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竭詩是什么詩,帶竭的詩句
很多朋友對于干竭詩是什么詩和帶竭的詩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干謁詩,送別詩,提壁詩屬于什么?
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代表作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
題壁詩是題在墻壁上的詩。墻壁有寺壁、石壁、郵亭壁、殿壁、樓壁之分。就內容而言,題壁詩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類型:第一,政治抱負。這類詩大多對現實不滿,不平則鳴。第二,生活困難,乞求得到社會贊助,題詩于壁,廣而告之。有的甚至帶有商品性質,題詩者據以牟利。第三,志趣愛好。有些詩頗富哲理,堪稱警句。
干謁詩和拜謁詩的區別
區別在于寫詩的對象不同。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而拜謁詩是知識分子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的詩文,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這一種類型的詩歌稱為拜謁詩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干謁詩的含蓄美
孟浩然的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 有羨魚情。
此詩是描寫山水詩歌的極品,也是干謁詩中的佳作。
? ? ? 先看作為山水詩的大氣美。 開篇直接寫洞庭湖的湖水,短短四句二十個字,反復用帶有水的字“湖”“涵”“混”“清”“蒸”“澤”“波”來表現洞庭湖波濤洶涌、水天一色的大氣磅礴。八月正是漲潮的時候,所以“湖水平”,湖水與岸面齊平;然后用極其夸張的手法來表現水勢的浩大“波撼岳陽城”,好像把整個岳陽城撼動一般,這是景物帶給人的感受。作者不具體描述某個單個的景物,全部是景物組合后的整體狀態與感受。水、湖、岸、云、城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其中不乏道教用語,例如“虛”“太清”見《莊子·天運》:“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指的是天空,孟浩然此時已經表現其較高的道性修養。 他一生喜愛山水,創作了大量的山水之作,正如陶淵明所言:“性本愛丘山”。
? ? ? 再看作為干謁詩的含蓄美。 所謂干謁詩,是指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代的自薦信,詩題中的張丞相指的是張九齡,當時官拜中書令。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社會,千百年來受儒家思想的浸潤,因此文人們保持著一種含蓄、內斂甚至孤傲的性情。但是飽讀詩書的年輕人又渴望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于是就“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寫作一些既能展示自己才華,又能表明自己志向,還能保住自己卑微的自尊心的詩歌呈遞給上級官員,以冀引薦。寫作此詩時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44歲,他有幸和張九齡成了萬年交,于是寫作了此詩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詩歌的最后四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 徒 有羨魚情。”化用了《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意思是想渡湖而沒有船只,看著人家垂釣,自己只能白白地產生羨魚之情,以此來比喻自己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最后一句中的“徒”有作“空”, 我覺得“徒”字更好,“徒”的意思是“徒勞,空自勞苦;白費心力”,比“空”的內涵更加豐富,含蓄的表達自己曾經做過的辛苦努力,以及此時的急切和無奈。
? ? ? 孟浩然一生糾結于入仕與出仕的矛盾中,最后他終于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成就極高的文學造詣,也算是人生的圓滿。
孟郊《上達奚舍人》原文及翻譯賞析
《上達奚舍人》是唐代詩人孟郊所作詩詞之一。
【原 文】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風霜。
貧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腸。
萬俗皆走圓,一身猶學方。
常恐眾毀至,春葉成秋黃。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
暗室曉未及,幽行涕空行。
【翻譯】
洛陽北邙山很少能看到日月,凌厲的風霜可苦了那里的草木。
窮士日子過得非常艱險,吃梅偏偏遇上腸胃反酸。
世人都紛紛處世圓滑,而自己仍一身方正,不隨俗流。
常常擔心軍隊毀壞到,春天的綠葉也成了秋天的黃葉。
大賢正大光明如明鏡高懸,公燭普照大地并無私偏。
暗室里曉光都照不到,一個人孤獨摸黑行走眼淚直流。
【賞 析】
《上達奚舍人》是唐代詩人孟郊用五言古體寫的一首干謁詩。達奚,為復姓;舍人,為官職。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現在的自薦信。孟郊一生命運多舛,仕途坎坷,故希望通過向達奚舍人呈獻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以求引薦。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風霜”,首二句點出詩人所在的洛陽北邙山的自然環境,側面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寂和愁苦。“貧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腸”,坎,險也。《易經》坎卦為二坎相重,“重坎”喻險上加險,險阻重重。此二句寫出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萬俗皆走圓,一身猶學方”,走圓,指趨尚圓滑。世人都紛紛處世圓滑,而自己仍一身方正,不隨俗流。“常恐眾毀至,春葉成秋黃”,詩人抱道不移,然而出離世俗,難免要陷入仕途失意、遭讒被棄的窘境。“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大賢,指達奚舍人。大賢正大光明如明鏡高懸,公燭普照大地并無私偏。最后兩句“暗室曉未及,幽行涕空行”與前文呼應,再次寫出自己的窘困處境。
【作 者 簡 介】
孟郊,唐代詩人,漢族。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昆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后東歸,旅游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陽尉。其代表名詩《游子吟》就是在溧陽時所作。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故有"詩囚"之稱,不事曹務,還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余慶鎮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時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余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
干謁詩是啥意思
干謁詩介紹如下:
干謁言志詩,簡稱干謁詩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干謁言志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于自薦信。
相關介紹
什么是干謁?
釋義:為謀求祿位而請見當權的人
什么是干謁詩
顧名思義,就是詩人為謀求祿位而請見當權的人寫的干謁詩。
二.干謁詩代表詩人
1.孟浩然
2.李白
3.杜甫
4.杜荀鶴
.......
其實因為唐朝國家強盛,人民自由且對國家信心很足,所以詩人都想做官,所以大多數詩人都寫過這一類型的詩。
三、干謁詩代表作品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
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白居易因為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讓自己長安大居之易,可見在唐朝寫詩真的是做官的捷徑。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干謁詩,孟浩然的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絕對是經典之作,委婉含蓄的表明了自己向張九齡求官的心思。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唐代〕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好不容易見到唐玄宗,結果心情過于激動,選了這首《歲暮歸南山》得罪了皇帝,也難怪要終身布衣了。好在沒過多久就因吃河鮮過敏去世了。
將進酒
李白 〔唐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一首《將進酒》,讓賀知章驚李白為“謫仙人”,李白也因此成功通過賀知章見到了 唐玄宗,并且獲得了翰林院供奉的官職,雖然他嫌小不以為意。但至少在干謁這條路上,李白算是成功者。
有哪些著名的干謁詩
您好。
干謁詩就是古代文人為了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在古代,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會含蓄地寫一些干謁詩,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按照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它就是一種自薦信。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唐代著名的兩首干謁詩吧。
第一首是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代詩人孟浩然多年寒窗苦,進京趕考時卻是名落孫山。他創作這首詩時正在長安游玩,當時張九齡任命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他們兩位和王維都是忘年之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呈現獻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他的引薦和錄用。
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門見山,先描寫洞庭湖的美景;后面四句才開始抒發自己求官的心切。“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是化用了《淮南子》的典故,后來成為千古佳句。他向張丞相表明: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詩人就用這個典故來暗喻自己,想出來干一番事業,但沒有人引薦。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能夠對方幫助的心情。
第二首是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代詩人朱慶馀,在臨考前寫了這首詩給水部員外郎張籍,想要探聽一些虛實。朱慶馀的這首詩是借用新婚之事寫下了推薦信。他把自己比作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公婆,用這種方式來探聽虛實。
張籍看過后大為賞識,于是回贈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這首詩以比喻作答,把朱慶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朱慶馀才華的賞識。
從兩首干謁詩就可以看出來,古代文人都是謙謙君子,不敢將才華外露。因此他們都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能保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采納。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