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類古詩,如何分類古詩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分類古詩,以及如何分類古詩句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詞的分類有哪些
古詩詞的分類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按內(nèi)容可分: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悼亡詩、詠物詩、軍旅詩等。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tǒng)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xué)藝術(shù),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shù)技巧,并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中國詩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國詞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xué)。在21世紀的中國,詩詞仍然深受普通大眾青睞。
古詩分類有哪些呢?
古詩可以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
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xué)體裁。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fēng)”,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這是一種分法。
古詩別稱:
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fēng)”,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詩體名,為近代詩詞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各種詩體的統(tǒng)稱。
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所謂的近體詩。
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古詩分哪幾種
一、古詩如果是從詩句的字數(shù)分類,有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二、從詩體劃分,有古體詩、近體詩分類。
1、古體詩下細分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2、近體詩下細分有,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
三、示例:
1、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釋義: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fēng)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fā)出的。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xiàn)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nèi)心的志向吧。
2、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五古最早產(chǎn)生于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行行重行行》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
釋義:
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的走,就這樣與你活生生的分離。從此你我之間相隔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路途艱險又遙遠非常,哪里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見面?北方的馬依戀北風(fēng),南方的鳥巢于向南的樹枝。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fā)寬大人越發(fā)消瘦。飄蕩蕩的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xiāng)的游子不想再次回還。思念你以至于身心憔悴,又是一年你還未歸來。這些都丟開不必再說,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3、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七古的產(chǎn)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xiàn),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垓下歌》兩漢: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釋義: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可時運不濟寶馬也再難奔馳。烏騅馬不前進了我又能怎樣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么辦?
4、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xí)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jīng)》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古歌》兩漢:佚名
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胡地多飚風(fēng),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
釋義:
呼嘯的秋風(fēng)讓人無限憂愁,進也憂愁,退也憂愁。異域戍邊的人,哪個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頭啊。胡人之處多狂風(fēng),樹木蕭瑟干枯。離家日子越來越遠,衣帶漸寬人消瘦。思鄉(xiāng)的悲苦無法言說,就像車輪在心中旋轉(zhuǎn)。
5、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shù)、字數(shù)和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
《雜詩三首·其二》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釋義: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體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近體詩
古詩詞分為哪幾類?
1、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1)、古體詩
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新樂府。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
包括:“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diào)固定),聯(lián)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
(3)、詞
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字數(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90字)、小令(58字以內(nèi))。
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
(4)、曲
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
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diào)。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nèi)容分: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jié)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xiàn)實。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nèi)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fā)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fēng)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fēng)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zhàn)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發(fā)展到唐代。由于戰(zhàn)爭仍頻,統(tǒng)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fā)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guān),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qū)懥b旅之思,或?qū)懰寄钣H友,或?qū)懻魅怂监l(xiāng),或?qū)戦|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fā)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shè)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擴展資料
詩歌內(nèi)容:
詩來源于生活。詩是生活大海的閃光。把詩與生活隔開,就無法認識詩的內(nèi)容本質(zhì)。
由于詩不是敘述生活而是歌唱生活,感情就是詩的主要內(nèi)容,抒情美是詩的內(nèi)容本質(zhì)。感情要有所依。形象,使感情具象化、可感化。所以形象也是詩的內(nèi)容的組成部分。詩是最富于哲理意味的文學(xué)樣式,它是文學(xué)領(lǐng)域中最“講理”的品種。感情來源于思想。思想同樣也是詩的內(nèi)容的組成部分。
情、形、理的統(tǒng)一,構(gòu)成詩的內(nèi)容。
1、詩歌感情:
(1)、感情的真實性。
所謂真實,就是不說假話。詩總是樂于傾吐隱秘在自己胸中的悲歡。圓滑與世故都不應(yīng)當是詩的品質(zhì)。感情的真實還有一個廣闊領(lǐng)域。詩中除詩人以外的任務(wù)形象的感情也必須是真實的。
(2)、感情的獨立性。
真實的感情總是具體的、獨特的。它是獨立的不是缺乏個性的。感情的獨立性是感情的真實性的體現(xiàn)于延伸,是感性的外裝和標志。感情的獨立性使詩和讀者的心靈發(fā)生聯(lián)系,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對讀者變得親近。
感情的獨立性表現(xiàn)在善于發(fā)現(xiàn)“異”:能言人之未言;長于發(fā)現(xiàn)”異”:善言人之難言。
2、詩歌形象:
通過藝術(shù)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也是藝術(shù)的基本規(guī)律。詩歌唱生活,也是形象地歌唱生活。在絕大多數(shù)詩歌中,主要形象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除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詩歌一般獨有景物形象。
3、詩歌思想:
詩應(yīng)當富于哲理。詩歌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不同于哲學(xué)的思想:
(1)、詩歌的思想是感情晶體。
(2)、詩歌的思想是形象晶體。
(3)、詩歌的思想是機智語言的晶體。
4、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學(xu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shù),詩一般不會通篇以抽象語言直接表達抽象的情思,而要借助意象表達。意象就是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詩要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
在主觀世界一方,詩要表現(xiàn)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穎悟以及審美感受。客觀世界要求于詩的,則是敘事和狀物,敘社會之事,狀自然之物。其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往往也作為意象,借以寄寓主觀的情思及美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詩詞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