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有多少城邑(晉國有幾個)
很多朋友對于晉國有多少城邑和晉國有幾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晉國疆域大致范圍及國號沿用了多少年
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稱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后遷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晉獻公時(前676-651年)積極向外拓展,先后向西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領黃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向南吞并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陸)、虢(今河南陜縣)等國;又打敗北狄,戰勝驪戎,于是南據河南崤(崤山)函(函谷關)天險,西及河西與秦接境,北與狄為界。及文公時(前636—628年),因興兵勤王,周襄王賜以南陽的陽樊、溫、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濟源、武陟一帶),并東奪鄭之虎牢、衛之殷墟及魯國地等,勢力又侵入山東,疆域更見擴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陜西東部和山東的西部,縱橫跨今五省境。
晉國與晉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一部各民族、各國家不斷融合的螺旋形歷史,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各民族和各國家均創造出了無數的先進文化,這些不同的先進文化萬涓成流,終于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哺育著一代代華夏兒女。兩周時期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列國紛爭、群雄逐鹿,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競相斗艷,其結果是思想和文化領域的空前絕后的大發展,它給中華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提到這段歷史,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晉國及其創造的燦爛文化,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晉國歷史的典故為婦孺所知,廣為傳誦。如秦晉之好、楚材晉用、退避三舍、刳骨奉君、趙氏孤兒、病入膏肓、高山流水、掩耳盜鈴、三家分晉等等。因此,在這里簡要重溫晉國歷史和了解晉國考古的重大成就,對我們深入了解晉文化,進而更全面地探討兩周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晉國的建立與勃興
殷周之際,在太岳山西麓的澮河中上游流域有一個古老的唐國,其范圍相當于今山西南部翼城、曲沃和絳縣之間。古唐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先祖為我們耳熟能詳的陶唐氏――帝堯。西周初年,武王死后不久,唐國參與了管叔、蔡叔發動的叛亂,被周公一舉殲滅。為了加強對唐地的統治,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周成王將其胞弟叔虞封于唐地。《史記·晉世家》記載:"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同時還記載了叔虞封唐這一事情的經過:"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此記載雖有些戲說的成分,但它某種程度上還是反映了周初分封這一政治事件的歷史背景,其深層的原因就是為了捍衛千里王畿,為了新興王朝的統治。
叔虞封唐時,舉行過隆重的授土授民儀式。成王賜叔虞"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幫其建立新政權;此外告誡他在唐國這塊領地上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這一系列舉措使叔虞能夠得以順利地開始管理這個新國家。
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繼位,將國號由"唐"改為"晉",燮父也改稱晉侯。"晉"這個國號一直沿用了近700年,如果將韓、趙、魏"三晉"也算在內,那么晉國的歷史就接近900年。
從叔虞封唐建國,歷經晉侯燮父、武侯寧族、成侯服人、厲侯福、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獻侯籍、穆侯費王共為9世。公元前785年,晉穆侯死,君位被其弟殤叔篡奪,太子仇被迫出逃。四年后的公元前781年,太子仇卷土重來,襲殺了叔父殤叔,奪回政權,是為晉文侯。這次內亂似乎對晉國社會的影響不大,但它卻成了晉國后來長期內亂的先聲。
晉文侯在晉國歷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公元前771年,與鄭武公、秦襄公聯合勤王,保駕周平王東遷洛邑,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對其進行了嘉獎和賞賜。在晉國歷史上獲此殊榮者僅有三人,即唐叔虞、晉文侯和后來稱霸天下的晉文公重耳。晉文侯果然不負周平王的殷切期望,于公元前760年擒殺了非正統的攜王,結束了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并立的局面,成為再造周命的功臣。盡管如此,晉國在當時的諸侯國中仍是地方百里的偏侯,無論其政治還是經濟實力,遠不能與齊、燕、楚等國相比。
晉文侯晚年,隨著周王室的衰敗,晉國也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公元前746年,晉文侯病死,其子繼位,是為晉昭侯。晉昭侯忘記了其父襲殺殤叔奪回王位的艱辛,將其叔父成師封于曲沃,號稱曲沃桓叔,為自己種下了一顆難咽的苦果。從此,晉國開始了長達六、七十年的爭奪王位的內戰,經過一次次的血腥屠殺,公元前678年,桓叔之孫曲沃武公一舉消滅了茍延殘喘的晉公室,最終以曲沃旁支代宗的方式結束了長年的內亂,統一了晉國。史書將這一歷史事件稱為"曲沃代翼",它是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晉國由此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難怪春秋中后期的晉人把始祖叔虞和其后的十代國君都給遺忘,卻唯獨崇拜曲沃武公。
曲沃武公被周王室正式列為諸侯之后,僅做了兩年的國君就死了,其子詭諸繼位,是為晉獻公。獻公初年的晉國仍是偏侯小國,且其周圍小國林立,戎狄雜居,經常流竄到晉地掠奪騷擾。而此時的齊、楚、秦都已成為地方千里的泱泱大國,對晉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發展晉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能與諸侯爭霸天下,晉獻公先從鞏固政權入手,進而擴大晉之領地范圍,使晉國走上了勃興之路。
晉獻公作為曲沃小宗的后代,親眼目睹了其父武公同晉公室的血腥搏殺。為了避免這種強宗逼君的被動局面,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晉獻公召集親信,策劃鏟除了已經成為晉國新貴族的桓叔、莊伯的支庶后裔,鞏固了自己的政權。之后又經過擴建絳都和發展軍事力量,對周圍的小國進行了逐步兼并。正當晉獻公的霸業蓬勃興起之時,公室內部最年輕漂亮的夫人驪姬導演了一起以庶代長的爭奪君位的內亂。在這次內亂中,太子申生自殺,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出走。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逝,驪姬所生之子奚齊終于如愿以償繼承了君位,但不久就被大夫里克、丕鄭率三公子的私屬殺死在獻公靈前。接著,大夫荀息又冊立驪姬娣子卓子為國君,里克等又誅殺了卓子。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650年,夷吾首先返回晉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惠公。晉惠公的繼位并未使晉國從驪姬之亂中擺脫出來,反而由于其對內黨同伐異,對外言而無信,使晉國處在內憂外患的危險之中。公元前645年,晉國同秦國終于在今河津、萬榮之間的韓原爆發了戰爭,晉國在這一戰役中遭到慘敗,晉惠公及諸大夫成為秦國的階下囚。最后,晉國被迫答應秦國的條件,割讓五城,并且送晉太子(公子圉)為人質才換回了晉惠公。驪姬之亂和韓原之戰中斷了正在勃興的晉國,推遲了晉國稱霸天下的進程。直到公子重耳結束了其逃亡生涯,歸國執政,才使晉國真正走上了稱霸之路。
晉國的霸業
重耳是晉獻公五位公子中最具才能的一位,其命運坎坷,在外逃亡19年,先后流亡于戎狄部落、齊、衛、曹、宋、鄭、楚等國,歷經艱辛和磨難,最后來到了秦國。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打敗了新即位的晉懷公(公子圉),重返晉國,登上了王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的聰明才智和流亡生涯成為其寶貴的政治財富,為晉國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即位之后,立即展開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改革,并且很快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即位的第二年,周王室發生叛亂,周襄王的異母弟王子帶與狄人聯合將周襄王驅逐出成周,自立為王。周襄王逃奔鄭國,鄭國遂向晉告急。晉文公抓住這一政治良機,親自帶兵迅速平息了叛亂,并護送周襄王重返洛邑。感激之余,周襄王將成周王畿內的八個城邑賞賜給晉國。這一舉措令各諸侯刮目相看,晉國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但與霸主地位還有很大距離。當時實際控制各諸侯國的是楚國,因此,要想獨霸天下,必須先征服楚國。
位于南方的楚國,由于地處荊蠻,一向為中原諸國所鄙視。早在兩周之際,楚國就吞并了隔在它與中原之間的許多小國,勢力逐步向黃河流域發展。公元前638年,宋楚之間發生了爭霸的泓水之戰,楚國大勝,自此一役,除晉、秦、齊三國外,其余諸侯國皆朝貢楚王。公元前634年,宋國叛楚歸晉。第二年,楚國派兵伐宋包圍了宋都商丘,宋向晉求援,晉楚之戰一觸即發。
楚國圍宋使晉國出師有名,但晉國仍不愿主動與楚國交鋒。晉文公采取一系列迂回戰術,誘使和逼迫楚國主動出擊。最后,楚國終于按捺不住,在城濮與晉軍展開了決戰,結果晉軍大獲全勝。城濮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它大挫了楚國的銳氣,此后,楚的盟國紛紛背楚而投向晉國。同年五月,晉文公又請周襄王到踐土(今河南滎陽)大會諸侯,襄王立晉侯為晉伯,可以王命討伐諸侯。自此,晉國確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地位。
晉文公是晉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他執政雖僅有八年,但他卻使晉國由甸服偏侯發展為雄踞中原的超級大國,并開創了晉國的霸業,建立了以晉國為中心的政治秩序,為晉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城濮之戰的勝利,雖然開創了晉國的霸業,但大國爭霸的戰爭并未減少,晉與秦、楚、齊大國之間就是如此。其中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有公元前628年秦晉崤之戰,公元前597年的晉楚邲之戰,公元前589年的晉齊鞍之戰,公元前578年晉秦麻隧之戰,公元前575年的晉楚鄢陵之戰等。幾十年的戰爭使晉國的實力受到極大重創,同時晉國內部的政權又遭到大夫嚴峻挑戰,期間雖有下宮之役這樣公室對卿大夫斗爭的勝利,但仍不能擺脫其他卿大夫的專政,一時間晉國內外交困,霸業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公元前573年,孫周在新田繼位,是為晉悼公。悼公針對晉國出現的危機,對內對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振了晉國的霸業。但好景不長,悼公在位只有16年。公元前558年,悼公去世,十歲的太子彪即位為平公,六卿把持政權,"政出多門",諸侯無所適從,悼公的霸業開始衰落。此時的六卿對大國爭霸已不感興趣,他們最關注的是如何兼并土地和奪取政權,其次是探尋一種新的統治方法。同時各諸侯國也對多年的戰亂深惡痛絕,普遍要求弭兵停戰。公元前546年,晉楚等十四國盟于宋西門之外,楚國爭盟,晉讓楚先,從此結束了晉國獨霸的時代,形成了晉楚共霸的局面。公元前482年,晉吳會于黃池,吳王列兵劫盟,晉國只好退讓,標志著晉國霸業的正式結束。
三家分晉與秦滅三晉
從公元前557年晉平公即位,到公元前453年的百余年間,是六卿專政到三家分晉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期,前五十年六卿輪流執政,能夠維持一種相對均衡的政治局面,但他們暗中都在加緊增強經濟軍事實力,為下一步的兼并做準備。后五十年為六卿兼并時期,先是趙、韓、魏、智四氏消滅了范和中行氏,后是趙聯魏、韓滅掉了智伯并盡分其地,最終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三家分晉后的晉國公室雖然還存在,但實際是徒有虛名。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公元前376年,最后一任晉國國君晉靜公被廢為庶人,晉國徹底消亡,泱泱春秋晉國由三晉繼承并得以發展。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轉折的重要標志,許多著名歷史學家都主張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作為中國古代史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分界線,看來不無道理。
從公元前453年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時的趙、韓、魏三國雖然還未被周王室正式冊立為諸侯,但其實力早已躍入諸侯行列。經過春秋時期的兼并,西周初分封的一百多個諸侯國此時僅剩十幾個了。其中號稱戰國七雄的趙、魏、韓、齊、燕、楚、秦七國,從晉國分出的趙、魏、韓三國均在其列,其它四國均為春秋時期的老牌大國,由此可見晉及三晉的實力。三晉除了具有雄厚的基礎之外,加之素有變法革新圖謀富強的傳統,因此在戰國早中期始終處于各諸侯國的前列。
三晉中最大的是趙國,其疆域以山西的太原和河北的邯鄲為中心,占有山西中部、北部、東南部的部分地區和河北省的東南部以及豫北、魯西的部分地區。魏國的疆域比趙國略小,其占據山西西南部、東南部部分地區和豫北、豫西及陜西黃河沿岸地區。韓國的疆域最小,其占有今臨汾地區、運城地區的一部分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及河南的中部等地。
經過戰國早期的變法、發展和向外的擴展,戰國中期的三晉已占領著北到大青山、南至南陽、西起西河郡、東與齊燕相交的廣大地區,包括了今山西全境,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東、陜西和內蒙的一部分,是秦國東進中原的最大障礙。三晉若齊心協力,就沒有秦國的崛起和挺進中原;然而三晉卻明爭暗斗,相互削弱,恰恰給了秦國可乘之機,使其步步向東逼進,最終被秦國一一吞并。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公元前222年,趙國徹底滅亡。至此,在晉國基礎上分出的韓、魏、趙三國,經過了二百余年后,最終被秦國完全兼并。公元前221年,秦一統天下,結束了戰國時代,中國進入了帝國時代。
晉國考古的重要發現
山西是晉和三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省大部分地區可隨處發現有關晉國的遺址和墓葬。山西考古五十年的歷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晉國考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這些發現與研究使我們對晉國歷史和兩周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 侯馬晉國遺址
山西兩周時期考古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對侯馬晉國遺址開始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侯馬晉國遺址即新田遺址,是為公元前585年至前403年晉國的都城。晉國在此建都182年,經歷了由強變弱直至三分公室的歷史過程。晉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均源于此處。60年代初的第一次發掘就發現了引人矚目的鑄銅遺址,發現陶范30000余塊,其中有花紋者約10000塊,可辨器形者約1000塊,可以配套又能復原器形者約100件。通過與這些陶范對比,可以發現山西渾源和太原趙卿墓所出銅器大多數產于此地。此外河南、河北、陜西、內蒙等省也發現了明確出自侯馬鑄銅遺址的銅器,由此可見晉國鑄銅業的制作水平及規模非同凡響。
60年代的另一重大發現是侯馬盟誓遺址的發現,其中出土盟書5000余件,文字可辨識者656件,每件少者10余字,多者200余字,多用朱筆在玉石片上寫成。盟書一經發現就轟動了學術界,其內容大致反映了晉國晚期趙氏與范氏、中行氏之間尖銳的斗爭情況,是研究晉國史和中國古代史十分難得的資料。
除了60年代的侯馬考古大會戰外,新田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一直在陸續地進行。其中重要的還有牛村、呈王、北塢、平望、臺神、馬莊、白店七座古城的發現,石圭、制陶、骨器等作坊的發現,南西莊、一公司、煤灰制品廠等祭祀遺址的發現以及上馬、喬村等墓地的發現。這些發現對我們認識和研究晉國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二、 天馬――曲村遺址
考古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致力于尋找晉國的始封地,而天馬――曲村遺址
的發現與研究正反映了這一艱難的探索歷程。該遺址位于翼城縣和曲沃縣的交界處,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是迄今發現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1963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與山西省文管會聯合進行了首次調查試掘,1979年進行了第二次調查試掘,1980年至1990年進行了七次大規模發掘,但最重大的發現要算90年代晉侯墓地的發掘。
80年代末期,晉南一帶盜墓活動猖狂至極,盜墓分子將黑手伸向了兩千余年不被人所知的晉侯墓地。為了保護這千年遺產,從1992年至2000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發掘,2001年和2002年又對剩余的陪葬墓做了發掘。至今共發現9組19座墓葬,除M64組是一位晉侯和兩位夫人外,其余均一位晉侯和一位夫人。根據研究,9組晉侯及夫人墓的時代上限不早于西周早期,下限不晚于春秋早期。9組墓葬的9代晉侯則為《史記·晉世家》中記載的父子相承的晉侯燮-武侯寧族-成侯服人-厲侯福-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獻侯籍(蘇)-穆侯費王-文侯仇。這一認識已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依據。
9組19座晉侯墓中有11座保存完好,8座被盜。盡管如此,仍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尤其是那些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和玉器一經出土就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人們不僅贊嘆其高超的藝術價值,同時更為其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所震撼。
從種類看,晉侯墓地的青銅器品類齊全,食器、酒器、樂器一應俱有。從組合和數量看,晉侯墓地的青銅禮器反映了重食和重樂的特點。如幾乎所有的晉侯墓都隨葬有食器鼎、簋、甗和樂器編鐘,幾乎所有的夫人墓都隨葬食器鼎、簋而無甗無編鐘。從青銅器銘文看,晉侯穌鐘銘文長達355字,最短的單件器銘文也有5字(晉侯溫鼎),這些銘文記載了以往未曾發現的晉侯之名或字和多種記時歷日,是研究晉侯世系和西周天象日歷的重要資料。從造型紋飾看,晉侯墓地青銅器形制多樣,僅鼎的造型就有圓鼎、方鼎、溫鼎;立耳鼎、附耳鼎、無耳鼎;柱足鼎、蹄足鼎之分。青銅器紋飾繁縟與簡樸并行,平面與立體交叉,別具一格,充分體現了晉國青銅藝術的高超境界。
晉侯墓地的玉器,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分為禮玉(包括瑞玉、祭玉)、裝飾玉、葬玉三大類;按形制可分為幾何形、像生形、像器形等。禮玉類包括玉戈、玉鉞、玉璧、玉圭、玉罍、玉鼓等。尤其是玉罍、玉鼓為西周玉器首見。裝飾玉包括各類組佩玉和其它各種裝飾、佩飾玉,這是晉侯墓地玉器中數量最多,也是最為精彩的品類,取材廣泛新穎,造型優美自然,反映了西周治玉業的高超水平。如M63:41一組由玉璜、玉珩、沖牙、玉管、料珠、瑪瑙管組成,共計204件,其中的玉璜數量達到45件,氣勢宏魄,非同一般,玉飾上的紋飾精雕細琢,姿態各異,有雙龍紋、雙首鳥紋、人龍合體紋等,尤其組佩下端的兩件玉雁,昂首展翅,栩栩如生,更增添了此組玉佩的精致與豪華。這類大型組佩飾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為認識西周時期的佩玉制度提供了確鑿的依據。肖生類裝飾玉器小巧玲瓏,種類繁多,包括了現實生活中的人和常見的各種動物,它們大多數結構準確,制作精美,惟妙惟肖,具有極強的真實感和動感。如M8:184玉人,高9.1、寬3.3厘米,暗綠色,披發,濃眉,大眼,闊鼻,身著高領衣,右衽,束腰,裳呈梯形,前有垂葉形蔽膝,領、腰、裳周邊飾交叉斜格紋帶,衣飾華貴,應為貴族身份寫照。晉侯墓地出土的葬玉包括了綴玉覆面、玉琀、玉握、踏玉等,其中以綴玉覆面最為精致,如M62:20,共由48件玉飾組成,面部五官采用24件形狀各異、雕琢精美的玉飾,尤其額角的虎形飾,曲腿蹲踞,回首觀望,頗具動感,整組覆面色彩斑斕,奪人眼目。
三、 太原晉國趙卿墓
1988年3-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太原市文管會在太原南郊金勝村西北發掘的晉國趙卿墓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該墓為積石積炭的大型木槨墓,豎穴土壙,口大底小,形若斗狀。墓口東西長11、南北寬9.2,墓底長8.8、寬6.8、深約14米。槨室里放著墓主人套棺,四個殉葬人及各類隨葬品。隨葬品種類豐富,共計3100余件,有青銅、黃金、玉石、骨、陶和蚌類。其中以青銅器最多,計1690余件,按用途可分為禮、樂、兵、御、工具、裝飾、構件及飾件八類。青銅禮器是隨葬品的核心,共有110余件,主要器類有鼎、豆、壺、鑒、盤、鳥尊、灶等20多種,僅鼎就有8種27件,造型豐富,古樸渾厚。青銅樂器為一套19件的編镈,可分為夔龍夔鳳紋和散虺紋兩組,形體高大,豪華氣派,整套镈可奏出38個音,形成六個八度半的整齊音列,旋律優美,清澈悅耳,填補了我國音樂史上的一項空白。趙卿墓的兵器多達500余件,器類有劍、戈、戟、鉞、矛、匕、斧、鏃等,絕大多數兵器仍鋒利如初。玉石器除石磬外幾乎全是玉器,多出于棺內,種類有璜、瑗、環、琮、佩、玦、圭及玉龍、玉虎等,制作精美,賞心悅目。
趙卿墓北7.5米有一座陪葬車馬坑,由車坑和馬坑組成,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約150平方米。馬坑從北向南放置46匹馬,車坑內的車分兩列從西向東放置,共有16輛車,均為木質實用車,宏偉壯觀。車的種類多達七、八種,按車輿形態可分方形與圓形兩種,其中圓輿車為國內唯一。
根據墓葬形制、隨葬青銅器形態紋飾、銅戈銘文和此墓位于晉陽古城附近的事實,墓主人應為春秋晚期在晉陽執政駐留的雄霸于諸侯的趙簡子(趙鞅)。
四、 其它重要墓葬的發現
除去以上這些重大發現外,還有許多非常重要的墓葬,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紹,在此僅能點擊,以增加我們對晉國考古的全面認識。它們主要有:1953、1954年洪洞坊堆村發掘的西周遺址和墓地,發現了帶有刻辭的卜骨。1958年和1961年發掘的萬榮廟前春秋墓,出土了兩件錯金鳥篆銘文"王子于戈"的吳國青銅戈。七、八十年代發掘的聞喜上郭村與邱家莊的西周至漢代墓葬,其中1989年出土了"刖人守囿"六輪青銅挽車,堪稱青銅器藝術的珍品。1983年發掘的潞城潞河7號春秋墓,隨葬品多達500余件,其中青銅器170余件,玉石器170余件。七十年代發掘的長子縣春秋7號墓,共獲各類隨葬品500余件。1987年發掘的臨猗程村春秋墓地,清理墓葬52座,車馬坑8座,共獲隨葬品1500余件。1978年發掘的渾源李峪村春秋墓,該墓地為春秋時期代國墓地,1923年曾發現過數十件青銅器,大部分流于海外,僅少數為上海博物館收藏。1964年原平峙峪村發現的東周墓,其中有一件珍貴的"吳王光劍",是晉吳兩國友好往來的見證。六十年代發掘的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尤其是東西并列的M269、M270,隨葬有大量的青銅器,一直被視為春秋中期的標準墓葬。1999年長子縣鮑店鎮發掘的東周大墓,隨葬品180余件,其中青銅禮器30多件,僅銅鼎就達12件,是山西近年發現的有關晉國的重要墓葬。
以上這些晉國重大和重要的考古發現涵蓋了從西周早期到戰國晚期的歷史階段,是我們認識和研究晉國歷史的珍貴資料。正是由于這些重要的發現,才使我們逐步廓清了晉國的歷史面貌。
本次展出的晉侯墓地13件套和趙卿墓3件套青銅器和玉器,是從成千上萬件的晉國出土文物中精挑細選出的珍品。彌足觀賞,細細品味,我們從中不難領略出那泱泱晉國的輝煌風采。
晉州市歷史文化
晉州市有2500余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晉州市十里鋪村附近建小諸侯國--鼓國,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鋪村)。鼓聚有昔陽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國大臣荀吳率軍隊偽裝和齊國軍隊會盟,向鮮虞國(今正定縣新城鋪附近)借道,趁機包圍了鼓國都城。一直圍困三個月,鼓國人食竭力盡。晉軍攻克鼓國,未殺一人,俘獲鼓國國君鳶(革是),返回晉國,向宗廟獻功之后,歸晉國所轄。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國背叛晉國重歸鮮虞國。次年六月,晉國荀吳率軍攻取東陽(今邢臺市)派兵繞道帶著兵器藏在昔陽門外,偷襲鼓國成功。又將鼓國國君鳶(革是)俘獲,押回晉國;并派晉國大夫涉佗駐守鼓國。自此鼓國又歸晉國。戰國時期,晉州市境內設城邑下曲陽(今鼓城村附近)、昔陽(今十里鋪村)。后燕國、齊國、趙國先后攻占過昔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晉州市境屬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晉州市境置三縣:下曲陽、臨平、安鄉。下曲陽縣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縣均屬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漢末年,劉秀兩次攻占下曲陽縣。新朝,王莽分巨鹿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陽,邳彤任卒正。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劉秀在臨平鄉(今晉州市古城寨)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軍。后省臨平、安鄉二縣,入下曲陽縣。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和其弟張梁、張寶等在廣宗(今威縣東)、下曲陽、巨鹿(今平鄉縣)等地率數十萬農民起義軍燒官府,殺官吏,劫聚邑。州郡縣官吏逃亡,潰不成軍。僅僅十多天時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六月,董卓率官軍在下曲陽進攻農民起義軍,被黃巾軍打得大敗。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鎮壓黃巾軍的主帥。此時,張角病死。十月,張梁率黃巾軍同官軍在廣宗決戰,張梁英勇戰死。農民軍8萬多人被官軍殺。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宮將農民起義軍尸體集于下曲陽城南紫城(今東子城、西子城一帶),封土為丘,名京觀。三國時期,統治階級的混戰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現曲陽一帶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陽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北朝北魏時期,下曲陽縣改名曲陽縣,縣治在鼓城村(原名坡城)。北齊廢除曲陽縣并入藁城。北朝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齊大臣魏收奉命撰寫《魏書》,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計130卷。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釋老志》為他首創,有重要史料價值。北齊時省曲陽縣入高城縣(今蒿城市)。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從高城縣分置昔陽縣,治所在原下曲陽縣舊址東2.5公里處,即今日的晉州市區。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陽縣改稱鼓城縣。唐代初期,鼓城縣一帶戰事不斷。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農民起義實業界首領劉黑闥遣其弟劉十善和行臺張君立率軍一萬,在鼓城縣(今晉州市治所)襲擊唐幽州總管李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魏征(晉州人)領銜監修的《隋書》撰寫完成,計85卷。敘事從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隋滅亡止,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對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作了較真實的揭露,對隋末農民起義的起因、經過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較詳記載。魏征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至今仍有深刻社會意義。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軍由鼓城縣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順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軍征討鎮州(今正定縣),大肆搶掠鼓城縣。次年三月,李克用軍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五代時,鼓城一帶,戰亂不止,經濟凋蔽。契丹耶律德光軍幾次攻克鼓城等縣。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治所在鼓城縣治(晉州市區),轄鼓城一縣。窩闊臺十年(公元1238年,撤晉州,置鼓城縣,轄鼓城、安平饒陽、武強四縣。忽必烈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于鼓城縣治復置晉州,轄縣未變。元代,晉州經濟有一定發展。但水災、蝗災、震災交替發生,饑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占據鼓城縣魏氏莊、李氏莊、劉氏莊等地(今馬坊營、呂家營、楊家營一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勁入晉州。晉州轄安平、饒陽、武強三縣。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師”和明軍在晉州滹沱河兩岸數次交戰。百姓流離失所,幸存者十之二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明永樂年間數次移山西洪洞縣民來充實晉州。后晉州經濟漸次復蘇。清代,晉州戰事、水、旱、地震、蝗蟲等災害時有發生,農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蒿城二縣;原轄安平、饒陽、武強歸屬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州改為散州,屬正定府,不轄縣;無極、蒿城歸屬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樓底楊 驊、龍頭苑世亨著作頗豐,時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東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國《晉縣志》、《晉縣鄉土志》,1916年獲總統贈匾。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1926年,中共晉縣地方黨組織建立,在其領導下,全縣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中,晉縣成為后方基地。晉縣民眾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出動民工數萬人次,朱德、彭真、聶榮臻、羅瑞卿等革命先輩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女英雄楊領梅烈士、革命先烈李顯烈士、國民黨愛國將領宋肯堂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戰斗于此,并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順利完成土地改革,貧苦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3000多名晉縣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經過全縣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嶄新的生活。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后,在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發展。
歷史上晉國都城有哪些變遷?
周代的晉國,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也稱燮父)改國號為晉,稱晉侯而來的。晉國自唐叔虞始封到靜公被韓、趙、魏三氏所分,晉國滅亡,前后共歷三十八世,七百三十余年。晉國在漫長的七百余年里,在哪里建都?都城有幾處?遷徒過幾次?歷來都是有爭議的。根據歷史文獻資料,綜合不完全的考古發掘資料的研究,現對晉國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參考 。
(一)晉國都城“翼”、“曲沃'、“絳”,“故絳”和“新田'
晉國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為晉,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帶)。絳(穆侯遷絳之都城、在今曲沃縣西南二里古城遺址)。故繹(獻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趙康晉城址)。新田(景公遷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馬的晉國遺址)。共五處,其原由如下:
關于“翼'。據《史記·晉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顧炎武《日知錄》:唐在翼城縣西南二十里。”韋昭國語注:“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記》:“翼晉君都邑也。'這是見于史籍的記載。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這個“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帶。
關于成侯遷曲沃之“曲沃。《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索隱曰:“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后漢書群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都是說今聞喜一碟;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來,在聞喜上郭一帶發掘了一批東周時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銅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器物。(侯馬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這些材料都說明晉國都城“曲沃”是今日之聞喜。
關于“絳”。《踣史》記載:穆侯居絳。有·絳山絳水,故絳城在翼城東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為漢周勃封邑。注舊志說:故址周九里十三步。這些文獻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縣西南二里,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曲沃古城遺址》。l960年4月至6月間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對古城遺址進行了鉆探發掘。1975年春天,又對古城的城墻進行了鉆探。發現古城遺址的下面是東周文化堆積層,出土物為東周時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殘片。古城遺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物是漢代的瓦的殘片,完整的器物有:云紋圓瓦當、五銖錢和鐵犁等。同時發現古城遺址內有內城,呈方形,長寬各1500米:有外城,城墻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長約2000米,多為漢代文化堆積物。將文獻記載與今天鉆探、發掘的資料對照,現在曲沃縣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遺址,應是穆侯所居的“絳”。
關于“故絳”。據《路史》:獻公城絳徒都。顧炎武說“獻公城絳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絳州之北。注:今太平縣南25里古城址猶存。(見《山西通志·古跡考》)。即今趙康古晉城遺址。近年來,省和襄汾縣文物部門對古晉城遺址進行過多次的勘察。在遺址內發現有:內城和外城兩座。既有東周文化遺存,又有漢代文物出土。歷史上稱此為“古晉城”漢代此處為臨汾縣城。傳說遺址里有獻公的“斗雞臺”。據以-七的材料,說明獻公九年城絳始都(亦稱故絳)應是今日趙康的古城遺址.
關于“新田”(亦稱“絳”)。·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夏四月丁丑晉遷于新田。”于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晉國由故絳(今之趙康古晉城)遷徒到新田,仍稱“繹'。“新田”在何處?據《水經注》:新田“謂之絳陽,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一統志》:“絳邑古城在乎陽府曲沃縣西南晉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馬汾澮交會的三角地帶,!當是文獻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來,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馬多次進行文物普查,鉆探和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成就。發現了東周遺址,牛村古城遺址,平望古城遺址,臺神古城遺址,白店.古城遺址,馬莊古城遺址呈王古城遺址等以及-上馬東周墓葬群。經過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鐘、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設施工中又發觀了東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鑄造青銅器的陶范和鑄銅工具等珍貴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馬秦村的東周盟誓遺址里出土了約五千余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筆書寫的文字。經過對文字的識別、研究,張頷先生寫出了《侯馬盟書》巨著。在這些盟書里,有一篇盟書載有“十又一月甲寅臘乙丑……。”經考證所反映的時間是晉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舉行的盟誓。晉定公時晉國的都城在“新田,,。《侯馬盟書》的出土,雄辯地證實了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晉國的大夫趙鞅(趙筒子)主持進行盟誓的這一歷史事實。也為“新田'在今日侯馬一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參考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侯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侯馬文史資料 第5輯.,1992年10月.
從“曲沃代翼”到“三家分晉”,中原霸主晉國究竟是怎么被瓜分的呢?
晉國在西周時期便已經存在,后來晉國發生內斗,也就是著名的“曲沃代翼”,重新整合后的晉國強盛起來,在晉文公時成為霸主。盛極而衰,晉國也正是因晉文公時采取的政策,最終讓晉國被魏趙韓三家瓜分。接下來,津城沐雨帶大家了解晉國的那段歷史詳情。
其一,曲沃代翼。
晉國的建國史是比較早的,晉國的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晉國建國后長達數百年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周平王東遷時,時任晉國國君的晉文侯和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一起護送周平王東遷,并且在不久后殺死了另一位被虢國擁立的周攜王,結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為維護東周初期的穩定做出了貢獻,晉國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展現自己的位置。
晉文侯死后,他的兒子晉昭侯把曲沃封給了叔叔成師,也就是曲沃桓叔,從此以后,曲沃和晉都城翼之間上演了長達幾十年的斗爭。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一舉滅掉在翼的大宗,并賄賂周天子贏得其承認,完成了“曲沃代翼”,晉國內亂基本結束。
其二,晉國稱霸。
晉武公完成“曲沃代翼”后,統一的晉國開始了迅速發展,在晉武公兒子晉獻公時期“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國迅速崛起為北方強國。之后,在晉文公時期,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南方大國楚國,一戰而霸。
晉文公之后,晉襄公兩次打敗秦國,再次擊敗楚國,晉國繼續為霸主;在晉景公時曾經一度攻入楚國本土,并打敗齊國,經略北方;晉厲公時又打敗秦國、狄和楚國,晉國復霸天下;晉國在晉悼公時期九合諸侯,國強軍盛,獨霸中原,晉國霸業達到了巔峰時期。
其三,三家分晉。
晉文公為了達到長期襲擾楚國的目的,設置三軍六卿,讓六卿開始管理軍隊,這為晉國的滅亡埋下了隱患。晉國盛極而衰,在晉悼公兒子晉平公后期,由于晉平公不務正業,大權逐漸淪落到六卿手中。
六卿之間互相爭斗,中行氏和范氏首先被消滅,晉國剩下智氏、趙氏、韓氏和魏氏四家。在晉哀公時期,智氏聯合韓氏、魏氏攻打趙氏,水淹晉陽,在趙氏即將滅亡之際,韓氏和魏氏在趙氏游說下反戈一擊,智氏被消滅,晉國剩下韓氏、魏氏和趙氏三家。
晉幽公時期,晉國公室只剩下絳、曲沃兩座城邑,其他的地盤全部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冊封趙國、魏國和韓國,趙魏韓成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公元前349年,晉靜公被遷到屯留,不久后被韓姬殺死,晉國正式滅亡。曾經長期稱霸的晉國,就這樣在歷史長河里落下了帷幕。
如今的山西晉城在春秋戰國時是哪個國家
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是山西省轄地級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全境居于晉城盆地,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
該市古為冶煉之都,有“九頭十八匠”之稱。是戰國“陽阿古劍”產地,境內澤州鐵器、蘭花炭曾名揚海內 。蟒河、歷山等保護區,生長有獼猴、大鯢等惜有動物,素有"生物資源寶庫"之稱。
歷史演變
夏商時期:冀州、畿內地
夏啟創夏,十二州復合為九州,晉城屬冀州。
殷商時期,晉城境內建有商蓋國,祖乙定都于耿城,屬畿內地。
春秋時期:米子、陵澤、郤、原國,晉國
西周時期,晉城全境散居有原、郤、米子、陵澤等國,后皆被晉國征服而入于晉。(周惠王十七年,晉獻公遣世子申生伐赤狄東山皋落氏,敗狄人于今陽城稷桑。周襄王十三年,晉侯圍原國,原國降,遷原伯貫于翼,以趙衰為原大夫。二十八年,晉襄公西伐巴蜀,遷巴蜀主于高都之巴公,今晉城市郊區巴公鎮因此得名。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伐晉國,登太行山,封少水(今沁水)。《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
春秋末期:晉國高都、獲澤、端氏、泫氏等城邑
春秋末期,今晉城盆地境內就已形成高都(今城區與郊區)、獲澤(陽城)、端氏(沁水)、泫氏(高平和陵川)等城邑。古書《墨子》中即有“舜耕于歷山,漁于獲澤”的記載,《穆天子傳》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獲澤,以觀桑者,乃飲于桑林”的記述。而《竹書紀年》中也記載周威烈王七年,趙浣修筑泫氏城。十七年,晉取泫氏、濩澤。二十年,趙蕭侯奪晉君端氏。楚國圍韓雍氏,韓徵甲粟于東周,蘇代說韓以高都與東周。周成候十六年,魏武侯、韓衰侯、趙敬侯廢其君晉靜公酒為家人,遷晉靜公食以端氏城(今晉城市沁水),而后三家分晉,即在于此。
戰國時期:魏國、韓國、趙國
戰國時期,先屬魏國、后輾轉屬韓國、趙國。到了兩漢時期,西漢高祖七年,漢武帝劉邦封卞欣于陽阿城置陽阿侯國,東漢建武三年,漢光武帝劉秀封鄧鯉于獲澤城置獲澤侯國。
如果對您有幫助,望采納
晉國古都有那幾個
晉國(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
晉的國都見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絳、新絳等名字。
唐叔虞受封時的都城在唐。春秋史籍《左傳》最早記載的晉都是翼。翼、絳之間的關系存在一定爭議,根據考古報告,唐和翼可能是一座城市,但翼、絳也可能只是一個城市的不同名稱。《西周封考國疑》則認為國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晉侯緡時一直在翼,晉獻公時才遷都絳。公元前585年(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遷都于絳山之北汾河、澮河會合處的新田,稱之為新絳,這也是晉國最后的都城。
?注:希望幫助到你,歡迎追問,歡迎采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