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有哪些好外,李白寫的古詩有哪些好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的詩有哪些好外,以及李白寫的古詩有哪些好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的詩究竟好在哪里?
估計很多人都有過我的經歷,從小就聽老師說,李白是我國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存世九百多首,想象力豐富奇特,代表盛唐氣象,沒有一篇不好的。幾千年來,能把詩寫到他的水平,很少見,就是和他齊名的杜甫,真要是論起個人才氣和詩歌的藝術境界,可能還得要讓李白一頭。
可是,老師也好,書本也好,往往講到這里,就停住不再往下講了。我是個急性子,又好打破砂鍋問到底,都說李白的詩歌好,到底好在哪里,掖著不說透,真是急死人了。
既然從別處得不到我想要的答案,那就自己揣摩,隨著馬齒漸增,也有了點心得。這多少還是受古人、今人對李白詩歌評論的啟發,不都是我憑空臆想出來的,我沒這個能耐,也不覺得拋開前人對李白詩歌的評論,所有見解都從己出,是理解古人作品的正路子。
理解李白的詩,我的方法是聯系自己的切身感受,先用一首詩做標本來說明。《贈汪倫》大家都熟悉,就它了。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七言絕句,看上去簡單吧,是簡單,就寫了一個送別的場面,我過去根本不覺得這種詩有什么好的,簡直就是“口水詩”。現在早已改變了看法,但真要說出它的好,還是感到很棘手。這詩有多好,這么說吧,王昌齡是有唐一代的“七絕圣手”,就他的代表作《出塞二首》,也難把李白的這首“口水詩”壓下去。
李白的自信,真是無人能及,竟以自己的名字來做詩的開頭。大家都有讀詩的經驗,可曾見過有哪位詩人,在一首絕句里,有把自己的名字放進去的?其他文體里有,如《李陵答蘇武書》有“陵也不才,希當大命”,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七言絕句才二十八個字,誰都不舍得浪費在人名上,李白就是不同凡響,不但把自己的名字放了進去,連汪倫也跟著一起不朽了。過去我還想過,李白的“白”是入聲字,放在這首詩里合轍,假使不是“白”字,而是個平聲字,他會怎樣下筆呢?我這是瞎想,自己才具短缺,聲韻關就能難倒,在天才李白那里,一切都不是問題。
詩的第一句,散文體大白話,不用典,文學味道并不濃郁,和陶淵明詩的語言差不多,比起老杜“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種見功力的句子,顯得平凡自然,整首詩也都沒有任何雕飾,語言的層面平淡無奇,接下來的第二句,似乎也是不溫不火。但就這兩句,已經把主客二人的復雜心態描摹出來了。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白在皖南土財主汪倫那里做客逗留了一段時間,關于汪倫的社會身份,從土財主到淳樸的農民,各種說法都有,但總之不是什么有名望的賢達之人或是官僚,沒有李白的詩,他無論如何折騰,也不會留有后世名聲。汪倫好吃好喝伺候足了,李白心情也很好,現在登上船正打算揚帆遠行,這時候突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聲。如果我們用日常生活狀態來還原當時的場景,馬上就能想到,欸,這里有些奇怪,汪倫招待李白如此殷勤,客人都要走了,怎么也不來送送,這不是失之于禮嗎?“忽聞”二字,一下子就打破了離別的寂靜,原來汪倫沒事先告訴李白,您走的那天,我要來為您踐行,他這是要給李白一個大驚喜。
送別在古今中外,都是個憂傷的場面,江淹的《別賦》,開篇就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唐朝長安城外的依依惜別之人,把長亭邊的柳條都給折光了,可見離別在古人,是件人生大事。古時交通不便,通信手段也不發達,商業遠沒有今天這么繁盛,海外都能遇上故人,那個時候,一經分手,真是一去不知幾日,再見不知何年,更可能是終身都不能再相見。但汪倫送李白,卻一反常態,是踏著歌兒來送的,難道他是嫌李白在他這里呆的時間太久,叨擾到他受不了,李白今兒要走,像送瘟神一樣送他,早走早好?這么想,就會錯意了。
汪倫是個山里人,沒有文化人那么多的講究,他表達感情的方式,不是隱忍壓抑,而是直抒胸臆。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太白,能在我汪倫這里呆上幾日,已經是天大的幸運了,哪里還奢望他能長期住下去呢,想通了,也就豁達了,那么走也要讓李白走得痛痛快快,歡歡喜喜,不必搞出“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沒出息樣子,所以他帶著家人族人,踏著歌兒,熱熱鬧鬧的來替李白送行。
平淡如水的白話里,蘊含如此豐富的信息,不是李白,誰還能做到?
可能有人會說,這么讀詩,是不是有點過頭了?一首爛詩,加進讀者太多的想象,也能讀出它的好來。還真不是。我們讀宗教經典,哲學經典,其實也是這么讀的,不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進去,很難從凝縮的表層,讀出它那寬廣無際的內涵。爛詩是一座結構不穩固的建筑,稍一受力,它就坍塌了。請相信古人的智商和鑒賞力,他們一點都不差,只是我們過于簡單的理解他們了。
“桃花潭水深千尺”。每每讀到這句,我就想起已經故去多年我的大舅。早些年,大舅每年正月初一,都出去“唱門歌”(我們那里俗稱“賣唱”),掙些零碎銀子,貼補家用。門歌唱詞的調式都大同小異,唱詞的內容,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編排好的歷史段子,另一種是根據當時看到的場景,現編現唱,有點像臺灣的老歌手張帝,根據觀眾現場提問題,用唱的方式來回答,這要有相當的急智才能做得好。
李白是詩歌界的此中高手,當年他乘的那條船,就泊在桃花潭的岸邊,即將順著青弋江、長江而下,回到他的族叔李陽冰所在的馬鞍山當涂(這距離他的人生謝幕,也已經不遠了)。一場酬答粉絲的大型活動,就此結束,沒想到他的這個超級鐵粉汪倫,在活動的最后環節,還要把場面推向高潮。
這句詩和他年輕時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何其相似乃爾,一個低頭看水中倒影,一個抬頭看青天,夸張的豪情,沒有隨年歲的增大而消減,可見李白強悍的生命力,至死都沒有委頓過。多數詩人,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能激起讀者的感情變化,他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但李白的夸張,只是一個鋪墊、一個陪襯、一個工具,他要把三千尺的飛流與天連起來,瀑布在此只是通往天際的一段天梯。他要把眼前的深水與他那一刻的感受揉在一起,桃花潭便是他與汪倫心理上共同擁有的感情深潭的一部分,后面緊跟著的“不及汪倫送我情”,就順勢噴薄而出了。
四句詩說完了,好像李白詩歌好在哪里,還是沒講清。最最關鍵的時刻來了,這是因為你們自己不去寫詩,也不愿意多讀古人詩,所以感受不到李白詩歌的好,如果你們自己動手寫,又多讀,就不用我啰嗦,早晚自己都會明白。
有人總結,唐以前的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喊出來的,唐以后的詩是想出來的,意思是中國的詩歌,越往后,越不自然,人為的痕跡,越來越重。大體上是這樣。自然,在我們的藝術審美標準里,一直是排在最前面。李白的詩歌,都是他遄興逸飛時自然脫口喊出來的。
你認為李白的詩歌在現實今天有什么價值和意義?
1、李白的詩歌在詞壇上處于開山祖地位,當今學生們可以通過學習他的詩歌來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并且認識到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李白運用的詩體很多樣,但貢獻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絕,這兩種詩體在當時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個性也特別適應,為當今文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發展。
2、縱觀中國古代文學的詩歌領域中,李白他繼往開來,求實創新,是無與倫比的詩歌領袖。他是一個開拓者,是中國文化長期沉淀孕育出的曠世奇才。更加能夠激勵當今的學子們努力創新。
擴展資料:
不管李白是否有詞作,“李白詞”已經成為一個代名,這一名稱代表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而這些詞到底是不是李白所作倒是次要的事情了。
就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在詞史上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這一地位猶如古代希臘神話在西方藝術中的地位,作為一種“不可企及”的規范,“李白詞”成為人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
李白的詩歌有哪些藝術特色?為什么喜歡他?
李白的詩歌具有豪放飄逸的風格。主要特點有:
1、強烈的主觀色彩。詩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詩歌的跳躍性也極強,因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邏輯,而是按照情感的蹤跡來結構全詩,通過詩歌的開闔跌宕表現感情的變幻無常。
2、充沛的氣勢。李白詩的抒情往往是噴發式的,奔涌而出,其間裹挾著強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壯美。
3、豐富奇特的想象,大膽驚人的夸張。李白詩歌的想象天馬行空,變幻莫測,奇之又奇。
4、語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5、與風格相適應,在詩體的選擇上,較少用律詩,而多用便于縱橫馳騁、隨意抒寫的以樂府體為主的古詩,尤其是七言歌行。
李白,江湖人稱“詩仙”,僅憑這名氣就不得了。而且李白這個人特別有個性!李白的詩句很有特點,它具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側重豪邁氣魄,讓我朗讀起來有種激昂的感覺,比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還有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李白的感情表達方式基本上都是火山爆發式的,讓我直接感受心靈的震撼。
擴展資料:
李白的精神風貌及時詩文內涵,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結晶。他的詩在苗繪風景時“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謫仙名句,油然浮蕩在耳際。李白的詩很多都是由由感而,就顯得格外凄婉動人。
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使李白的心境陷入無邊的苦悶與激憤的感情漩渦中,他遠離長安,寄情于錦秀山水中,耗壯心,遺余年、交文友、抒心懷,達到一種順乎自然,寵辱皆忘的超然境界。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