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如何賞析詩經的《絲衣》,詩經 絲

點燈人2023-02-23 14:20歷史64

大家好,關于如何賞析詩經的《絲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詩經 絲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布帛部·卷一原文_翻譯及賞析

布帛部·卷一

李昉

○絲

《尚書·禹貢》曰:濟、河惟兗州,厥貢漆、絲。海、岱惟青州,厥篚檿、絲。(檿,桑,絲中琴瑟弦。)

《周禮·天官下·典絲》曰:典絲,掌絲入,而辨其物,以其賈揭之。掌其藏與其出,以待興功之時。頒絲于外內,皆以物受之。凡上之賜予,亦如之。

又《冬官·考工記》曰:〈巾荒〉氏,湅絲,以涚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故書"涚"作"湄"。鄭司農云:湄水,溫水也。玄謂:涚水,以灰所湅水也。漚,漸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晝暴諸日,夜宿諸井,七日七夜,是謂水湅。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蠶事既登,分繭稱絲。

又《內則》曰:子能言,教男"惟"女"俞",男鞶革,女鞶絲。"(鞶,小囊也,男用韋,女用繒,有飾緣也。)

又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又《少義》曰:國家靡幣,則君子不履絲屨。(幣,賦稅亟也。)

《左傳·隱公》曰:公問于眾仲,曰:"衛州吁其濟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絲見棼缊,益所以亂。)

《春秋考異郵》曰:四月,蠶餌絲。

《毛詩·鵲巢·羔羊》曰:羔羊之皮,素絲五紽。羔羊之革,素絲五緎。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又《鵲巢·何彼秾矣》曰:其釣惟何?惟絲伊緡。

又《邶·柏舟·綠衣》曰: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又《鄘·伯舟·干旄》曰: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又《淇澳·氓》曰: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又曰: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又《絲衣》曰:絲衣其紑,(芳浮反,)載弁俅俅。(絲衣,祭服也。俅,音求。)

又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

謝承《后漢書》曰:丹陽方儲為郎中。章帝使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儲正住中,曰:"臣文武兼備,在所施用。"上嘉其才,以繁亂絲付儲,使理。儲拔佩刀三斷之,對曰:"反經任勢,臨事宜然!"

袁宏《漢記》曰:《郭泰傳》:童子魏照求入其房,供給灑掃。泰曰:"當精義講書,何來相近?"照曰:"經師易獲,人師難遭。欲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野蠶成絲。

《晉陽秋》曰:武帝時,有司奏以青絲為牛靷,詔以青麻代之。

《晉書》曰:呂光竊號河右,中書監張資病,光博營救療。有外國道人羅叉,云能差資病。光喜,給賜甚重。羅休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益,徒煩費耳!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還成繩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為繩。叉療,果無效。少日資亡。

《宋書》曰:諸葛闡上言:"夫歲時有利害之收,而蠶桑有經常之苦,機杼居不變之勤,而民用有奢儉之異。今南至有五絲命縷之服,仲夏北至,比肆連行,糾繩縻無用之工,玄黃侵衣章之費。飾彩雖貴,始無所入,尺絕寸分,終于捐棄,部一邑以推百城,其費博矣!謹率愚管,謂宜禁革。"

《后魏書》曰:幽州刺史張亮。初,有薛琡夢亮出于山上掛絲,覺而告亮,且占之曰:"山上絲,'幽'字。君為幽州乎?"未期而受。

《管子》曰:齊桓公伐楚,濟汝水,逾方城,使貢絲于周室。墨子見染絲者,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五入則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非獨染絲,治國亦然。"

《淮南子》曰:蠶餌絲則商弦絕。(商,金聲。春蠶吐絲,金死,故絕也。)

《山海經》曰:歐絲之野,有一女子,跪樹而歐絲。(郭璞注曰:蠶類也。)

《呂氏春秋》曰:惠子曰:"使女工化為絲,不能治絲;大匠化為木,不能治木。"

《家語》曰:子張問入官,子曰:"修身返道。故夫女工必自擇絲麻,良匠完材,賢君選左右。"

《論衡》曰:蠶含絲而商弦絕,桉子生而父氣衰。新絲既登,故體者自壞耳。

桓譚《新論》曰:昔神農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敘。

《風俗通》曰:五月五日,色續命絲,俗說益人命。

《正部》曰:皎皎練絲,為藍則青,得丹則赤,得蘗則黃,得泥則黑。

《士緯》曰:絲俱生于蠶,為繒則賤,為錦則貴。

《神仙傳》曰:仙人用五色絲作續命幡,幡安五色。

《竹林七賢論》曰:鬲令袁毅,為政貪濁,賂遺朝廷,以營虛譽。遺山濤絲百斤,眾人莫不受,濤不欲為異,乃受之,命內閣之梁上而不用也。后毅事露,驗吏至濤所。濤于梁上下絲,已數年,塵埃黃黑,封印如初,以付吏。

《西京雜記》曰:公孫弘以元光五年為國所推,上為賢良。國人鄒長倩贈以素絲一襚,為書以遺之,曰:"五絲為躡,倍躡為升,倍升為緎,倍緎為記,倍記為緵,倍緵為襚。此自少之多,自微之著也。士之立功勛,效名節,亦復如之。勿以小善為不足修而不為也!"

《王子年拾遺記》曰:成王時,因祗國致女工一人,善織新輕素,以五色絲內口中,手引而結之,則成文錦。

《神仙傳》曰:園客者,濟陰人,貌美而良。邑人多欲以女妻之,客終不娶。常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服食其實。忽有五色蛾,集香草之上,客收而薦之以布,生華蠶焉。至蠶時,有一女自來,助客養蠶,亦以香草食之。蠶收得繭百二十枚,繭大如甕。每一繭繰六七日,絲乃盡。繰訖,此女與園客俱去。

《梁四公記》曰:扶桑國使貢方物,有黃絲三百斤,即扶桑蠶所吐,桑灰汁所煮之絲也。帝有金爐,重五十斤,系六絲以懸爐,絲有余力。

《楚辭》曰:茅絲兮同綜,冠履兮共處。

宋玉《釣賦》曰:夫玄淵之釣也,以三尋之竿,八絲之綸。

荀卿《蠶賦》曰: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后治。

嵇康《琴賦》曰: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

枚乘《七發》曰: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斬以為琴,野繭之絲以為弦。

《古樂府·歌詩》曰: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繩,桂枝為籠鉤。何用識夫婿?白馬紫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蔡邕《廣連珠》曰:參絲之絞以弦琴,緩張則撓,急張則絕。

陸凱《奏事》曰:諸暨、永安出御絲。

○素

《釋名》曰:素,樸素也。已織則供用,不復加功飾也。

《史記》曰:蘇代遺燕王書云:"齊紫敗素,而賈十部。"(敗素染以為紫也。)

《東觀漢記》曰:鄭據,建初五年辟司徒府,拜侍御史。上疏,詔書下官府,賜據素六十匹。

《漢書儀》曰:天地鬼神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都布囊白素裹。

《漢官儀》曰:印綬盛以篋,篋以綠綈表白素裹。

《魏志》曰:學者資于人,猶藍之染素。

《范子計然》曰:白素出三輔,匹八百。

《孟子》曰:陳相道許行之言。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也。"

《韓子》曰:齊桓公好衣紫,國人皆好服之,至五素不得一紫。(事具彩門。)

《鹽鐵論》曰:縞素不能自分于緇墨,賢圣不能自治于亂世。

班固《與弟書》云:今赍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支焉。

宋玉《美人賦》曰:腰如束素。

徐干《團扇賦》曰:惟合歡之奇扇,肇伊、洛之纖素。

《古詩》曰:新人能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以縑特比素,新人不如故。

班婕妤詩曰: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象明月。

揚雄《答劉歆書》曰: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衛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筆,赍油素四尺,以問其異方語。歸,即以鉛〈木適〉次之于鉛槧,(七念反。)三十七歲于今矣。

○繒

《史記》曰:烏氏倮以繒遺戎王,戎王十倍報之。

《帝王世紀》曰:末喜好聞裂繒之聲,桀為發繒裂之。

《漢書》曰:灌嬰,睢陽販繒者。

又曰:廣川王去立昭信為后,幸姬陶望卿為修美人,主繒帛。昭信譖望卿曰:"與我無禮,衣服常鮮于我,盡取善繒丐諸宮人。"

《獻帝紀》曰:是時新遷都,宮人多亡衣服。帝欲發御府繒以作之,李傕不欲,曰:"宮中有衣服,胡為復作耶?"詔賣廄馬百余匹,御府大司農出雜繒二萬匹,與所賣廄馬直,賜公卿已下及貧民不能自存者。李傕曰:"我邸閣儲跱少。"乃悉載置其營。賈詡曰:"此上意,不可距也。"傕終不從。

又曰:李傕時合羌胡數千人,先以御物繒彩與之。

《晉書》曰:單道開,敦煌人,常衣粗褐。或贈以繒服,皆不著。

《宋書》曰:朱百陽居山陰,有時出山陰為妻買繒彩三五事。好飲酒,遇醉或失之。

《后周書》曰:梁主蕭巋朝于鄴,高祖與之宴,大悅,賜雜繒萬段、良馬數千匹。并賜齊后主妓妾,及常所乘五百里駿馬以遺之。

○纈

《西河記》曰:西河無蠶桑,婦女著碧纈裙,上加細布裳。且為戎狄性,著紫纈襦褲,以外國色錦為褲褶。

《后魏書》曰:封回為都官尚書、冀州大中正。滎陽鄭云,諂事長秋卿劉騰,貨紫纈四百匹,得為安州刺史。除書旦出,晚往詣回。坐未定,問安州興生何事便,回曰:"卿荷國寵恩,位至方伯。雖不能拔園葵去織婦,宜思方略,以濟百姓。如何見造問興生乎?封回不為商賈,何以相示?"云慚失色。

○彩

《尚書·禹貢》曰:徐州,厥篚玄纖縞,荊州,厥篚玄纁。(玄,黑繒。縞,白繒。纖,細也。纖在中,明物皆當細。)

《禮記·玉藻》曰:無君者不貳彩,非列彩不入公門。(列彩,正服。)

《史記》曰:通邑大都,采千匹,比千乘家。

《漢書》曰:孝文六年,遺單于赤綈、綠繒各四十匹。

《東觀漢記》曰:光武起,拜朱和建義大將軍,賜絳八百匹。

又曰:光武初起義,與諸李市弓弩、絳衣、赤幘。

謝承《后漢書》曰:陳重同舍郎有歸寧者,誤持鄰舍郎絳去。嫌重取,重不申曲直,置絳還之。去郎還,得絳,甚愧于重。

袁山松《后漢書》曰:劉盆子拜竟,復從劉仲卿居。仲卿為盆子制絳單衣。

張璠《漢記》曰:"朱俊少孤,母以販繒彩為事。同郡周起負官債百萬,縣催責之。俊竊母帛為起解債。

《魏志》曰:景國中,賜倭女王茜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

《吳書》曰:陸遜破曹休,當還西陵,上賜遜繒彩、丹漆。

《梁書》曰:張譏幼喪母,有錯彩經帕,母之遺制。及有所識,家人具以告之。每歲時,輒對帕哽噎,不能自已。

《唐書》曰:武德中,太宗平并州,悉復故地。上悅,置酒含章殿,宴群臣。極歡,遣入御府賜繒彩,皆盡重而出。

《韓子》曰: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五素不得一紫。公患之,管仲曰:"君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惡紫臭!'"公曰:"諾。"三日,境內莫有衣紫。

《風俗通》曰:夏至,著五彩辟兵,題彩曰游光,厲鬼知其名無溫疾。五采,辟五兵也。按,取新斷織系戶,亦此類也。

《世語》曰:王經彥偉初為江夏太守,大將軍曹爽附絳二十匹,令交市于吳。經不納書,棄官歸。

崔寔《四民月令》曰:八月清風戒寒,趣染彩也。

摯虞《決疑》曰:古者,男子皆衣彩,有故乃素服。秦漢以來,服色轉變,今惟朝廷五服用彩。

裴玄《親言》曰:五月五日,集五彩繒,謂之"辟兵"。不解,以問伏君,伏君曰:"青、赤、白、黑,為之四面,黃居中央,名曰:'襞方'。綴之于復,以示婦人養蠶之工也。傳聲者誤以為'辟兵。'"

李陵《與蘇武詩》曰:有鳥西南飛,熠煬似蒼鷹。朝發天地隅,暮宿日南陵。欲寄一言書,托之箋彩繒。

張載《擬四愁詩》曰:佳人贈我筒中布,何以報之?流黃素。

蔡邕《女誡》曰:禮:女始行,服纁。纁,絳也,上正色也。紅紫不以為褻服,緗綠不以為上,繒貴厚而色尚深,為其堅紐也。

毌丘儉《報弟書》曰:令別致絳二百匹,可以供送葬之事。

○染

《周禮·天官下》曰: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

又《地官下》曰: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染草,茅蒐、橐蘆、豕首、紫茢之屬。)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權量,以知輕重多少。時,染夏之時。)

又《冬官·考工記》曰:鐘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鄭司農云:湛,漬也。丹秫,赤粟。玄謂:湛,讀如漸車帷裳之漸。熾,炊也。羽,所以飾旌旌及王后之車。)淳而漬之。(淳,沃也。以炊下易沃其熾,蒸之以漬羽。漬猶染也。)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則為緅。今禮俗文作"爵",言如爵頭色也。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

《禮記·月令》曰:季夏,命有司染彩,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貸。黑黃蒼赤,莫不質良,無敢詐偽。以給郊廟祭祀之服,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級之度。(質,正也。良,善也。所用染者,當得其真彩正善。)

《爾雅》曰:一染謂之縓,(取絹反。)再染謂之赪,三染謂之纁。青謂之蔥,黑謂之黝。

《漢書·王莽傳》曰:更始元年,拜置百官。莽聞之愈恐,欲外示自安,乃染其須發。

《吳錄》曰:九真移風縣有赤絮。膠人規土知蟻穴,墾發,以木枝插其中,則蟻緣而生漆。折漆以染絮,其色正赤。

《宋書》曰:陶季直五歲喪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贖季直,抱之號慟,聞者莫不酸感。

《呂氏春秋》曰:素染于青,染于黃,五入而五色。堯、舜、三王,染于賢圣而治,桀、紂、幽、厲,染于兇佞而亡。

《博物志》曰:蕪蘇子染法:蕪蘇子一升,可染一匹,直以水浸之耳。

《釋名》曰:緗,桑葉初生色也。

《廣志》曰:烏丸與匈奴同俗,丈夫婦人為木幘,朱染之,如桿盆以沓頭。

《神仙傳》曰:昌容者,商王女也。修道于常山,食逢蔂根,二百余年。能致紫草,賣于染家,得錢以與貧病者。

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

鼐鼎及鼒

文心第一篇 ‘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了’ 里,有一段這樣寫。

…“姚鼐的吧。這個‘鼐’字你不認識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是了!這個似曾相識的字,不識!

但是,我雖然不識你,可我有朋友認識你!

來把典君請出來,就知道‘鼐’來自何方!

在現代漢語詞典‘鼐’這個字的解釋很簡單,就是單純的| nài書大鼎 |。

但是!這么短短的解釋怎么能滿足的了對歷史知識八卦的好奇心呢!

好吧,典君要去知識的海洋里沖浪,看看你有幾家親戚?交過哪些朋友?

《詩經》 《周頌·絲衣》中的一段:

絲衣其紑(fóu),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zī) ,兕觥(sì gōng)其觩(qiú)。旨酒思柔。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在這里, 鼐鼎及鼒,即大鼎中鼎與小鼎的意思。 因為在古代商周時期,基于等級觀念,帝王臣子的頭飾,有明確規定:

周代天子用九鼎,諸侯配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士用一鼎,平民百姓無權用鼎。

因這些鼎往往形制、花紋相似而大小不同,它們的尺寸依次遞減,排列起來,就是所謂“列鼎”。被稱為 “列鼎制度” 。在這里我們也佩服古人的智慧頭腦,用鼐鼎及鼒形容的恰到好處。

除此之外,‘鼐’組成詞語的還有 “鼎鼐調和” ,看,鼐在哪都能遇到鼎,畢竟是因為鼎才有鼐,還真是上陣父子兵!羨煞我等!

翻看在元雜劇劇本中,鄭光祖《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第二折:

“…鼎鼐調和理庶民,安邦定國立功勛。為臣輔弼行忠孝,堪作凌煙閣上人。…”

出處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所以用來比喻處理國政。

其實,鼎鼐調和還可以反過來,叫調和鼎鼐!

出處《舊唐書·裴度傳》:

“…果聞勿藥之喜,更喜調鼎之功…”

深深的為古人思想折了手!

覺得有用您點贊留言都成,沒用請路過,勿噴勿噴勿噴,謝謝!

《詩經·周頌·絲衣》:“小大人”才是國之未來

《詩經·周頌·絲衣》:“小大人”才是國之未來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關于這首《詩經·周頌·絲衣》,因為涉及到較多已經失傳的古禮,所以,很難究竟這首周頌的主旨。以至于許多較為客觀的學者在這首詩旁留下“闕疑”的批注。關于這首詩,能夠形成的共識是它與先秦的“立尸”制度有關,此外,這首詩所寫內容是正式祭祀活動之后的延續,有學者認為是“繹祭”。孔穎達講:“天子、諸侯禮大,異日,為之別為立名,謂之為繹。卿、大夫禮小,同日,為之不別立名,直指其事,為之賓尸耳。”孔穎達這段話是為了解釋《小序》解釋這首詩為“繹”與“賓尸”的道理。也就是說,這是一首描寫天子或諸侯繹祭“賓尸”的詩歌。

當時的“立尸”制度,實際上是用逝者的血親子嗣代表逝者本人在祭祀儀式上接受眾人拜祭的制度。“立尸”是件很嚴肅的事兒,一是要找與逝者有血緣關系的人,二是還有經過占蓍等一系列的程序去遴選,三是逝者的兒子不能作為“立尸”人選。有學者解釋說這個傳統源自于母系氏族時代,當時有成年男子隨女子在女方部落起居生活的傳統,如此一來,祖父反倒與孫子在現實關系上是最為親密和親近的——兩者都在男子所屬的部落生活。正因為如此,孫子比兒子更有資格代表逝者。如此一來,便有一個問題——在不得已時所立之尸很可能是個未成年的孩子。

重新回到《詩經·周頌·絲衣》,開頭便寫“絲衣其紑”——重點強調祭祀活動中的“尸”所著素絲尸服潔白鮮明,相當于夸這小子穿上這身衣服顯得人模狗樣。實際上是在夸所選之尸很合適。“載弁俅俅”也是一樣的意思——他戴著貴族的鹿皮帽子恭順、沉穩,像模像樣。《禮記》中專門有“冠禮”一節,相當于一個人的成人儀式。這里的“載弁俅俅”所強調的便是尸者所表現出的與之年齡相符的沉穩。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所寫,應當是尸者在祭祀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今人講“尸位素餐”是在強調占著那個受人拜祭的重要位置享受各種待遇卻像個“尸”一樣什么也不做。祭祀活動中的“尸”,顯然不會有太多的戲份,對于他而言,坐在那里一動不動地接受人們的拜祭就是最好的表現。然而,這個坐功不是人人都有的。《西游記》中唐僧親自上場與妖怪斗法的只有一場,那便是比坐禪。沒有一定的定力,是做不好“尸”的。《詩經·周頌·絲衣》之所以不厭其煩、不勝其煩的描述祭祀的細節,實際上就是在變相夸贊為尸者的定力、定性。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所寫應該是祭祀活動的尾生部分了,也就是所謂的“賓尸”環節——主祭答謝“尸”和助祭,感謝大家為這場祭祀的圓滿所做出的貢獻。

在這里,特別提到了“不吳不敖,胡考之休”——“尸”在整個祭祀活動中不喧嘩、哭鬧,不任性、傲慢,預示著所祭之神對主祭、助祭以及整個祭祀活動的滿意,隨之而來,神所賜的萬壽無疆、福祿恩澤自然不求自至。而這一次,全是拜這個少年“尸”所賜。之所以如此讓主祭、助祭如釋重負,很顯然在這場祭祀活動中他們不得已選擇了年齡過小的一位“尸”,幸運的是,這個“小大人”表現很精彩。

“小大人”才是國之未來,“小大人”才預示著王國有未來!

詩經《閔予小子之什》譯文與賞析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包括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酌、桓、賚、般11篇。該組詩主要為西周早期周武王、周成王祭告祖先神靈、歌頌文治武功、賞賚大臣、告誡自己的各類雅樂。

閔予小子

【原文】

閔(1)予小子,遭家不造(2),嬛嬛(3)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4)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繼序(5)思不忘。

【注釋】

(1)閔:通“憫”,憐憫。

(2)不造:不幸,指遭兇喪。

(3)嬛(qiónɡ)嬛:同“煢煢”,孤獨憂傷的樣子。

(4)陟降:升降,指任免群臣。

(5)序:緒,事業。

【譯文】

可憐我這個年輕人,遭遇喪父真是悲痛,孤獨無援憂心忡忡。我的父親真是偉大,一生都非常孝順。念我先祖興大業,任賢黜佞國運隆。我雖年幼但已即位,夙興夜寐勤勉于政為了求得成功。我在先王靈前發誓,我將繼承并且永遠不會忘記先王的遺烈。

【解析】

相傳這是周成王喪父之后,向祖先神靈禱告,表白心跡,祈求保佑的詩,同時也有對臣民的宣導作用。詩歌敘述成王在宗廟中訴說自己遭遇父喪的悲傷心情,追思先祖先王的功德,并以繼承先王的遺烈自勉。

訪落

【原文】

訪(1)予落止,率(2)時昭考。于乎悠(3)哉,朕未有艾(4)。將予就之(5),繼猶判渙(6)。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紹庭(7)上下,陟降厥家。休(8)矣皇考,以保(9)明(10)其身。

【注釋】

(1)訪:詢問,商討。

(2)率:遵循。

(3)悠:遠。

(4)艾:閱歷。

(5)將:扶助。就:接近,趨向。

(6)判渙:分散。

(7)紹:繼。

(8)休:美。

(9)保:保佑。

(10)明:通“勉”,盡力。

【譯文】

我在即位之初與群臣商討對策,遵循父王的路線政策。先王的治國理念太精深,而我的閱歷卻遠遠不夠。即使有群臣來扶助我,我也怕有什么閃失。我登位年輕缺乏經驗,不能承受眾多患難。我將遵守先王的庭訓,公正地升降官吏,任免群臣。父王既英明又偉大,希望能保佑我平安執政。

【解析】

本詩為周王與群臣商議國事的樂歌。詩歌前八句描述周王即位之初決心遵循先王之道,但是感到自己閱歷膚淺,難以獨立支撐復雜的局面,于是懇請群臣扶助以成就大業;后四句周王表示要繼承先王美德,并希望先王神靈保佑自己。

敬之

【原文】

敬之(1)敬之,天維顯(2)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3)厥士,日監在茲(4)。維予小子,不聰(5)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6)于光明。佛時仔肩(7),示(8)我顯德行。

【注釋】

(1)敬:通“儆”,警戒。

(2)顯:昭著。

(3)陟降:任免賞罰。

(4)茲:此。

(5)聰:聽。

(6)緝熙:積累,指掌握知識漸廣漸深。

(7)佛(bì):大。時:此。仔肩:責任。

(8)示:指示。

【譯文】

必須事事警戒,須知天道昭著,保有天命是不容易的。不要說天道遙遠,須知世間任免賞罰群臣的所有行為均在上天的監視之中。我因為年幼剛剛登基,豈敢不聽從天道而有所警惕?通過日久月長勤奮的學習,日積月累得到深造。希望群臣輔佐天子,指示光明的道德品行。

【解析】

此詩是周王對群臣的告誡和嚴格的自律。詩歌前六句敘述周成王以天道昭著、監臨下士與群臣共勉,成王利用天命告誡群臣,由于他的天子身份,因而很自然地具有居高臨下的威勢。后六句則敘述年幼的成王面對年齡較長的群臣,決心虛心學習、努力進取,并希望群臣輔佐自己,成就大業。

小毖

【原文】

予其懲(1),而毖(2)后患。莫予荓蜂(3),自求辛螫(4)。肇允彼桃蟲(5),拚(6)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7)。

【注釋】

(1)懲:警惕。

(2)毖:謹慎。

(3)荓(pínɡ)蜂:小草和細蜂。

(4)螫(shì):毒蟲刺人。

(5)肇:開始。允:確實。桃蟲:一種體形極小的鳥,即鷦鷯。

(6)拚:上下翻飛的樣子。

(7)蓼(liǎo):草名,生于水邊,味辛辣苦澀。

【譯文】

我必須深刻地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免除后患:不再輕視小草和細蜂,被刺被螫之后才知是自尋煩惱;不再聽信小到可以忽略的鷦鷯,因為它可能轉眼便化為兇惡的大鳥;難以承受國家發生如此多的變故,我似乎又陷入苦澀的草叢中不能自拔。

【解析】

這是周成王在遭受管、蔡之亂后,于東征淮夷途中所作的提醒自己的詩。他感覺到在管、蔡之亂后缺乏得力的輔政大臣,他自己不得不在年輕并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掛帥親征,舟車勞頓,為此不免有些憂傷。

本詩的主旨在于懲前毖后。懲前是條件,毖后是目的,詩中毖后的目的雖然沒有展示,卻已隱藏在之前的描述之中。在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成王深刻的反省:不能被表象所蒙蔽,不然后果不堪設想。周成王已經慢慢變得成熟,并將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他決心為鞏固政權而行天子之令。

載芟

【原文】

載芟載柞(1),其耕澤澤。千耦(2)其耘,徂隰徂畛(3)。

侯(4)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5)。有嗿其馌(6),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驛驛其達(7)。

有厭(8)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麃(9)。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為酒為醴(10),烝畀(11)祖妣,不洽(12)百禮。有飶(13)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14)其馨,胡考(15)之寧。匪(16)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17)如茲。

【注釋】

(1)芟(shān):割除雜草。柞(zuò):砍除樹木。

(2)耦:二人并耕;千,概數,言其多。

(3)徂(cú):往。隰(xí):低濕地。畛(zhěn):高坡田。

(4)侯:語助詞。

(5)疆:同“強”,強壯者。以:幫工。

(6)嗿(tǎn):眾人飲食的聲音。馌(yè):送給田間耕作者的飯食。

(7)達:長出地面。

(8)厭:美好。

(9)麃(biāo):谷物的穗。

(10)醴(lǐ):甜酒。

(11)烝:進。畀(bì),給予。

(12)洽:合。

(13)有飶(bì):飶飶,飶通“苾”,香氣撲鼻。

(14)椒:以椒浸制的酒。

(15)胡考:長壽,指老人。

(16)匪(fēi):非。且:此。

(17)振古:自古。

【譯文】

又除草來又砍樹,田頭翻地松土壤。農夫合作在耕地,洼地坡田都會去。

主人帶著長子來,子弟晚輩也都在,有壯漢也有幫工,地頭吃飯聲音響。

婦女溫柔又嬌柔,小伙子們壯如牛。犁頭尖刃真鋒利,南面那田已耕種。

播撒百谷的種子,顆粒飽滿有生機。小芽紛紛長出土,苗兒露頭真美麗。

禾苗越長越茂盛,谷穗下垂長又長。收獲谷物真是多,露天堆滿打谷場,

成千上萬難數盡。釀造清酒與甜酒,進獻先祖先妣嘗,完成百禮供祭飧。

祭獻食品香噴噴,是我國家有榮光。獻祭椒酒香噴噴,祝福老人都長壽。

不是現在是這樣,不是今年是這樣,年年都有這景象。

【解析】

本詩是周王在秋收之后用所收獲的新谷祭祀宗廟時所唱的樂歌。詩歌十分具體地描述了耕耘、收獲,以及祭祀求福的事件,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全詩共三十一句,不分章,是《周頌》中最長的一篇。此詩敘述有層次、有重點,層層鋪敘,上下銜接。從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西周奴隸制度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態。對我們的歷史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良耜

【原文】

畟畟良耜(1),俶載(2)南畝。播厥百谷,實函(3)斯活。或來瞻女(4),載筐及筥,其饟(5)伊黍。其笠伊糾,其镈(6)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獲之挃挃(7),積之栗栗。其崇如墉(8),其比如櫛(9)。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殺時犉(10)牡,有捄(11)其角。以似(12)以續,續古之人。

【注釋】

(1)畟(cè)畟:形容鋒利的樣子。良耜(sì):好犁頭。

(2)俶(chù):開始。載:通“菑(zī)”,耕種。

(3)實:百谷的種子。函:含,指種子播下之后孕育發芽。

(4)女:讀同“汝”,指耕地者。

(5)饟(xiǎnɡ):此指所送的食物。

(6)镈(bó):鋤頭。

(7)挃(zhì)挃:形容收割莊稼發出的聲響。

(8)墉(yōnɡ):高高的城墻。

(9)比:密,指糧倉緊密排列。櫛(zhì):梳子。

(10)犉(rǔn):黃毛黑唇的牛。

(11)捄(qíu):形容牛角彎曲的樣子。

(12)似(sì):通“嗣”,繼續。

【譯文】

犁頭入土真鋒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種子播進土,粒粒孕育新生機。有人給你送來飯,挑著方筐和圓簍,里面裝的是黍米。頭戴自制草斗笠,手持鋤頭來翻地,有草的地得清理。野草腐爛作肥料,莊稼生長真茂密。

揮鐮收割聲齊響,打下谷子高堆起。堆得高高似城墻,排列緊密似梳齒,糧倉一個挨一個。各個糧倉都裝滿,婦女兒童心歡喜。殺頭黑唇大黃牛,彎彎犄角真美麗。不斷祭祀我老祖繼承古人的禮儀。

【解析】

此詩是周王于秋收之后祭祀祖先神靈的樂歌。前一篇《載芟》,是《詩經》中的農事詩的代表作。而“《良耜》,秋報社稷也。”一前一后相映成趣。全詩共二十三句,前十二句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畫面。次七句極力鋪陳秋天大豐收的盛況,展示的是另一種歡快的畫面。最后四句描寫周王祭祀神靈,感謝上天,點明了主題。

絲衣

【原文】

絲衣其紑(1),載弁俅俅(2)。自堂徂基(3),自羊徂牛,鼐鼎及鼒(4),兕觥(5)其觩。旨酒思柔。不吳不敖(6),胡考之休(7)。

【注釋】

(1)絲衣:祭祀禮服。紑(fóu):鮮明潔白。

(2)載:通“戴”。弁:皮制的禮帽。俅(qíu)俅:形容裝飾華麗的樣子。

(3)堂:廟堂。徂:至,到。基:通“畿”,指門檻。

(4)鼐(nài):祭祀用的大鼎。鼒(zī):小鼎。

(5)兕觥(sì ɡōnɡ):犀牛角做成的酒器。

(6)吳:大聲喧嘩。敖:通“傲”,輕浮傲慢。

(7)胡考:長壽之意。休:福。

【譯文】

祭祀禮服潔白且鮮明,戴的帽子裝飾得很華麗。周王從廟堂里到門檻,從牛到羊,一一查看祭品的準備情況。大鼎中鼎與小鼎,兕角酒杯統統備齊,宴會上賓主喝著柔和的美酒,行為舉止莊重且有威儀,故能獲得長壽之福。

【解析】

《毛詩序》謂本篇主旨是“繹”。“繹”即“繹祭”,周代的祭祀有時進行兩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繹祭。前兩句是在講祭祀的穿戴。穿的是絲衣,戴的是禮帽。三、四句講的是祭祀的準備。五、六句言祭祀的器具。最后三句是在講祭后宴飲。這里突出的是宴飲時的氣氛莊重而有威儀,合乎禮儀。詩歌贊美周王祭祀之心虔誠,助祭的賓客彬彬有禮,并祈禱賓主都能夠健康長壽。

【原文】

于鑠(1)王師,遵養時晦(2)。時純熙(3)矣,是用大介(4)。我龍(5)受之,蹻蹻王之造(6)。載用有嗣(7),實維爾公允(8)師。

【注釋】

(1)鑠(shuò):美,光明輝煌。

(2)遵:遵循。養:攻取。晦:暗。

(3)純:大。熙:光明。

(4)介:助。

(5)龍:借為“寵”。光榮,榮幸。

(6)蹻(jué)蹻:勇武的樣子。

(7)有嗣:有司,官的通稱。

(8)實:語助詞。維:通“唯”,只有。

【譯文】

武王的軍隊在不利的形勢下韜光養晦以待時機成熟。一旦形勢有利,武王便率師出擊。我光榮地承受武王開創的功業,朝中武將驍勇聰明。因此后嗣之王,確實應該把武王當作效法的榜樣。

【解析】

本詩是周成王所作《大武》樂歌之一。詩歌歌頌周武王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能夠順應時勢,不急不躁,瞅準時機,最終成就功業。同時詩歌寫周成王自己是很榮幸能夠繼承這么好的基礎,還有朝中得力大臣輔佐。同時他希望后世子孫能夠以武王為榜樣。

【原文】

綏(1)萬邦,屢豐年。天命匪解(2),桓桓(3)武王。保有厥士(4),于以(5)四方,克(6)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間(7)之。

【注釋】

(1)綏:安定。

(2)匪解(fēi xiè):非懈,不懈怠。

(3)桓桓:威武的樣子。

(4)保:擁有。士:指武士。

(5)于:于是。以:有。

(6)克:能。

(7)間(jiàn):監察。

【譯文】

萬國和諧,連年豐收,全靠上天降福祿。威武的武王,擁有英勇的武士,擁有了天下四方,使周王朝安定興旺。武王的功德昭著于上天,請上天監察我周室家邦。

【解析】

這首詩是周成王所作的《大武》樂章之一,詩歌歌頌武王戰勝商朝之后,各個諸侯國安定,屢獲豐年,美德顯著,齊于上天。詩的前三句,是以“綏萬邦,屢豐年”來證明天命完全支持周朝。在古代社會,獲得農業豐收,離不開風調雨順的自然條件,“屢豐年”即順了天意。中間四句歌頌英勇的武王和全體將士,并告訴全體諸侯,武王的將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衛周室。最后兩句是禱告上蒼、讓上天來監臨下士。

【原文】

文王既(1)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2)思,我徂(3)維求定。時(4)周之命,于繹思。

【注釋】

(1)賚(lài):賜予。既:盡。

(2)繹:思考,思索。

(3)徂(cù):往。指前往征討殷商。

(4)時:通“侍”,承受。

【譯文】

文王勤勉一生,我一定將要繼承他的功業。諸侯們要牢記,我前往征討殷商只為了天下太平。你們接受周朝的命令,要不斷思索繼承先王的德澤。

【解析】

此詩之所以取名為“賚”,或許是就詩中賞賜功臣的內容而言的。武王克商凱旋,他所追求的天下太平,已經達到。他還告誡所有諸侯都必須牢記文王的品德,不可荒淫懈怠。《大武》中,這是唯一通篇押韻的詩。該詩語氣誠懇,表現出了武王的深思遠慮,所以在短短的六句中反復地告誡諸侯們要“繹思”。

【原文】

于皇時(1)周!陟(2)其高山,嶞山喬岳(3),允猶翕河(4)。敷天之下,裒時之對(5)。時(6)周之。

【注釋】

(1)時:是,此。

(2)陟(zhì):登。

(3)嶞(墮):狹長的山。喬岳:高大的山。

(4)河:黃河。

(5)裒(póu):聚集。時:此。對:封國,疆土。

(6)時:通“侍”,承受。

【譯文】

偉大的周朝啊,登上那高聳的山頂,眼前是峰巒疊嶂,眾水順著山谷流淌合流于黃河。普天之下,所有周的封國疆域,都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解析】

這首詩和《武》一樣,是四言七句,前四句主要寫武王祭遍山川之神;后三句主要寫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報答周天子的恩德。《毛詩序》說:“《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般,樂也。”“般”就是樂的意思。本詩抒發了普天之下歸服周王朝的喜樂。本詩語言雖然簡練,但“高”、“喬”、“敷”、“裒”等詞的使用體現了山峰河流的壯美。側面突出了周王朝的空間之大和雄渾的氣魄,體現天下一統的雄偉之勢。

關于如何賞析詩經的《絲衣》和詩經 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5039.html

分享給朋友:

“如何賞析詩經的《絲衣》,詩經 絲” 的相關文章

海瀆是哪些(海瀆的意思)

海瀆是哪些(海瀆的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海瀆是哪些,以及海瀆的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朝對這些禮儀有哪些修改? 北朝對這些禮儀略有修改,北齊在出征禮上增加了祭祀的神靈,包括后土、神州、岳鎮、海瀆、源川之類的行軍將要經過的方位和山川神。并且專門舉行單獨的祭祀軍旗的禮儀,要卜得吉日,以太...

諸侯一般有多少座廟,諸侯有廟號嗎?

諸侯一般有多少座廟,諸侯有廟號嗎?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諸侯一般有多少座廟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諸侯有廟號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社稷宗廟是那種制度? 宗廟制度,簡稱廟制。是指儒家為已故祖先建立靈魂依歸之所設立的次序和祭祀制度。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

孔子家語哪里有譯文下載 孔子家語pdf

孔子家語哪里有譯文下載 孔子家語pdf

大家好,關于孔子家語哪里有譯文下載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孔子家語pdf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孔子家語》廟制原文及譯文 廟制 衛將軍文子將立三軍之廟於其家,使子羔訪於孔子.子曰:「公廟設於私家...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出自哪里 允矣古詞意思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出自哪里 允矣古詞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出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允矣古詞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詩經·小雅·車攻》:宣王駕車去夏獵,諸侯齊聚逞英姿 這首詩寫的是周宣王會同諸侯舉行田獵的場面。 第一節,“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我的狩獵車...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