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身處哪里,絕句描寫的地方是哪里
大家好,關于絕句身處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絕句描寫的地方是哪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絕句這首詩是在哪里寫的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寫于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二首,繼續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絕句·遲日江山麗》
作者: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杜甫寫《絕句》時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絕句四首》這組詩當作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唐肅宗寶應元年(762),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臺)。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回到成都再次鎮蜀。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
這時杜甫的心情特別舒暢,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筆,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明末王嗣奭《杜臆》說這組詩“蓋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
《絕句四首》其一如下: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譯文如下:
廳堂西邊的竹筍長得茂盛,都擋住了門頭,塹北種的行椒也郁郁蔥蔥的,長成一行卻隔開了鄰村。
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看到堂前的松樹,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談古論今。
擴展資料:
作品鑒賞
這首詩描寫早春景象。四句詩描繪四幅圖景,分開來如四扇條屏,合在一起又組成一幅生動優的風景畫。首句寫草堂周圍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呈現一片生機,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具有喜慶的意味。
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
末句再寫從門外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只?!叭f里船”三字意味深長,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不能暢行,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能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叭f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
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詩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四句詩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
杜甫是處在什么歷史環境中寫下的《絕句》遲日江山麗?
《絕句二首》這組五言絕句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廣德二年(764)暮春,時杜甫在四川草堂。
《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這是一組詠物詩,第一首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心情。第二首則在春色秀麗的美景上涂了一層羈旅異鄉的愁思和傷感,春色和鄉思交相輝映,增添了詩的韻味。這兩首詩極生動地、自然地描繪出充滿生機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經過漂泊的磨難后,在草堂暫得生活安寧而產生的閑適情懷。
《絕句二首》
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其一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其二
江水碧波浩蕩,襯托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郁郁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
賞析
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這一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
第一首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第二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墒?,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的作者身處山上嗎?
絕句是詩的一種格式,四句一首的就稱為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有時詩人寫了一首詩沒寫名字,后人會以絕句命名這首詩,所以你才會這樣問吧。 比如,...
更多關于絕句的作者身處山上嗎?的問題
絕句的來源
[編輯本段]絕句簡介
起源
絕句來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大唐。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于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后也。
對于“絕句”的稱謂,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后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后二、中二)。
第二種、“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分類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愿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后,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這里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宋】楊萬里
天邊綠錦織云機,全幅青羅作地衣。
此是農家真富貴,雪花銷盡麥田肥。
絕句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編輯本段]絕句分類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渡漢江
[唐]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顧,時是誤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五言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編輯本段]七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關詩句范例如下: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①。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③。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ぁ?/p>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④。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⑤。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
現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聯用對仗的,現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郿塢(第二首)
[宋]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一個是首聯半對半不對,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絕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后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暗钋啊本洳槐M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里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③泊,入聲。煙,平聲。④比,上聲。西,平聲。⑤恐,上聲。天,平聲。⑥不,客,入聲。何,平聲。⑦看,平聲。
[編輯本段]詩詞及賞析
一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
陣陣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飛翔的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
美麗的鴛鴦睡在沙上曬太陽。
遲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濕又軟。
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時常雙雙出沒。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美好動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處著眼,視野開闊,描寫了自然界的大環境。詩的開頭突出“遲日”,統領全篇。正因為春天來到,才會出現“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現象。后兩句生動地描寫了兩種可愛的動物,寫燕子的動態,顯出春意繁鬧;鴛鴦的靜態顯得悠閑自在。動靜搭配,相映成趣。這首詩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自然流暢。
【中心思想】這首詩抓住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鴛鴦、泥融與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明麗紛繁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
2 絕句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釋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么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云:‘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敝祆浼べp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弊宰ⅲ骸爸^無酸餡氣也?!笨赡苁堑谝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笨疾焓吖S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于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么,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蔬筍氣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準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筍氣”的。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釋志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3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4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綠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象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么。
〖點評〗
這首詩以色彩鮮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風光反襯詩人強烈盼望歸家的心情,抒
發了作者長久旅居他鄉的感慨。
〖鑒賞〗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寫于暮春之時。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 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多么綺 靡,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 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5 絕句
唐 .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鑒賞〗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給人營造出一個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黃鸝的啼叫,仿佛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好一片具有喜慶氣味的生機!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此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此著一“上”字之妙。此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象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劃,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機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鷺的飛翔上天,前間的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一說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澄,晴天麗日故可睹西山雪嶺。但我卻以為此說不甚如意。可否這般理解更好一點:上兩句已點明,當時節全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這給人就有一處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仿如潤含了感受,這不更能寫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嗎?而“西嶺”則不妨理解為詩人看到帶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繼而以那西嶺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見之雪。但詩人為何以這“千秋雪”代窗上這上年的殘雪呢?詩人失落多年的運用,使所表達的意境更廣遠。上文我已簡單述了杜甫寫作此詩的處境,當年,杜甫已久離朝廷飄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機。
6 絕句 石柔
來時萬縷弄輕黃,
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華更飄蕩,
楊華只是一春忙。
絕句出自哪里
絕句起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朝,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我國經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于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后。
簡介
對于“絕句”的稱謂,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后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后二、中二)。
第二種:“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絕句稱謂的第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關于絕句是截取律詩之半的說法,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經指出過:“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律詩從此出,遂令充暢爾。有云,絕句或截取律詩一半,或截前四句,或截后四句,或截首尾各兩句,或截中兩聯。審爾,斷頭刖足,為刑人而已。不知誰作此說,戕人生理!”而《聲調譜》作者趙執信也指出過:“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始于六朝,元非近體后人誤以絕句為截律詩,故致多此一問?!庇纱丝梢?,截句的說法,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臆斷,不足為信。
分類
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愿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后,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