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禪智山在哪里,揚州觀音山禪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揚州禪智山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揚州觀音山禪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只合揚州死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張祜《縱游淮南》
揚州是一座古代名城,自從隋堤的楊柳開始在東風里垂縷飄綿以后,雖幾經兵火,卻無法奪去這芍藥之鄉的繁榮秀麗。歷代有多少才華橫溢的詩人和藝術家,在這水木清華的城市,度過了他們藝術上的黃金時代,用生花妙筆把這座城市渲染得色彩繽紛,令人神往。有一個時期,揚州在人們心目中,簡直是一所人間樂園。唐代的揚州詩壇,不但有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還有徐凝的《憶揚州》為之增輝。但是詩人張祜縱游淮南后發現揚州竟還是最好的死所!
張祜游覽揚州的美景后,忽發奇想:“人生只合揚州死”,并且將山光水色秀美的禪智山當做墓田。禪智山有禪智寺,是隋煬帝故宮,風景之美可見一斑。
“人生只合揚州死”,雖僅七字,卻將揚州的魅力寫入骨髓,足為揚州風姿傳神。
揚州禪智寺 哪里
您好,揚州百問 知道團隊為您解答!
禪智寺又叫上方禪智寺、上方寺,又名竹西寺,故址在揚州東門外月明橋北。禪智寺是隋唐時期揚州最著名的寺廟之一,名聲遠播全國。
在大王廟向東不遠的古運河游覽線上,有一座牌樓高高聳立,上面寫著“禪智碼頭”,牌樓前面是一座水上碼頭,牌樓后是一段黃墻黛瓦,圍墻中間的山門石額上書有“禪智寺”三個大字,山門兩側是一對石獅子,廟墻后沒有殿宇。
人生只合什么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一、原文
張祜《縱游淮南》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二、譯文
十里多長的街道市場處處相連,月明之夜佇立橋上看動人的歌舞女。
人生一世要死就應該死在揚州,禪智山風光旖旎是最好的墓田。
三、注釋
1、淮南:即揚州。
2、十里長街:指當時揚州城內最繁華的一條大街。據《唐闕史》記載:“揚州勝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終紗燈萬數,輝羅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十里取其約數,所指即九里三十步街。
3、市井:市場。
4、橋:指二十四橋,唐時揚州風景繁華,共有二十四個橋。
5、神仙:唐人慣以“神仙”代指妓女、歌舞女。
6、合:應。
7、禪智:寺名。即禪智寺,一名上方寺,亦名竹西寺,在揚州東北五里,地居蜀岡上,寺本隋煬帝故宮,后施舍為寺。
8、山光:寺名,即山光寺,原稱果勝寺,在揚州東北灣頭鎮前,古運河之濱,隋大業中建。原為隋煬帝行宮,后舍宮為寺今不存。
十里長街市井連,明月橋上看神仙,說的是哪個城市
是唐代張祜的《縱游淮南》,十里長街:指當時揚州城內最繁華的一條大街。神仙:此處指妓女。
【賞析】:
揚州是一座古代名城,自從隋堤的楊柳開始在東風里垂縷飄綿以后,雖經歷兵燹,卻無法奪去這芍藥之鄉的繁榮秀麗。歷代有多少才華富贍的詩人和藝術家,在這水木清華的城市,度過了他們藝術上的黃金時代,用生花妙筆把這座藝術城市渲染得彩色繽紛,令人神往。有一個時期,揚州在人們的心目中,簡直是一所人間樂園。唐代揚州詩壇,不但有杜牧寫揚州的許多名章俊句,還有徐凝的《憶揚州》為之增輝。但有誰知道揚州竟還是人生最好的死所!這是詩人張祜縱游淮南之后的“發現”。這首《縱游淮南》以出語驚人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十里長街市井連”,實際上也就是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但不及杜詩之豐神飽滿。“月明橋上看神仙”,所謂神仙,唐人慣以代稱妓人。所以,這一句實際也與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意境相仿。總的說來,這兩句只是籠統地記述揚州城的所謂綠楊城郭、紅袖樓臺而已。
第三句忽發奇想:“人生只合揚州死”,以其設想之奇險而出人意外,讀之拍案叫絕,驚嘆不已。這句詩是全篇中之警策。這句詩如換一種說法:“揚州好得要死”,直是極平常語,淡而寡味。但這里用死事入詩,且又是作者現身說法,所以造成了極為傳神的夸張效果。
第三句為揚州景物傳神,第四句則只是第三句的具體補充。“禪智山光好墓田”,禪智山,當指當日江都縣西的蜀岡(一名昆岡)。這里所產的茶,很象四川有名的“蒙頂”茶,所以叫蜀岡。看來也當因禪智寺得名。據《寶佑志》:禪智寺,“舊在江都縣北五里,本隋煬帝故宮”。既是煬帝故宮,其山光水色之秀美,自可想見。故宮遺址而作好墓田,全然詩家口吻。細玩詩意,除極贊揚州風物這層意思外,對隋煬帝亦或略帶微諷。
全詩語言曉暢易懂,而寫揚州魅力深入骨髓。“人生只合揚州死”,雖僅七字,足為揚州風姿傳神
題揚州禪智寺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從“蟬”和“秋”這兩個字來看,其時當為初秋,那時蟬噪本已嘶啞,“一蟬噪”,就更使人覺得音色的凄咽;在風中搖曳的松枝、桂樹也露出了蕭瑟秋意。詩人在表現這一耳聞目睹的景象時,用意遣詞都十分精細。“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靜,靜中見鬧,鬧中見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
接著,詩人又從視覺角度寫靜。“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臺階長滿青 苔,則行人罕至;寺內白鳥徘徊,不愿離去,則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鳥,似乎是所見之物,信手拈來,卻使人倍覺孤單冷落。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從明暗的變化寫靜。禪智寺樹林茂密,陽光不透,夕陽西下,暮靄頓生。于濃蔭暮靄的幽暗中見靜。“斜陽下小樓”,從暗中見明來反補一筆,頗得錦上添花之致。透過暮靄深樹,看到一抹斜陽的余輝,使人覺得禪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這畢竟是“斜陽”,而且是已“下小樓”的斜陽。這種反襯帶來的效果卻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靜。
至此,詩人通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禪智寺的幽靜,似乎文章已經做完。然而,忽又別開生面,把熱鬧的揚州拉出來作陪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禪智寺在揚州的東北,靜坐寺中,秋風傳來遠處揚州的歌吹之聲,詩人感慨系之:身處如此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凄涼度日,“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傷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寫景中暗含著詩人多少身世感受、凄涼情懷。
【評析】:
這首詩寫揚州禪智寺的靜,開頭用靜中一動襯托,結尾用動中一靜突出,一開篇,一煞尾,珠聯璧合,相映成趣,藝術構思是十分巧妙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