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翻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翻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明月幾時有翻譯,以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翻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翻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翻譯: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復有些思念弟弟蘇轍。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里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么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該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致。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譯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闋詞。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致。
譯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并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里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么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及翻譯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避免不了閱讀課文,閱讀有利于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麗月宮,經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清冷的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離別的時候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晴、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壽,雖然遠離千里,也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注釋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⑵達旦:到天亮。
⑶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⑸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⑹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⑺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⑻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⑿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⒁但:只。
⒂千里共嬋(chán)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翻譯
【原文】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宮殿。 (6) 不勝:經受不住。 (7)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10)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1)照無眠: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12)何事:為什么。 (13)長向別時圓:長幾位總是,向是在的意思 (14)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5)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16)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17)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18)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9)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20)[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把,握著 (21)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搖曳. (22)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照進雕花的窗戶,照到不眠的人.綺戶,裝飾著花紋或圖案的窗戶. (23)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對人間有什么遺憾,為什么總是在人離別之時圓呢? (2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希望人們都能身體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中.嬋娟,指月亮.
【翻譯】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御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惟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明月不該對人有什么怨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我)只愿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賞析A】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零七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里的凄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里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來住在月宮里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里由脫塵入圣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里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于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一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里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里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說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賞析B】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國古代詩人對月亮的歌吟單從數量而言也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天地間總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真正能使觀者感受到生命與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種和諧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麗的夢一樣。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說過:“對花逢酒不飲待何時”,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懸天際的巖石之花嗎?據有關典籍記載,東坡并不是一個能飲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歡與別人一起飲酒,尤其是看別人飲酒,別人的快樂也就是他的快樂,他心胸豁達,氣質清明,在如夢浮生里,他處在醉與醒之間,既不像屈原那樣遺世而獨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揚其塵。他是他自己,沒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問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頂說過:“恨不得挾謝眺驚人詩來,搔首問青天耳!”屈原《問天》是一部充滿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問。東坡這首詞也是對青天提出了他的疑問。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詩經》中所說的“今夕何夕”。劉向《說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語寫成,譯成當時通行的隸書,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處在于:《詩經》及《鄂君歌》中說的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遺忘了一樣,不知道這個夜晚是那個夜晚了。而在東坡的詞中,則是對上天的宮闕存在著疑惑。在古代,有著“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的說法,因此,東坡以為,天上與人間必然有著不同的計算時間的方法。人間的光陰如白駒之過隙,而天上的則是緩慢的,這里暗寓一種對時間催人老這一自然現象的無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此句是上面那種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轉換。因為對人世間的時間是無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風歸去”。這里用了一個“歸”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賀知章譽為“謫仙人”,而東坡也隱然以“謫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來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漸漸產生了新的憂慮。“高處不勝寒”是擔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種純凈的寒冷。李商隱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嬋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夠在月中霜里比賽誰更美好。但詩人會怎樣呢?他顯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間。在這里,蘇軾賦予這首詞以非常豐富的意義。他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有些厭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個更純凈的高度,然而他卻忍受不了這種寒冷。他就是這樣處在一個矛盾的情境之中。從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瓊樓玉宇乃耐不住高處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關注的還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詞,杜甫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桂樹在月輪中留下陰影,斫卻此桂,清光應該更多。據古代姮娥奔月的傳說,月中還有吳剛,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澤東有《虞美人》“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云云。 轉至下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連用三個動詞,來描述月亮的運動。月亮升起來,轉過朱閣,慢慢降落,月光延伸進窗戶,照到床上無眠的人。“照無眠”有兩種解釋,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還處在無眠狀態。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卻發現并無人在此睡覺。那人在何處呢?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寫人在床上卻無眠的;另一首“卻下水精廉,玲瓏望秋月”,則寫人并沒有躺在床上,卻坐在窗前默默地望著月亮。詞人在這里把月亮擬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何事”俗本多作“何時”,一句之中有兩個“時”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時也與理不通。因為上面已經把月亮當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談談心,要向她表示最為親切的問候,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這高處也能勝寒的“別有天地非人間”的造物,難道還如我們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類一樣有著什么遺恨嗎?不,你是完美無缺的,不應該有遺恨的;但你又是因為什么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難道你就不能在人們團圓的時候團圓,離別的時候殘缺嗎?你為什么總是要跟我們不一致呢?我們人類離別的悲哀難道就一點也贏不到你的憐憫嗎? 由上片的“把酒問青天”到此處的問月,詩人的感情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逐漸領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說他聽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領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也有著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她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這個結局是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作者最終自然會達到這一高度。但這一高度卻并不寒冷,它還是我們常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蘇軾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樣的理學家高遠,他比較地有人情味,他的曠達是一種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間,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這首詞之所以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們并沒有把蘇軾當成一個膜拜的偶像,我們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確實,在中國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適合做朋友的人了。
【賞析C】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一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里也暗含此意。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后,便顯得峭拔突兀。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推進了一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礎。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么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故結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一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翻譯是什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闕詞。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那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翻譯是什么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翻譯是什么
1、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2、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端起酒杯來向青天問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3、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以上就是給各位帶來的關于《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翻譯是什么的全部內容了。
關于明月幾時有翻譯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翻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