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如何欣賞,元曲如何欣賞詩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元曲如何欣賞,以及元曲如何欣賞詩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曲賞析
唐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
3、三秦:現在陜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賞析
此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宋詞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后,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后,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蕩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后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癡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于《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這,永遠讓人沉湎惦戀的惜別的旋律喲……
元曲
沉醉東風·送別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②。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③。剛道得聲保重將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好去者前程萬里⑥。
憂則憂鸞孤鳳單⑦,愁則愁月缺花殘,為則為俏冤家⑧,害則害誰曾慣⑨,瘦則瘦不似今番,恨則恨孤幃繡衾寒⑩,怕則怕黃昏到晚⑾。
①雙調:宮調名,沉醉東風是這個調子的曲牌。
②霎時間:一會兒。黃庭堅《兩同心》:“霎時間,雨散云歸,無處追雪。”花飛:花飄,花落。晁補之《行香子·梅》:“向未開時,愁花放,恐花飛。”
③閣著:噙著,含著,閣,同“擱”。
④將息:調養、休息的意思。李清照《聲聲慢》:“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⑤痛煞煞:表示痛苦的樣子。亦作“痛設設”。
⑥好去者:安慰行者的套語,猶言“好走著”。馬致遠《要孩兒·借馬》套:“道一聲好去,早兩淚雙垂。” ⑦“憂則”句:擔憂的是夫妻分離。則,猶現代漢語中的“只”。元曲中的“只”多作“則”。鸞鳳,舊時用來比喻夫婦。盧緒《催妝》詩:“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⑧俏冤家:對所愛的親昵稱呼。
⑨害則害:病雖病。害,病。則,這里作“雖”講,下句的“瘦則瘦”同。意即病雖病,也甘心被他折磨。 ⑩孤幃繡衾:孤單的羅帳,繡花的被子。
⑾怕則怕黃昏到晚:李清照《聲聲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句從其詞意中點化出來。
翻譯:
相隔咫尺的人就要天南地北遠遠分離,轉瞬間花好月圓的歡聚就變成月缺花飛的悲凄。手拿著餞行的酒杯,眼含著惜別的淚水。剛說一聲“保重身體”,心中悲痛極了教人難以割舍。“好好地去吧,祝愿你前程萬里!”
[賞析]
《沉醉東風》是元代作家關漢卿的作品,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別女子時而含蓄時而坦率的情感,刻畫出一個聲淚俱下,依依不舍的癡情女子形象。起首兩句從時空的角度極寫離別瞬間的悲哀,空靈灑脫,以虛帶實,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調。三、四句以對句的形式具體寫女主人公的送別,充實一、二句的內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別之語的同時,突出其復雜的心理變化,極其本色地表達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態。整個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別女子時而含蓄時而坦率的情感,刻畫出一個聲淚俱下,依依不舍的癡情女子形象。
元曲欣賞
一、泊羅陽驛
趙善慶
砧聲住,蛩韻切,靜寥寥門掩清秋夜。秋心鳳闕,秋愁雁堞,秋夢蝴蝶。十載故鄉心,一夜郵亭月。
二、懷古
張可久
翩翩野舟,泛泛沙鷗。登臨不盡古今愁,白云去留。鳳凰臺上青山舊,秋千墻里垂楊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長江自流。
三、秋夜
張可久
雨乍晴,月籠明。秋香院落砧杵鳴。二三更,千萬聲,搗醉離情。不管愁人聽。
四、虎丘道士
張可久
船糸誰家古岸,人歸何處青山。且將詩做畫圖看:雁聲蘆葉老,鷺影蓼花寒,鶴巢松樹晚。
五、永康驛中
張可久
荷盤敲雨珠千顆,山背披云玉一蓑。半篇詩景費吟哦,芳草坡,松外采茶歌。
六、閨思
張可久
云松螺髻,香溫鴛被,掩春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聲雪下呈祥瑞,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七、春情
張可久
秋千院,拜掃天,柳蔭中躲鶯藏燕。掩霜紈遞將詩半篇,怕簾外賣花人見。
八、次韻
張可久
喚西施伴我西游,客路依依,煙水悠悠。翠樹啼鵑,青天旅雁,白雪盟鷗。人倚梨花病酒,月明楊柳維舟。試上層樓,綠滿江南,紅褪春愁。
九、梅花
景元啟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紗。逃禪老筆應難畫,別樣清佳。據胡床再看咱,山妻罵:為甚情牽掛?大都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元曲《山坡羊·洛陽懷古》鑒賞
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向成熟。這是我準備的元曲《山坡羊·洛陽懷古》鑒賞,快來看看吧。
山坡羊·洛陽懷古
元代:張養浩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春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云臺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鑒賞
洛陽是一座有名的歷史古城,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隋煬帝、武則天等先后以此為都,宋以前的許多王朝也曾以此為陪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坡羊·洛陽懷古》的前六句,寫作者在九朝古都洛陽的`天津橋上依欄遠望,追念曾經叱咤風云、建立東漢王朝的劉秀以及他的功臣們,流露出一種低沉哀惋的調子。天津橋,故址在今洛陽舊城西南,隋唐皇城正南洛水上。它建于隋大業年間,用鐵鎖連結大船,南北夾路對起四樓。隋末焚毀,唐宋屢次改建加固。它曾是洛陽的一個繁華的名勝之地。作者來到天津橋上,俯視橋下,洛水滾滾不息地向東流淌著,抬頭遠望,春陵的王氣已喪失不見。“春陵王氣”是關于劉秀的歷史典故。《后漢書·光武帝紀論》載:“后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春陵,是個縣名,當時屬南陽,故址在今湖北棗陽縣。漢光武帝祖父春陵侯劉仁曾遷封于此,故名。望氣,是古代方士的一種占侯術,認為望云氣可以預知禍福吉兇。這是靠不住的騙人把戲。蘇伯阿望見的春陵的“佳”氣,“郁郁蔥蔥”,按照方士的說法,即是一種王者之氣,預示此地將會出現天子。后來,果然出現了漢光武帝劉秀。現在作者在洛陽的天津橋上,已不見春陵之王氣了,這地方恐怕再也出現不了劉秀那樣的人物。而幫助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的那些文臣武將們,如鄧禹、馬武等,也早已成為古人,就連明帝劉莊在永平年間為感念這些前世功臣,而在南宮云臺中繪制的二十八將的圖象,也早已塌圮不存了。眼前看見的只有蒼茂的樹木和茫茫流動的河水。面對這種情景,作者發出了深沉的感慨:“千古轉頭歸滅亡”。自古以來,那些帝王將相,英雄豪杰,當時自是叱咤風云,在現實生活的舞臺上演出了轟轟烈烈的活劇,但彈指一顧之間,就歸于滅亡,成為歷史的過去。由此,作者認為“功”也罷,“名”也罷,都是短暫的,不會長久的保持著的。
總括看來,作者在曲子之中流露出的情緒是低沉的,幾乎近似消極;而結合元代社會現實來看,元代統治階級殘酷暴虐,社會統治黑暗腐朽,張養浩曾因直言政事,而被貶官,被廢棄,這次雖被起用,但后果怎樣,他無法預料。因此,他在曲中流露出了低沉的、傷感的情緒。
高中語文必修4《元曲賞析》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 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 教學 方法 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4《元曲賞析》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4《元曲賞析》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元雜劇的結構及其特有的舞臺語言。
2、賞析《竇娥冤》、《牡丹亭》、《西廂記》的戲劇沖突和人物典型意義。
教學重點:
1.鑒賞性格化的人物語言,體味本色語言的特有風格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現實主義與想象奇特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講讀法、利用多媒體設備,直觀欣賞戲曲片段,提高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投影: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
戲劇不同于小說、 散文 、詩歌。它是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而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但從它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它來源于生活,盡情地展現生活,使我們感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也感悟生活的真諦。
元代是我國古典戲劇藝術繁盛的時期,他的興盛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元代統治者重視佛道,輕視儒教,許多讀書人無用武之地,紛紛以創作雜劇自娛;其次,元代經濟由廢到興,城市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再次,元代統治者對歌舞藝術有偏好;第四,北方諸民族的樂曲傳播,與中原 文化 相融合,豐富了戲劇的表現方式。
二、元曲簡介。
1、元曲的類型。
元曲是元代代表性的文學樣式。包含劇曲和散曲。劇曲包括南戲與雜劇。雜劇與南戲都有完整的 故事 情節,劇本中的曲詞有很強的抒情性。
散曲是繼詩詞之后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宋詞發展到后來,日益精致,不是和人民的審美需求,加上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文化的融合出現了一種新的音樂,在這種音樂的影響下,出現了我們稱之為“散曲”的詩體。與宋詞相比,散曲可以用通俗的語言,并且多襯字。
〔雙調·沉醉東風〕: 關漢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擱著別離淚。剛道得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萬里。
馬致遠被譽為“曲狀元”,他的散曲在藝術上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馬致遠的散曲則帶有更多的傳統文人氣息。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黃鐘·人月圓〕《春晚次韻》: 張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2、元雜劇的體制。
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是一種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且有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①劇本體制。
說到元雜劇,就要說到一個名詞“四折一楔子”。這是元雜劇的一個基本體制。我們課本上的《竇娥冤》就是如此,課本上選錄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元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一般分別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折之外還可以加一兩個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紹劇情;也可放在兩折之間,作為過場。也有少數雜劇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廂記》是五本二十一折的連本戲。
音樂上,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劇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標明宮調。
元雜劇劇本的文學要素包括唱詞和說白(賓白)。唱詞是主體。曲以抒情,白為敘事,賓白是人物自白與相互對話,一般分兩類,一是韻白,一是散白。前者多為上下場詩,有兩句也有四句。后者形式多樣。
②演唱體制。
元雜劇演唱方面的突出特點是一人主唱的形式。不管多少角色上場,主唱只能是正旦或正末,其他角色只有賓白或諢科。前稱之為“旦本”,后稱之為“末本”《竇娥冤》即為旦本。
③角色體制。
元雜劇的角色可分為旦、末、凈、丑、雜、五類。
旦:扮演婦女角色,可分為老旦、外旦、大旦、小旦、貼旦、搽旦、花旦等。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
末:扮演男子角色。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
凈丑:一般扮演反面人物或滑稽人物。其中,凈是花臉,丑是小丑。
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他們或表現人物在劇中的地位,或表現人物的善惡、年齡、氣質等。駕——皇帝;孤——官員;孛老——老年男子;卜兒——老年婦女;邦老——強盜;細酸——秀才;禾旦——農家女孩。
④科諢。
劇本中規定主要動作、表情與舞臺效果叫做科。(插科打諢)泛指戲劇中各種喜劇性的穿插,用于活躍舞臺氣氛。調節觀眾心理。
3、元曲大家、名作。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
白 樸《梧桐雨》、鄭光祖《倩女離魂》。
元曲六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王實甫《西廂記》、喬吉《兩世姻緣》。
元曲四大悲劇: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
馬致遠的《漢宮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元曲四大愛情劇:關漢卿的《拜月庭》,王實甫的《西廂記》,
白樸的《墻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三、名作簡介。
1、《竇娥冤》:
關漢卿,元代雜劇作家。號已齋。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他曾毫無慚色的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
竇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難的女性。她出生在書香之家,父親是“幼習儒業,飽有 文章 ”的書生。竇娥家境貧寒,三歲喪母,幼小的年紀過早地遭受失母之痛和窮困之苦,從小養成了孝順的品格。父親為了抵債,忍心將她出賣,讓她成了債主蔡婆婆的童養媳,這加重了她幼小心靈的創傷。她在蔡家平淡地度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豈料至17歲,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竇娥隨即變為寡婦。世事的多變、接踵而來的苦難,不僅使竇娥磨煉出應付災變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使她對“恒定不變”的天理產生懷疑。她出場時,便滿懷憂怨地唱道: “滿腹閑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竇娥地婆婆蔡氏以放債來收取“羊羔兒利”,無力償還其債務的的賽盧醫起了殺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難之際意外地被張驢兒父子救出。可是,張氏父子不懷好意,乘機要將蔡氏婆媳占為己有。竇娥堅意不從。張驢兒懷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備下毒藥,伺機害死蔡氏,逼竇娥改嫁;可是,陰差陽錯,張的父親誤喝有毒的湯水,倒地身亡;張驢兒見狀,當即心生歹念,嫁禍于竇娥,以“官了”相威脅,實則強行逼竇娥“私了”。竇娥一身清白,不怕與張驢兒對簿公堂,本以為官府能判個一清二楚;豈料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聽偏信,胡亂判案,屈斬竇娥,造成千古奇冤。后來竇天章考取進士,官至肅政廉訪使,到山陰考察吏治。竇娥的鬼魂向她父親訴冤,竇天章查明事實,為竇娥昭雪了冤案。
竇娥形象:竇娥是一位堅強的女子形象,從文章中看,一個“冤”字貫穿其中,由一個冤字引出了竇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竇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剛烈性格。竇娥從上一場,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訴說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著說冤屈之大可以“動地驚天”。【滾繡球】這支曲子中對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訴(板書)。很好地體現了竇娥的反抗精神。接著在訣別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現了竇娥性格的另一面:淳樸、善良(板書)的美好心靈。從竇娥的行動和賓白中我們可以知道,竇娥是剛強的,面對酷刑,堅持正理。但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即使是走后街,也是為了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到了如此悲慘的境地,仍在勸慰婆婆保重身體,不要過分悲傷,竇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靈,充分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臨刑時的三樁誓愿,尤其是第三樁誓愿,竇娥把斗爭的鋒芒直指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這是竇娥對自己蒙冤受刑的強烈憤恨和堅決抗爭,是她反抗性格的頂點。這里,是全劇的高潮,也是竇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體現。這樣,一個勤勞、正直、善良,但又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輕婦女的形象就豐滿、鮮明地站在我們面前了。
2、《西廂記》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于以身相許。后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鄉,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珙。張珙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于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里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后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后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并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后,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后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墻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而入,鶯鶯見他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于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并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后,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元曲賞析欣賞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以下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元曲賞析欣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元曲賞析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但雖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數最少的為標準定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與發展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元曲以支曲為單位,不像詞有兩疊、三疊或四疊。但是,它不僅有帶過曲、重頭、集曲等小令的變體和復雜多變的套曲,還有除正常格調以外的多種俳體。其體式的多樣,更增強了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元曲散佚不少,現在流傳下來的散曲,據隋樹森《全元散曲的輯錄》,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這與唐詩、宋詞的數量實在相差甚遠,但其題材和內容并不遜于唐詩,比之宋詞則更加廣泛深刻。
元曲的全文及賞析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賞析: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看似簡單,實則也簡單明了,直奔主題,唯一比較特別之處是以西風送信,這個并不是很多見。古人一般是魚傳尺素,雁寄歸思,青鳥傳音,西風送信便是把西風擬人,賦予看似凜冽的西風一點人情味;問我歸期未,平實卻親切,仿佛正面對面問話一般。又令我想起“道是歸期未有期”這種情懷,有點淡淡哀愁。可見,這兩句應該沒有經過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因此讀來也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這一句其實頗為經典,既充分體現張可久“清麗派”的作風,又充分體現曲在營造意境上對詩詞手法的傳承,強調了一種有構圖講究的圖畫般的美感。
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征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