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詩社,全國有名的詩社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中國有多少詩社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全國有名的詩社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有多少個詩派?
江西詩派
宋代詩歌流派。北宋后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雖然他的創作成就比不上蘇軾,但是他的詩歌更加突出地體現了宋詩的藝術特征。他在詩歌藝術技巧上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傳授給后學,所以,追隨和仿效黃庭堅的詩人頗多。比如陳師道與蘇軾交誼最深,但作詩卻以黃庭堅為學習典范。因此,一個以黃庭堅為中心的詩歌流派就逐漸形成了。徽宗時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尊黃庭堅為詩派之祖,下列陳師道等25人,認為這些詩人都是與黃庭堅一脈相承的。呂氏此圖早已失傳,現存最早記載見于南宋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八。呂氏圖所列25人是: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饒節、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
汪革、李□、韓駒、李彭、晁沖之、江端本、楊符、謝□、夏倪、林敏功、 潘大觀、 何□、王直方、僧善權、高荷。稍后的《云麓漫鈔》等書所記載名單與此稍有出入。這些詩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呂氏的原意只是因為詩派之祖黃庭堅是江西人,派中詩人又以江西人較多,就取名為江西詩派。25人中有較多作品流傳下來的只有陳師道、謝逸、洪芻、饒節、洪朋、洪炎、韓駒、李彭、晁沖之,謝□等10人,除陳師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此外,被后人歸入江西詩派的還有呂本中、曾□、陳與義等人。曾□、曾思、趙蕃、韓□等人也列入詩派。詩派成員多數學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
由于江西詩派在詩歌的思想內容方面并沒有提出什么特別的主張,因而他們的作品在思想內容上便各有特點。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寫個人生活經歷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內容比較狹隘。經歷了“靖康之變”的呂本中、曾□、陳與義等人則寫了一些反映當時的民族斗爭的愛國主義詩歌。形成江西詩派的主要原
因是這些詩人的詩歌藝術上有相近的見解,詩派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傳授和切磋詩藝。
黃庭堅詩歌理論中最著名的主張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黃庭堅在創作實踐中比較有效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種方法忽略了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即社會生活,所以也產生了較大的流弊。后來有一些缺乏創
新精神的詩人奉此為圭臬,片面追求“無一字無來處”,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連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詩派中的末流。這是江西詩派長期以來受人譏評的主要原因。
然而,“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只是黃庭堅詩歌理論的一面,它對江西詩派中比較杰出的詩人并沒有產生很大影響。黃庭堅的詩歌理論還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詩人以“自成一家”為努力目標,在下苦功掌握藝術技巧的基礎上擺脫技巧的束縛而達到“無斧鑿痕”的最高藝術境界。江西詩派中的幾位重要詩人受此影響很
大,陳師道論詩以“學仙”為喻,韓駒論詩以“參禪”為喻,呂本中論詩重“活法”,其中都包含著“學然后悟”和“求新”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江西詩派的成員之間雖然師友傳授,關系密切,但他們的藝術風格并非一成不變。黃庭堅的詩以生新瘦硬見長,其他詩人也各具特色:陳師道的詩比較樸拙,呂本中的詩比較明暢,曾
□的詩趨向活潑,陳與義的詩又趨向雄渾,沒有“千人一面”的缺點。即使才力較薄的徐俯、韓駒等人也頗有自立的氣概。所以,江西詩派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作品是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風格是構成宋詩獨特風貌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的詩歌理論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當時如劉□、汪藻、張□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遍及于整個詩壇,象楊萬里、陸游、姜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到江西詩派的熏陶。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宋代以后也不絕如縷,其余波一直延
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桐城詩派
“論詩轉貴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輕。”這是程秉釗在《國朝名人集題詞》中的論詩之語。敢于同執清代文壇牛耳的桐城文派
比量重輕,可見桐城詩派影響的廣大與夫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不容漠視。那么什么是桐城詩派呢?在討論這個基本的問題時,學者們大多從史的角度,以時間為經,以地域為緯,條列桐城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從明代的方法、齊之鸞到晚清的二姚,“彌天獨護桐城派,名世今當五百秋。”(錢仲聯先生詩)但這只是在做桐城詩史,而未中桐城詩派的肯綮。桐城詩史與桐城詩派是兩個既不能完全相互重疊,又存在著多重交叉關系的文學史概念。簡捷地說,桐城詩派并不涵蓋全部桐城詩史,而只是桐城詩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里,詩學見解和詩學創作風格近似的詩人通過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而形成的一個詩歌流派。它的核心人物來自于桐城,故派以地名;而追隨者則逸出桐城以外,故它不完全等同于嚴格地以地域劃分為界限的桐城詩史。因此,研究桐城詩派,從空間上來說,應立足桐城,放眼全國;從時間上來說,則要截斷眾流,將其發軔期界定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間,而無庸遠溯到明代。
虞山詩派
【虞山詩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東南詩壇重要流派。以錢謙益為首,包括其門生馮舒、馮班、瞿式?,族孫錢曾、錢陸燦及吳歷等。錢謙益 (1582~1664)官至南明禮部尚書,被推為東南詩壇祭酒。因政治上屢經沉浮,故早期詩歌中流露憂國憂民的思想,晚年所作則多亡國之臣懷念故朝之音。由于體裁獨特,內容充實,一掃明末盲目摹古空虛詩風,開創了清初詩壇清朗活躍的新局面。著有《列朝詩集》、《初學集》、《有學集》等。馮班(1602~1671)與兄馮舒并稱"二馮先生",自《詩經》以下逐一考訂淵源,功力深厚,為中國詩歌史上的著名詩論家,著有《定遠集》。瞿式?所作《浩氣吟》,氣貫長虹,可與文天祥《正氣歌》相比美。錢曾(1629~1710)著《交蘆集》、《判春集》。錢陸燦 (1612~1698)是繼錢謙益之后的虞山詩派第二盟主,著有《調運齋詩文隨刻》等。吳歷(1632~1718)著《三巴集》。虞山詩派最大的特點是學古而不泥古,積極主張詩歌革新并能取諸家之長而自成風格,對東南詩壇的繁榮作出了一定貢獻。
^全國性詩詞組織的名稱有哪些?
中國詩詞協會
中華詩詞學會成立于1987年5月31日,是由民政部注冊登記,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國家級學會;是以促進中華傳統詩詞發展,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的非營利性專業學術機構。
中華九州現代詩社
成立時間:2015年11月
所在地:北京市東城區
中華網絡詩社
臺灣新詩回歸初期崛起的青年詩社有幾個?
初期崛起的青年詩社有:(1)龍族詩社。1971年元月1日,一條代表中華民族詩的巨龍,在臺灣反西化的大地上躍起。他們發行《龍族詩刊》,該刊封面上寫著醒目的、代表著全新詩觀的文字:“敲我們自己的鑼,打我們自己的鼓,舞我們自己的龍!”他們真誠地宣告:“第一,龍族同仁能夠肯定地把握住此時此地的中國風格;第二,誠誠懇懇地運用中國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第三、詩固然要批判這個社會,但是,也要敞開胸懷讓這個社會來批判我們的詩。”“龍族詩社”代表著一種嶄新的,中國的,中華民族的,鄉土的詩歌理論和詩的創作實踐。其主要成員有:辛牧、施善繼、林煥彰、林佛兒、陳芳明、高尚秦、喬林、蘇紹連、黃榮村、蕭蕭等。后來該詩社的個別人,如陳芳明,轉向了“文學臺獨”。
(2)主流詩社.1971年6月成立,創辦《主流詩刊》。主要同仁有:黃勁蓮、羊子喬、林南、吳德亮、莊金國、龔顯宗等。他們以“主流”自許,要“締造一代中國詩的復興。”后來這個詩社的部分同仁轉入了“笠詩社”。
(3)大地詩社。1971年6月成立,發行《大地詩刊》。主要同仁有:古添洪、李弦、王浩、王潤華、余中生、林峰雄、林錫嘉、秦岳、淡瑩、陳慧華、陳黎、張錨、鐘義明等。據說,“龍族”代表著水滸精神,而“大地”代表著儒林之風。它的成員均為各大學的知識分子,多半有博士學位,故又稱“博士詩社”。他們希望:“現代詩在重新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現實生活中獲得必要的滋潤和再生。”這個時期崛起的,還有成立于1972年9月的《詩人季刊》和成立于1971年的《水星》詩刊,它們都擁有一批青年詩人同仁。
臺灣的新詩回歸運動大約到了1975年,已發展到了中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與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與詩和小說發生呼應。新詩回歸初期提出的回歸中國、回歸民族、回歸鄉土的口號和主張,正逐漸地明確和系統,由急性的主張逐漸變成了穩定的理論論述。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