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的簡介,曾幾的簡介20字左右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曾幾的簡介,以及曾幾的簡介20字左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曾幾讀音 曾幾的讀音
1、曾幾有兩個讀音,分別是céng jǐ和zēng jǐ。
2、讀céng jǐ時,意思是曾經多少。
3、【拼 音】:céng jǐ hé shí
4、【解 釋】:曾:曾經;幾何:多少;時:時間.才過了多少時間.指時間過去沒有多久。
5、【出 處】:曾幾何時,他自己去做了一個小小的官兒回來,而他又勸我去學法政了。(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后》)
6、讀zēng jǐ時,表示人名。曾幾,即曾畿(1085--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南宋詩人。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其詩的特點講究用字煉句,作詩不用奇字、僻韻,風格活潑流動,詠物重神似。另外,其詩風格清淡,詞意明白,語言流爽輕快,形象也較為生動,內容多寫個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寫愛國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急求:古詩《三衢道中》的作者曾幾的‘幾’是念一聲還是念三聲?
“曾幾”的“幾”應該讀作“jī”。曾幾,字吉甫,其名與字之間的關系源于《易·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在這里,“幾”的意思是“細微的跡象,事情的苗頭或預兆”,此義項在《漢語大字典》里收入“jī”的讀音下,因此“曾幾”的“幾”應讀“jī”。
三衢道中
作者:曾幾 (宋)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白話譯文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創作背景
曾幾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作品鑒賞
三衢道中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
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游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游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曾幾的讀音
“曾幾”的讀音:zēng jī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
“曾幾”的“幾”應該讀作“jī”。曾幾,字吉甫,其名與字之間的關系源于《易·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在這里,“幾”的意思是“細微的跡象,事情的苗頭或預兆”,此義項在《漢語大字典》里收入“jī”的讀音下,因此“曾幾”的“幾”應讀“jī”。
杜甫蘇軾曾幾的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號茶山居士,謚號文清。南宋詩人。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
曾幾的讀音是什么?
曾幾的讀音是zēng jī。
zēng,聲母z,韻母eng,聲調一聲。
jī,聲母j,韻母i,聲調一聲。
曾幾,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謚號文清,南宋詩人。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后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
文學貢獻
歷經北宋后期至南宋孝宗時期、享年83歲的高壽詩人曾幾在宋代詩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僅因其創作的豐厚,更因其對江西詩派的繼承與創造性發展為后世所稱道。后人將其歸入江西詩派亦可謂名至實歸。
曾幾的貢獻就在于他學江西詩派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將“活法”和“悟入”引入創作,為江西詩派擺脫生新瘦硬、沉于典故之風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開一代詩風之先。
“梅子黃時日日晴”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為“小溪泛盡卻山行”。
出自宋代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
全詩如下: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如下: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詩歌簡析:
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平的意趣。
作者簡介:
曾幾(1085--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南宋詩人。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其詩的特點講究用字煉句,作詩不用奇字、僻韻,風格活潑流動,詠物重神似。
關于曾幾的簡介和曾幾的簡介20字左右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