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一共多少字 項羽本紀第一段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項羽本紀一共多少字,以及項羽本紀第一段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項羽本紀 歸納
試論辯證看待《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這一悲劇英雄及其悲劇性
字數:4415
試論辯證看待《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這一悲劇英雄及其悲劇性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中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不但最翔實、最具體的描繪了楚漢戰爭那個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時代畫卷,而且最真實、最生動的塑造了項羽這一充滿傳奇色彩,有著復雜性格的悲劇英雄。千百年來,熱門對于逝去的英雄給娛樂諸多評價,褒貶不一,如何客觀的歷史的評價項羽其人其事,將使筆者即將討論的話題。
一、 勇而有謀與勇而無謀
有觀點認為[①]:項羽并非只有匹夫之勇,而且善謀。其理由如下:巨鹿之戰中項羽力勸統帥出擊,顯示了其對戰略形態的正確判斷;項羽運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獲得巨鹿之戰的勝利;項羽運用“恩威并舉”的方法收降秦最后一支主力部隊,顯示了他“分化瓦解”的戰略思想:在楚漢第一場大戰中,項羽運用與會包抄戰術,采用突擊的方法,以三萬兵卒挫敗十余萬鎮守鵬程的漢兵,并說項羽自稱熟諳兵法,有勇有謀,“‘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并非夸大之詞。”
筆者認為項羽確實會用謀,要不也不會以八千出兵而稱雄天下,但項羽是否就成了一個“有勇有謀”或者“能于用謀”的“高素質”將領呢?
首先,陣前殺帥,難道沒考慮其可能軍政大亂嗎?“置之死地而后生”,又不是一貫暴躁魯莽作風?要“分化瓦解”,又何須等到兵渡糧盡之時?“迂回包抄”將領在以寡敵眾時,再蠢也會先找“軟柿子”捏的。
其次限于并非熟諳兵法。《項羽本紀》記載,他年少數就有叱咤風云之志,取代帝王之心,“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學“萬人敵”的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年幼即以一浮躁性急之心學濟世之技,又何來“熟諳”之說?
在楚漢的一次持久對決中,雙方大傷元氣,項羽于是就約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矣,徒以吾二人爾,愿與項王挑戰,決雌雄。”說的簡直像兒童游戲,兩軍對壘竟可以用單挑來解決,難怪項羽的言行引得劉邦大笑:“吾寧斗智,不能斗力。”當項羽被圍垓下,僅剩二十八騎突圍時,他如同一個賭氣的孩子,無計可施之中以主帥的身份單槍匹馬沖入漢軍之中,力斬督尉,再奪軍旗,殺數十百人,一路上左沖右突,上竄下跳,臨死前還總結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戰勝則歸因于己,戰敗則歸因于天,還講什么謀?當烏江亭長勸他渡江時,他也這樣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對于這些死不回改,剛愎自用,淺薄寡謀的性格,楊如《法言》曾有過恰當評價:“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何故焉!”說的很清楚,項羽不懂群策群力,劉邦都說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總是自恃其勇,單槍匹馬沖鋒陷陣必敗不可,和天運有什么關系呢?這個說法與在《史記》中找到多處印證,如《淮陰侯列傳》中記韓信語:“項王暗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能,此特匹夫之勇耳。”《高祖本紀》中記高啟、王陵語:“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力而不予人利,此項王所以失天下也。”
作為對照,我們再來看看劉邦之謀。劉邦自己并不善于帶兵打仗,韓信當他的面也之只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但是他卻善于用謀,能夠做到群策群力,韓信對此也只能服輸:“陛下不能將兵,而善降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劉邦也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 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共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更多的時候,項羽與人交戰,自恃武藝超群,逞匹夫之勇,以八千人起家到擁兵百萬,一路戰無不勝,正是這些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使他迷信武力,輕視權謀”[②]。勇猛地他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暴秦,而“項羽的直率磊落,而又剛愎自用,不善智謀……”[③]又使他輕而易舉的陷入劉邦設下的個個圈套,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
二、 優柔寡斷與英雄本色
對于鴻門宴,大多數觀點都對項羽作了否定性的評價:“當時,楚霸王項羽不聽從范增的勸告,在宴會上輕易放走劉邦,最后落了個自刎烏江的下場,留下慘痛的歷史教訓。”[④]“項羽頭腦簡單,缺少智謀,……因其驕傲自大,缺少政治頭腦而又不聽臣言,最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被迫自刎烏江。”[⑤]“被虛榮所惑,不殺有功之人,為婦人之囿,不能痛打落水狗,使得劉邦金蟬脫殼,逃之夭夭,養虎為患,自食其果。”[⑥] 可以說大多數史家幾乎眾口一詞認定項羽優柔寡斷,鴻門釋劉是一個戰略抉擇的錯誤,埋下了失敗的禍根。那么,是否這次宴會上項羽真就是婦人之仁,優柔寡斷了呢?
不然。
首先,這與人們“成者王侯敗者寇”傳統觀念有關。項羽最終失敗,人們才把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貶得一錢不值;設想一下,假如楚漢戰爭的勝利者是項羽,人們又將作何感想呢?也許鴻門釋劉成了項羽的一則美談。其實,細讀《項羽本紀》我們會發現,司馬遷雖然對項羽表示了惋惜之情,對項羽的一些言行也頗有微詞,但司馬遷從頭至尾沒有否定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也沒有肯定放走劉邦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其次,我們知道,“其一特定對象在其歷史發展中的每一個點都是具有其一定的因果聯系。”鴻門宴與楚敗漢勝的結果有關,但絕不是主因。關于項羽失敗的原因,司馬遷總結了三點:其一是背關懷楚,即是放棄了關中這一戰略要地;其二是放逐并殺害義帝,因而在政治上陷入被動;其三是迷信自己的氣力而不學古代賢君以德感人。因此,項羽之敗不在于鴻門宴,即使劉邦命喪鴻門,也會有“李邦”、“王邦”的出現。順便說一下,司馬遷確實寫了項羽的種種性格弱點,但這主要反映在《項羽本紀》中,這主要是由司馬遷首創的“互現法”決定的。
項羽是楚貴族之后,楚亡后,復仇與稱霸是他一切行動的支配原則。在此看來,當時秦患未除,他還需要劉邦的配合,如果輕易殺掉劉邦會引起諸侯的不滿和恐慌,造成抗秦聯盟的破滅。其二是,劉邦并不是他實現目標的攔路虎,他完全有實力控制局面,不需要運用“斬首行動”讓自己背上“不仁不義”的惡名。其三是項伯的撮合和劉邦的降貴紆尊的登門謝罪。項羽識不破劉邦,只能證明劉邦偽飾技藝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強,說謊本領的高超,碰上這樣一個“三高型”的政治流氓,項羽又豈能奈他何?
三、 悲劇英雄的人性關照
在封建社會,人民群眾飽受欺凌,常寄希望于“青天”和“王道”。然而,這種希望常歸于幻滅。因此,廣大的受壓迫、受冤屈者,在無處申訴的苦境中,自然寄希望于法康強暴的英武行為,反抗強暴的英雄即是他們心靈中的希望和神。神當然是完美的,尤其是對于項羽這樣一位豪氣蓋世,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來說,人們希望他更是完美的。于是人們不斷地為他的悲劇之因尋根究底。有的認為個人素質是劉勝項敗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用人不當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分封諸侯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個人心態和性格是雙方失敗和勝利的重要原因。
其實都不盡然,人性是個復雜多變的東西。人有兩個靈魂,一個善如天使,一個惡如魔鬼。 而一個人是天使還是魔鬼,就要看此時哪個靈魂占上風。“人性如魔法石,讓善惡一體,美丑合一,陰陽交錯,剛柔相濟。” [⑦]這與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作品《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中的泰拉爾巴的梅達爾多何其相似。[⑧]這樣我們就不拿理解為什么項羽會有雙重性格:“‘言語嘔嘔’與‘暗惡叱咤’;‘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嫉賢妒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與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⑨] 正是因為人性中的善與惡,美與丑時刻的相互較量,才是項羽這個人物形象充滿了矛盾性和多變性,如浮雕般鮮活生動。
四、 悲劇雙重性格的整合
作為悲劇的英雄,項羽反勤斗爭的積極行為和馳騁疆場的英武以及超人的軍事膽略都表現出一種偉大的崇高感。這種精神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陽剛之美,我們不能單單把項羽歸結為一個失敗的英雄,而是要從這種崇高的精神中挖掘《項羽本紀》所要表現的一種歷史悲劇意義來。
有悲劇心態、悲劇意識上升為永恒的悲劇意識,司馬遷把分裂的性格加以輪廓式的整合。讓我們看到人性中不可調和的、抵觸性的因素尖銳的排斥和斗爭著。如果主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進行自我否定,就必然會導致自我的摧毀, 而司馬遷所要揭示的,正是這種歷史的悲劇意識。
如果說《垓下歌》表現出的是項羽迷惘和無奈的感慨,那么烏江自刎則顯示了他失敗時仍然不是英雄氣概的本色。在身與死的抉擇中,他從容不迫,“這種從容不迫的情結,這種對顯示和虛幻本質的強調,這種對死亡的鎮定自若的態度,都是悲劇精神特色的要素。”[⑩] 面對這命運的不公和楚亡漢興的歷史必然仍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即一種雖敗猶榮的意識存在,正是人類歷史長河悲劇意義的體現。悲劇英雄的價值在苦難中凸現出來了,“它的價值在于,它體現了人類的崇高理想、美好希望,是人類的偉大力量的最深刻象征”。[11]“項羽的死,是自虐式的毀滅自己的身軀和他性格中殘暴的陰影面。”[12]他死了,然而這種抗爭意識、抗爭精神以及狹隘的貴族思想所鑄造的悲劇性格,卻得到了社會普遍的同情和贊譽,人們在指責他暴虐的同時,更多的把他當作一位“千古英雄”來欣賞。司馬遷更是對“遂將五諸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的豐功偉績發出了“近古為常有也”的強烈吶喊!悲劇英雄的價值還不僅于此,他還具有不可重復性和本體性。“悲劇英雄的和聲明是感性的、具體的個體生命,但它是悲劇世界一切價值和意義的基礎、出發點和最后歸宿。”[13]即,在《項羽本紀》中,項羽的個體存在就是“宇宙意識”,就是一切,就是尼采所謂的“原始太一”本身。因此,蘇珊·格朗說,“只有在人們認識到個人生命是自身目的、是衡量其他事物尺度的地方,悲劇才能興起,才能繁榮。”在司馬遷看來,項羽英武之時,真是人的主體意識表現的最明顯的時候,也充分體現了人的尊嚴與價值。誠然,這種肯定僅是很短暫的時間,而且以整個生命作為代價。“然而,就是在這人的主體意識的到肯定的瞬間,又把它毀滅掉,于是,變閃出主人公最光輝的悲劇火花,鑄造了藝術是上令人驚心動魄的崇高悲劇。”[14]我們看到了悲劇主人公崇高而雄偉的形象,感到了排山倒海的力量,尤其是他們的悲壯之死,原因也在這里。《項羽本紀》中寫項羽的死之所以是一種意識到的犧牲,是因為它已樸素的認識到超出悲劇世界之上的關于人生價值最高標準,因而也就值得用四來捍衛自的尊嚴,肯定自己的價值。就悲劇的象征意義來說,他的死正是人類走向那更高標準付出的代價。所以,他的死能在黑暗中給人以光明,在毀滅中給人以希望!
參考文獻:
1. 錢鐘書 《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
2. 張大可 安平秋等 《〈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3. 韓兆琦 《〈史記〉集注集評》,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丁華明等 《毛澤東讀批〈史記〉》,北京,紅旗出版社,1998
5. 冷成金 《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 蘇珊·格朗 《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7. 凌稚隆 《史記評林》(本紀一),北京,地球出版社,1979,255
秦二世的殘暴腐朽,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大澤鄉陳勝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國。項羽,就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涌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咤風云,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但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后,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加之燒殺破壞,終于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本紀》就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劃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項羽本紀》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
《項羽本紀》在刻劃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項羽少時的粗疏學淺,長大以后的勇力過人,只是略略幾筆帶過,直到消滅秦軍主力、扭轉戰局的巨鹿大戰,破釜沉舟,威震諸侯,也還只是從側面用筆,通過寫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八尺大漢頂天立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進行粗線條的鉤勒,有意地夸張了整體之后,司馬遷便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精。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的精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
項羽本紀原文有多少字
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
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
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
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
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
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
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
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
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
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
梁召籍入。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
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吳中豪杰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
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
將,徇下縣。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
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
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
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
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
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
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
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
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
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
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
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
已并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馀樊君與
戰。馀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項梁前使項
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
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
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后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
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
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田
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趙。角弟田間故齊將,居趙不
敢歸。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齊兵,
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
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於齊。齊遂不肯
發兵助楚。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
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
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
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
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
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
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
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
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
歇為王,陳馀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
軍其南,筑甬道而輸之粟。陳馀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
軍也。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
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
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
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
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
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
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
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
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
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
“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
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
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
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
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
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
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
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
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
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
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
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
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
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
屬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
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
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
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愿將軍孰計之。”
陳馀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
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
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
并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
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
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
伏鈇質,妻子為僇乎?”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
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污水上,
大破之。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
“善。”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項羽
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到新安。諸侯
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
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
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
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
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
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馀萬人新安城南。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
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
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
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
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
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
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
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柰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
“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
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柰何?”張良曰:
“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
“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
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
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
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
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馀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
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
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
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
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
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
“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
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
“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
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
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
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
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
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
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柰何?”
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
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
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
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
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
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
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
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
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
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
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
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
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
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
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
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
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定河
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
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
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
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
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
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
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
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馀棄將
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
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
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
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
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
無終,并王其地。
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
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
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并王三齊。榮與彭越將
軍印,令反梁地。陳馀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
今盡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馀以為不
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愿大王資馀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
為捍蔽。”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陳馀悉發三縣兵,與齊并力擊常山,大破之。
……
因字數限制,剩下內容可到所給的網址上看。
《史記項羽本紀》主要內容50字左右
《史記項羽本紀》是關于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
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事的時候,他二十四歲。項籍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
擴展資料
項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后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后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后霸王別姬,自刎于烏江旁。
漢元年(前207年)十二月項羽率眾諸侯兵破函谷關,到鴻門時,已比劉邦入關遲了一個多月。他雖然沒有聽從范增的計謀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對楚懷王堅持“先入關中者王之”十分不滿。
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于次年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于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于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項羽這樣分封的目的,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權威,以便號令天下;其次是把他的勁敵劉邦封在秦朝流放罪人的巴蜀,以降將章邯、司馬欣給予鉗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全文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譯文: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開始起事的時候,他二十四歲。項籍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
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匹敵萬人的本事。”
于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被櫟陽縣逮捕入獄,他就請蘄縣獄掾曹咎寫了說情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因為這個緣故,事情才得以了結。
擴展資料:
《史記》中帝王事跡以《本紀》記述,項羽雖然與劉邦爭奪天下失敗,但司馬遷仍然把項羽看作帝王。《項羽本紀》中記述了項羽一生中的最后階段,表現了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最悲劇性的一幕。全篇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和烏江自刎三個場面。
垓下之圍中,重點突出“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霸王感嘆自己時運不濟,戀戀不舍的和烏騅馬、虞姬訣別,唱出了柔腸百轉的“垓下歌”。
東城快戰主要記述了項羽從垓下成功突圍又再次被困東城的過程。項羽認為“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只有魚死網破殊死一搏,最終烏江自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羽本紀
項羽本紀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出于《史記》中第七卷,是關于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
《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
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記》中,“本紀”所記錄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項羽并沒有成為皇帝,司馬遷把他歸入“本紀”則表現了對項羽的尊重。
擴展資料
1、項羽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杰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后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后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后霸王別姬,自刎于烏江旁。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2、破釜沉舟
巨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斗力得到大幅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羽本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項羽
項羽本紀什么時候笑
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項羽本紀》一共有8842字,為何項羽“怒”了7次?為何死前才肯笑1次?
?
在《項羽本紀》中,項羽一共怒了7次,分別是:
第一次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第二次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第三次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樅公。
第四次項王怒,欲殺之。
第五次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
第六次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
第七次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傳記中,項羽僅有兩個表情,除了這個7個怒,不是項羽大怒,就是項王怒、項王大怒,平生僅有一次發笑,就是在烏江自刎前,項羽對天一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好理解。
臨死前的一笑是對這一生“無能”的總結,手里明明有一手好牌,卻被自己打個稀巴爛,至于“項王怒”,則是因為項羽這個人自尊心太強了!
?
這“7個怒”,很多都是因為某些人傷到了項羽的自尊心,比如前文曾說的那個叫韓生的人,就是因為一句話得罪了項羽,被他活生生的“烹”了。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如意,就會傷了項羽的自尊,后果就會很嚴重的,項王大怒,最簡單的后果就是“屠城”,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主導的屠城有4次,未遂的屠城行為有一次。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