來,是袁虎在吟詠自己作的詠史計。
謝尚于是邀請袁虎相見,對他十分賞識。《炊飯成糜》有客人在陳太丘(陳寔)家留宿,太丘讓元方(陳紀)、季方(陳諶)兄弟二人做飯。
兄弟二人正在燒火,聽見太丘和客人在談論,都停下來偷聽。做飯時忘了放萆子,米都落進鍋里。
太丘問:“為什么沒蒸飯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說:“您和客人談話,我們倆都在偷聽,結果忘了放萆子,飯都成了粥了。”太丘說:“你們還記得我們說了什么嗎?”兄弟回答道:“大概還記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塊兒敘說,互相補充,大人說的話一點都沒有遺漏。太丘說:“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覆巢之下》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
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只限于我一個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不久(拘捕兩個兒子的) 差役也到了。
子猷兩則是哪兩則,能否給出具體題目??請寫在追問里面。要采納哦~~。
5. 《世說新語》的原文
《世說新語》《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白話譯文:詠 雪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6. 【文言文中的《世說新語》的意思是什么
晉明帝年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洛陽)消息,潸然(流淚貌)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顯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譯文:晉明帝只有幾歲的時候,坐在元帝膝蓋上.有個從長安來的人,元帝就向他詢問洛陽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淚.明帝問元帝因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東遷的原委詳細地告訴了他.于是問明帝說:“你認為長安與太陽相比,哪個更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這顯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詫異.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舉行宴會,把明帝所說的意思告訴了大家.然后又重新問明帝,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元帝大驚失色,問:“你為什么與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因為抬頭就能看見太陽,但是總是看不見長安.”。
7. 世說新語30則名篇原文
有《管中窺豹》、《孔融認親》、《詠雪》。
1、《管中窺豹》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但對樗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里看豹。
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
就甩開袖子走。 2、《孔融認親》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
那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上前坐下來。
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 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
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 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
孔融聽后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恭敬而不安,手足無措。
3、《詠雪》 謝太傅在一個 冬雪紛飛的日子里,把子侄們輩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們一起談論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得大了。
太傅十分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跟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風而起。”
謝太傅聽了開心的大笑起來。她(謝道韞)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擴展資料: 《世說新語》為南朝時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坊間基本上認為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撰寫,也有稱為由劉義慶所組織門客編寫。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為記載東漢后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為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
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后只有三卷。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
世說新語中的文言文有哪些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世說新語里面的文言文有哪些、世說新語中的文言文有哪些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