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州歸哪里,綏縣是哪省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綏州歸哪里,以及綏縣是哪省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4)
懿州下 貞觀五年,置西吉州。八年,改為懿州,處黨項也。領縣二,與州同置:吉當 唐位。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二百五十里。
闊州下 貞觀五年置,處黨項。領縣二,與州同置:闊源 落吳。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十里。
麟州下 貞觀五年,置西麟州,處生羌歸附。八年,去"西"字。領縣七,與州同置:硤川 和善 斂具 硤源 三交 利恭 東陵無戶口。至京師四千五百里。
雅州下 貞觀五年,處生羌置西雅州。八年,去"西"字。領縣三,與州同置:新城 三泉 石隴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六十里。
叢州 貞觀五年,黨項發歸附置也。領縣五,與州同置。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率鐘,并為諸羌部落,遙立,無縣。寧遠 臨泉 臨河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一千八百里。
可州 貞觀四年,處黨項,置西義州。八年,改為可州也。領縣三,與州同置:
義誠 清化 靜方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一千四十里。
遠州 貞觀四年,生羌歸附置也。領縣二,與州同置。羅水、小部川。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三百六十里。
奉州 貞觀三年,處生羌置西仁州。八年,改為奉州也。領縣三,與州同置:奉德 思安 永慈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一百六里。
巖州 貞觀五年,置西金州。八年,改為巖州。領縣三,與州同置:金池甘松 丹巖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一百里。
諾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縣三,與州同置:諾川 歸德 籬渭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四十三里。
蛾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縣二,與州同置:常平 那川
無戶口。至京師二千七百里。
彭州 貞觀三年,處降黨項置洪州。七年,改為彭州。領縣四,與州同置:洪川 歸遠 臨津 歸正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七百八十里。
軌州都督府,貞觀二年,處黨項置。領縣四,與州同置:通川 玉城 金原俄徹
無戶口。至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九十里。
盍州 貞觀四年,置西唐州。八年,改為盍州,處降羌也。領縣四,與州同置:湘水 河唐 曲嶺 枯川
戶二百二十,無口。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三十里。
直州 貞觀五年,置西集州。八年,改為直州,處降羌。領縣二,與州同置:集川 新川
戶一百,無口。至京師二千五百里。
肆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縣四,與州同置:歸唐 芳叢 鹽水 磨山
無戶口。至京師二千六百里。
位州 貞觀四年,降生羌置西鹽州。八年,改為位州。領縣二,與州同置:位豐 西使
戶一百,無口。至京師二千四百一十里。
玉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縣二,與州同置:玉山 帶河
戶二百一十五,無口。至京師二千八百七十八里。
嶂州 貞觀四年,處降羌置。領縣四,與州同置:洛平 顯川 桂川 顯平
戶二百,無口。至京師二千九百里。
祐州 貞觀四年,處降羌置。領縣二,與州同置:廓川 歸定
無戶口。至京師二千一百九十里。
臺州 貞觀六年,處黨項置西滄州。八年,改為臺州。無縣。至京師二千一百三十五里。
橋州 貞觀六年,處降羌置。無縣。至京師二千四百里。
序州 貞觀十年,處黨項置。無縣。至京師二千四百里。
右二十五州,舊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府。貞觀中,招慰黨項羌漸置。永徽已后,羌戎叛臣,制置不一。今存招降之始,以表太平之所至也。
嶺南道
南海節度使,領是十七州也。
廣州中都督府 隋南海郡。武德四年,討平蕭銑,置廣州總管府,管廣、東衡、洭、南綏、岡五州,并南康總管。其廣州領南海、增城、清遠、政賓、寶安五縣。六年,又置高、循二總管,隸廣州。七年,改總管為大都督。九年,廢南康都督,以端、封、宋、洭、瀧、建、齊、威、扶、議、勤十一州隸廣府。其年,又省勤州。貞觀改中都督府,省威、齊、宋、洭、四州,仍以廢洭州之湞陽、浛洭二縣來屬。改東衡為韶州,仍以南康州及崖州都督,并隸廣州。二年,省循州都督,以循、潮二州隸廣府。八年,改建州為藥川、南綏州為湞州、南會州為竇州。十二年,改南康州。十三年,省湞州,以四會、化蒙、懷集、洊安四縣來屬。省岡州,以義寧、新會二縣并屬廣州。其年,又以義寧、新會二縣立岡州。今督廣、韶、端、康、封、岡、新、藥、瀧、竇、義、雷、循、潮十四州。永徽后,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天寶元年,改為南海郡。乾元元年,復為廣州。州內有經略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其衣糧輕稅,本道自給。廣州刺史,充嶺南五府經略使。舊領縣十,戶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三,口五萬九千一百一十四。天寶領縣十三,戶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南五千四百四十七里,至東都四千九百里。
南海 五嶺之南,漲海之北,三代已前,是為荒服。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謫戍守之。秦亡,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南海龍川令趙佗,付以尉事。佗乃聚兵守五嶺,擊并桂林、象郡,自稱南越武王。子孫相傳五代九十三年。漢武帝命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兵逾嶺南,滅之。其地立九郡,曰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后漢廢珠崖、儋耳入合浦郡。交州刺史領七郡而已。今南海縣即漢番禺縣,南海郡。隋分番禺置南海縣。番山,在州東三百步。禺山,在北一里。貪泉,州西三十里。越王井,州北四里。番禺 漢縣名,秦屬南海郡。后漢置交州,領郡七。吳置廣州。皆治番禺也
增城 后漢番禺縣地。吳于縣置東宮。有增江
四會 漢縣,屬南海。武德五年,于縣治北置南綏州,領四會、化蒙、新招、化穆、化注五縣。貞觀元年,省新招、化注二縣,以廢威州之懷集、廢齊州之洊安二縣來屬。八年,改為湞州。十三年,省州及化穆縣,以四會、化蒙、懷集、洊安四縣屬廣州也
化蒙 隋縣。武德五年,屬南綏州。貞觀元年,省化注入。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改屬廣州
懷集 晉懷化縣,隋為懷集。武德五年,于縣置威州,領興平、懷集、霍清、威成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懷集屬南綏,省興平、霍清、威成三縣。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屬廣州
東莞 隋寶安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東莞。郡,于嶺外其為名也
清遠 隋縣。武德六年,廢政賓縣并入,所治也
洊水 漢封陽縣,屬蒼梧郡。南齊改為洊安。武德四年,于縣置齊州,領洊安、宣樂、宋昌三縣。貞觀元年,省齊州及宣樂、宋宣二縣,以洊安屬綏州。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湞州廢,屬賓州。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洊水也
湞陽 漢縣,屬桂陽郡。隋為真陽。五年,屬洭州。貞觀初,州廢,改真陽湞陽,屬廣州。湞山,在縣北三十里。
韶州 隋南海郡之曲江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番州,領曲江、始興、樂昌、臨瀧、良化五縣。貞觀元年,改為韶州,仍割洭州之翁源來屬。八年,廢臨瀧、良化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始興郡。乾元元年,復為韶州。舊領縣四,戶六千九百六十,口四萬四百一十六。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一千,口十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八。南至廣州八百里,西至郴州五百里,東南至虔州七百里。至京師四千九百三十二里,至東都四千一百四十二里。
曲江 漢縣,屬桂陽郡。在曲江川,州所治也
始興 漢南野縣地,屬豫章郡。孫皓分南康郡之南鄉,始興縣置。縣界東嶠,一名大庾嶺,南越之北塞。漢討南越時,有將軍姓庾,城于此。五嶺之最東,故曰東嶠也
樂昌 隋置
翁源 翁水在縣界。隋縣。武德五年,置洭州。貞觀初廢,以屬韶州
仁化 湞昌 已上二縣,天寶后新置。
循州 隋龍川郡。武德五年,改為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領歸善、河源、博羅、興寧、海豐、羅陽。省龍川入歸善、石城入河源、齊昌入興寧。貞觀二年,廢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海豐郡。乾元元年,復為循州。舊領縣五,戶六千八百九十一,口三萬六千四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六,戶九千五百二十五,無口數。南至廣州四百里,東至潮州五百一十七里,北至虔州隔山嶺一千六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千八百里。
歸善 秦、漢龍川縣地,屬南海郡。宋置歸善縣,縣界羅浮山。貞觀元年,省龍川縣并入。博羅 漢舊縣,屬南海郡也。河源 隋縣。循江,一名河源水,自虔州雩都縣流入。龍川,在河源縣,云有龍穿地而出,即水流,漢因置龍川縣。貞觀元年,省石城并入。海豐 宋縣,屬東莞郡。南海在海豐縣南五十里,即漲海,渺漫無際。武德五年,分置陸安縣。貞觀初并入也。興寧 漢龍川縣地。貞觀元年省齊昌并入。雷鄉 新置。
岡州 隋南海郡之新會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岡州,領新會、封平、義寧三縣。貞觀五年,州廢,以新會、義寧屬廣州,省封平、封樂二縣。其年,又立岡州,割廣州之新會、義寧來屬。又立封樂縣。天寶元年改為義寧郡。乾元元年,復為岡州也。舊領縣二,戶二千三百五十八,口八千六百六十二。天寶,戶五千六百五十,無口數。在京師西南六千三百五里。
新會 漢南海縣地。晉置新會郡。改置封州,又改為允州,又改為岡州。隋末廢,并入廣州。武德四年,復為岡州。舊治盆源城。貞觀十三年,廢岡州,縣屬廣州。其年,復置州于今治也
義寧 漢番禺縣地。宋置義寧縣,屬新會郡。
賀州 隋蒼梧郡之臨賀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賀州。天寶元年,改為臨賀郡。乾元元年,復為賀州也。舊領縣五,戶六千七百一十三,口一萬八千六百二十八。天寶領縣六,戶四千五百,無口數。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三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七十二里。東南至廣州八百七十六里,東至連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封州三百六十六里,北至道州四百里,北至富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梧州四百二十二里也。
臨賀 州所治。漢縣,屬蒼梧郡。臨、賀水。吳置臨賀郡。宋改為臨慶國,齊復為臨賀郡。隋置賀州,隋末廢為縣。武德四年,復置賀州
桂嶺 漢臨賀縣地,隋舊也
馮乘 漢縣,屬蒼梧郡。有荔平關
封陽 漢縣,屬蒼梧郡
富川 漢富川縣。天寶改為富水,后復為富川也
蕩山 新置。
端州 隋信安郡。武德元年,置端州,領高要、樂城、銅陵、平興、博林五縣。其年,以樂城屬康州,銅陵屬春州。七年,置清泰縣。貞觀十三年,省博林、清泰二縣。天寶元年,為高要郡。乾元元年,復為端州。舊領縣二,戶四千四百九十一,口二萬四千三百三。天寶,戶九千五百,口二萬一千一百二十。東至廣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新州一百四十里,西至康州一百六里。至京師四千九百三十五里,至東都四千七百里。
高要 州所治。漢縣,屬蒼梧郡。宋、齊屬南海郡。陳置高要郡,隋置端州。縣北五里有石室山。縣西有鵠奔亭,即漢交州刺史行部到鵠亭,夜,女子鬼訴冤之亭
平興 漢高要縣地,隋分置。武德七年,分置清泰縣。貞觀十三年,省清泰并入。
新州 隋信安郡之新興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新州。天寶元年,改為新興郡。乾元元年,復為新州。舊領縣四,戶七千三百八十八,口三萬五千二十五。天寶領縣三,戶九千五百。東至廣州義寧縣四十一里,北至端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康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勤州一百七十里。至京師五千五十二里,至東都五千里。
新興 漢臨允縣,屬合浦郡。晉置新寧郡,梁置新州
索盧 武德四年,析新興縣置
永順 新置。
康州 隋信安郡之端溪縣。武德四年,置康州都督府,督端、康、封、新、宋、瀧等州。九年,廢都督府及康州。貞觀元年,又置南康州。十一年廢,十二年又置康州。天寶元年,改為晉康郡。乾元元年,復為康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一百二十四,口一萬三千五百四。天寶,戶一萬五百一十,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九。東北至廣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梧州二百八十四里,東至端州一百六十里,南至瀧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封州一百三十里,南至新州二百七十里。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五千一百五十里。
端溪 漢縣,屬蒼梧郡。晉于縣分置晉康郡。隋廢郡,并入信安郡。武德復置康州。縣界有端山,山下有溪也
晉康 隋安遂縣。至德二年,改為晉康縣
悅城 隋樂城縣。武德五年,屬端州。又割屬康州,改為悅城
都城 漢端溪縣。東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溫嫗養龍之溪也。
封州下 隋蒼梧郡之封川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封州。天寶元年,改為臨封郡。乾元元年,復為封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五百五十五,口一萬三千四百七十七。天寶領縣二,戶三千九百,口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七。東北至廣州九十五里,西北至梧州五十五里,東至康州一百三十里,北至賀州三百六十六里。至京師水陸四千五百一十里也。
封川 州所治。漢廣信縣地,屬蒼梧郡。在封水之陽。梁置梁信郡。隋平陳,改為成州。,又改為封州。隋末,州廢為封川縣,屬蒼梧郡。武德初,置封州。隋移州于封川口,即今縣治也
開建 漢封陽縣地,屬蒼梧郡,隋舊也。
瀧州 隋永熙郡之瀧水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瀧州。天寶元年,改為開陽郡。乾元元年,復為瀧州。舊領縣四,戶三千六百二十七,口九千四百三十九。天寶領縣五。
瀧水 州所治。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郡。晉分端溪立龍鄉,即今州治。梁分廣熙郡置建州,又分建州之雙頭洞立雙州。隋改龍鄉為平原縣,又改為瀧水
開陽 隋廢縣。武德四年,分瀧水置
永寧 武德四年,于安遂縣置藥州,領安遂、永寧、安南、永業四縣。貞觀中,廢藥州,以永寧屬瀧州。本隋永熙縣,武德五年,改為永寧縣
鎮南 隋安南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鎮南
建水 新置。
恩州 隋高涼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羅、辯、雷、崖、儋、新八州。七年,割崖、儋、雷、新屬廣州。貞觀二十三年,廢高州都督府,置恩州。天寶元年,改為恩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恩州,內有清海軍,管戍兵三千人也。領縣三,戶九千,無口數。至京師東南六千五百里。西北六十里接廣州界。
恩平 州所治。漢合浦郡也,隋置海安縣。武德五年,改為齊安。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恩平也
杜陵 隋杜原縣。武德五年,改為杜陵也
陽江 隋舊置也。
春州 隋高涼郡之陽春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春州。天寶元年,改為南陵郡。乾元元年,復為春州。舊領一,戶五千七百一十四,口二萬一千六十一。天寶領縣二,戶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至京師東南六千四百四十八里。東至廣州六百四十二里,南至恩州九十三里,西至高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新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瀧州界也。
陽春 州所治。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至隋不改也
羅水 天寶后置。
高州 隋高涼郡。舊治高涼縣,后改為西平縣。貞觀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縣。天寶元年,改為高涼郡。乾元元年,復為高州。領縣三,戶一萬二千四百。西北至竇州九十二里,北至瀧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潘州九十里,東至春州三百三十里。至京師六千二百六十二里,至東都五千五百二十里。
良德 漢合浦縣地,屬合浦郡。吳置高涼郡,宋、齊不改
電白 梁置電白郡,隋改為縣也
保定 舊保安縣。至德二年,改為保定。
藤州下 隋永平郡。武德四年,置藤州,領永平、猛陵、安基、武林、隋建、陽安、普寧、戎城、寧人、淳人、大賓、賀川十二縣。貞觀七年,以武林屬龔州、安普屬燕州、普寧屬容州。八年,以猛陵屬梧州。十二年,以隋建屬龔州。天寶元年,改為感義郡。乾元元年,復為藤州也。舊領縣六,戶九千二百三十六,口一萬三百七十二。天寶領縣三,戶三千九百八十。至京師五千五百九十六里,至東都五千二百里。南至義州二百里,西至龔州一百四十九里,北至梧州九十七里。
鐔津 漢猛陵縣,屬蒼梧郡。晉置永平郡。隋置藤州及鐔津。
感義
義昌 本安昌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義昌。
義州下 隋永熙郡之永業縣。武德五年,置南義州及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所領縣入南建州。二年,復置義州,還以故縣來屬。五年,廢義州,縣屬南建州。六年,復置義州。又改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連城郡。乾元元年,復為義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二百二十五,無口。天寶領縣三,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六百九十里,東至梧州隔鄣嶺一百七十里,北至藤州二百里,西至容州九十里,東南至竇州一百七十二里,東北至瀧州二百七里。
嶺溪 州所治。漢猛城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龍城縣,置南義州。貞觀初廢,二年復置義州,領龍城、安義、連城、義城四縣。至德中,改安義為永業,龍城為嶺溪
永業 舊安義縣,至德年改
連城 武德五年,分瀧州之正義縣置。
竇州下 隋永熙郡懷德縣。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并屬瀧州。二年,獠平,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五年復廢,縣隸瀧州。六年復置,以故縣來屬。其年,改南扶為竇州。天寶元年,改為懷德郡。乾元元年,復為竇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戶一千一十九。至京師水陸六千一百二里,至東都水陸五千四百里。西至容州二百里,東至瀧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潘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高州九十二里,北至義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禺州一百九十里。
信義 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隋為懷德縣。武德四年,析懷德縣置信義縣,仍置南扶州。貞觀中,改為寶州,取州界有羅竇洞為名也
懷德 本屬瀧州,后來屬也
潭峨 武德四年,分信義縣置也
特亮 武德四年,分信義置也。
勤州 隋信安郡之高梁縣地。武德四年,置勤州,隸南康州總管。九年,改隸廣州,其年廢,縣屬春州。后置勤州,以銅陵來屬。仍析置富林縣。領縣三,戶六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至京師五千三百九十里,至東都五千里。東至新州一百七十里,西至瀧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廣州六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康州二百七十三里。
富林 州所治,析銅陵置
銅陵 漢臨允縣地,屬合浦郡。宋立瀧潭縣。隋改為銅陵,以界內有銅山也。
桂管十五州在廣州西。
桂州下都督府 隋始安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桂州總管府,管桂、象、靜、融、賀、樂、荔、南昆、龍九州,并定州一總管。其桂州領始安、福祿、純化、興安、臨源、永福、陽朔、歸義、宣風、象十縣。尋改定州為南尹州。其年,又置欽州總管,隸桂府。五年,置南恭、燕、梧三州,隸桂府。九年,置晏州,隸桂府。貞觀元年,以欽、玉、南亭三州隸桂府。二年,省玉州、南亭州。五年,置賓州,隸桂府。六年,又以尹、藤、越、白、相、繡、郁、姜、南宕、南方、南簡、南晉十二州隸桂府。其年,置龔州都督,亦隸桂府。其年,廢龍、郁二州。八年,改越州為廉州,南簡為橫州,南方為澄州,南宕為潘州,南晉為邕州,尹州為貴州,靜州為富州,樂州為昭州,南昆為柳州,銅州為容州。廢福祿、歸義二縣。十年,廢姜州。十二年,廢晏州,以建陵縣來屬。廢荔州,以荔浦、崇仁二縣來屬。省宣風縣。今督桂、昭、賀、富、梧、藤、容、潘、白、廉、繡、欽、橫、邕、融、柳、貴十七州。天寶元年,改為始安郡,依舊都督府。至德二年九月,改為建陵郡。乾元元年,復為桂州,刺史充經略軍使,管戍兵千人,衣糧稅本管自給也。舊領縣十,戶三萬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五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天寶領戶一萬七千五百,口七萬一千一十八。至京師水陸路四千七百六十里,至東都水陸路四千四十里。東至道州五百里,西至容州四百九十三里,南至昭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邵州六百八十五里,東南至賀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柳州八百里,東北至永州五百五十里。
臨桂 州所治。漢始安縣地,屬零陵郡。吳分置始安郡,宋改為始建國,南齊始安郡,梁置桂州。隋末,復為始安郡。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也
理定 漢始安縣。隋分置興安,近改為理定
靈川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陽朔 隋舊。貞觀元年,廢歸義縣并入
荔浦 漢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荔浦、建陵、隋化、崇仁、純義。五年,以隋化屬南恭州。貞觀元年,以建陵屬晏州。十三年,廢荔州,以荔浦、崇仁屬桂州,純義屬蒙州也
豐水 舊永豐縣。元和初,改為豐水縣
修仁 隋置建陵縣。貞觀元年,于縣置晏州,領武龍、建陵二縣。十二年,廢晏州及武龍縣,以建陵屬桂州。長慶元年,改為修仁縣
恭化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純化縣。元和初,改為恭化也
永福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臨源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全義 新置。
昭州 隋始安郡之平樂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樂州,領平樂、永豐、恭城、沙亭四縣,貞觀七年,省沙亭縣。八年,改為昭州,以昭岡潭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平樂郡。乾元元年,復為昭州也。舊領縣三,戶四千九百一十八,口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一。天寶,戶三千五百。至京師四千四百三十六里,至東都四千二百一十九里。西至桂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道州四百里,北至永州六百三十九里,南至富州一百六十六里也。
平樂 州所治。漢荔浦地,屬蒼梧郡。晉置平樂縣。貞觀七年,省沙亭并入也。
恭城 武德四年,析平樂置。
永平 隋縣,舊屬藤州。
富州下 隋始安郡之龍平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靜州,領龍平、博勞、歸化、安樂、開江、豪靜、蒼梧七縣。尋又分蒼梧、豪靜、開江三縣置梧州。九年,省安樂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天寶元年,改為開江郡。乾元元年,復為富州。舊領縣三,戶三千三百四十九,口四千三百一十九。天寶,戶一千二百九十。至京師五千一百三十里,至東都四千八百五十里。西北至桂州界八十里,東南至梧州界九十里,北至昭州一百六十六里。
龍平 漢臨賀縣地,屬蒼梧郡。吳置臨賀郡,梁分臨賀置南靜郡,又改為靜州,改南靜郡為龍平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也
《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3)
慶州中都督府 隋弘化郡。武德元年,改為慶州,領合水、樂蟠、三泉、馬嶺、弘化五縣。三年,改三泉為同川縣。六年,置總管府,改合水為合川縣,又置白馬、蟠交二縣。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及合川縣,仍割林州之華池縣來屬。二年,置洛源縣。四年,復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屬北永州。五年,又罷都督府,以慶州隸原州都督府。八年,又以廢北永州之洛源縣來屬。開元四年,復置都督府。二十六年,升為中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為順化郡。乾元元年,改為慶州。舊領縣八,戶七千九百一十七,口三萬五千一十九。天寶領縣十,戶二萬三千九百四十九,口一十二萬四千三百三十六。在京師西北五百七十二里,至東都一千四百一十里。
安化 隋弘化縣,治弘州故城。武德六年,移治今所,與合水縣俱在州治。其年,改合水為合川縣。貞觀元年,省合川縣并入。神龍元年,改為安化縣
樂蟠 義寧元年,分合水縣置
合水 武德六年,分合水置蟠交縣。天寶元年廢,并入合水。馬嶺 隋縣,治天家堡。貞觀八年,移理新城。以縣西有馬嶺坂。方渠 景龍元年,分馬嶺置。同川 義寧二年,廢北永州,分寧州彭原置于三泉縣故城。武德三年,復治同川城,改為同川縣
洛源 隋縣。大業十三年,為胡賊所破,因廢。貞觀二年,復置。又自延州金城縣移北永州治于此。八年,北永州廢,復以洛源縣屬慶州
延慶 武德六年,分合水縣置白馬縣。天寶元年,改為延慶縣
華池 隋舊縣。大業十三年,為胡賊所破,縣廢。武德四年復置,又于此置林州總管府,管永州。其林州領華池一縣。五年,改永州為北永州。七年,罷林州總管府。貞觀元年,廢林州,華池隸慶州
懷安 開元十年,檢括逃戶置,因名懷安。
芳池州都督府,寄在慶州懷安縣界,管小州十:靜、獯、王、濮、林、尹、位、長、寶、寧,并黨項野利氏種落。
安定州都督府 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黨、橋、烏、西戎州、野利州、米州、還州。
安化州都督府 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儒州、琮州。
鄜州上 隋上郡。武德元年,改為鄜州,領洛交、洛川、三川、伏陸、內部、鄜城六縣。二年,以內部、鄜城隸坊州。三年,置直羅縣。貞觀二年,置都督府。六年,又改為大都督府。九年,復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洛交郡。乾元元年,復為鄜州。舊領縣五,戶一千七百三,口五萬一千二百一十六。天寶,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三,口十五萬三千七百十四。在京師東北五百里,至東都九百二十五里。
洛交 隋縣
洛川 隋縣
三川 隋縣。以華池水、黑水、洛水三水會同,因名
直羅 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直羅城置,以城枕羅水,其川平直故也
甘泉 武德元年,分洛交縣置伏陸縣。天寶元年,改為甘泉縣。
延州中都督府 隋延安郡。武德元年,改為延州總管府,領膚施、豐林、延川三縣,管南平、北武、東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廣、達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開元二年,復置都督府,領丹、綏、渾等州。天寶元年,改為延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延州。舊領縣九,戶九千三百四,口一萬四千一百七十六。天寶,戶一萬八千九百五十四,口十萬四十。在京師東北六百三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五十一里。
膚施 隋縣。分豐林、金明二縣置。延長 隋廢縣。武德二年,復于此置北連州,領義鄉、齊明二縣。貞觀二年,廢北連州及義鄉、齊明二縣,并入延安。廣德二年,改為延長縣
臨真 隋縣。武德初,屬東夏州。貞觀二年,州廢來屬
敷政 隋因城縣。武德二年,移治于金城鎮,改為金城縣。又于界內置永州,領金城、洛盤、新昌、土塠四縣。貞觀四年,移永州于洛源縣。八年,廢洛盤等三縣,并入金城,屬延州。天寶元年,改金城為敷政
金明 隋廢縣。武德二年,置北武州,領開遠、金義、崇德、永定、安義五縣。復分膚施置金明縣。貞觀二年,廢北武州,以開遠等五縣并入金明縣
豐林 隋舊縣。武德四年,于此僑置云州及云中、榆林、龍泉三縣。八年,廢云州及三縣,以龍泉并入臨真,以云中、榆林并入豐林
延水 武德二年,分延川縣置西和州,領安人、修文、桑原三縣。貞觀二年,廢西和州,以修文、桑原并入安人,屬北基州。八年,廢北基州入延川。二十三年,改為弘風縣。神龍元年,改為延水
延川 隋舊縣。武德二年,置南平州,領義門縣。四年,廢南平州及縣,并入延川
延昌 武德二年,置北平州。貞觀三年廢,十年于廢州置罷交縣。天寶元年,改名為延昌縣
渾州 寄治延安郡界,隸延州節度使。
綏州下 隋雕陰郡。武德三年,于延州豐林縣置綏州總管府,領西和、南平、北基、銀、云、貞、上、殄、北吉、匡、龍等十一州。其綏州領上、大斌、城平、綏德、延福五縣。六年,移治所于延州延川縣界。七年,又移治城平縣界魏平廢城。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罷都督府,移州治上縣。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復為綏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六十三,口一萬六千一百二十九。天寶,戶一萬八百六十七,口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九里。
龍泉 隋曰上縣。天寶元年,改為龍泉
延福 隋縣。武德六年,置北吉州,領歸義、洛陽二縣,羅州領石羅、開善、萬福三縣;匡州領安定、源泉二縣。貞觀二年,三州及縣并廢,地并入延福
綏德 隋廢縣。武德二年,復置。六年,又分置云州,領信義、淳義二縣;龍州領風鄉、義良二縣。貞觀二年,二州及縣俱廢,地并入綏德
城平 隋舊縣。武德三年,又置魏平縣,屬南平州。又置魏州,領安故、安泉二縣。七年,又于魏平城中置綏州總管府并大斌縣。貞觀二年,廢南平州、魏州及魏平、安故、安泉三縣,移綏州治于上縣,大斌治于今所
大斌 武德七年置,治魏平。貞觀二年,移治今所。
銀州下 隋雕陰郡之儒林縣。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置銀州,隋舊名。天寶元年,改為銀川郡。乾元元年,復為銀州。舊領縣四,戶一千四百九十五,口七千七百二。天寶,戶七千六百二,口四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三十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十九里。
儒林 隋舊縣
撫寧 隋縣。貞觀二年,屬綏州。八年,改屬銀州,治龍泉川。開元二年,移于今所
真鄉 隋縣
開光 隋縣。貞觀二年,屬綏州。八年,改屬柘州。十三年,柘州廢,來屬銀州
靜邊州都督府 舊治銀川郡界內,管小州十八
歸德州 寄治銀州界,處降黨項羌。
夏州都督府 隋朔方郡。貞觀二年,討平梁師都,改為夏州都督府,領夏、綏、銀三州。其夏州,領德靜、巖綠、寧朔、長澤四縣。其年,改巖綠為朔方縣。七年,于德靜縣置長州都督府。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及長州,以德靜、長澤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復為夏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三百二十三,口一萬二百八十六。天寶,戶九千二百一十三,口五萬三千一百四。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一十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八十里。
朔方 隋巖綠縣。貞觀二年,改為朔方縣。永徽五年,分置寧朔縣,長安二年廢。開元四年又置,九年又廢,還并入朔方
德靜 隋縣。貞觀七年,屬北開州。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以縣屬夏州
寧朔 隋縣。武德六年,于此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廢
長澤 隋縣。貞觀七年,置長州都督府。十三年,廢長州,縣還夏州
云中都督府 黨項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五:舍利、思璧州、阿史那州、綽部州、白登州。戶一千四百三十,口五千六百八十一
呼延州都督府 黨項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三:賀魯州、那吉州、?夾跌州。戶一百五十五,口六百五
桑乾都督府 寄朔方縣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藝失州、畢失州、叱略州。戶二百七十四,口一千三百二十三
定襄都督府 寄治寧朔縣界,管小州四:阿德州、執失州、蘇農州、拔延州。戶四百六十,口一千四百六十三
達渾都督府 延陀部落,寄在寧朔縣界,管小州五:姑衍州、步訖若州、嵠彈州、鶻州、低粟州。戶一百二十四,口四百九十五
安化州都督府 寄在朔方縣界。戶四百八十三,口二千五十三
寧朔州都督府 寄在朔方縣界。戶三百七十四,口二千二十七
仆固州都督府 寄在朔方縣界。戶一百二十二,口六百七十三。
靈州大都督府 隋靈武郡。武德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回樂、弘靜、懷遠、靈武、鳴沙五縣。二年,以鳴沙縣屬西會州。貞觀四年,于回樂縣置回、環二州,并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回、環二州,靈州都督入靈、填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于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并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調露元年,又置魯、麗、塞、含、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并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靈州為靈武郡。至德元年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升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舊領縣五,戶四千六百四十,口二萬一千四百六十二。天寶領縣六,戶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在京師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至東都二千里。
回樂 隋縣,在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豐安縣,屬回州。十三年,州廢,并入回東
鳴沙 隋縣。武德二年,置西會州,以縣屬焉。貞觀六年,廢西會州,置環州。九年,廢環州,縣屬靈州。神龍二年,移治廢豐安城
靈武 隋縣
懷元 隋縣。界有隋五原郡。武德元年,改為豐州,領九原縣。六年,州縣俱省入懷遠縣。儀鳳中,再筑新城。縣有鹽池三所
保靜 隋弘靜縣。神龍元年,改為安靜。至德元年,改為保靜
溫池 神龍元年置
燕然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戶一百九十,口九百七十八
雞鹿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戶一百三十二,口五百五十六
雞田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戶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
東皋蘭州 寄在鳴沙界,九姓所處。戶一千三百四十二,口五千一百八十二
燕山州 在溫池縣界,亦九姓所處。戶四百三十,口二千一百七十六
燭龍州 在溫池界,亦九姓所處。戶一百一十七,口三百五十三。
鹽州下 隋鹽川郡。武德元年,改為鹽州,領五原、興寧二縣。其年,移州及縣寄治靈州。四年,省興寧入五原縣。貞觀元年,廢鹽州五原縣入靈州。二年,平梁師都,復于舊城置鹽州及五原、興寧二縣,隸夏州都督府。其年,改為靈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乾元元年,改為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為都督府。元和八年,隸夏州。舊領縣二,戶九百三十二,口三千九百六十九。天寶,戶二千九百二十九,口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五。在京師西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二千一十里。
五原 隋縣。武德元年,寄治靈州。貞觀元年省,二年復置
興寧 龍朔三年置。
豐州下 隋文帝置,后廢。貞觀四年,以突厥降附,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唯領蕃戶。十一年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又改豐州。天寶元年,改為九原郡。乾元元年,復為豐州。領縣二,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在京師北二千二百六里,至東都三千四十四里。
九原 永徽四年置
永豐 隋縣。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復置。
會州上 隋會寧鎮。武德二年,討平李軌,置西會州。天寶元年,改為會寧郡。乾元元年,復為會州。永泰元年,升為上州,領縣二,戶四千五百九十四,口二萬六千六百六十二。去京師一千一百里,至東都二千一百里。
會寧 隋涼川縣。武德二年,改為會寧
烏蘭 后周縣,置在會寧關東南四里。天授二年,移于關東北七里。
宥州 調露初,六胡州也。長安四年,并為匡、長二州。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仍置六縣以隸之。開元十年,復分為魯、麗、契、塞四州。十一年,克定康待賓后,遷其人于河南、江淮之地。十八年,又為匡、長二州。二十六年,自江淮放回胡戶,于此置宥州及延恩、懷德、歸仁三縣。天寶元年,改為寧朔郡。至德二年,又改為懷德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宥州。寶應后廢。元和九年,復于經略軍置宥州,郭下置延恩縣。十五年,移治長澤縣,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夏州節度使李祐復置。領縣三,戶七千八十三,口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二。去京師二千一百里,去東都三千一百九十里。
延恩 開元二十六年,以廢匡州置,后隨州移徙
歸仁 舊蘭池州之長泉縣。開元二十六年,置歸仁縣
懷德 開元二十六年,以廢塞門縣置。
勝州下都督府 隋置勝州,大業為榆林郡。武德中,平梁師都,復置勝州。天寶元年,復為榆林郡。乾元元年,復為勝州。領縣二,戶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去京師一千八百三十里,至東都一千九百五里。
榆林 隋舊
河濱 隋榆林郡地。貞觀三年,置云州于河濱,因置河濱縣。四年,改為威州。八年廢,河濱屬勝州。
麟州下 天寶元年,王忠嗣奏請割勝州連谷、銀城兩縣置麟州,其年改為新秦郡。乾元元年,復為麟州,領縣三,戶二千四百二十八,口一萬九百三。去京師一千四百四十里,至東都一千九百五里。
新秦 天寶元年,分連谷、銀城二縣地置
古代的扶蘇城是現在的哪里
古代并無扶蘇城,扶蘇城一般出現于虛構小說中。扶蘇一般指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
扶蘇,嬴姓,趙氏,名扶蘇(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為趙扶蘇),亦稱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扶蘇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秦始皇對其給予厚望。扶蘇認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等嚴峻政策,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蒙恬軍隊,協助蒙恬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后,對他們不利,于是偽造詔書,扶持胡亥登基,并逼令扶蘇自殺而死,扶蘇仁弱,沒有聽從蒙恬勸阻,還是自殺身亡了。
扶蘇墓,位于陜西省綏德縣城東。其墓為長方形的封土堆,底邊長30米,寬6米,高8米,墓區占地6800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太子墓”。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將扶蘇墓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扶蘇廟,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境內,據說扶蘇和大將軍蒙恬率軍在此筑城戍邊抗擊匈奴,但卻遭到奸臣陷害含冤而死。扶蘇死后,當地百姓為紀念扶蘇,特在此地建造扶蘇廟。此后歷經北魏孝文帝元宏“遣有司諭祭”,唐太宗李世民敕封“柏枝大王”,并令尉遲恭督工擴建廟院。到北宋建隆年間,因扶蘇廟有數株千年柏樹,故改稱“柏枝神祠”,后又經元、明、清各朝多次維修。
陜西省一個縣,建城歷史超900年,是“兵家必爭之地”嗎?
陜西,簡稱“陜”或“秦”,省會古都西安。該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上古時期,陜西為雍州、梁州所在地,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陜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五個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其中,就清澗縣來說,人口超20萬,建城歷史超900年。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清澗縣在古代歷史上是扼守關中之要地。
一
首先,清澗縣古名寬州,隸屬于陜西省地級榆林市。在地理位置上,清澗縣位于黃河陜晉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地處東經109°55′27"~110°38′50",北緯36°57′30"~37°25′,是扼守關中之要地。早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今清澗縣一帶隸屬于秦國這一諸侯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后,該地區屬上郡膚施、陽周2縣。西漢時屬漢上郡、圁陰。
二
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家爭霸,今清澗縣一帶為魏國并州所轄。司馬炎建立西晉后,該地區依然屬于并州這一建制。東晉十六國時,先后為漢(前趙)、后趙、前秦、后秦領地。南北朝時先后為北魏、西魏和后周所轄。由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隋代先后屬雕陰郡綏德、城平、延福縣。唐武德元年(618)屬并州道綏州。貞觀元年(627)屬關內道。北宋初期,今清澗縣一帶歸陜西路。
三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澗這一地名和北宋大臣范仲淹有關。北宋時期,在防御西夏上,范仲淹派遣種世衡率兵到今清澗縣一帶修筑城池。種世衡就一邊作戰一邊搶修。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于從地下150尺處冒出了清泉,于是取名為青澗城。由此,對于該地區來說,自北宋時期建城,其建城歷史已經超過900年了。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澗城升為青澗縣,隸鄜延路綏德州。元朝建立后,推行行省制,青澗縣屬陜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
四
最后,公元1371年,也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將青澗縣更名為清澗縣。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澗縣改屬延安府。清朝雍正三年(1725)綏德州升為直隸州,領清澗、米脂2縣。1913年,清澗縣屬陜西省榆林道。1926年,清澗縣直屬于陜西省。1961年,清澗縣隸屬于榆林地區。2000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清澗縣屬之至今。如今,清澗縣東西長95千米,南北寬55千米。面積188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3萬人。
唐代武則天時期唐朝共有多少個州,分別在現在的那個地方?
唐朝有10道統領府、358個州,具體如下:
關內:大致相當于今陜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及內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當于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與河南、江蘇、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區。
河東:大致相當于今山西全省與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河北:大致相當于今河北長城以南.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山南:大致相當于今四川東部,陜西、甘肅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區。
隴右:大致相當于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的地區。
淮南:大致相當于今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的地區。
江南:大致相當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貴州東北部的地區。
劍南:大致相當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嶺南:大致相當于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東北部的地區。
擴展資料:
唐代高祖在隋后期將郡縣制改為州制,唐玄宗將州制改為郡縣制,到其子唐肅宗繼位后復改郡為州,所以唐朝總體是以州為主。然而,北宋歐陽修等版本的《新唐書》也描寫了唐玄宗時期的縣城,而《舊唐書》則以州制。
然而,國家的概念與漢魏晉有著根本的不同。與東漢末年國家轄100多個縣的情況相比,唐代國家的范圍已大大縮小到幾個或多個縣。
此外,漢晉時期原郡所轄的許多縣都沿襲了國家的原名,但其原名逐漸不為人所知,如彭城成為徐州、新都成為冀州、昌邑成為兗州、江陵成為荊州等。同時,自秦漢以來,乃至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地名、地名已不再在歷史上使用,如郎游、洪農、上黨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朝行政區劃
綏州是指哪里?
綏州:
1、西魏置,治所在上縣(今陜西綏德縣)。隋大業初改為雕陽郡。唐武德三年復置綏州,移治豐林縣(今延安市東北),六年移治延川縣(今陜西延川縣),七年移治魏平縣(今陜西子長縣東南)。貞觀二年復移上縣,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復為為綏州。北宋熙寧二年廢。
2、唐武德四年以長州改名,治所在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后改為雉州。
《貞觀長歌》里的綏州應該就是第1條里的綏州,治所應該在上縣(即今綏德縣)。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