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哪里的,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是誰說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哪里的,以及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是誰說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熊出自哪里
名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
作者:李清照 年代:宋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哪位詩人的詩
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對項羽的贊頌,意思是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無關功利,為給生命一個交代。宋·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誰寫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出處
1、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寫的。
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意思是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無關功利,為給生命一個交代。
3、全詩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請問"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這句話的出處.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原文: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活著應該做人中的豪杰,死后應該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就因為他不茍且偷生回江東。
擴展資料
1、賞析: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
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一、二句“言理”,從生為人杰、死作鬼雄兩方面具體說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襟懷高遠,極富英豪丈夫之氣。“鬼雄”的典故出自《九歌·國殤》篇,意謂為國捐軀的戰士的魂魄與眾不同,他們在群鬼中也是出類拔萃的英雄,與“人杰”屬對工穩,且語意翻進一層。
這兩句詩不僅擷取了“子魂魄兮為鬼雄”句的成詞,還隱括了屈原歌頌衛國將士犧牲精神的深刻含義,從而增加了本詩的諷諭性。
三、四句將“楚漢之爭”中的項羽故事,熔冶為詩,語帶惋惜,弦外有音,亦十分注意對仗。其中“思項羽”的“思”和“至今”的“今”,對我國人民所熟知的英雄典型項羽充滿了贊頌之意。
“過江東”三個字,這在當時來說,應該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字眼,而作者卻大膽地把它寫在這首絕句中,并很巧妙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真可謂神來之筆。
秦末項羽和劉邦爭帝,最后敗退烏江,他感到原來和自己—道馳騁沙場十年的八千吳中子弟已無一人生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因此寧愿拔劍自刎,也不肯過江去抱愧稱王。
而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位自詡“素以社稷為重”的宋高宗,在“靖康之難”以后,從商邱一直逃到杭州,偏安江左一隅,更加萎靡不振,每年搜刮大量錢財向金人稱臣納貢,早已將自己的父兄和千百萬在侵略者鐵蹄下痛苦呻吟的中原人民統統都置諸腦后了。
“知恥近乎勇”,在李清照看來,項羽和趙構相比,一個是江東可去卻不愿去,另一個則是不該去而偏去,可恥與可貴的分水嶺,委實就在這“去”與“不去”之間。
2、寫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4)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是誰寫的詩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寫的。全詩是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全詩賞析
據載:公元1127年,強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開始了飄泊無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悄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后,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并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1128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蕩。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了這首詩。趙明誠站在她身后,聞聽之后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
賞析:
詩中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力。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
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詞人李清照的品格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其實是一位堅強、豁達、叛逆、敏銳、勇敢、愛國的女性。這種品格的形成與其自身的性格和淵源有關。“易安風度瀟灑,而富好勝心”(龍沐勛《漱玉詞敘論》)。平素“猜句罰茶”,“冒雪覓詩”已證明她的自信驕人、灑脫不羈的性格。而她又是李格非的女兒,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蘇軾,顯然,李清照不僅繼承了父親的文學稟賦,還繼承了父親耿介忠直、憂國憂民的高尚品格。“惟其不甘深閨閨帷,必騁懷縱目,故能縱筆揮灑,壓倒須眉”(龍沐勛《漱玉詞敘論》),真可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人杰鬼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