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歸后還剩下多少人,什么是東歸
大家好,關于東歸后還剩下多少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什么是東歸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回到中國,剩下那些留在俄羅斯的后來怎么樣了呢?
留在俄羅斯沒走的土爾扈特人就是現在的卡爾梅克人。實行大俄羅斯主義的沙俄和蘇俄對卡爾梅克人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其下場都很悲涼,直到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開始反省前人的民族政策,卡爾梅克人的狀況才有所好轉。
1618年,土爾扈特人的一支20萬至25萬人的小分隊,選擇從額爾齊斯河上游地區遷徙到伏爾加河兩岸薩拉托夫以南、里海以北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的牧場。在其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帶走了幾乎整個部落。他們一起向西移動,穿過西伯利亞南部和烏拉爾山脈南部,避開了敵人哈薩克人領土中心地帶的更直接的路線。途中,他們突襲了俄羅斯的定居點和巴什基爾人的營地。
關于土爾扈特人第一次遷徙的說法,一種普遍接受的說法是,這是由于準噶爾部的政治和軍事擴張引發了土爾扈特人的不滿。另一種說法認為,由于北方的俄羅斯人、南部的哈薩克人和東部的準格爾人正在侵占他們的領土,侵占造成人畜擁擠,從而減少了糧食供應。土爾扈特人在尋找新的牧場。第三種說法認為,土爾扈特人已經厭倦了和阿勒坦汗國之間的戰斗。
土爾扈特人迅速鞏固了他們的地位。奧斯曼帝國南部的卡諾亞大草原,都逃到了亞細亞的大草原上。小規模的諾蓋斯人尋求在阿斯特拉罕的俄羅斯駐軍的保護。剩下的游牧部落成了土爾扈特人的附庸。
俄國沙皇還沒有準備好在該地區擴張,也沒有能力阻止土爾扈特人在該地區扎營。但出于遠交近攻的考量,為了確保土爾扈特人不會與其突厥鄰國結盟,沙俄選擇與土爾扈特人結盟。從1630年和鄂爾勒克統治下的土爾扈特出現到1724年其后裔阿玉奇汗國末期,這一時期被俄羅斯史學家描述為邊疆時期,土爾扈特人也被沙俄稱為卡爾梅克人。
在邊疆時期,卡爾梅克人和俄羅斯人之間幾乎沒有持續的相互關系。日常接觸主要是在阿斯特拉罕、察里岑和薩拉托夫進行卡爾梅克牲畜及其產品的季節性商品交換,以購買諸如磚茶、谷物、紡織品和金屬制品等游牧必需品。這是游牧民族與城市工匠和商人之間的一種交流關系。
政治接觸包括一系列關于卡爾梅克汗國名義上效忠俄羅斯的條約安排,以及停止卡爾梅克人與哥薩克人和巴什基爾人的相互襲擊。一些卡爾梅克貴族逐漸俄國化,名義上是基督徒,他們去莫斯科希望得到沙俄的幫助,以實現他們在卡爾梅克草原上的政治野心。然而,沙皇對卡爾梅克貴族的示好只是后來才成為一種有效的政治控制手段。卡爾梅克人的親王們的利益逐漸與沙俄密不可分,并逐漸受到沙俄的控制。
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也為了對抗鄰近的穆斯林帝國,卡爾梅克人成為了俄羅斯的盟友,卡爾梅克汗國和俄羅斯簽署了保護俄羅斯南部邊界的條約。卡爾梅克人與卡拉卡爾帕克人作戰。曼格斯拉克半島被卡爾梅克人占領。
在阿玉奇時代,隨著沙俄尋求更多地使用伊拉特騎兵來支持其對南部穆斯林大國的軍事行動,如伊朗薩非王朝、奧斯曼帝國、諾蓋斯、庫班韃靼人和克里米亞汗國,卡爾梅克人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日益顯赫。阿玉奇還發動了反對哈薩克人的戰爭,征服了土庫曼人,并多次遠征北高加索的高地人。這些軍事行動的成功讓卡爾梅克汗國成為一個緩沖區,將沙俄和穆斯林世界分隔開來,使得沙俄可以抽出身來在歐洲和遠東進行擴張。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回到中國,剩下那些留在俄羅斯的后來怎么樣了?
土爾扈特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原游牧于塔爾巴哈臺附近的雅爾地區,準噶爾部強大后經常欺凌土爾扈特部,于是在明末清初,土爾扈特部西遷至俄羅斯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當時俄羅斯帝國正在崛起之中,他們四處征戰,打服了不少的游牧部落,土爾扈特也被俄國統治。由于蒙古騎兵戰力強,因此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經常從土爾扈特部征兵去打仗,當時攻擊的對象是奧斯曼土耳其,十萬人出征,經常僅一兩萬人回來,這導致土爾扈特部人丁不興。
土爾扈特部的體制是汗王決定一切,在汗王的下頭有個叫扎爾固的這么一個機構。俄國政府要改組扎爾固,并把它的權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樣。在權力上,扎爾固對汗王渥巴錫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因此渥巴錫打算脫離沙俄,回歸清朝。沙皇還經常從土爾扈特部征兵,每次戰爭都會導致土爾扈特部人口大減;沙皇還推行人質制度,扣留土爾扈特部貴族在莫斯科學習俄國文化禮儀。
從經濟上,沙俄政府讓大量的哥薩克移民向東擴展,不斷縮小土爾扈特的游牧地,意味著土爾扈特畜牧業發展受到限制。從文化方面來說,土爾扈特人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們信仰東正教,這一條對土爾扈特人,在精神上絕對承受不了。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土爾扈特部決定東歸清朝,脫離俄羅斯的統治。
1771年1月4日,渥巴錫召集全體戰士總動員,提出土爾扈特人如果不進行反抗,脫離沙皇俄國,就將淪為奴隸的種族!土爾扈特人將東歸清朝的消息被俄國人探知,葉卡捷琳娜二世迅速調集大軍圍剿土爾扈特人。于是渥巴錫率伏爾加河右岸的三萬余戶,十七萬余眾迅速東歸;留在右岸的族人則被沙俄大軍圍困數十年。最終17萬人東歸,僅4.3萬人成功到達清朝,沿途跟沙俄、哥薩克騎兵血戰而亡者數萬人。土爾扈特部被乾隆皇帝安置在伊犁河畔游牧生養。
沒有回歸的土爾扈特部后來演變成卡爾梅克人,被沙俄死死固定在俄羅斯土地上,不準他們回歸中國。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卡爾梅克人參加了蘇俄紅軍,組建了卡爾梅克騎兵團,參加了著名的察里津保衛戰。1920年,卡爾梅克建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州;1935年,改為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卡爾梅克兩萬多子弟組成騎兵團參加著名的基輔保衛戰,其中約一萬余人戰死。
1943年12月,蘇軍在第聶伯河戰役勝利后,全體卡爾梅克族人被扣上了通敵罪的大帽子,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被撤消,全民族不分老少被遷移到中亞、西伯利亞等地 。凡是被俘的蘇聯人無論什么情況,基本上都被扣上了通敵罪;凡是投降的人被定為叛國罪,殺的殺,判的判,關的關。大量卡爾梅克人死于蘇聯的內部清洗或者民族仇殺!蘇聯政府在1958年5月平反卡爾梅克人的冤案;1958年11月7日重新建立了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現在名稱是卡爾梅克共和國。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回到中國,剩下那些留在俄羅斯的后來咋樣了?
在高中歷史課本上,想必大家都看過土爾扈特部東歸這件事,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時,17萬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沖破沙俄重重截擊而返回祖國,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高規格接待,并因此為鞏固中華統一寫下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最初,土爾扈特人屬于明朝時期“瓦剌”蒙古中的一部,后來不斷向西遷移,一直到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
但后來,隨著沙俄帝國的崛起,沙皇不僅廢除土爾扈特汗國的自治權,還強迫他們充當俄國軍隊和土耳其交戰,在戰爭中間,土爾扈特軍隊傷亡很大。據說這場戰爭打了21年,土爾扈特人的人口因此損失了一半,如果繼續下去,土爾扈特恐怕就沒有了。
在這一系列的壓迫之下,當時的土爾扈特便在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開始踏上東歸之路,當土爾扈特東歸的消息傳到圣彼得堡。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認為,讓整個部落從她的鼻尖下走出國境,這將是一生的恥辱。
于是,女皇立即派出大批哥薩克騎兵,去追趕東去的土爾扈特人。同時采取措施,把留在伏爾加河左岸的一萬余戶土爾扈特人嚴格監控起來。
最終,東歸的17萬土爾扈特人,在死傷近一半之后,終于回到中國,被安置在新疆伊犁河畔居住,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至于留在伏爾加河左岸的一萬余戶土爾扈特人,則事后遭到沙俄的報復,被要求強制去參軍,終身在無休止的戰爭中度過,因為這個事情,導致了許多土爾扈特人流離失所,后來他們和當地人不斷結合,最終形成了新的民族,即卡爾梅克人。
在當時的沙俄,卡爾梅克人地位非常低下,長期處于被奴役的狀態,直到后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因為當時新的政府提倡各民族建立自治區共和國,再加上列寧的祖母,也是卡爾梅克人,因此俄國才對卡爾梅克人的態度有所改觀。在這種背景下,卡爾梅克人獲得了自治的權利,最后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但是,隨著斯大林的起來,以及蘇聯改革的深入,卡爾梅克人再次遭受折磨,因為蘇聯早期推崇的是無神論者,受這個政策的影響,卡爾梅克人的宗教佛寺被無情的摧毀。還有后來的集體化,使卡爾梅克人遭受重大的損失,幾乎一半的人口被餓死。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卡爾梅克人對蘇聯恨之入骨。后來德軍進攻蘇聯時,不少卡爾梅克人都趁機奮起反抗蘇聯,支持德軍。
再加上后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數萬多卡爾梅克人因蘇軍指揮不利不幸被俘虜,其后他們都投降德國,這直接導致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被撤國,卡爾梅克人也被標上叛國的標簽。
后來,蘇聯政府更是下令讓十多萬卡爾梅克人強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北哈薩克斯坦地區,因為這次的遷移導致了卡爾梅克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直到赫魯曉夫上臺后,才撤銷驅逐令,并重新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幾乎所有的卡爾梅克人又重返故土。
現如今,卡爾梅克共和的國土面積差不多7.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三十來萬人,但其中卡爾梅克人只占一半,還有另外一半主要是俄羅斯人,其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俄平均水平。總的來說,在經歷近兩個半世紀的磨難之后,昔日的這群選擇留下來的土爾扈特人,總算有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回到中國,余下留在俄羅斯的人怎么樣了?
土爾扈特人余下留在俄羅斯,估計就只有被流放或者被殺死這兩種情況。因為沙俄認為這件事是沙俄的恥辱既然是恥辱肯定是越少人知道的越好了。
自從土爾扈特部東歸事件發生后,沙俄帝國認為這件事是他們的奇恥大辱,沙皇下令派出重兵監控土爾扈特人,對于不肯服從統治的人直接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沙俄帝國時期,土爾扈特人被稱為卡爾梅克人。可是土爾扈特人遭罪的情況還不僅僅如此,他們被要求強制的去參軍,終身都是在無休止的戰爭中度過,因為這個事情,導致了許多卡爾梅克人流離失所。隨著十月革命的成功后,因為提倡的是自由,所以這也讓長期被奴隸的卡爾梅克人有了自治的權利,最后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雖然是革命的勝利,但是隨著改革的開始,慢慢的卡爾梅克人也重新經受了折磨,蘇聯早期推崇的是無神論者,因為這個政策卡爾梅克人的宗教佛寺被無情的摧毀,佛經被焚毀;后來,因為二戰時期數萬多卡爾梅克人因蘇軍指揮不利不幸被俘虜,從而導致了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被撤國,因此卡爾梅克人也別標上了“叛國”的標簽,后來蘇聯更是下令讓十多萬人被強迫流放到中亞地區,因為這次的遷移導致了卡爾梅克人口數量急劇減少。當然后面還是有卡爾梅克人的春天的,直到赫魯曉夫上臺后,卡爾梅克才恢復自治共和國地位。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卡爾梅克共和的國土面積一共有面積7.6萬平方公里,和我國重慶差不多大;人口數量也增多了不少三十來萬人,但是本地的卡爾梅克人并不多,其中還包含了很多的俄羅斯人。這就是現在的卡爾梅克共和國。
17萬土爾扈特人回中國,剩下那些留在俄羅斯的結局如何?
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居住于今天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經過沙俄及哈薩克等國的重重截擊,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回到清朝。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初踏上東歸路途的土爾扈特部有眾17萬,而最終到達伊犁地區的只有八萬余人,也就是說有九萬多人死在了東歸途中,由此可見,對于土爾扈特部來說,這條東歸之路有多么的艱難!
然而,事實上,渥巴錫當初率領的這17萬人并非土爾扈特部全部,在渥巴錫率領絕大多數人踏上歸途的時候,還有近2萬人因為各種原因滯留在了伏爾加河地區。因為渥巴錫的東歸引起了當時沙俄政府的強烈反應,所以,從那以后,這2萬多人被沙俄嚴密監管起來,他們只能永遠留在那里而東歸無望,最終與我們斷絕了一切聯系。
那么,這里咸魚便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那段歷史,并著重為大家講一下最終滯留在沙俄的那2萬人的日后處境。
土爾扈特部的起源
土爾扈特部屬于蒙古的一支,嚴格來講,屬于西蒙古的一支,西蒙古在清朝又稱之為“厄魯特蒙古”或“衛拉特蒙古”,而厄魯特蒙古在明朝有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字,即——瓦剌。
也就是說,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土爾扈特部是瓦剌的一支,事實上,瓦剌本就由幾大部落組成,到了明清之際,主要有“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
精通明史的朋友們一定對瓦剌的歷史不陌生,瓦剌雖然也屬于蒙古,但瓦剌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裔。在明朝,韃靼才是黃金家族的延續,而瓦剌本是從屬于韃靼的一支,如果再細究的話,瓦剌在蒙元初期甚至之前是與黃金家族并列的另一支草原部落,只不過在成吉思汗時期,瓦剌與蒙元通婚合作,最終臣服于蒙元,在元朝,瓦剌被稱為“斡亦剌”。
那么,到了明朝,在明軍的接連打擊下,北元陷入分裂,瓦剌趁機脫離黃金家族的控制而逐漸獨立出來并與韃靼分庭抗禮,甚至瓦剌首領也先曾自立為大汗,企圖取代黃金家族統一蒙古諸部落,但也先畢竟不是成吉思汗,他沒有那個能力,后來也先死于內亂,隨著也先離去的,也是瓦剌的沒落。
可以說,也先的死去間接導致了瓦剌的內部分裂,到了清朝時期,瓦剌四部便各自分散,雖然四部依舊有名義上的盟主,但再也無法形成有效的統一。
土爾扈特部西遷
1646年,厄魯特蒙古諸部盟主固始汗與厄魯特其他首領聯名向清朝奉上降表,從此厄魯特蒙古諸部歸入大清。雖然當初是固始汗率領厄魯特蒙古諸部歸順清朝,但實際上,在那之前,厄魯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便已經發展壯大起來,他們在歸順清朝前很長時間就已經開始侵占其余三部領土,并不斷的壓縮其余三部的生存空間,或逼其西遷或逼其內遷,而固始汗率領眾首領歸順清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借清朝之力限制準噶爾部的強大,以此來維護厄魯特蒙古的穩定局面,而土爾扈特部不堪準噶爾的入侵率部西遷則是固始汗最終下定決心歸順清朝的一個主要誘因。
事實上,當時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決定西遷時帶走的不僅是土爾扈特部,還有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及不滿戰爭的準噶爾部,而這部分人才是日后土爾扈特部東歸后滯留在沙俄的主要構成。
土爾扈特部西遷后的境遇
土爾扈特部于17世紀30年代西遷,最后他們輾轉流落到了伏爾加河流域并在那里定居下來,并建立了“土爾扈特汗國”,后來土爾扈特部本部民眾聚居在伏爾加河的東岸,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及準噶爾部則大部聚居在伏爾加河的西岸。
然而不管是土爾扈特部還是其他部民眾,他們沒有想到來到這里后迎接他們的不是期盼已久的安穩生活,而是沙俄當局的不斷打壓與殘暴統治,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們一直被沙俄政府所奴役,甚至還要充當沙俄對外戰爭的炮灰,久而久之,土爾扈特部亦開始加入到反抗沙俄統治的各種浪潮中,直到公元1771年,時任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義無反顧的踏上東歸之路。
不過,土爾扈特部東歸后,由于沙俄政府及時察覺以及河水的阻隔,那些來不及撤走的居住于伏爾加西岸的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及準噶爾部的民眾只能遺憾的留在了那里,而這個遺憾最終成為永恒。
土爾扈特部東歸后,留在沙俄境內的其余部眾的遭遇
土爾扈特部東歸后,沙俄政府派大軍包圍了伏爾加河西岸,他們嚴密監視滯留在這里來不及撤退的其余三部民眾,據不完全統計,滯留在這里的三部民眾近2萬人,后來沙俄稱這些人為“卡爾梅克人”,“卡爾梅克”即“殘留”的意思。
因為渥巴錫的“叛逃”,沙俄隨即取消了原先這里的“土爾扈特汗國”,設立了“卡爾梅克管理處”這一機構來管理這些人,同時又派出了眾多軍力嚴密監控這些人的一舉一動,他們甚至殺死了卡爾梅克人中反對沙俄的幾個主要首領,由于沙俄的高壓統治,卡爾梅克人在沙俄國內的地位不斷下降,直到近代,卡爾梅克人參加了十月革命并為蘇聯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憑此功勞,卡爾梅克人才得以建立屬于自己的自治政權,即“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雖然此后,卡爾梅克人又曾遭到過國內的鎮壓與清洗,其自治共和國也被短暫取消過,但經過他們自己的不斷努力與爭取,最終于1958年再次恢復了自己的自治權利。
時至今日,卡爾梅克共和國已經是俄羅斯聯邦的主體之一,因為他們來自于東方,因為他們與我們有著共同的血脈與信仰,所以卡爾梅克共和國成為了今天歐洲地區唯一信仰佛教的地區,他們身著傳統蒙古服飾,說著古老的蒙古語,雖身在西方,卻時常遙望東方,因為這里有他們四百年來從未忘記的故鄉。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回到了中國,剩下的那些留在俄羅斯的人,后來如何了?
17萬土爾扈特人東歸回到了中國,剩下的那些留在俄羅斯的人,后來:伴隨著蘇聯帝國的崛起,辛德拉不但廢止土爾扈特汗國的行政權,還逼迫她們當做俄羅斯部隊和土爾其對戰,在戰事正中間,土爾扈特部隊死傷非常大。聽說這一場戰事打21年,土爾扈特人的人口數量因而損害了一半,假如堅持下去,土爾扈特也許就沒有了。因此,女王馬上派遣大量哥薩克騎兵,去追逐東去的土爾扈特人。與此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把留到伏爾加河左岸的一萬余戶土爾扈特人嚴苛監管下去,東歸的17萬土爾扈特人,在傷亡近一半以后,總算回到中國,被安裝在伊犁水岸定居。
對于留到伏爾加河左岸的一萬余戶土爾扈特人,則過后遭受蘇聯的報仇,被規定強制性去參軍入伍,終生在無止盡的戰爭中渡過,由于這個事情,導致了很多土爾扈特人居無定所,隨后她們和本地人持續融合,最后形成了一個新的中華民族,即卡爾梅克人。在那時候的蘇聯,卡爾梅克人影響力十分不高,長久處在被奴隸的情況,直至之后俄羅斯十月改革的獲勝,由于那時候一個新的政府部門倡導各民族創建自治州中華人民共和國,加上列寧的奶奶,都是卡爾梅克人,因而俄羅斯才對卡爾梅克人的心態有一定的改變。
可是,伴隨著斯大林的下去,及其前蘇聯改革創新的深層次,卡爾梅克人再度遭到摧殘,由于前蘇聯初期青睞是指唯物主義者,受這些現行政策的危害,卡爾梅克人的宗教信仰寺廟被冷酷無情的催毀。也有后來的集體化,使卡爾梅克人遭到巨大的損害,基本上一半的人口數量被餓死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