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譚嗣同哪個朝代的詞條
很多朋友對于譚嗣同哪個朝代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出處:《獄中題壁》
原文:
《獄中題壁》
【作者】譚嗣同?【朝代】清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譯文:
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擴展資料:
《獄中題壁》是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獄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的前兩句運用張儉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頑固派的狠毒,表達了對維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兩句抒發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格調悲壯激越,風格剛健道勁。
創作背景:
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農歷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八月,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并開始大肆捕殺維新黨人。康有為、梁啟超避往海外。
許多人勸譚盡快離開,但他卻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來”,決心留下來營救光緒帝。幾位日本友人力請他東渡日本,他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請自嗣同始。”9月21日,他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人同時被捕。這首詩即是他在獄中所作。
譚嗣同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譚嗣同是清朝末年的人物。那一年應該是清朝的光緒年間。譚嗣同和康有為梁啟超三個人。一起主張變法。但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不同意變法最后慈禧太后。抓捕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但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率先得到消息先跑了。就剩下譚嗣同沒有走,最后把譚嗣同抓捕了,最后再。菜市口把譚嗣同斬首。譚嗣同其實死了也是很冤枉的,他其實也是為了。能有一個變法,讓整個氣象能好起來,因為清朝末年官場腐敗是需要變革一下了,但是慈禧太后那個人太守舊,所以造成了這種悲劇。最后祝愿大家生活愉快,越來越好,加油。
屈原丶曹植丶李清照丶潭嗣同是什么朝代的人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代表作離騷
曹操,三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軍事家,政治家,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
譚嗣同,晚清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參與變法
古詩《潼關》全文是什么?
全文為: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是清代譚嗣同14歲時寫的詩,該詩是七言絕句。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經過陜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譯文:
從很久遠的時候這座城就被云簇擁著,秋天吹來把馬蹄聲都淹沒了。
波瀾壯闊的河流在它面前都顯得很拘束,大山在潼關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擴展資料:
作者介紹: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潼關
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這首詩寫于哪個朝代?是明朝還是清朝?
譚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朝人,所以他的《獄中題壁》寫于清朝。原詩如下:
獄中題壁
清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模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關于譚嗣同哪個朝代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