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寫了哪些景物,夜書所見寫到的景物
很多朋友對于夜書所見寫了哪些景物和夜書所見寫到的景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有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促織(蟋蟀)、秋舟等等。
《夜書所見》原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夜書所見》白話譯文: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七言古詩。詩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該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有什么?
描寫的景物: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促織(蟋蟀)、秋舟。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作的。
原文: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作者簡介:葉紹翁,曾任處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趙鼎黨事,被貶。
擴展資料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詩中一個“送”字令人仿佛聽到寒氣砭骨之聲。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點出“秋風”。“月寒江風起”,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喻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詩歌流露出留戀童年生活之情。兒童夜捉促織,勾起詩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
這首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后以景結情,詞淡意遠,耐人咀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有哪些?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有哪些如下:
《夜書所見》創作背景
這是葉紹翁在異鄉觸景生情之作。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并捉蟋蟀。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夜書所見》簡析
葉紹翁這首小詩的精彩程度,其實并不亞于他那首著名的《游園不值》,我們來看一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蕭蕭”,風雨之聲,或單純的風聲或雨聲。那么在本詩中,顯然是風吹梧葉的聲音,已經是秋天了,中秋可能更恰當點,風吹梧葉,蕭蕭作響,即便天氣可能真的并不寒,但在孤舟上的作者聽來,還是很有些寒意的,因此作者稱之為“寒聲”——
而這樣的“寒聲”,也即秋聲,又往往會是一種催化劑,比如西晉著名的張翰,他即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
‘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今夜我們的詩人葉紹翁,亦是如此,蕭蕭的秋風,也引發了他濃濃的鄉思,但顯然他沒有像張翰一樣聞秋風而歸故鄉,不過饒是如此,這秋風也讓他的心情很不平靜。
于是他走出他的歇宿之處,也就是江上的孤舟,獨立船頭,向沉沉的暗夜望去,故鄉何處,望是望不到的,然而他卻有了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發現,是什么呢,且往下看: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這兩句顯然是一種因果倒置句,結果在前,原因在后,也就是說作者先看到了,相對遠的遠處,一個小村,家戶的籬落旁,有一盞明燈,燈影搖曳,燈光閃爍,注意,那燈一定是顛動的,另外,會不會也有一些聲響傳來。
兒童的聲響,入得耳來,馬上電光石火一般,勾起了作者內心隱藏幾十年的記憶,是呵,在我們的兒童時代,誰沒有點起一盞煤油燈,在墻根下,草叢中,捉蟋蟀的人生體驗呢?
顯然作者兒童時代也是做過這些趣事的,因此當似曾相識的一幕傳來,他立馬斷定,那一定是有兒童,就著燈光,在籬落邊,捕捉蟋蟀呢——
識透了這一點,有些研究者更大膽的做出進一步的推測,他們認為,這首詩從結構上完全是一種倒置逆卷法。
也就是作者首先看到了籬落邊一盞燈影晃動,于是做出推測,這是兒童們在捕捉蟋蟀,而為了給這個細節添置合適的氛圍,作者又補充了前兩句,風吹著梧葉,蕭蕭的寒聲,惹起了作者一縷鄉思——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有什么
夜書所見描述的景物有梧桐葉、秋風、促織、籬落、燈籠。
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作品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創作背景: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并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祖籍建陽。原姓李,后嗣于龍泉葉氏,祖父李穎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趙鼎黨事,被貶。紹翁因祖父關系受累,家業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光宗至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真德秀過從甚密。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葉紹翁著有《四朝聞見錄》,補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庫全書》。詩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補遺》,其詩語言清新,意境高遠,屬江湖詩派風格。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有哪些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有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促織(蟋蟀)、秋舟。此詩以景襯情,動靜結合,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
夜書所見描寫的景物
《夜書所見》描寫了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促織(蟋蟀)、秋舟景物。
《夜書所見》以景襯情,動靜結合,以梧葉聲和風聲襯出秋夜的寂靜,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以兒童夜捉促織的樂景反襯自己客居他鄉的悲情。
《夜書所見》原文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翻譯: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所作,抒發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詩中一個“送”字令人仿佛聽到寒氣砭骨之聲。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
詩歌流露出留戀童年生活之情。兒童夜捉促織,勾起詩人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這首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后以景結情,詞淡意遠,耐人咀嚼。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