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最早出自哪里,唐朝詩人劉希夷的詩代悲白頭翁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最早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唐朝詩人劉希夷的詩代悲白頭翁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出自哪里?
出自《代悲白頭翁》,是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作品。
此詩雖是擬古樂府,但構思精妙,開拓了全新的意境。
原文(節選)如下: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譯文如下:
洛陽城東的桃花李花隨風飄轉,飛來飛去,不知落入了誰家?洛陽女子有著嬌艷的容顏,獨坐院中,看著零落的桃李花而長聲嘆息。
今年我在這里看著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顏色衰減,明年花開時節不知又有誰還能看見那繁花似錦的勝況?已經看見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殘砍伐作為柴薪,又聽說那桑田變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現在已經不再悲嘆洛陽城東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卻依舊對著隨風飄零的落花而傷懷。年年歲歲繁花依舊,歲歲年年看花之人卻不相同。
擴展資料: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后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于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詩的開頭兩句,描繪洛陽城東暮春景色。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十分繁華;繁華的都市盛開著艷麗的鮮花,滿城春色,生氣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時光易逝,此時的洛陽已是落花季節,桃李紛飛,不知飄向何處。
這兩句是詩的起興。下文表達的對大好春光、妙齡紅顏的憧憬和留戀,對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傷和惋惜,都是由此生發開來的。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以優美、流暢、工整的對句集中地表現青春易老世事無常的感嘆,富于詩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歷來廣為傳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代悲白頭翁
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哲理 這句詩出自哪里
1、出自《代悲白頭翁》是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作品。蘊含了時光易逝,過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有些事情失去了就不能再重來的思想。
2、這是一首擬古樂府詩。《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古辭寫一個女子向遺棄她的情人表示決絕。劉希夷這首詩則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以優美、流暢、工整的對句集中地表現青春易老世事無常的感嘆,富于詩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歷來廣為傳誦。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是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他之手。據野史記載,宋之問想要他這句詩的著作權,劉不同意,宋竟然用沙袋將其壓死。當然,這種故事的真實性不高,但也可以從側面看出劉希夷這句詩寫得多么好。
這句詩出自于他的代表作《代悲白頭翁》中,詩歌附如下: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 ?
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交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婉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飛。
說一下讀完這首詩的感受。我比較憐惜那位可憐的白頭翁,想當年,他也曾經是意氣風發的翩翩美少年,而如今只是半死不活的白發老人。這種今昔對比,除了感嘆歲月無情,韶華易逝,也不知道該怎么表達出內心的那種落差感。劉希夷在詩中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其實道出了生命的本質,我們每個人都會登上屬于自己的人生舞臺,但舞臺終有落幕的一天,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撥又一撥罷了。
既然人類最終都是走向死亡,既然生命如此的短暫易逝,那么,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是為了感受這種今昔對比的落差感嗎?還是為了經歷這一場命中注定的波瀾滄桑?讀完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總會覺得他的詩句中有一種頹廢之美,有一種想勸人及時行樂的感覺,其實,這可能正是詩人的浪漫主義,與其悲天憫人,不如隨遇而安。而我也能從他的詩句中,看到了生命中不同的顏色,既然最后都是一場空,那何不瀟灑一點,快樂一點,精彩一點呢?
代悲白頭翁的作者是誰
《代悲白頭翁》的作者是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又作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代悲白頭翁》的作者是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又作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代悲白頭翁》的作者是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又作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哪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詩出自唐代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該詩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藝術性較高,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這句話出自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詩:“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用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花開花落年年都是相像的,人的容貌 卻歲歲都不相同。感嘆時光流逝,物是人非。
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全詩及詩的意思?
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 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 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 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 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 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 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 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 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 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 惟有黃昏鳥雀悲。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題又作《代白頭吟》。《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古辭寫女子毅然與負心男子決裂。劉希夷這首詩則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后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在前后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于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作為前半的結語,“年年歲歲”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顛倒重復,不僅排沓回蕩,音韻優美,更在于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耐人尋味。結合后半寫白頭老翁的遭遇,可以體會到,詩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對比,而用泛指名詞“人”和“花”對比,不僅是由于七言詩字數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人,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也許,因此產生了不少關于這詩的附會傳說。如《大唐新語》、《本事詩》所云:詩人自己也覺得這兩句詩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讖”,一年后,詩人果然被害。這類無稽之談的產生與流傳,既反映人們愛惜詩人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這詩情調也過于傷感了。 此詩融會漢魏歌行、南朝近體及梁、陳宮體的藝術經驗,而自成一種清麗婉轉的風格。它還汲取樂府詩的敘事間發議論、古詩的以敘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織運用各種對比,發揮對偶、用典的長處,是這詩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劉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孫季良編選《正聲集》,“以劉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可見他一生遭遇壓抑,是他產生消極感傷情緒的思想根源。這詩濃厚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縛戕害人才的事實。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