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什么,元曲是什么詩
很多朋友對于元曲是什么和元曲是什么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曲(元曲)又被稱為什么?
元曲 ,又被稱為散曲。
元曲起源于“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
元曲是指由元雜劇和什么一起的合稱
元曲是指元雜劇和元散曲一起的合稱。其曲文形式與詞相近,用長短句,但格律較自由,多用口語,便于直率地表達感情,“元曲”與唐詩、宋詞并稱,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中尤以劇曲(即雜劇)成就更高,這是一種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機結合起來表現完整故事的綜合性的戲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種表演藝術而形成的。元雜劇代表著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故通常把“元曲”作為元雜劇的同義語。如《元曲選》實際上是元雜劇集。同時,把劇稱為“曲”,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戲劇中的曲的重視?!霸本帽狈搅餍械那{,故又稱“北曲”。
元曲分別是什么與什么的合稱?代表人物有哪些?
元曲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史上,元曲占有重要地位。元曲是元雜劇和元散曲的合稱。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人。
元曲發展的鼎盛時代是在元代,一般我們認為元曲代表元雜劇和元散曲。但是由于在元代,元雜劇的發展遠遠超過了元散曲,所以有些人又稱元曲就是指元雜劇。在宋代的時候,雜劇的表現形式大多數是幽默搞笑的表演方式,到了元代才發展成戲曲的表現形式。元曲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唐詩和宋詞擁有一樣的地位,可以說他們都是中國文化史發展史的里程碑。元曲既有唐詩宋詞的婉轉秀麗,同時各作家也能在其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元代的人們將自己對社會黑暗統治的不滿,對獨裁專制的抗議都寫在了詞曲中,因此,元曲折射出來了當時人們的反抗精神。
元曲的代表人物關漢卿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之首,除此以外的其他“元曲四大家”就是馬致遠、鄭光祖、白樸。關漢卿在他的作品里面稱他自己既是一個世界上的浪子,又是一個打不倒的堅強倔強的人。他的代表作有《竇娥冤》、《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鄭光祖同樣也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他的作品《倩女離魂》、《翰林風月》、《周公攝政》等都很有名。除這二人以外,白樸的《梧桐雨》和馬致遠的《漢宮秋》都是元曲的代表作。
元曲由于它獨特的藝術特征才會成為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它的直白爽快、幽默風趣、自由活潑的語言風格備受人們的喜愛,成為元代最具特色的文化。
元曲是什么
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祁州(今河北安國)人,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 關漢卿
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己齋叟。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竇娥冤》。 馬致遠雕像
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志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漢宮秋》。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代表作《倩女離魂》。
白樸(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墻頭馬上》。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