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冥之山在哪里,幽冥之地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宕冥之山在哪里,以及幽冥之地在哪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問一句文言文
《工之僑獻琴》選自明代劉基的寓言專著《郁離子》。劉基,相信您比較熟悉了,就是那個傳奇人物劉伯溫。
“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是本文最后一句,原文是: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
大意就是說,工之僑做了一張琴,是絕品,但是無人賞識,后來工之僑把琴加工做舊,結果被眾人以為古琴而大加贊美。工之僑看到這種情況,頓時開悟,認為天下之事理,莫不如此,人們往往被眼睛所迷惑。于是說不如早做打算,離開是非之地。最后避世到宕冥之山。
《郁離子》為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所作。劉伯溫借工之僑的故事,告訴世人不可以貌取人,不可以外表判斷本質。反映了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但是不幸的是一語成讖,“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正成了劉晚年的悲哀。
我們知道,劉的發跡靠的是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然而本身詭譎多疑的朱洪武,安能容忍有人比他更加深邃不可測呢?對劉的不信任使得劉晚年的地位遠遠不如其同朝諸老臣。
劉求辭官歸老而不可得,終于在郁悶中死于南京,沒有找到自己得宕冥之山,劉伯溫可謂“不早圖之,無處可亡矣”……
求“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翻譯
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 于是工之僑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文言文《此琴弗古》閱讀答案
原文: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譯文:
工之僑得到一根優質桐木,制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一彈奏,琴聲悠揚,就像金玉相應和。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給樂官太常,太常讓高級樂師鑒定了一下,樂師說“這琴不夠老”。太常便把琴退給了工之僑。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入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工之僑把琴挖出來,抱到集市上賣。有個權貴路過集市看到了琴,用一百金買了去,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相互傳看,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聽了之后,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只有琴是這樣的嗎?整個世風莫不如此啊。”如果再不改變變革,那么就會滅亡了啊!于是工之僑就跑到了深山中,再也沒有人見到過他!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