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遜詩多少首,何遜是什么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何遜詩多少首和何遜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相送何遜》的原文拼音是什么?
古詩《相送何遜》的原文拼音是:
相送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何遜
原文:
kè xīn yǐ bǎi niàn ,gū yóu chóng qiān lǐ 。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jiāng àn yǔ yù lái ,làng bái fēng chū qǐ 。
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
在這里我給大家增添一點有關這首古詩的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送》 ?
《相送》是南朝梁何遜所作的一首詩。題為"相送",但并非詩人送朋友,而是留贈為詩人送行的朋友。《何遜集》中另有五首題為《相送聯句》,是何遜與友人韋黯、王江乘二人分別各聯四句而成的。其中何遜的三首也都是辭別送者的語氣。以此類推,這一首或亦是與送者告別時的聯句。但送者是何人,他的四句詩是怎樣寫的,均已無法考索了。若非聯句,題目就不該叫"相送"。故清人張玉谷云:"此非送人詩,乃別送者詩也。制題亦欠明白。"(《古詩賞析》)倘若當聯句來看待,則題目就不會"欠明白"了。不過,這并不妨礙讀者把它當作獨立的絕句來欣賞。
南北朝詩人 > 何遜的詩 > 王尚書瞻祖日詩>誰能給介紹作者創作背景、好好翻譯賞析一下?謝謝了!
何遜是南朝梁的詩人,和陰鏗并稱“陰何”,是詩圣杜甫的偶像。
他的名字是“遜”,字仲言,仕途經歷比較簡單。
何遜擅長抒寫離情別緒及描繪景物。他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襯托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往往寓目即書,不喜歡用典故。
何遜這首《王尚書瞻祖日詩》理解起來有些隔古的復雜,因為資料的缺失,很多地方需要大膽假設,雖然不一定能小心求證到結果,但總要理解得邏輯暢通才行。
我們先看標題:“王尚書瞻祖日詩”。這個標題分為三部分“王尚書瞻”、“祖日”、“詩”。
王尚書瞻實際上就是王瞻尚書,這是一種將官位放在名字前面作為尊稱的叫法。王瞻生于公元453年,卒于公元501年,謚康侯,他深得南朝梁皇帝寵愛。而何遜生于466年,卒于519年,二者為同一時代同朝為官,基本上可以確定這首詩是寫給王瞻尚書的。
“祖日”,意思是為死者設祭奠之日。“詩”,就是有感而寫詩。
所以,這是一首在王瞻祭奠日寫下的詩。
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呢?因為當天皇帝親臨拜祭了。
昱昱丹旐振。亭亭素蓋立。
金鐸讙已鳴。龍輀將復入。
華臺日未徙。荒墳路行濕。
已矣將何如。賓馭皆灑泣。
這是一首押仄聲韻中的入聲字的古體詩。
“昱昱丹旐振。亭亭素蓋立。”
“昱昱”(yù yù),明亮的樣子。“旐”(zhào),即魂幡。
大紅色的魂幡明亮飄舞,巨大的白傘高高地立著。
“金鐸讙已鳴。龍輀將復入。”
“金鐸”(duó),古樂器名。“讙”,一種形狀像貓的野獸,發出的聲音好像能賽過一百種動物的鳴叫。這里是指哀樂響震天。“輀”(ér),古代運棺材的車子。
“龍輀將復入”,“復”字如何理解?可能是王瞻死后,已經按照其相對的尚書規格,裝在靈車之上了。皇帝親臨以后,改為“龍輀”,以示恩重,所以才會有“將復入”。
哀樂震天響了起來,繪制著龍紋的精美棺車要送入陵墓了。
“華臺日未徙。荒墳路行濕。”
“日未徙”,太陽沒有發生偏移。
高臺上陽光明亮,而入土的荒墳去路卻泥濘難行(解一)。
或者是:皇恩浩蕩,還未消散,去往入土荒墳的路就已經泥濘不堪了。(解二)
“已矣將何如。賓馭皆灑泣。”
“賓”,賓客。“馭”,駕馭棺車的人。
已經是這樣了,還能怎么辦呢?送行的人和抬棺的人都是涕淚橫流。
送葬的“賓”可能是因為悲傷,而抬棺或者駕車的“馭”則可能是因為上山的路實在難行。“賓、馭”哭成一片,也加強了整首詩的悲傷感染力。
這四句一層是感嘆榮華富貴轉瞬即逝,表達了作者的傷感之情。前后兩段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作者感事傷懷的詩歌主題。
這首詩大致如此,就是一首在記錄活動中蘊含著悲傷表達的作品。情感雖然不明顯,但是完全可以通過文字探知。
何遜詩歌的風格也正是如此,不浮華,卻有淡淡的悲傷。
南朝何遜的梅花詩
南朝何遜的梅花詩如下: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這首詩通過描寫凌寒獨放的梅花,歌頌了梅花傲雪凌霜的高潔品質,同時借詠梅來表現自己堅定的情操和高遠的志向。抒發了詩人不趨炎附勢,疏枝獨立不失氣節的品德。這首詩運用大量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兩句不落俗臼,描寫了早梅凌寒獨放景致。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四句,則具體地描繪梅花的高標逸韻。梅花不畏嚴寒,凌霜傲雪。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二句用典,一悲一喜,一離一合,形成鮮明的對比。
最后“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二句又寫梅花早開,與開頭呼應。梅花為了展示自己生命的光輝,沖破嚴冬,則更表現出了一種崇高的氣節。
隨便挑幾首詩說一下其意思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南北朝)何遜
西湖龍井 張 岱
夜壑泉歸,渥洼能致千巖雨;
曉堂龍出,崖石皆為一片云。
[簡注]西湖:為浙江西湖。 龍井:在西湖鳳篁嶺上,泉水出自山巖,四時不絕,舊傳井下有龍。今杭州之龍井茶由此而得名。 張岱(1579-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清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入清后,隱居山林著書。有《陶庵憶夢》、《西湖夢尋》等。 壑:溝池。《禮·郊特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渥洼:水名,此指黃鶴山頂的龍池,據說出云必雨,此指龍井。聯語由龍興致雨而聯想生發,造語自然,切地切景。
上天竺寺 前 人
佛亦愛臨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山皆學靈鷲,洛迦從南海飛來。
[簡注]上天竺寺: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南。 臨安:府名,今杭州市,南宋曾在此建都。 法像:指像。 北朝:朝代名,南北朝時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總稱。佛教在南北朝時盛行。 靈鷲:即靈鷲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山中多鷲,故名。或言以其形似鷲頭而稱。釋加講《法華經》、《無量壽經》于此。省稱靈山、鷲峰。我國往往沿用其名,如杭州之飛來峰亦名靈鷲。 洛迦:山名,即洛迦山,為補陀洛迦山的簡稱。相傳漢梅福煉丹于此,又名梅岑山,在今杭州普陀縣,四面環海,風景佳麗。與九華、峨眉、五臺并稱佛教四大名山。 聯語融佛教故事傳說于一體,詼諧有致,別有旨趣。
晉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簡注]晉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懸甕山下,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一字青主,別號嗇廬等。明末清初山西曲陽(今太原人)。明諸生,入清后隱居不出。有《霜紅龕集》。雖被康熙朝征舉為博學鴻詞,并授中書舍人,亦不為所動。聯語用名詞短語互對,道盡隱居生活恬靜幽雅,悠閑自得的情致。
書齋聯 金圣嘆
真讀書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簡注]金圣嘆(1608-1661),本名采,字若采,明末清初江蘇吳縣人。諸生。明亡,改名人瑞,字圣嘆。入清,絕意仕進,從事著述。順治帝死,以哭廟案被殺。有《沉吟樓詩選》。聯語樸實無華,寓意情理于感慨之中。他在臨刑前所題之“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一聯,用“蓮”諧“憐”,“梨”諧“離”。看來,這是金圣嘆最大的不滿意之事。此時此景,從容寫出,坦懷自見。
無 題 前 人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歸器內,各顯方圓。
[簡注]上聯說,是甘還是苦應當自嘗;下聯說,或方或圓,各有所長。聯語論說入理入情,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題歌臺 李 漁
休縈俗事催霜鬢;
且制新歌付雪兒。
[簡注]歌臺:在江蘇南京芥子園。李漁(1611—1680),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浙江蘭溪人。工小說,善聯語,尤精譜曲。有《笠翁文集》等。縈:縈繞。霜鬢:耳邊白發,喻年老。雪兒:隋末李密的美姬,能歌舞,密常選賓僚之佳辭付之葉音律為歌,稱雪兒歌。李漁為清初戲劇家,其芥子園有歌臺,教習演唱之處所。聯語表現了他熱衷戲曲,不受俗事所牽繞的心緒,感情真摯。
賀毛稺黃遷居 前 人
望重不宜居鬧市;
書成恰似入名山。
[簡注]毛稺黃:生平不詳。望重:有聲譽受人敬仰的人。名山:即名山事業的省稱。漢司馬遷撰《史記》,自序謂自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后以著作為名山事業。聯語造句穩重,上聯切遷居,下聯切著述成就,頌揚之意,祝賀之情自見。
邊城思古詩全部的意思
《邊城思》的譯文:柳葉微黃,還未吐出細葉;綠水盈盈,苔衣尚未長成。春色攪動邊城,客居異地的游子也開始思念家鄉。《邊城思》是南北朝詩人何遜的作品,全詩借景抒情,以邊城早春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邊城思》的全詩
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
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
《邊城思》的賞析
全詩首句“柳黃未吐葉,水綠半含苔"寫的正是春意萌動的早春景象,把萌動的春意寫得活潑潑地。后兩句“春色邊城動,客思故鄉來。”寫詩人客居異地而產生的刻骨的鄉愁,當邊城春色動的時候,客居邊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鄉念家了。
何遜的簡介
何遜是南朝梁詩人,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于煉字。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