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用文言文怎么說,于是的文言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于是用文言文怎么說,以及于是的文言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言文于是怎么說
1. 古文中的于是怎么翻譯
“于是”在古漢語中的用法主要有二:
①在這時,在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議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說,接著,“刑罰”這件事情(同位結構)就發生了。
②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于是”(連詞)。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于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 意思是說,于是乎派遣御史詳盡了解案卷并問訊各位讀書人。
在古文中,“于”的含義有:
①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荀子.天論》:“繁啟蕃長于春夏,畜積收臧于秋冬。”(啟:萌芽;蕃:茂盛;畜:蓄;臧:藏。)《列子.湯問》:“達于漢陰。”《史記.孫臏傳》:“請救于齊。”《韓非子.顯學》:“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論語.公冶長》:“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上述各例句中的“于”可分別翻譯為在、到、向、從、對于。
②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③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④動詞詞頭。《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注意:“於”作嘆詞時讀wū,不簡化為“于”。
在古文中,“是”的含義有:
①正確,與“非”相對。陶潛《歸去來兮辭》:“覺今是而昨非。”
②指示代詞。這,這個,這樣。《荀子.王霸》:“若是則百吏莫畏法而遵繩矣。”又:這樣看來,由此看來。《韓非子.孤憤》:“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組詞“是以”、“是故”意義和用法同“因此”。《韓非子.五蠹》:“是故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③系詞。王充《論衡.死偽》:“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2. 【文言文的翻譯】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譯文: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后把它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于是返回去取腳的尺寸.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打烊了,最終沒買到鞋,悻悻而歸.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直接用腳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 【古文:不責僮婢翻譯】
唐臨性寬仁,多恕.嘗欲吊喪,令家僮歸取白衫,僮乃誤持馀衣,懼未敢進.臨察之,謂曰:“今日氣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藥,不精,潛覺其故,乃謂曰:“今日陰晦,不宜服藥,可棄之.”終不揚其過也.陽城嘗絕糧,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臥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負以歸.及奴覺,謝罪.城曰:“寒而飲,何害也!”選自 馮夢龍《古今譚概》【譯文】唐臨性情寬厚仁慈,很寬容.曾經準備去吊喪,讓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仆誤拿了別的衣服,害怕得不敢進來.唐臨覺察到了這件事,對他說:“今天腸胃不適,不適合悲傷哭泣,先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暫且停止.”又曾經讓人煮藥,煮壞了.唐臨暗地覺察到了其中的原因,于是對他說:"今天天氣陰暗,不適合吃藥,可以把藥扔掉."唐臨最終沒有張揚童仆的過錯.陽城曾經斷糧,派遣奴仆去買米.奴仆用米換酒,醉臥在路上.陽城去接他,他還沒醒,就把他背回家.等到奴仆睡醒了,向陽城謝罪.陽城說:“天寒冷喝酒,有什么害處呢?”【注釋】1.寬:寬厚.2.仁:仁慈.3.恕:寬容,寬恕.4.向:原先,從前,曾經5.潛:暗地里.6.揚:宣揚,揭發.7.絕:斷絕.8.遣:派遣.9.以:憑借.10.易:換取.11.負:背.12.覺:睡醒.13.嘗:曾經.14.過:過錯.15.馀衣:別的衣服.。
4. 【文言文危如累卵的譯文越快越好,】
晉靈公命人為他花費千金,建造一座供游賞的九層高臺,并對左右下令說:“誰敢諫阻,定 斬不饒!”荀息上書求見,靈公讓衛士們張弓搭箭,然后召見了荀息.荀息故意說:“大王,我不敢來 勸說您,我是來為您消愁解悶的,我能把十二枚棋子壘起來,上面再加置九顆雞蛋.”靈 公一聽高興地說:“那你就為我演試一下吧!”荀息一本正經,專心致志地表演起來.先把十二枚棋子壘在下邊,再把九顆雞蛋壘在上面.靈公左右的人都很擔心,屏住了呼吸,靈公自己也緊張得喘不過氣來,連聲說:“好險哪!好險哪!這時荀息說:“這不算什么,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靈公便說:“那就快讓我見識見識.”荀息這才嚴肅地說:“大王要筑九層高臺,沒有三年不成.三年之中,百姓來服役,男人 不耕田,女人不織布,弄得錢財耗盡,國庫空虛.鄰國將乘機侵略,我們就會山河破碎,國 破家亡.到那時候,您站在九層高臺之上,又能觀望到什么呢?”靈公聽了說:“筑臺的后果如此不堪設想,這是我的過錯!”于是下令停止筑臺.。
5. 文言文《樂羊之妻》的翻譯
翻譯:河南樂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誰家的女兒.樂羊子有一回在路上走,拾得(別人)丟失的金子一塊,回家后拿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喂,來吃’的食物(即不敬的施舍).何況撿別人丟失的東西貪求私利來玷污自己的行為呢!”樂羊子十分慚愧,于是把金子扔到野外,便到遠方尋師求學.一年后回來,妻子跪拜著問他回來的緣故,樂羊子說:“出門久了心里思念,并沒有其他特別的事啊.”妻子就拿起刀子快步走到織布機前說道:“這上面織物來自蠶繭,織成在織布機上.一絲一絲地積累起來,才達到一寸,一寸寸不停積累,才織成一丈丈的匹頭.現在如果割斷這織品,就丟失了成功的(機會),白白浪費了時光.您積累學問,應當‘每天學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用來成就您美好的德行;如果中途就回家,與剪斷這個織品有什么不同呢?”樂羊子被她的話感動了,又回去修完(自己的)學業.。
6. 【英語翻譯文言文中“因”字的所有用法跟解釋,還有例句】
“因”的意義和用法歸納 《說文解字》:“因,就也,從口大.”會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眾圍而就之”之意.因的本義為“依靠”“憑借”,引申有“因襲”“沿襲”“原因”等義,均為實詞,現代漢語仍沿用.“因”的虛詞用法是從實詞義引申而來的,先秦早期便已產生.可作介詞和連詞.介詞“因”的用法從古至今一直沿用下來,變化不大;連詞“因”隨著漢語詞匯逐漸復音化的趨勢,漸漸被“因為”“因而”“因此”等復音詞所取代,但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仍偶或使用.一、介詞 1.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處所、方向.可譯為“從”“由”等.例: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邱上以視,則見其始出又見其入(《尸子·廣澤》) 2.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借助的時機、條件.可譯為“乘”“趁著”“趁”“順著”等,或仍作“因”.例: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時所憑借、依靠、依賴的事物或條件.可譯為“憑借”“依賴”“依靠”“憑(著)”等,或仍作“因”.例: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屈原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實施的根據、前提.可譯為“根據”“依據”“按照”等,或仍作“因”.例: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 因任授官(成語) 5.以人或事物為媒介或手段而達到某種目的或實施某一動作行為.可譯為“通過”“由”等,或仍作“因”.例: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 6.引進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理由.可譯為“因為”“由于”,或仍作“因”.例: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諫太宗十思疏》) 二、連詞 1.連接分句,表示順承關系,前后兩事在時間或事理上前后相繼,可譯為“于是”“就”“因而”等.例: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屈原列傳》) 2.連接分句,用于因果關系復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或仍作“因”.例:十娘因見鴇兒貪財無義,久有從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因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計之曰.②因取刃殺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讒之曰.⑵依照,根據.例:①罔不因勢象形.(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②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里有隨著的意思.)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④因其固然.⑶依靠,憑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夢吳越.④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⑤伺者因此覺知.⑥因河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⑷趁著,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擊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師.⑸通過,經由.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⑹因為.例: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②后因伐木,始見此山.③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⑺緣由,機緣.例:于今無會因.⑻沿襲.例:因遺策.⑼繼續.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請問文言文中的“于是”應該怎么翻譯?
(1)可不變,保留“于是”。如:于是惠子恐。(《惠子相梁》)
(2)在這時。如:于是鴟得腐鼠。(《惠子相梁》)
(3)在這事上。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
一般情況下,“于”是介詞,“是”是代詞,可結合具體語境解釋。
于是用古語怎么說
“于是”就是古漢語,“于是”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虛詞的連用。“于”介詞,“在”“從”的意思;“是”代詞,作“此”“這”解。又作“於是”,意思是緊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
我正窮于是,君寧念及茲。——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
辭猶未已,色若愧恥,于是墮者止,偃者起。——陸龜蒙《戰秋辭》
古文中哪個詞語的意思是“于是”的
意思是“于是”的文言詞語有:遂、乃、則、因....
魏軍遂退,放逐北至渦陽。——《梁書·
韋放傳》
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時。清.陳觀《吳公堤記
》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狀如箕筐,人因號之為“匡山”。——明·宋濂《看松庵記》
“于是”的文言文翻譯是什么?
文言中的“于是”,從結構上看,是介詞
它可以表示時間,可譯作“在這時”.
它可以表示處所,可譯作“在這里”.
它還可以表示條件、原因等.
有時,也可以用現代漢語的連詞“于是”來譯,但實際上乃是介賓詞組的虛化,內里仍有表時間、處所、條件、原因之意.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