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有哪些代表作 元曲有哪些代表作家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元曲有哪些代表作,以及元曲有哪些代表作家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品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品如下:
1、關漢卿,代表作品:《竇娥冤》、《救風塵》。
2、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3、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4、白樸:《天籟集》。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關、鄭”說。
清代李調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關、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但歷史上還有部分人認為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和白樸。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的內容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一、元曲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
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二、代表人物
1、關漢卿
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
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圣”。
2、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后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塋。
3、鄭光祖
鄭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
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并列,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三、代表作品
1、《天凈沙·秋思》
①作者:元代馬致遠
②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③翻譯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游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2、《天凈沙·秋》
①作者:元代曲作家白樸
②原文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③翻譯
太陽漸漸西下,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了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孤寂的村莊,拖出那長長的影子。
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只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十分鮮艷。
3、《水仙子·詠江南》
①作者:元代張養浩
②原文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殺江南!
③翻譯
一江煙水映著晴翠山巒的云氣,兩岸的人家畫檐連著畫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寧閑淡。看沙鷗往來翻飛舞姿翩翩,香風透出珠簾在十里岸邊彌漫。畫船仿佛從天邊駛來,酒旗高挑隨風招展,多么可愛的水鄉江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光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關漢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致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曲
元曲代表作
中國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中國歷史上的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鄭光祖。他們也是歷史上公認的元曲四大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希望有所幫助。
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一顆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響當當一顆銅豌豆”的形象也廣為人稱。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臺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
《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墻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
元曲中的代表作
元曲雜劇代表作: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
《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墻頭馬上》
元散曲代表作有:馬致遠的《天凈思*秋思〉,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元曲有哪些
問答,讀音wèn dá,漢語詞語,意思為提問和解答,一個過程。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元曲有哪些,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發展】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元曲四大家:一說法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一說法則是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還有一說法比較不靠譜是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相對來講,還是第一說法比較可信。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