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潼關道上行人絕哪個省,潼關道在哪

少年別多情2023-01-29 03:00故事34

大家好,關于潼關道上行人絕哪個省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潼關道在哪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大雪陸游帶拼音

大雪陸游帶拼音:

dà xuě gē

大雪歌

cháng ān chéng zhōng sān rì xuě,tóng guān dào shàng xíng rén jué。

長安城中三日雪,潼關道上行人絕。

huáng hé tiě niú jiāng bù dòng,chéng lù jīn pán dòng jiāng zhé。

黃河鐵牛僵不動,承露金盤凍將折。

qiú xū háo kè hú bái qiú,yè lái zuì mián bǎo chāi lóu。

虬須豪客狐白裘,夜來醉眠寶釵樓。

wǔ gēng wèi xǐng yǐ shàng mǎ,chōng xuě què zuò nán shān yóu。

五更未醒已上馬,沖雪卻作南山游。

qiān nián lǎo hǔ liè bù dé,yī jiàn héng chuān xuě jiē chì。

千年老虎獵不得,一箭橫穿雪皆赤。

ná kōng zhēng sǐ zuò léi hǒu,zhèn dòng shān lín liè yá shí。

拏空爭死作雷吼,震動山林裂崖石。

yè guī yōng lù qiān rén guān,dú lóu zuò zhěn pí méng ān。

曳歸擁路千人觀,髑髏作枕皮蒙鞍。

rén jiān zhuàng shì yǒu rú cǐ,hú bù lái guī hàn tiān zǐ。

人間壯士有如此,胡不來歸漢天子。

潼關古詩翻譯與賞析

《潼關》是清末政治家、詩人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譯文與賞析如下:

【譯文】

久遠的高云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作品鑒賞】

此詩以雄健豪放的筆觸描繪了潼關一帶山河的雄偉壯闊,折射出詩人一種沖決一切羅網、昂揚進取的心態。

詩的首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馬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要求沖破約束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鄔國平: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這首贊美之歌。末兩句情景交融,寄寓著詩人要求擺脫束縛,追求自由的理想。(《清詩觀止》)

【出處】

《潼關》——譚嗣同

【原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關鍵詞注解】

1.潼關(tóng guān):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2.終古:自古以來。簇(cù):叢聚。

3.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束:約束。

4.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十八歲時所作,為光緒八年(1882)。此年春,詩人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寫出了這首贊美之詩。

【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中國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十一歲隨父湖北巡撫譚繼洵赴任,遍游西北、東南各地。幼懷大志,能文章,通劍術,為人慷慨任俠。甲午戰后,力倡改良,鼓吹變法圖強。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創辦“南學會”,辦《湘報》。宣傳維新。失敗后,被捕入獄,與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稱“戊戌六君子”。他的詩,風格豪邁,氣勢雄渾,境界恢廓,充滿著積極進取愛國精神。今輯有《譚嗣同全集》。

杜甫 潼關吏

《潼關吏》

作者:杜甫

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注釋:

1、潼關:在華州華陰縣東北,因關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2、草草:疲勞不堪之貌。何:多么

3、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上句言堅,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萬丈余。

4、備胡:指防備安史叛軍。

5、要:同邀,邀請。

6、連云列戰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關吏的答話。連云言其高,戰格即戰柵,柵欄形的防御工事。

7、西都:與東都對稱,指長安。

8、丈人:關吏對杜甫的尊稱。

9、艱難:戰事緊急之時。奮:揮動。

10、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的地方。

11、哥舒:即哥舒翰。

翻譯:

士卒勞役是多么勞苦艱辛,在潼關要道筑城。

大城比鐵還要堅固,小城依山而筑,高達萬丈。

請問潼關吏:你們重新修筑潼關是為了防御叛軍嗎?

潼關吏邀請我下馬步行,為我指著山隅為我介紹情況:

那些防御工事高聳入云端,即使飛鳥也不能越逾。

胡賊來犯只要據守即可,又何必擔心西都長安呢。

您看這個要害的地方,狹窄到只能一輛車子通過。

在戰事緊急時揮動兵器拒守,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敗仗,唐軍死傷極多,慘死黃河。

請囑咐守關諸將領,千萬別蹈哥舒翰倉促應戰的覆轍。

賞析:

此詩開頭四句可以說是對筑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的總寫。漫漫潼關道上,無數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勞苦的樣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詩人無限贊嘆的心情。放眼四望,沿著起伏的山勢而筑的大小城墻,既高峻又牢固,顯示出一種威武的雄姿。這里大城小城應作互文來理解。一開篇杜甫就用簡括的詩筆寫出唐軍加緊修筑潼關所給予他的總印象。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為,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里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于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卻要(邀)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敘述,筆姿無呆滯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憂心忡忡,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筑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為這個問題不必靠解釋,口說不足為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柵,高接云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只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松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致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丈,您看那山口要沖,狹窄得只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只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官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斗志。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贊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為詩人并沒有忘記前車之覆。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慎字意味深長,它并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歷史教訓的痛心。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杜甫 石壕吏

《石壕吏》

作者: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注釋: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壯丁的差役。

4、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5、逾(y):越過;翻過。

6、走:跑,這里指逃跑。

7、呼:訴說,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惱怒,兇猛,粗暴,這里指兇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對說。

14、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

15、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

16、戍(sh):防守,這里指服役。

17、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18、新:最近,剛剛。

19、存:活著,生存著。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茍且活著。

21、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22、室中:家中。

23、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僅。

25、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26、未:還沒有。

27、去:離開,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嫗(y):老婦人。

30、衰:弱。

31、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32、應:響應。

33、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原河南省孟縣),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34、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

35、猶得:還能夠。得:能夠。

36、備:準備。

37、晨炊:早飯。

38、夜久:夜深了。

39、絕:斷絕;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聞:聽。

42、泣幽咽:低微斷續的哭聲。有淚無聲為泣,哭聲哽塞低沉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獨:唯獨、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

翻譯: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來強征兵。

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兇狠啊!老婦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憐啊!

(作者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死了。

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他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

(詩人)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老婦已經被抓去服役了)

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藝術上,精煉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把抒情和議論寓于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喂奶給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版本為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里說: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于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說,民為邦本,把人民整成這個樣子,統治者的寶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詩人杜甫面對這一切,沒有美化現實,卻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發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陸時雍稱贊道: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概念化的感覺。詩中還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于老婦致詞的轉折和事件的結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于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就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于詩人筆墨簡潔、洗煉,用了較短的篇幅,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三吏三別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杜甫三吏三別。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杜甫三吏三別。”

2、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3、潼關吏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4、新婚別

作者:杜甫

莬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5、無家別

作者:杜甫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6、垂老別

作者: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 登高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譯文: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

猿啼十分悲涼;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

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

層層紛紛撒下;

無盡長江洶涌澎湃,

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里作客悲秋,

我常到處漂泊;

有生以來疾病纏身,

今日獨登高臺。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

常恨鬢如霜白;

困頓潦倒精神衰頹,

我且戒酒停杯。

賞析:

這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后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作。

求古詩古詩雪夜的詩句 3Q3Q了!

1、《夜雪 》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2、《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3、《大雪歌》

【宋】陸游

長安城中三日雪,潼關道上行人絕。

黃河鐵牛僵不動,承露金盤凍將折。

虬須豪客狐白裘,夜來醉眠寶釵樓。

五更未醒已上馬,沖雪卻作南山游。

4、《書憤》

【南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5、《雪夜小飲贈夢得》

【唐】白居易

同為懶慢園林客,共對蕭條雨雪天。

小酌酒巡銷永夜,大開口笑送殘年。

久將時背成遺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應有以,曾看東海變桑田。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翻譯賞析

導讀:本曲描寫潼關險要地勢,感慨歷代王朝興亡,對人民在動亂中遭受苦難深表同情,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議論,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十分精辟。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背景]

這首小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從張養浩的作品和有關史料看,他對元朝的黑暗統治深感不滿,對人民的癡苦相當關心。他在“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之時寫的這首[山坡羊],盡管題為“懷古”,實際不重有“傷今”,其揭露、批判的鋒芒,既指向歷史上歷朝累代的統治者,更指向當時的元朝統治者。

注釋:

①山坡羊——曲牌名,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本文選自《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86年版。

②聚——聚攏;包圍

③怒——指波濤洶涌

④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陜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

⑤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⑥西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

⑦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靜。

⑧傷心——令人傷心的事, 形容詞作動詞。

⑨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陽和西漢(前208~8)的都城長安都在陜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⑩宮闕——宮殿。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觀。興:指政權的統治穩固。

[譯文一]

大大小小的山峰好像都在這里集聚,黃河的波濤奔騰咆哮如狂如怒。依山靠河的就是這潼關的道路。西望京都,心潮起伏。傷心這秦漢興亡的經行之處,千萬間巍峨的宮殿如今都化作了焦土。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朝代的興、亡,還不都是老百姓的痛苦。

譯文二

華山的山峰從西面聚集到潼關來,

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

潼關古道連接著關內華山和關外黃河。

西望長安,心神不定,感慨萬端。

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

昔日秦皇漢武的萬間宮闕都已蕩然無存,

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蕭條。

國家興起,受苦受難的是黎民百姓。

國家滅亡,受苦受難的還是黎民百姓。

譯文三: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奔集起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遙望古都長安一帶,內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看到了無數間的宮殿都變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賞析:

《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養關中的途中。

本曲描寫潼關險要地勢,感慨歷代王朝興亡,對人民在動亂中遭受苦難深表同情,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議論,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十分精辟。

主旨

表現了作者憂慮國計民生的思想感情。

簡述

張養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的獸群。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擁著,攢動著,仿佛集合到這里來接受檢閱。潼關,雄偉險要的潼關,古來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啊!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座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龍爭虎斗,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詩人只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的是歷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的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的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余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后歸結為“百姓苦”一句,反復詠嘆,兼有山水詩的意境和歷史家的眼光。

品評

張養浩晚年在陜西賑濟饑民時,寫了九首懷古曲。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 “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 ,氣勢飛動。作者縱筆酣寫山川的壯美,賦予它以強烈的感情。沉郁的聲調,產生悶雷滾動般的效果,使人心靈震撼。 “聚”“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要,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悲壯沉郁、氣勢雄渾豪放的情感基調。“ 山河表里潼關路 ” ,突出寫潼關的險要。這里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多少次關系著興亡的戰斗在這里展開。從潼關向西, “ 望西都,意躊躇” 。長安是好幾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佇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傷心秦漢經行處 ” 兩句,是說遙望那片秦代人、漢代人乃至歷代人曾經走過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詩人感到,歷史在他面前一頁頁地翻開,無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現實。此曲迥異于其他詩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發興亡之感,而且一針見血,揭示出興亡后面的歷史真諦: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這八個字,鞭辟入里,精警異常,恰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使全曲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輝。無論國家的興、亡,受苦最多、最大的莫如百姓。這個結句,是大聲的傾訴,是大聲的疾呼,更是對統治者的鞭撻。像這樣的詩歌,在古代作品中是不多見的,而這正是作者寫景懷古蓄勢集中的進發。[2]從詩人對百姓的態度,回應起首兩句,當可理解為甚么他在雄壯的山色面前,撫今追昔,顯得心情沉重,郁勃難舒了。

文學背景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中心思想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這支流傳的小令,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們的爭城奪地的戰爭中蒙受災難的,還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燒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使之認識到象征封建政權的宮闕,它的興建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它的倒塌也有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這便是它所閃耀的思想光輝。至于鑄辭精當,造型生動,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層分析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重巖疊嶂,群山密集,綿亙不斷。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張養浩于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③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里建都。④躊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踟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踟躇傷心呢?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涌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象。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者面對繁華過后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后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并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后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歸納總結: 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關于潼關道上行人絕哪個省和潼關道在哪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1371.html

分享給朋友:

“潼關道上行人絕哪個省,潼關道在哪” 的相關文章

包含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的詞條

包含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的詞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鄭珍 晚望 賞析 《晚望》,寫出春色,寫出碧水青山,更寫出一代大儒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懷。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鳥兒將飛翔的影子隱...

陶淵明有多少詩文(陶淵明的詩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

陶淵明有多少詩文(陶淵明的詩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陶淵明有多少詩文,以及陶淵明的詩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陶淵明現存有多少首詩?自傳散文有《 》表達歸隱決心的辭賦是《》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后人編為《陶淵明集》。自傳散文有《桃花源記(并詩)》《晉故征西大將軍長...

唐代有哪些(唐代有哪些樂舞思想談談你對這些樂舞思想的看法)

唐代有哪些(唐代有哪些樂舞思想談談你對這些樂舞思想的看法)

很多朋友對于唐代有哪些和唐代有哪些樂舞思想談談你對這些樂舞思想的看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有哪些詩人 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那么,唐代有哪些詩人呢?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唐代有...

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黃庭堅最著名的一首詩)

黃庭堅有多少首詩(黃庭堅最著名的一首詩)

很多朋友對于黃庭堅有多少首詩和黃庭堅最著名的一首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黃庭堅的詩有哪些?速求回答! 以下均為黃庭堅的詩詞:1、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

王昌齡是哪里(王昌齡是誰)

王昌齡是哪里(王昌齡是誰)

大家好,關于王昌齡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王昌齡是誰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王昌齡的名人簡介有哪些? 王昌齡(?~約758)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詩人。他早年曾漫游西北邊塞...

浣溪沙詠橘如何塑造(浣溪沙詠桔)

浣溪沙詠橘如何塑造(浣溪沙詠桔)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浣溪沙詠橘如何塑造,以及浣溪沙詠桔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蘇軾 浣溪沙·詠橘 《浣溪沙詠橘》 作者:蘇軾 原文: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 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 吳姬三日手猶香。 翻譯: 一夜秋霜過后,...

夜宿山寺是誰寫的詩有哪些(夜宿山寺是哪個詩人寫的)

夜宿山寺是誰寫的詩有哪些(夜宿山寺是哪個詩人寫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夜宿山寺是誰寫的詩有哪些,以及夜宿山寺是哪個詩人寫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夜宿山寺的詩句是什么? 《夜宿山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李白在這首詩中,運用了...

司馬光有多少首詩歌(司馬光一共寫了多少首詩)

司馬光有多少首詩歌(司馬光一共寫了多少首詩)

很多朋友對于司馬光有多少首詩歌和司馬光一共寫了多少首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光,有沒有什么有名的詩詞 存詞三首,著名詞作兩首。阮郎歸(北宋) ?司馬光漁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閑。綺窗紗幌映朱顏。相逢醉夢間。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還。落花寂...

杜甫作品多少(杜甫所有作品)

杜甫作品多少(杜甫所有作品)

很多朋友對于杜甫作品多少和杜甫所有作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作了多少首詩? 一、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二、擴展知識:1、杜甫簡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

白居易有多少老海(白老 白居易)

白居易有多少老海(白老 白居易)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居易有多少老海,以及白老 白居易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活了多少歲 白居易享年75歲。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這是白居易18歲時寫的《病中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白居易可能...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