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置罷官去,罷官和貶官
大家好,關于什么置罷官去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罷官和貶官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是表達歸隱的情趣嗎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僅是一種激憤之辭,不能表達詩人歸隱的情趣。詩人不 是要逃避現實歸隱田園,實質上這是發泄不得志的牢騷話,或者說這是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 抗議。詩人這一生,始終執著地追求實現自我價值。
求鮑照的《行路難》
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
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二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斵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帳里明燭前,外發龍鱗之丹彩。內含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
三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羅幕。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蘊芳藿。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幃對景弄禽雀。含歌攬涕恒抱愁,人生幾時得為樂。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
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五 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今我何時當然得。一去永滅入黃泉,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數相就。床頭恒有沽酒錢,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蝶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七 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舉頭四顧望,但見松柏荊棘郁樽樽。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八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陽春妖冶二三月,從風簸蕩落西家。西家思婦見悲惋,零淚沾衣撫心嘆。初送我君出戶時,何言淹留節回換。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發蓬亂。人生不得恒稱悲,惆悵徙倚至夜半。
九 銼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昔我與君始相值,爾時自謂可君意。結帶與我言,死生好惡不相置。今日見我顏色衰,意中索寞與先異。還君金釵瑇瑁簪,不忍見之益愁思。
十 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冢頭。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孤魂煢煢空隴間,獨魄徘徊遶墳基。但聞風聲野鳥吟,豈憶平生盛年時。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
十一 君不見枯籜走階庭,何時復青著故莖。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君當見此起憂思,寧及得與時人爭。人生倐忽如絕電,華年盛德幾時見。但令縱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從朝竟夕暮,差得亡憂消愁怖。胡為惆悵不得已,難盡此曲令君忤。
十二 今年陽初花滿林,明年冬末雪盈岑。推移代謝紛交轉,我君邊戍獨稽沉。執袂分別已三載,邇來寂淹無分音。朝悲慘慘遂成滴,暮思遶遶最傷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亂鬖不設簪。徒飛輕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復遺。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懷悲。
十三 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干云霄。流浪漸冉經三齡,忽有白發素髭生。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但恐羇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每懷舊鄉野,念我舊人多悲聲。忽見過客問何我,寧知我家在南城。答云我曾居君鄉,知君游宦在此城。我行離邑已萬里,今方羇役去遠征。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亦云悲朝泣閑房,又聞暮思淚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顏不復妝。見此令人有余悲,當愿君懷不暫忘。
十四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還。故鄉窅窅日夜隔,音塵斷絕阻河關。朔風蕭條白云飛,胡笳哀急邊氣寒。聽此愁人兮奈何,登山遠望得留顏。將死胡馬跡,寧見妻子難。男兒生世轗軻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
十五君不見柏梁臺,今日丘墟生草萊。君不見阿房宮,寒云澤雉棲其中。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
十六 君不見冰上霜,表里陰且寒。雖蒙朝日照,信得幾時安。民生故如此,誰令摧折強相看。年去年來自如削,白發零落不勝冠。
十七 君不見春鳥初至時,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風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
十八 諸君莫嘆貧,富貴不由人。丈夫四十強而仕,余當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蘇息遇陽春。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但愿樽中九醞滿,莫惜床頭百個錢。直得優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
《擬行路難》聯系全詩,說說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鮑照《擬行路難》18選4原文注釋及賞析
二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①
千斫復萬鏤,
上刻秦女攜手仙。②
承君清夜之歡娛,
列置幃里明燭前。
外發龍鱗之丹彩,③
內含麝芬之紫煙。④
如今君心一朝異,
對此長嘆終百年。
【注釋】
①博山:香爐名,形狀象海中的博山。②秦女攜手仙:指弄玉和蕭史。相傳弄玉是春秋時秦穆公的女兒,嫁給簫史,夫婦騎龍鳳飛升而去。這里有意以仙侶攜手和情人變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爐在燭前光彩炫耀,有如龍鱗。
④此句言爐內燒麝香。
【賞析】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世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本篇是第二首,設為閨怨,嘆人心易變。
詩人采用以物寫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來體現自己的創作意圖。詩中描寫一位被遺棄的美女,孤獨地注視著香爐,往事就象縷縷青煙,浮現在她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把重點放在“物”——香爐上,工筆重彩,精心描畫。這只香爐是京師名匠制成,上面雕刻著一對恩愛的仙人攜手跨鳳圖。這只象征著愛情和幸福的香爐曾伴隨她度過美好時光。 接下去, 筆調陡然一變:
“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曾幾何時,丈夫變心了,她只好對著這只被閑置的香爐低噓長嘆……。這明明是一首棄婦詩,卻從香爐著墨;明明是寫人,卻不惜筆墨去寫物。詩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爐來象征女主人公,香爐的始愛終棄也象征著女主人公不幸的命運。
詩歌的情調婉轉而深沉。女主人公雖然怨情郁結,卻只是對爐孤坐,徐徐“長嘆”,并無激憤之語,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紙面。
四
瀉水置平地,①
各自東西南北流。②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覺,
舉杯斷絕歌路難。③
心非木石豈無感?
吞聲躑躅不敢言。④
【注釋】
①瀉: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不齊。
③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④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致的事。
【賞析】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本篇是《擬行路難》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此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飛致!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六
對案不能食,①
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能幾時?
安能疊燮垂羽翼?②
棄檄罷官去,③
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
暮還在親惻。
弄兒床前戲,
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
何況我輩孤且直。④
【注釋】
①本篇原列第六首,言孤直難容,只得退出仕途。這詩見出一個才高、氣盛、敏感、自尊的詩人在貴族統治社會壓抑下的無可奈何之情。
②疊燮:即“蝶 躞”,小步走路。
③檄:文書。一作“置”。 ④孤:孤寒,謂身世寒微。
【賞析】
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現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詩歌的開頭兩句,詩人通過“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的外形動作來表現內心的焦慮不安。尤其是第二句中三個連貫一氣的動作非常精確而傳神地刻畫出壯士失意的內心痛苦。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將壓抑的情感盡情傾瀉出來。一個“幾時”、一個“安能”,說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憤。以上四句寫詩人備受壓抑的精神狀態和內心反抗。下半段則用親切的語調描繪“棄檄罷官去,還家自休息”的情景。最后詩人由古代圣賢的厄運聯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長嘆:“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激憤中又帶著幾分無可奈何的悵恨,顯得異常沉痛。
此詩不以文辭取勝,而以真情動人。詩歌的格調悲愴而不頹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關灑脫,悠閑中透出不平,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詩人自尊而孤做的精神狀態。
十四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
白首流離不得還。
故鄉窅窅日夜隔,①
音塵斷絕阻河關。
朔風蕭條白云飛,②
胡前哀急邊氣寒。
聽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遠望得留顏。③
將死胡馬跡,
能見妻子難。
男兒生世轗軻欲何道!④
綿憂摧抑起長嘆。⑤
【注釋】
①窅窅:(音杳):遙遠。
②朔風:北風。
③留顏:留住容顏不使變老。
④轗軻:車行不利,引伸為人生艱難。⑤綿憂:綿長不絕的憂愁。摧:悲。 抑:壓抑。
【賞析】
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十四首,主要表現戍卒流離邊塞、思鄉難歸的愁苦。全詩共十二句,每兩句一轉。開頭兩句總寫戍卒身世,由此牽出遠離故土之悲。第三、四句則分別從時間及空間著眼來寫思鄉之切。第五、六句寫邊塞環境的惡劣,而處境之苦更烘托出思鄉之情。如此苦情怎樣排遣呢?
唯有“登山遠望得留顏”,希望借遠眺稍稍寬慰思鄉之情,使容顏不至于因憂愁過度而憔悴衰老。第九、十句寫戍卒前途命運的悲慘,他必將死在胡馬之跡縱橫的荒野,不可能與妻子團圓。最后兩句寫戍卒的絕望心情。詩人通過戍卒少壯從軍白頭不歸的遭遇,唱出了一曲血淚交流的哀歌。
收藏到:[新浪ViVi][365Key][YouNote][搜狐網摘][博采中國][365Fav][天極網摘][和訊網摘][熱門文摘]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