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有哪些呢,元代散曲包括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元代散曲有哪些呢,以及元代散曲包括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代散曲體式分為哪三種?
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散曲的體制主要有小令、套數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
小令,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的酒令。單片只曲,調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單片只曲外,還有一種聯章體,又稱重頭小令,它由同題同調的數支小令組成,最多可達百支,用以合詠一事或分詠數事。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四時樂興》,以四支同調小令分詠春、夏、秋、冬,構成一支組曲;《錄鬼簿》載喬吉曾有詠西湖的〔梧葉兒〕百首,是重頭小令之最長者。聯章體雖以同題同調的組曲出現,內容上互有聯系,但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獨立的小令形態,故仍屬于小令的范疇。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套數的體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點,即它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聯綴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韻,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聲〕。
小令和套數是散曲最主要的兩種體制,它們一為短小精練,一為富贍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現功能。除此之外,散曲體制中還有一種帶過曲。帶過曲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組成,如〔雁兒落帶得勝令〕、〔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過三首。帶過曲屬小型組曲;與套數比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沒有尾聲。可見,帶過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數之間的一種特殊體式。
元曲到底包括哪些呀?
元曲到底包括:一類是散曲,包括小令、套數兩種基本形式;另一類就是包括對白、專為表演的雜劇,名篇包括《竇娥冤》、《西廂記》等。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向成熟。13世紀后半期是元雜劇雄踞劇壇最繁盛的時期。四折楔子的結構形式是其顯著的特色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又一顯著特點。
元曲的歷史地位:
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元曲
元代又那些著名的散曲或雜劇(及其作者)?
元代散曲作家約200余人,作品4300多首,其中小令3850余首,套曲450余套.由于正統的文學觀念不重視散曲,很少有人搜集編次成冊,散佚的作品當不在少數.
元代散曲創作可分為前、后兩期,大略以元成宗皇慶、延□為界.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在大都(今北京),這是散曲興盛時期,作家隊伍中有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如劉秉忠、楊果、盧摯、姚燧等;有著名的雜劇作家,如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還有教坊藝人,如珠□秀等.由于作家的社會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異,藝術素養差別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現了豐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各類作家中,那些地位高、有才名的文人雅士如楊果、姚燧等人,對新興的詩歌體裁雖有興趣,但只在游宴應酬場合小試才情,而且常以詞的寫法繩曲,所以盡管也有清新之作,卻不能充分表現散曲的藝術特點.至于教坊藝人的作品,一般說來題材較窄,藝術上也較為粗糙,加之散佚甚多,不能探其全豹.最有成就的還是那些兼作雜劇的作家,如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人.他們的作品既有民間文藝的通俗平易、質樸自然的意趣,又經過錘煉開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馬致遠的《秋思》套曲,關漢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們的小令等.他們對于散曲成長為一種富有特色的詩歌體裁,作出了很大貢獻.
按照字數,元代散曲分為哪幾類?
它可分為兩類,清曲和樂府。
在元代登壇樹幟、獨領風騷的文學樣式是元曲。而人們通常所說的元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指的是雜劇的曲辭,它是戲劇這一在舞臺表演的綜合藝術的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散曲則是韻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員,是繼詩、詞之后興起的新詩體。
在元代文壇上,它與傳統的詩、詞樣式分庭抗爭,代表了元代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元代散曲作家約200余人,作品4300多首,其中小令3850余首,套曲450余套。由于正統的文學觀念不重視散曲,很少有人搜集編次成冊,散佚的作品當不在少數。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逐漸移至杭州一帶。隨著散曲的繁盛和發展,這一時期的作家隊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批專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創作的作家,如張可久、喬吉、貫云石、徐再思等人。
他們對于散曲的體制和規律勤于探究,寫出不少好作品,豐富了散曲園地。后期創作在數量上比前期更多。從發展趨勢來看,雖然繼承和發揚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動活潑的特色,出現了象睢景臣《高祖還鄉》及劉時中《上高監司》等難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總的創作傾向,卻是趨于雅正典麗,逐漸失去前期的生命力。
元代散曲四大家 元代有哪些散曲家比較出名
元代散曲可以分成(套曲和雜劇)
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在大都(今北京),這是散曲興盛時期,作家隊伍中有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如劉秉忠、楊果、盧摯、姚燧等;有著名的雜劇作家,如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還有教坊藝馬致遠的《秋思》套曲,關漢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們的小令等。他們對于散曲成長為一種富有特色的詩歌體裁,作出了很大貢獻。
人,如珠□秀等。
元散曲包括什么?
元散曲 散曲釋名
一、 元代人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見于文獻,是明代朱有墩《誠齋樂府》,此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不包括套數。
三、 明代中葉以后,散曲的范圍逐漸擴大,把套數也包括進來。
四、 20世紀以來的學者的論文,把小令、套數都看作散曲。散曲作為文體概念做終被確定下來。
散曲的產生與發展
一、 散曲的產生
1、 發源于金詞
根據學者研究散曲產生于金元之際,產生于民歌俚謠。
金代的詞已經出現曲的特點,傾向俚俗、率直、詼諧、淺白。金詞對大量北方俚歌俗調的吸收,金詞中的許多詞牌實際上已經是亦詞亦曲,很多詞在文學風格上已經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輸入文壇成為散曲文學的主要途徑。
金末元初文人沒有科舉取仕這條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出入秦樓楚館,而大量名妓會制樂府、唱曲,她們將民間的歌曲大量修改、傳唱。文人與她們詩酒相樂、絲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民歌時調與文人創作的結合。
3、 樂曲的變化。
宋金之際,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散曲便應運而生。
散曲的體制一、 小令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于唐代的酒令。單片只曲,調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單片只曲,還有一種聯章體,又稱重頭小令,由同題同調的數支小令組成,最多可達百支,用以合詠一事或分詠數事。如關漢卿《雙調?6?1大德歌》。
二、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曲、宋曲諸宮調發展而來的。體制特點有三。
1、 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韻。
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聲]三、帶過曲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組成。
散曲的審美特征
一、 有別于宋詞的酸酪之趣
1、 格律自由
2、 語言俚俗、靈動自由。
3、 抒情直切、酣暢淋漓。
4、 內在沖突、對抗而非和諧。
二、化丑為美的傾向。
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傳統觀念中視為丑的東西作為藝術的表現對象;二是打破傳統藝術的典范格局,以一種對立的形態構成新的藝術風格。
以其獨特的審美特征而獨秀文壇,以其不同于唐詩宋詞的美學風采而成為中國外呢學寶庫中別具一格的體裁,它淋漓酣暢、潑辣直白、詼諧風趣、熱烈尖銳、富于動感,以俗破雅,以俗成趣,語言自由活潑,充滿活力。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