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人間萬事什么意思,一笑人間萬事是什么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一笑人間萬事什么意思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一笑人間萬事是什么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辛棄疾的《賀新郎》中“一笑人間萬事”怎么解釋?
辛棄疾的賀新郎全詞是: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臼,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嘆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里“只今馀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
接著“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后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里的主體意識,易于感染讀者。
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愿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里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里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據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賀新郎》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依我個人看法,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內。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于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什么意思
賀新郎 ·辛棄疾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歷城)人。這樣短短的一句話絕不足以做辛棄疾的人生履歷。我個人以為,在中國古代眾多詩家學者中,他的一生最為轟轟烈烈。從小生活在金兵占領區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國恥的教育,也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會苦難。他痛恨戰爭,卻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參戰來尋求民族爭端的解決。身形魁偉的他在戰場上驍勇披靡,卻受到了小人的排擠,不得重用。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就像當年的放翁一樣,有志不能伸。幸而,辛棄疾不是個只曉沖鋒陷陣的武夫,上天剝奪了他成就功業的機會,卻開辟了另一個天地任他揮灑。手握巨筆的他照樣呼風喚雨,涂抹人生。
提起辛詞,似乎總有“掉書袋”的嫌疑。其實,那也需要有“書袋”可掉,這正體現了幼安學識廣博,且能融會貫通,因此才能駕馭眾多生僻的典故。而且,這一評價并不能涵蓋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樂》,一派田園風光,其意趣之妙已超過陶潛,頗近天真了。所以說,稼軒詞不拘一格,絕不至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賀新郎》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辛棄疾與生俱來的卓絕文筆。
“甚矣吾衰矣!”若單看這幾個字,則不免以為是老者意氣衰竭之言,以此做為全詞開頭,似乎下文要一嘆到底了。可是,這是辛棄疾的風格嗎?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豈能出此絕望之語?下面幾句話給出了原因。“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原來如此,作者感嘆的不是自己的日漸老去,而是知交漸少的境遇和落落無為的半生坎坷。為何缺少共飲的知己,只因自己太過激烈,活得太認真,對朋友難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處處受到壓制,甚至不得馳騁疆場,報國建功,難道這樣錯了嗎?作者在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審視和盤詰。仔細讀來,這種悲觀是詩人的悲觀,這種寂寞卻是英雄的寂寞。壯士暮年,想起早年懷才不遇的處境,不能不扼腕嘆息,悲從中來。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過往,人生數十載匆匆若夢,歷史已不可能再改寫。該用何種態度去面對,詩人給了我們答案:“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前半生的缺憾已無法彌補,只能無可奈何任白發空垂,愁思暗懸。事實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無濟于事,又何必對此做過多無謂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間萬事”。這是詩人自解之語,我們讀后卻更覺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詩人經年不散的愁緒又從何而來呢?所以,這個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詩人自己也非常清楚,“問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壯歲荊旗擁萬夫”的年輕氣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聲”的征戰年華,還有什么能讓作者感到由衷的快樂?恐怕不可能了罷,作者也在思索著。于是,他找到了一個暫時的替代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這是本詞的一個名句。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詩人的心事吧。這是中國古代詩人常用的逃避現實的法門: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脫,答案只有詩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既然沙場點兵的夢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種生活吧。像陶淵明一樣,飲酒賞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覺中便已意至詩成,這樣的生活該有多么愜意。想至此,詩人似已擺脫功名拘束。回想前半生的憤懣,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顧皓首窮兵,豪氣干云,豈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飲“濁醪”,何知“妙理”?詩文到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灑脫,醉得與生俱來的豪雄之氣沖溢而出,“回首叫、云飛風起。”多么輕松的一筆,卻也寫出了無比豁達的心胸。由這一句起詩的意境大為開闊,詩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轉為沉靜,再轉為高蹈的靈魂歷險,從此,再不受凡俗的羈絆和誘惑。我行我路,我寫我心,便似莊子所說的大自由狀態。此時,作者思緒紛飛,翩然不絕。興之所至,喊出這樣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狂得至極,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鋪墊,詩人寫出這句話便似水到渠成。更何況,這句話才更接近辛棄疾的性格。只有襟懷磊落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坦蕩不羈的句子,這并非小看古人,只為抒發自己的情懷于萬一。黃庭堅在〈〈定風波〉〉中曾寫過這樣的句子:“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相比之下,山谷詩中更多的是對古人的追慕,而稼軒則多了一份對自我的肯定。二者皆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寫出這樣的感受,詩人的心情已平復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悵頓減,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夠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際遇的一種,若能及時自我開解,也就無所謂寂寞了。
本詞格高氣盛,體悟深刻又用語清疏,滿腔郁憤化若無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讀完全詞,這種感受殊為強烈。作為一個性情耿介的英雄,辛棄疾寫詩也氣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已達到了人詩合一的境界。讀過辛詩全集的讀者,當知我此言不虛。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如何理解?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詞人借此告誡自已要像青山那樣忘乎情感,才會跟青山一樣寧靜祥和、嫵媚動人、超然灑脫、充滿青春的活力。
擴展資料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辛棄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鑒賞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亭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見青山多嫵媚是什么意思?
一、釋義
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
二、出處
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三、原詞選段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四、選段釋義
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擴展資料:
作者在鉛山瓢泉閑居期間,修建停云堂,此詞借題詠抒感。首句以孔子語入詞,別具一格。孔子哀嘆年老猶不能實現用世的政治理想,詞人也有同樣的心境。以下嘆故交零落,白發愁生,萬事無能如意,只得付之一笑,一連串的宣泄噴涌而出,足見心情的悲涼。
好在停云堂依山而建,還能得到些許慰藉。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將青山引為知交,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卻也反映出身心孤獨的實質,與上文“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對讀,使人為之悵然。
參考資料: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百度百科
關于一笑人間萬事什么意思和一笑人間萬事是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