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的西樓是哪里,相見歡又名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相見歡的西樓是哪里和相見歡又名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中西樓在哪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朝代:宋代
作者:晏幾道
原文: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座落在西側的樓
相見歡朱敦懦金陵城上西樓好全詩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譯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獨自登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看著萬里的大江在夕陽下流去。
中原大亂,達官貴族們紛紛逃散,什么時候收復國土?請與我一同悲傷的風把我的淚吹到揚州吧。
注釋
金陵:南京。城上西樓:西門上的城樓。
倚清秋: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
中原亂:指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亂。
簪纓:當時官僚貴族的冠飾,這里代指他們本人。
收:收復國土。
倩:請。
揚州:地名,今屬江蘇,是當時南宋的前方,屢遭金兵破壞。
李煜相見歡一詞是作于何時?詞中的西樓是那里?
?!盁o言獨上西樓”,這一句敘述,通過動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語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煉準確。寫的動作是“上西樓”,單從這三個字,看不出人的情感。如果是愛妃宮娥,前呼后擁上西樓,那倒是十分歡樂熱鬧的。然而這卻是“獨上西樓”,并且還是“無言”!“白鳥無言定是愁”,何況人呢?李后主愁恨滿懷,踽踽獨上的形象躍然紙上,呈現眼前。“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兩句描景,寫后主所處的凄涼環境。他登上西樓,舉頭見新月如鉤,鉤起一串舊恨新愁;低頭看桐蔭深鎖,鎖住了滿院清秋。凄涼的景物中,蘊含著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梧桐,在古典詩詞中,從來就是個表現愁情的物象,“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等等,表現的都是愁悶的境界;秋天是個蕭條悲涼的季節,“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種凄切、悲傷的情緒。處在這樣秋色深鎖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會產生凄寒孤寂之感,何況是由君主淪為囚徒的李后主呢?昔日為君主之時,所居之地是“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陪伴著的是“春殿嬪娥魚貫列”(《玉樓春》)。而現在所居之地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是“月如鉤”,其內心的愁恨該是多么深長呀!“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換頭處以重筆直抒胸臆,點出自己的“離愁”。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一般人的離愁,還是可以拋掉的:“心中得勝暫拋愁,醉臥涼風拂簟秋”(雍陶詩);是可以洗掉的:“一曲清歌一杯酒,為君洗去古今愁”(劉秉忠詩);是可以割斷的:“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割斷愁”(劉子翚詩)。而李后主的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可見愁之深,恨之長。有這樣的深愁長恨,其心中的滋味該是什么樣呢?“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皠e是”,就是不同于一般,這是由君主變為囚徒的特殊滋味。這種滋味,凡人未能嘗試,只有自家領略。其為酸甜,抑或苦辣?其為煩惱,抑或悔恨?自己親身嘗過,尚且說不出,則他人豈可道哉?此所謂“無聲勝有聲”,此種無言之哀,更勝于痛哭流涕之哀。
常見那些古詩文中的“西樓”究竟是什么意思?
古詩中“西樓”的意思:
本意:位于西邊的閣樓。詩詞中“西樓”通常指的是女子的居所,而這些女子大多數都是幽怨、孤單的。像是望郎人、思春少女、哀婉婦女、沒地位的妃妾等,一般都用西樓來形容。就像李清照口里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引申:西樓、西窗、西廂、西宮、西閣、西亭等一直是古人詩文中的地望,作為表達相思哀怨的一種凄美意象,成為古人寄托情思的建筑。
介紹一篇有“西樓”古詩文,李清照的詞《一剪梅》。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西邊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我兩個人,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遣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地纏繞上了心頭。
【注釋】
⑴一剪梅: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闋句句用葉韻者,而此詞上下闋各三平韻,應為其變體。每句并用平收,聲情低抑。此調因此詞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⑶輕解:輕輕地提起。羅裳(cháng):猶羅裙。
⑷蘭舟:船的美稱。《述異記》卷下謂:“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币徽f“蘭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⑸錦書:書信的美稱?!稌x書·竇滔妻蘇氏傳》云:“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竇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边@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⑹雁字:雁群飛行時,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稱“雁字”。相傳雁能傳書。
⑺飄零:凋謝,凋零。
⑻閑愁:無端無謂的憂愁。
⑼無計:沒有辦法。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體裁】詞
【作品賞析】
此詞通過女詞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另辟蹊徑地揭示出中華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審美體驗,又有精妙的審美傳達,堪稱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佳作。
女詞人淡淡地起筆,先勾勒季節特征,然后微微推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拜p解羅裳,獨上蘭舟”二句,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拜p”,言其悄悄;“獨”,標示僅己身一人。這里可引人懸思抒情主人公這些行動的原因和目的所在。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并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的原文及譯文
相見歡原文及翻譯金陵城上西樓如下: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櫻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譯文:南京城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里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們散了,什么時候收復國土?試請悲風吹淚過揚州。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是宋代詞人朱敦儒所寫的一首詞。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的作者是誰?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釋義: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獨自登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看著萬里的大江在夕陽下流去。
中原大亂,達官貴族們紛紛逃散,什么時候收復國土?請與我一同悲傷的風把我的淚吹到揚州吧。
簡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擴展資料:
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一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里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說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
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敝於厝寰褪菐е鴿夂竦膰黾移频膫星榫w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皫讜r收?”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
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茍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