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身於草墅怎么讀,寄身于草野出自哪一首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寄身於草墅怎么讀,以及寄身于草野出自哪一首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梁甫行(曹植)教案
梁甫行教案第1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熟讀成誦,積累詩句。
2、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熟讀成誦,積累詩句。
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文內容,體會作者關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提問法、討論法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學生談曹植在這首詩中的感情。
進而導入本詩教學。
二、作者簡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三、詩文內容理解
1、關鍵詞語理解
[1]異氣:氣候不同。
[2]劇:艱苦。
[3]草墅:用草搭蓋而成的簡陋房屋。
[4]行止:行動的蹤跡。
[5]林阻:山林險阻之地。
[6]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的門。
[7]翔:繞行。
【譯文】
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海邊的貧民多么艱苦啊,破舊的草屋是他們的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一獸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一由穿梭毫無顧忌。
四、鑒賞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說天下的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的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這兩句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的惡劣。’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邊的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草叢林木中,多么荒涼,多么凄慘。這本是野獸出入的地方,可他們卻長期的與野獸同一居。所以’妻子象禽一獸,行止依林阻。’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的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野人一樣的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的愚鈍頹廢形象。他們依靠自然環境的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的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的生存憂懼。’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梁甫行教案第2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熟讀成誦,積累詩句。
2.結合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理解詩文內容,賞析詩歌意境。
3.品味詩歌語言,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文內容,賞析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語言,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增強同學們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針對評價目標一
(1)了解四首詩的作者生平以及寫作背景。
(2)根據朗讀要求閱讀詩歌,讀準字音,讀正節奏,讀出韻味,感受格律之美。
2.針對評價目標二
(1)圈點勾畫每首詩中的疑難字詞,組內交流,能準確把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用法以及意義。
(2)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工具書讀懂每首詩字面的含義,大致了解詩歌的內容。
(3)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3.針對評價目標三
(1)在評價目標二解決的基礎上,深入研讀詩歌,賞析詩中生動傳神的詞語及富含情感的詩句,深入挖掘詩歌的深刻內涵。
(2)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優美的語言是詩歌美的外衣”,反復品讀詩歌中能夠體現詩人情感的語句,嘗試誦讀其中的韻味,深刻體驗詩人的情懷。
教學活動設計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導入語:古詩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從上古的民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包羅萬象,美不勝收。優美的詩詞意境深遠,幽香怡人,正如一杯香茗,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正如歌中唱到的一樣,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讀你的感覺像三月.醉人的詩篇,美麗的經典,讓我們一起走近古詩,領略詩詞別樣的美。
板塊一:讀通詩韻賞奇景
1.預習檢測,簡介作家作品。
結合課前預習回顧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2.在反復誦讀中讀準、讀通、讀美。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劃分詩歌節奏。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
(3)學生自由讀詩,注意重點字音。
教師隨機指導,糾正錯讀。
點撥畫線字音:
綠葉發華滋( ) 將以遺所思( )
老驥伏櫪( ) 松枝一何勁( )
(4)指名朗讀,學生賽讀。
教師對讀詩的環節引導學生適時點評。(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準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板塊二:讀懂顯意尋正道
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讀懂每首詩字面的含義,大致了解詩歌的內容。
2. 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重點字詞:
①遺(給予,饋贈)
②盈(充滿)
③櫪(馬槽)
④盈縮(指人壽命的長短)
⑤怡(愉快)
⑥勁[剛勁,堅強有力]
⑦罹凝寒(遭受嚴寒。罹,遭受。凝寒,嚴寒。)
⑧劇(艱難)
⑨翔(這里指自在地行走)
⑩宇(房屋)
重點句子翻譯:
(1)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交流點撥】 這花有什么珍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交流點撥】老馬雖然臥在馬槽子下,但它仍有日行千里的志向;英雄雖然年邁,但仍胸懷壯志。(3)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交流點撥】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4)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交流點撥】我的處境是多么地凄涼啊,無人問津,門庭蕭條,甚至野狐野兔都在我家肆意地玩樂!
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全班討論。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板塊三:品讀析文明主旨
進一步品讀詩歌,師生共同賞析研討。1.詩歌中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榮”,目的是“遺所思”。2.最后兩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是否與前面相矛盾?在結構上有何作用?【提示】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的。可是寫到最后,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貴”,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后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3. 《龜雖壽》前四小句運用了什么修辭?說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前四小句以神龜和騰蛇為喻,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也就是講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都到處求取仙丹企圖長生不老,但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在那個時代是可貴的。4.“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體現作者何種哲學思想?【提示】認得壽命最后總有終結的一天,但壽命的長短卻又不同,這長短之期,不僅僅是天命決定的。5.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關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提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6. 《贈從弟》中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勸勉之情的呢?【提示】本詩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勸勉之詩。同時也是言志詩。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這里,劉楨以松柏為喻, 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借青松的剛勁,表明自己 的志向之堅貞。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詩人雖要勸勉,但不明說,而是以松柏為 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歷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 托于其中。7.“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是什么意思?在詩歌中有什么作用?【提示】柴門簡陋凄清,在海風中搖蕩,狐貍、兔子在屋檐下飛來竄去。這些環境描寫襯托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8.本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提示】本詩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本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適時安排自學環節,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交流小組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收獲。 深入詩文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
板塊四:誦讀提升強深化
當堂背誦四首詩歌,比一比誰背得更快、更準、情感更到位。
課堂小結:作業分層巧布置
必做:分項積累思親、愛國、明志、親民的詩句。
選做:賞讀曹操的多首詩歌,試對這位封建時期的偉大人物進行公允的評價。
梁甫行教案第3篇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分鐘)
師:同學們好!你們知道“才高八斗”這個成語的故事嗎?(生談)“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屏顯:才高八斗、曹植)你了解他嗎?(屏顯:后人對曹植評價)
二、( 分鐘)
1、簡介作者
2、解題
3、出示目標:(1分鐘)
師:我們先來明確一下今天這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大家請看大屏幕!
目標導航:
1、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詩歌;
2、用心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準確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師: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達到目標?我相信,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一定能達到目標!
三、初讀-----領略詩風,把握基調( 分鐘)
1、師:有了目標,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去往梁甫探尋吧,但在探求的旅途中我們也不能閑著,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歌吧!在朗讀之前誰能告訴大家朗讀詩歌有哪些要求啊?
讀準字音、節奏、停頓、輕重緩急、讀出感情等。
2、下面我們進入我們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讀一讀 領略詩之韻。
3、 學生自讀詩歌。
師: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一遍詩歌。
4、點名朗讀,同學糾正,師適時板書讀錯的字。
5、聽錄音:
師:俗話說“三分詩七分讀”。讀詩也是講究技巧的,下面請同學們聽錄音,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聽準字音、劃出節奏。
師:現在我們來對照一下,看看我們畫出的節奏是否正確,如果有差錯,請迅速更正。
(幻燈片) 出示《梁甫行》 詩歌(節奏停頓)
6、齊讀詩歌一遍
師: 普希金說“讀書是最好的學習”。現在,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爭取能夠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四、 再讀——通曉詩意,讀出韻味(5分鐘)
師:在同學們誦讀聲中,不知不覺我們到了梁甫,曹植所吟誦的古詩啊,我們可能聽不大懂,怎么辦呢?下面就讓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再讀—通曉詩意,讀出韻味。
1、(出示投影)請自由朗讀詩歌,對照課文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如有疑難,可與小組內討論,也可舉手問老師。
3分鐘后,比誰能正確講解詩句意思。
2、生自學;師巡視,將學生有疑難的共性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3、指名學生譯講詩歌。
師備案
4、全部講完,學生齊讀詩歌一遍。
師:好!同學們對本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不錯了!下面讓我們再次朗讀詩歌,注意:邊讀邊在頭腦中展現詩句所表現的意境。
五、 品讀—— 體悟情感,含英咀華(6分鐘)
1、 師:從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老師聽出了你們的自信已經充分的建立起來了,下面我們進行第三個環節,老師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
(幻燈)品讀—— 體悟情感,含英咀華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思考:這首詩好在哪里?
1、(屏顯)1 古人講究煉字,常常“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這首詩哪些字用得好?為什么?
2 賈島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首詩中哪些句子寫得好,試賞析。
選出你最有感觸的句子(字),寫一寫。
我讀----句(詞),眼前浮現出了———————————————————————————————————的畫面。
我讀----句 (詞), 體會到了詩人 ——————————————————————————————————的情感。
我讀----句(詞), 仿佛看到詩人 ——————————————————————————————————的形象。
3分鐘后,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回答,比誰回答準確。
2、學生自學,師巡視。2分鐘后檢測、交流。
(分析過程:a.讓多名學生回答,并從詩中找出詞句作證;b.其他同學加以補充;c.師引導辨析)
答案:
學生進行賞析,師適時點評、鼓勵。
3、再讀詩歌,要求讀出作者對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的感情。
(這一過程,板書)
六、想一想 感受詩之情 (8分鐘)
師: 通過同學們剛才對詩歌的理解品讀,我們一定會感覺到: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將鏡頭對準邊海人民苦難的生活,將悲慘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讓我們來想一想(屏顯)根據詩歌推測曹植生活的社會是怎樣的?詩人寫此詩的目的是什么?曹植作為一個王孫公子,為何會發出如此感慨?
所以,東方樹《昭昧詹言》:“意厚詞瞻,氣格雄渾。”
七、結束新課(1分鐘)
師:同學們,我們的“梁甫行”就要結束了,請不要忘記曹植悲天憫人的情懷;不要忘記社會動亂帶給人民的苦難;不要忘記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日子;更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歡聚一堂,共同學習。謝謝大家
梁甫行教案第4篇
《梁甫行》教學設計
一、概述 《梁甫行》選自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所用課時為1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通過作者背景介紹和詩歌誦讀,知人論詩,理解詩歌的意思和深層情感,并學會賞析詩歌語言,這節課的學習,可以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背景,了解詩人曹植,進一步鞏固詩歌誦讀和理解的方法,對于進一步的語文學習和課外詩歌的理解和鑒賞,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學習目標分析知識與技能:反復誦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過程與方法:感受詩中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情感。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經過多年語文學習,在結合注釋和資料理解詩意和知人論詩方面,已有基本經驗,也已經學會了基本的詩歌賞析的方法,情感方面也懂得一些思想要旨。通過一年半的觀察、交流、了解,發現本班學生風格教沉穩,話雖不多但十分有內涵,對很多文章和詩都有自己的見地,是一群非常好的學習者。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本課的教學以新課標為依據,主要采用誦讀法,通過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方面的誦讀指導和背景介紹,讓學生懂詩會讀,并帶領學生賞析語言和情感。本課關鍵是誦讀、背景知識和賞析貫穿全文,使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本課的主要參考資料是《教師教學用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所使用網絡工具有知網、百度等網站,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
六、教學過程梁甫行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反復誦讀,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2.感受詩中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情感。
3.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賞析語言。重點: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難點: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關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提問法等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1、學生背誦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指明學生談曹植在這首詩中的感情。進而導入本詩教學。
二、識作者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與父曹操、兄曹丕合稱為“三曹”。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等。
三、知背景曹植因為從小才學出眾,深得父親曹操的喜愛,想把他當作繼承人來培養,這就觸及了哥哥曹丕的利益。曹植最終因為才子氣太重難堪大任被放棄,還是曹丕作了皇帝,但他對曹植始終是防備的,不斷排擠他。 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被貶到貧困的海邊,在自己生存的艱難不幸的環境中,看到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漸體會到他們的痛苦,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慷慨激憤之作。 四、解詩題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梁甫行:借樂府舊題,古體詩。
五、讀詩韻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六、解詩意[1]異氣:氣候不同。[2]劇:艱苦。[3]草墅:用草搭蓋而成的簡陋房屋。[4]行止:行動的蹤跡。[5]林阻:山林險阻之地。[6]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的門。[7]翔:繞行。思考:詩的主人公是誰?他們生活的艱苦體現在哪些方面? 詩中在寫邊海民的同時還寫了什么?
七、品詩情詩人對生活這樣悲慘的邊海民懷有怎樣的情感?邊海民為什么不回家?補充背景:曹叡(曹丕之子)時代徭役繁興,賦斂苛細,百姓為了逃避征調,常常不敢家居而竄入山林,詩中寫的正是這種悲慘情景 。為什么其他統治者壓迫人民,而曹植卻同情他們呢?補充背景:因曹丕父子的迫害,曹植不斷地搬家,生活每況愈下,又被貶到海邊,自己身處逆境,也容易感受到人民的悲苦。更因為作者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八、學寫法 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九、賞語言賞析角度: 煉字 畫面 修辭方法 描寫手法除了對邊海人民的同情,這首詩還表現出什么思想感情?自己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悲苦,對身處的亂世的隱隱不安。這首詩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受到大家的喜愛,是因為作者把他的血脈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
十、寫寄語邊海民,我想對你們說……統治者,我想對你們說……曹植,我想對你說…… 任選一個角度,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要求想象合理、語言懇切。曹植,我想對你說:
才高八斗郁難平,流離失所遭不幸。
風雨林阻同身受,悲天憫人顯真情。當堂展示。
結束語:最后,讓我們讀出節奏、重音、語氣、語調,讀出作者復雜的感情,讀出我們心中的悲憫,齊讀這首詩。
墅字怎么意思?
墅字怎么意思?
墅
拼 音
shù
別墅。
百科釋義:
墅,shù,指的是田廬;村舍,田間土舍,
例如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曹植《泰山梁甫行》。
梁甫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梁甫行
魏晉: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譯文: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一作:草墅)
海邊的貧民多么艱苦啊,平時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妻子和兒女像禽獸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圍自在地行走毫無顧忌。
注釋:
八方各異(yì)氣,千里殊風雨。
異氣:氣候不同。殊:不同。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一作:草墅)
劇:艱苦。寄身:生活。草野:野外、原野。
妻子象禽(qín)獸,行止依林阻。
妻子:妻子和兒女。象:像。行止:行動的蹤跡。林阻:山林險阻之地。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xiáng)我宇。
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的門。蕭條:冷清。翔:悠閑自在地行走。宇:房屋。
賞析:
此詩描述了邊海百姓的艱難生活,比較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慘痛景象,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詩采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手法,使邊海貧民悲慘的生活圖景躍然紙上,言簡意賅,寓意深刻。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劇哉邊海民”的襯托。各地的情況雖然不同,但最艱難困頓的要數“邊海民”了。
“寄身”三句,實寫“邊海民”的悲慘生活。他們沒身于“草野”,過著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剝,巢息穴居,所以說“象禽獸”;他們不敢出來,怕被人發現、抓走,每天就鉆在山林里邊所以說“行止依林阻”。一個“依”字把逃民們的實際活動和恐懼心理都表現出來了。他們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險阻的坳壑以藏躲,他們怕暴露行跡,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聲。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是全詩的精華所在。逃民們每日出沒在山林之中與狐兔爭食爭住,而自己原來的家園卻因為無人居住,反而變成狐兔們的自由跳踉縱情嬉戲的王國,非常可悲的現實。這兩句擴大了全詩的內涵,它不僅使人想見逃民們的傷心落淚,而且使人看到生產凋敞,村落蕭索的更廣闊的社會圖畫;也擴大了全詩的境界,前三句是詩人眼中的情景,這兩句是詩中人心里的'想像。有此一筆,使短短的八句詩多了一層波折,添了一組形象,是以少馭多的佳構。可惜這一點歷來被人忽略,以為這兩句也是狀“邊海民”慘苦生活的,與前三句配合,寫住處的荒涼;試想,已與禽獸混跡的“邊海民”對“狐兔翔我宇”又何居嘆哉。結果使詩的內容和形象頓然減色,因而對這首詩并不是寫“邊海民”,而是寫逃到“邊海”之“民”的,也就未能理解。
曹植曾在《諫伐遼東表》中勸曹叡“省徭役薄賦斂,勤農桑”,至此又以他的詩歌直接為民生疾苦而呼吁。建安詩人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題材極少,因而這首詩就更為寶貴。
梁甫行全詩圍繞著一個什么字?
梁甫行
曹植 〔魏晉〕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 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譯文
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
海邊的貧民多么艱苦啊,平時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和兒女像禽獸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
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圍自在地行走毫無顧忌。
截圖綴言||曹植《梁甫行》
文/書山花開
( 說明 :本文有一個小小的意圖,就是通過資料間的比較,提出對部編教材八上曹植《梁甫行》詩“導讀” 的質疑。假如通讀了本篇的所有文字,相信應該會同意我的觀點,即曹植《梁甫行》詩“導讀” 寫得非常隨意,留下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具體而言,就是:①寫作背景的交代如“被貶到貧困的海邊”,是因為詩句“劇哉邊海民”而作的沒有依據的猜想;②“三國亂世”云云,也與張可禮宿美麗《曹操曹丕曹植集》所說的“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隨營操北征三郡烏桓途中”,有明顯的出入——還在東漢末年呢;③整體的結構理解不到位,細讀就會發現,全詩的結構是第一二句引出,第三句總領,以下五句從三個方面分寫,而并非是一二句揭示寫作目的,中四句記敘所見所聞,末二句深化點題;④用“慷慨激憤”標示本詩的風格,也不見得貼切,“慷慨激憤”固然是建安詩人尤其是曹操等人的整體風格,但就本詩而言,多是直白描寫,用語質樸,除了“劇哉邊海民”直接表達心聲外,含而不露,情感真誠而深沉,表達內心趨向于“抑”而不揚,更非“慷慨激憤”;⑤而對于詩中像“妻子象禽獸”等最能體現生活困苦且因語言懸隔而尤其需要解釋的句子,導讀者略而不言,同時寫了“與野獸為伍”這個含糊的句子,誤導讀者,以為“象禽獸”就真的與禽獸一起生活。)
?原詩
曹植 《梁甫行》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注釋
?翻譯
?解釋
【詩人以 白描的手法 ,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詩人主觀上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獸”句,以整體形象的描寫,反映出其生活之困苦 , “狐兔翔我字”以側面描寫,反襯出其生活環境之凄涼 ,言簡意深,形象性極強,可謂詩中有畫。 傅亞庶《三曹詩文全集譯注》p670】
以簡潔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寫所見到的邊海之民生活的現狀,棲身草野之中,妻兒如野人一般,柴門內則狐竄兔跳,生活之“劇哉”,如鏡頭般得以全面展示,借以表達詩人的同情之心。
【《泰山梁甫行》又作《梁甫行》,屬樂府《相和歌·楚調曲》。梁甫是泰山旁的一個小山,古人迷信,傳說人死后魂魄歸聚泰山、梁甫。《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 此篇是曹植借用舊題寫荒遠地區貧民的困苦生活。全詩八句,是一首敘事短歌。詩中具體形象地描寫了海邊貧民的艱苦窮困生活 。他們寄身于草野,過著如同禽獸一般的野人生活。這是曹植唯一的直接描寫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值得重視。 殷義祥《三曹詩文選譯》p224 】
以舊題寫新內容,直接描寫民間疾苦,展現邊海人民生活,字里行間寄寓同情,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泰山梁甫行,一作《梁甫行》。梁甫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相傳泰山和梁甫都是人死后魂魄所聚之處。屬樂府相和歌楚調曲。在庸俗社會學盛行的日子里,由于此詩最能夠表現曹植詩歌中的人民性,因而倍受關注。在今天這樣一個商品經濟為中心的年代里,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這類詩篇了。《泰山梁甫行》不是子建的代表作,也不是其詩篇中的主流,我們沒有必要去夸大它在子建詩歌的位置,但也沒有理由去漠視它。一個出身于王侯之家的公子,能夠用他的筆去描摹海邊貧民的生活,縱然只有一首,也是難能可貴的。 全詩用白描手法,未加任何雕琢。越是這樣保持生活的原生態,越能感染讀者 。殷義祥《三曹詩選》p167】
【在曹植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中,《梁甫行》是其中比較優秀的一篇。詩題又作《泰山梁甫行》,屬《相和歌·楚調曲》。梁甫,泰山旁的一座小山名,泰山、梁甫皆為傳說中人死后鬼魂歸往之地。《梁甫行》原為挽歌。此詩作于何時,不可確考。近人黃節先生、趙幼文先生都認為作于太和年間,但無確證。全詩只有八句、四十個字,卻為我們 描繪了一幅邊海貧民困苦生活的畫面:邊海的貧民,棲身于草野之中,妻子、兒女像禽獸一樣,生活在山林險阻的地方,簡陋的房屋冷落荒涼,狐貍、野兔在房屋內外竄來竄去 。比較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貧民的生活,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它雖然寫的是邊海貧民,但卻有那個時代最底層社會的典型意義。“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兩句,以對偶的句式,從自然現象寫起,仿佛以興開篇,卻又暗含比喻。 詩人以“八方”、“千里”比喻遠近不同的地區;以“異氣”、“殊風雨”比喻各處的氣候大不一樣。 在詩人看來,遠近各方的氣候盡管千差萬別,但邊海貧民的生活卻都是一樣艱難的。詩人先從自然現象寫起,既渲染了氣氛,又為正面描寫邊海貧民的生活作了必要的鋪墊,起到了烘托作用。接著,詩人用“劇哉邊海民”一感嘆句,總括邊海貧民的艱苦生活,點出了全詩的中心。 “劇哉”是一篇關目所在,下面的具體艱苦的生活由此而展開,起到了提望全詩的作用 。《梁甫行》屬曹植后期的作品。這個時期,他在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下,“抑郁不得志”,其作品的思想內容較前期充實、深刻。《梁甫行》在反映人民生活的程度上要比其他作品深刻得多。詩人面對邊海貧民的痛苦生活,感慨萬端,用“劇哉”二字,便把深沉的同情之感,宣泄無遺地表達了出來。邊海貧民的生活到底怎樣?感慨之余,詩人繼續為我們描繪其貧困、艱苦的生活情景。這里, 共選取了三件典型事例 。 一是寫其生活環境之苦:“寄身于草墅。”草墅一作草野。二是寫其生活之苦:“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三是寫其居住環境之簡陋:“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這三件事例極有說服力。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等,詩人緊緊圍繞邊海貧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及其生活環境,刻意描寫,表現其艱難困苦的程度。這些具體的描寫,具體、真實,邊海貧民悲慘的生活圖景躍然紙上,給讀者以親臨其境之感。 作品正是通過邊海貧民困苦生活的描寫,反映了勞動人民豬狗不如的生活,比較真實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征,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傾向 。面對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詩人表示深切的同情,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讀來悲涼凄切,感人至深。《梁甫行》的寫實在藝術上無疑是成功的。 作品中所描寫的“草墅”、“禽獸”、“柴門”、“狐兔”等事物,都是來自現實生活,寫得鮮明、生動,詩人欲言貧民生活之苦,而不言其怎樣艱苦,而是寫其妻子、兒女像禽獸一般,初看似覺夸張失真,細想又感真實可信 。那些因生活所迫、衣不遮體、蓬頭垢面的百姓,用“禽獸”來比喻,是再貼切、再深刻不過了。此外,詩歌的語言也很樸實、自然,毫無雕琢造作之感,足見詩人運筆之妙。王巍 , 《三曹詩文鑒賞辭典》,p120-121 】
【此詩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隨營操北征三郡烏桓途中。開始兩句,從大處著筆, 概寫各地風氣習俗和地理氣候有很大的不同 。但詩人的視野和感受并沒有停留在廣闊之處,而是由廣闊轉向了局部,特別注意了海邊的人民。于是, “劇哉邊海民“ 以下六句轉入了對海邊人民生活的敘寫。“劇哉邊海民”一句,用慨嘆的語氣,概括了全詩主旨,在結構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下面五句,緊承“劇哉邊海民”一句,具體寫海邊人民艱難的生活境況。“寄身于草墅”,從大的方面,寫海邊人民生活在人煙稀少的草野之中。 “妻子象禽獸”兩句,寫由于貧窮,妻子沒有衣服,或者衣不裹體,行止如同禽獸,只能在樹林中,依靠樹林來遮蔽 。“柴門何蕭條”兩句,寫住處的荒涼破敗,以至成為野獸的行游之地。最后四句,詩人選取了妻子沒有蔽身之衣、野獸在住處行游兩個典型,筆墨不多,但寫出了海邊人民生活的艱難和困苦。這首詩在表達上,受民歌的影響,運用白描、直敘的寫法,不作雕飾,語言自然質樸。借用樂府舊題予以表現人民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并且表現得如此真切感人,實屬難得。在建安詩壇上,寫中原一帶人民悲慘生活的詩歌較多,而集中寫邊遠之地人民艱難困苦生活的,卻只有曹植此篇。 張可禮/宿美麗《曹操曹丕曹植集》p145 】
此篇解讀,最令人信服。具體表現在:(1)第一二兩句,“概寫各地風氣習俗和地理氣候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引出后文對邊海民生活狀況的敘寫;(2)第三句“劇哉邊海民“,在全詩結構上的作用分析,最為到位:“劇哉”是后面的概括,為以下從三方面描寫作總的交代;(3)“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中對妻兒生活的說明最為精準(“妻子沒有衣服,或者衣不裹體,行止如同禽獸,只能在樹林中,依靠樹林來遮蔽”),杜甫《石壕吏》“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寫兒媳因為沒有完好的衣服(也就是接近于“衣不蔽體”)不便“出入”見人,情形類似。網文《 布衣將軍皮定均 》也寫類似的內容,寫將軍皮定均五十年代訪問山區所見的情形(某日,時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將軍至甘肅張掖視察地形,見途中山窮水惡、頹垣破屋,心中不悅。吉普車進山,山民聚而圍觀,皆破衣爛衫。一10余歲女孩衣不蔽體。將軍亦不悅,問地委書記:“何不著衣?”曰:“此乃傻女。”將軍下車進山民家。 屋里數婦人盤腿坐炕上,無一起迎者,見將軍到,遂用雙手將衣襟拼命往下拉。炕上人均未穿褲子也 。將軍更不悅,怒問地委書記:“看到了沒有?你們這里的女人沒有褲子穿。”地委書記答曰:“這里的老百姓就是這個習慣。”將軍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沒有這個習慣?”書記訥訥無言以答);(4)最后兩句“寫住處的荒涼破敗,以至成為野獸的行游之地”,通過“狐兔”活動,側面描寫,寫出“蕭條”之況。
部編教材對此詩的解讀,和前面幾家的賞析有出入的地方是:(1)對作者的創作背景的交代(“被貶海邊”);(2)人民困苦原因是“三國亂世”,人民無家可歸;(3)“與野獸為伍”,對“野獸”的理解過度;(4)最后兩句的理解,一般認為“狐兔出沒”,和“寄身草野”、衣不蔽體而如“野獸”等是描寫的三個方面,是側面描寫,并不是“進一步感慨”。如果沒有相應的材料佐證,那么,所謂的“貶謫”,是“想當然耳”,如果不曾考證出此詩的寫作年代,那么所謂的“三國亂世”,更是主觀臆想(開頭兩句,其實就交代了那些居民本就不同于一般的百姓,因為“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至于所謂的“普降恩澤,施惠于民”,似乎把這首詩看作是一封奏章,立志要向最高統治者“諫言”一般,似乎屬于“過度閱讀”。假如前面幾篇的解讀基本正確,那么,這則向初中生所作的本詩“導讀”,更像是可笑的囈語。
曹植七步詩
曹植七步詩
《七步詩》
三國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釋:
1、嘗:嘗試。
2、持:用來。
3、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4、漉:過濾。
5、鼓:豆。
6、萁:豆類植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7、釜:鍋。
8、燃:燃燒。
9、本:原本,本來。
10、煎:煎熬。
11、泣:小聲哭泣。
12、何:何必。
譯文: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
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
豆莖在鍋下燃燒,
豆子在鍋里哭泣。
它說:我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
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
賞析: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不滿與厭惡。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七步詩的意思
七步詩的意思
《七步詩》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釋:
1、持:用來。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3、漉:過濾。
4、豉(菽):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類植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6、釜:鍋。
詩意:
煮豆子正燃著豆秸,
因煮熟豆子來做豆羹而使豆子滲出汁水。
豆秸在鍋下燃燒著,
豆子正在鍋里哭泣。
本來我們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
我們為何要自相殘殺呢?
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誡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它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曹植對手足相殘的悲憤,同時也發出了理直氣壯的斥責。詩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后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明顯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曹植的詩
曹植的詩
1、《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3、《長歌行》
尺蠖知屈伸。體道識窮達。
4、《雜詩》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5、《雜詩》
攬衣出中閨。逍遙步兩楹。
閑房何寂寞。綠草被階庭。
空室自生風。百鳥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憂戚與我幷。
佳人在遠遁。妾身單且煢。
歡會難再遇。芝蘭不重榮。
人皆棄舊愛。君豈若平生。
寄松為女蘿。依水如浮萍。
赍身奉衿帶。朝夕不墮傾。
倘終顧盻恩。永副我中情。
6、《詩》
游鳥翔故巢。狐死反邱穴。
我信歸故鄉。安得憚離別。
7、《七哀詩》
膏沐誰為容。明鏡闇不治。
8、《送應氏》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9、《朔風詩》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風飄蓬飛。載離寒暑。
千仞易陟。天阻可越。
昔我同袍。今永乖別。
10、《升天行》
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
靈液飛素波。蘭桂上參天。
玄豹游其下。翔鹍戲其巔。
乘風忽登舉。彷佛見眾仙。
11、《吁嗟篇》
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
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閑。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風起。吹我入云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
驚飚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
宕宕當何依。忽亡而復存。
飄飖周八澤。連翩歷五山。
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
愿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
糜滅豈不痛。愿與根荄連。
12、《秋胡行》
歌以詠言。大魏承天璣。
13、《豫章行》
鴛鴦自朋親。不若比翼連。
他人雖同盟。骨肉天性然。
周公穆康叔。管蔡則流言。
子臧讓千乘。季札慕其賢。
14、《離友詩》
小序鄉人有夏侯威者。
少有成人之風。余尚其為人。
與之昵好。王師振旅。
送余于魏邦。心有眷然。
為之隕涕。乃作離友之詩。
其辭曰。
王旅旋兮背故鄉。彼君子兮篤人綱。
媵余行兮歸朔方。馳原隰兮尋舊疆。
車載奔兮馬繁驤。涉浮濟兮泛輕航。
迄魏都兮息蘭房。展宴好兮惟樂康。
15、《種葛篇》
種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陰。
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
歡愛在枕席。宿昔同衣衾。
竊慕棠棣篇。好樂和瑟琴。
行年將晚暮。佳人懷異心。
恩紀曠不接。我情遂抑沉。
出門當何顧。徘徊步北林。
下有交頸獸。仰有雙棲禽。
攀枝長嘆息。淚下沾羅襟。
良馬知我悲。延頸對我吟。
昔為同池魚。今為商與參。
往古皆歡遇。我獨困于今。
棄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
16、《五游詠》
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
逍遙八纮外。游目歷遐荒。
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
華蓋芬晻藹。六龍仰天驤。
曜靈未移景。倏忽造昊蒼。
閶闔啟丹扉。雙闕曜朱光。
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
上帝休西欞。羣后集東廂。
帶我瓊瑤佩。漱我沆瀣漿。
踟躕玩靈芝。徙倚弄華芳。
王子奉仙藥。羨門進奇方。
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
17、《泰山梁甫行》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18、《惟漢行》
太極定二儀。清濁如以形。
三光照八極。天道甚著明。
為人立君長。欲以遂其生。
行仁章以瑞。變故誡驕盈。
神高而聽卑。報若響應聲。
明主敬細微。三季瞢天經。
二皇稱至化。盛哉唐虞庭。
禹湯繼厥德。周亦致太平。
在昔懷帝京。日昃不敢寧。
濟濟在公朝。萬載馳其名。
19、《苦思行》
綠蘿緣玉樹。光曜粲相暉。
下有兩真人。舉翅翻高飛。
我心何踴躍。思欲攀云追。
郁郁西岳巔。石室青蔥與天連。
中有耆年一隱士。須發皆皓然。
策杖從吾游。教我要忘言。
20、《飛龍篇》
晨游泰山。云霧窈窕。
忽逢二童。顏色鮮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長跪問道。
西登玉臺。金樓復道。
授我仙藥。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還精補腦。
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反七步詩的詩意
反七步詩的詩意
《反七步詩》
作者:郭沫若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詩意:
鍋里煮著豆子,豆莖在鍋下燃燒,
等豆子熟透了的時候,
豆萁早已化為了灰燼。
熟了的豆子變成席上的佳肴,
變成灰燼的豆萁則成了田中的肥料。
如果不是同一條根長出來的,
怎么會愿意犧牲自己呢?
賞析: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的不滿與厭惡。千百年來,《七步詩》讓千余年來人們對曹植抱著深切的同情,同時對曹丕則多懷厭棄的情緒,曹丕也因為這首詩招致后人的惡罵。而現代學者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對抑丕揚植的看法不甚贊同,他認為曹丕在文藝批評和七言詩的發展史上占有開山地位,為三國時期重要的詩人,他還舉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所說:文帝以位尊減才,子建以勢窘益價,他認為這是較公允的評價。
郭沫若先生1943年寫了一篇宏文《論曹植》,為曹丕鳴抱不平,文中對《七步詩》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質疑: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殺,何至于僅僅受了點諷刺而便深慚?所以這首詩的真實性比較少。然而就因為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顯然,從《七步詩》的構思立意來說,曹植是站在豆位的立場(自己的立場)寫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未免過火和無情。然而如果換一個角度,從萁的方面來思考,萁那種成全他人,犧牲自我的精神不也是很可貴的嗎?
因此,基于這種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詩》寫下了一首立意相反的翻案剝皮詩《反七步詩》,詩歌這樣寫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在郭先生看來,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為火燒火;如果站在萁一方面說,不又是富于犧牲的精神的表現嗎?豆萁燃燒自己正是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種零落成泥輾作塵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這不正是兄弟一場,互助友愛的生動寫照嗎?
曹植的《七步詩》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達了對兄弟骨肉相殘的悲哀指責,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郭沫若的《反七步詩》則一反曹植《七步詩》的詩意,變為贊頌甘愿自我犧牲的精神。郭老的《反七步詩》反其意而作,詩以新旨,另鑄新詞,給人以全新的感受。華羅庚的《贈諸弟》與郭沫若詩異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樂。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語雙關,贊揚甘為人梯的精神。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