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詩派主要在哪里,吳中詩派主要在哪里建立
大家好,關于吳中詩派主要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吳中詩派主要在哪里建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高啟生平簡介
在中國文學史上, 唐宋時期是被大家公認的中國是個發展的頂峰,甚至唐詩 已經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代名詞,無數的詩人和詩作被人們廣泛的贊揚和傳唱, 而明代的詩歌在文學史上似乎一直處于邊緣地帶。但是縱觀明代詩壇,詩歌成就 雖然不及唐宋,但卻并非沒有創作高手。錢謙益《列朝詩集》收集明代詩人 1600 余家,陳田《明詩紀事》收集明代詩人 4000 余家。其間不乏有才氣有成就的詩 人,尤其在詩歌理論方面方國珍簡介,更是不乏名家。僅明初就有著名的“吳中四杰”“北 、 郭十友” 、越中、閩中等創作群體。高啟無疑也是明初詩歌創作成就較高的詩人 之一。高啟生平簡介高啟(1336-1374) ,字季迪,號青丘子,晚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高啟是元末吳中詩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也是元明之際最著名的詩人之 一。高啟生于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 年) ,至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 年)被腰斬。 他的生命雖然只有短暫的三十九年,卻享有“明三百年詩人之冠冕”的盛譽。清 人趙翼說: “青丘子才氣超邁,音節響亮,宗法唐人而自遠胸臆。一出筆即有博 大昌明氣象,亦有明一代文運,論者推為明初詩人第一,信不虛也。 1[①]陳田則 ” 給予高啟更高的評價: “季迪諸體并工,天才絕物,允為明三百年詩人稱首,不 只冠絕一時也。
2[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高啟: ” “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 詩人之上。 3[③]顧玄言也說: ” “高侍郎始變元季之體,首昌明初之音,發端沉郁, 入趣幽遠,得風人激刺微旨,足以嗣響盛唐。 ”這些都是實評,肯定了高啟在文 學史上的地位。高啟所處的時代正值群雄并起,天下大亂的元末,這也造就了詩 人一生坎坷的經歷。 高啟一生的履歷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少年時期、離亂士氣、入明一伙、歸 田至死。高啟的先世為汴梁人,后南渡到臨安,又遷徙吳郡。 “世居吳之北郭” ,4[④]“祖本凝,父一元” 。5[⑤]高啟自稱“我家本出渤海王,子孫散落來南方”《送 (高二文學游錢塘》,又稱“我祖昔都鄴,神武為世雄”《贈銅臺李壯士》。高啟 ) ( ) 的祖父輩皆務農,勤勞能干,家境豐良。高啟在《出郊抵東屯》其一中寫道: “故鄉一區田,自我先人遺。賴此容我飲,不耕坐待炊。 ”到他這一世已家道中落了。 高啟十三歲時,臺州(今浙江臨海縣)方國珍起兵,開“群雄之首禍” 6[⑥]吳中 。 地區仍處在元朝統轄范圍內,沒受到戰爭的影響,高氏家族生活平安,因此高啟 少年時期是在輕松寬良的環境中度過的。元至正十六年(1356 年) ,張士誠攻占 平江(今蘇州) ;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自立為吳王,和占據浙東的朱元璋 竭力爭奪浙江。
烽火熾烈的離亂之際,至正十八年,高啟漫游了東南諸郡。這是 高啟人生中僅有的一次出游,漫游吳越,長達三年,在途中寫下《吳越記游十五 首》 。金檀《年譜》本年條下附高啟《吳越記游詩序》“至正戊戌,庚子間,余 : 嘗游東南諸郡,顧覽山川,所賦甚多,久而散佚。??擇其可存者,追賦當日之 意,以足成之,凡一十五首。 7[⑦]他置身于戰亂頻仍的現實,親眼目睹人民的悲 ” 慘遭遇, 寫下的詩篇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元末東南喪亂這一事實, 有強烈的現實感, 具有“史詩”性質,他的思想、心態也因此發生著變化。當時社會雖動蕩不安, 但張士誠統治區相對寧靜, 使很多知識分子走上了歸隱吳中的道路,高啟也不例 外。洪武元年(1368 年)春,朱元璋稱帝,定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正式宣告 明帝國建立, 八月建都南京。 這年高啟三十三歲。 入明之后, 朱元璋詔修 《元史》 , 高啟因博學多才,“尤邃于群史”方國珍簡介,亦被征,開始了為官時期;可在晉升之際,高 啟卻辭官歸隱。歸隱之后他因辭官忤旨而心有余悸,最終未逃過此劫,在洪武七 年(1374 年)的魏觀案中被腰斬。
清代詩詞流派是否以地域命名?
清代詩詞流派是以地域命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文學流派,其中有一類就是以地域命名的。詩文方面:北宋后期有,元至明初有江西詩派、浙東詩派、睦州詩派、越詩派、吳詩派、閩詩派、嶺南詩派、河朔詩派等派系。
江西詩派 拼音:Jiāng xī Shī pài
介紹:江西詩派是宋代以黃庭堅為中心而形成的,因北宋末呂本中所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而得名。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師承前人之辭或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詩派“以故為新”,重要作家詩作風格迥異,講求“活法”,自成一體,是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
浙東詩派 拼音:zhè dōng Shī pài
介紹:“浙東詩派”的提法,首見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上述朱彝尊的說法雖誤,但‘浙東’‘詩派’云云,確有一定根據,因略加引申和歸納,稱之為浙東詩派。幼承家學,喜讀書,介特自守,受《易》《詩》《書》《春秋》于李直方,精研四十年,恍然有得。隱居圁谷,讀書種藥,專意著述。
睦州詩派 拼音: mù zhōu?Shī pài
介紹:南宋《睦州詩派》一書收入中、晚唐睦州籍詩人方干、李頻、喻鳧、翁洮、施肩吾、章八元、徐凝、周樸、喻坦之、皇甫湜等10人的詩作。明代大學者宋濂在為詩人徐舫寫墓志銘時這樣寫道:“先是睦多詩人,唐有皇甫湜、方干、徐凝、李頻、施肩吾,宋有高師魯、滕之秀。世號'睦州詩派'。
越詩派 拼音:yuè Shī pài
介紹:明初浙江詩派。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國初……越詩派昉劉伯溫。”劉基(字伯溫)外,尚有胡仲申、蘇平仲、宋景濂、王子充以及方希古、張孟兼、唐處敬等。越派詩人所寫不滿新朝、同情民生的詩歌,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但各人詩風并不一致,而以劉基最為突出;其詩古樸雄放,在明初影響僅次于高啟。
吳詩派 拼音:wú Shī pài
介紹:明初吳中詩派。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國初吳詩派昉高季迪。”...“吳詩派”作品內容雖不豐富,格調也不高,但取法廣泛、不拘一家,又崇尚風骨,在明初諸詩派中影響較大。主要作家是“吳中四杰”和“北郭十友”。
閩詩派 拼音:mǐn Shī pài
介紹: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國初……閩詩派昉林子羽”。閩詩派極力崇盛唐,主格調,開明前后七子文學復古運動之先河。主要詩人為“閩中十才子”及“崇安二藍”。
嶺南詩派 拼音:lǐng nán Shī pài
介紹:嶺南最早的詩人是楊孚,他所著的《南裔異物贊》是用四言詩寫成的。楊詩頗有《詩經》風韻,比興言志已相當圓熟。如《鷓鴣》詩云:“鳥象雌雞,自鳴鷓鴣。其志懷南,不思北徂。”漢詩多為四言詩,楊孚的創作也接受了這種形式。南朝梁、陳時期,曲江侯安都、“嶺南奇才”劉刪等也以能詩著稱。
河朔詩派 拼音:hé shuò?Shī pài
介紹:河朔詩派河朔詩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詩歌流派,其中遺民詩人占據了中心地位。最早提出河朔詩派名稱的是王士禎。其中遺民詩人占據了中心地位。他們的領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員包括殷岳、張蓋、劉逢源、趙湛王體健(清有)等人。詩歌風格悲壯、沉雄、清剛。
吳中詩派名詞解釋?
吳中詩派為明代文壇重鎮。明中葉李夢陽崛起文壇,倡導復古,其目的是要重振傳統悠久的古典主義文風,其真正批評的對象是宋元以來文學的世俗化趨勢,而吳中作家正是這種趨勢的重要代表。盡管前七予的復古運動喧囂一時,但在實際的文學創作中,以個人日常生活為內容的作品始終占主導地位。吳中派是推動近世文學轉型的重要力量。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