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多少字古文,資治通鑒多少本書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資治通鑒多少字古文,以及資治通鑒多少本書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網上尋得的解答: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其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全書約300萬字,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文化、人物評價等多個方面。
它的作者是誰呢?
司馬光(1019—1086),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身于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陜州夏縣(今屬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司馬光等人為何要編《資治通鑒》一書的呢?
據說,當年北宋建立,結束了中唐以后開始的戰亂局面,再一次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然而北宋的君主、大臣都十分清楚,于內,國家政治積弊甚多;于外,邊疆地區又極不穩定。對此司馬光、范祖禹等大臣心急如焚,他們試圖用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的方式,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出路。于是用了19年的時間編成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一部歷史巨著《資治通鑒》。
后人又是如何評述的呢?
宋元之交的史學家胡三省稱它:“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述。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p>
近代思想家粱啟超評價它:“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據以為藍本,而至今未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看來該書值得捧讀,值得深讀,然而300萬字的古文對于我這個不通古文的人來說,真是一件難事。碰巧那次在書攤上買到一本《資治通鑒》精編古今白話對照本,這時正好拿來略窺其貌,也不枉做一回半個讀書人。
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2、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按時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3、作品評價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p>
4、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后改君實,原號迂夫,后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記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資治通鑒原文有多少字? 不計翻譯和注釋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
柏楊版的。
柏楊版資治通鑒推薦
這是套大部頭套書,平裝本共72冊,精裝本共36冊,在1985年,《柏楊版資治通鑒》當選為全國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這個封號當之無愧。
面對這套書,你可以選擇用嚴肅或是輕松的心情來看待,有野心或是菁英份子可以嚴肅的研讀它,畢竟,《資治通鑒》在北宋本來就是寫給皇帝看的,用來當作一面鏡子(在我看來,卻是道地的史書),人稱統治階層使用的馴服術、教科書、示范教本。梁啟超稱它為"帝王教科書"。要知道中國人心理在想什么,思考模式是什么,中國政治運作、權力的更替,這里都可以找到;若只是想打發時間,不想花太多腦筋,盡管把它當成紀錄了中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故事書讀,精采無冷場。
《資治通鑒》是第一部官修的編年體通史,將自公元前四百零三年至公元九百五十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國歷史條理分明的呈現世人眼前,由十一世紀北宋王朝保守黨代表司馬光負責主持編書,書中內容以歷代君臣事跡、各朝代的興衰為主,以期給帝王鑒戒。拋開司馬光的政治立場不看,《資治通鑒》的價值頗高,長達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縮影就在眼前,編得這么贊的史書卻因為文言文之故,讓現代人望之卻步,宛如讀天書。
1983年,《資治通鑒》由作家柏楊翻譯成白話文。當時的遠流出版總編輯詹宏志將書名定為《柏楊版資治通鑒》,以雜志的形式,分冊發行,這是個創舉,不管是翻譯還是分冊發行的方式。這種分冊發行的方式也用在目前遠流仍在出版中的"謀殺專門店"。
《柏楊版資治通鑒》的賣點不僅止于史料而已,作家柏楊也在賣點之內。柏楊著作等身,曾經坐過文字獄,寫過小說、雜文,《中國人史綱》曾在1985年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猛撞醬缸集》、《丑陋的中國人》稱中國文化為發臭的醬缸文化,引起不小的震撼。文字風格辛辣,重批判。喜歡柏楊的讀者,就會喜歡《柏楊版資治通鑒》,以柏楊這個品牌來帶動白話版的買氣。在原著當中,原作者司馬光附加"臣光曰"來闡述他的心得,而柏楊在翻譯版則多加了"柏楊曰"紀錄他的讀史心得,蓋不可小看柏楊曰,《柏楊版資治通鑒》就是多了"柏楊曰"才更有可讀的價值。以上已經提過柏楊的背景,故可猜想得到柏楊會以什么樣的筆調來評論歷史或評論司馬光的"臣光曰",這是附加的閱讀樂趣。
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得先了解氣候、地理環境帶給中國的影響。中國利于耕種的黃土地、帶來豐沛雨量的季節風、黃河,讓中國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業國,要治理廣大的農民,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禮教。禮教的精義就是嚴守等級、尊卑有分、上下有別。君王永遠是君王,士大夫永遠是士大夫,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不容挑戰與質疑,這是儒家最稱道以及宣揚的。西漢王朝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人的思想因此被控制了兩千多年。司馬光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學者,在《資治通鑒》里的"臣光曰"表露無遺,禮教于是成為《資治通鑒》牢不可破的中心思想。在書中講紀元前五世紀(前四零三年?前四零一年)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司馬光認為那是個巨變,因此從這里開始記述《資治通鑒》,而在"臣光曰"里把周王國國王姬午罵了一頓,責難他破壞禮教,封韓、趙、魏三大家族為封國國君,并以極大的篇幅講維持禮教的必要性。
有了禮教,當然也要玩文字游戲來彰顯皇帝跟老百姓的不同和尊貴。于是,皇帝的稱號極為復雜,有姓名字號、謚號、廟號、尊號、年號等。謚號是周王朝首創,皇帝和貴族掛了以后,由底下的臣子依照皇帝老爺或貴族生前的言論和行為,給他另起一個形容詞。這些形容詞都有固定的規格,如:尊賢貴義稱"恭"、剛強直理稱"武"、溫柔賢善稱"懿",有時,明明就是一個混蛋,偏偏沒人敢拿自己的人頭開玩笑,去替死掉的皇帝老爺取個類似"紂"、"煬"之類的謚號,于是,謚號變成替死者抹粉的行為,成為后人的笑柄;廟號就是皇帝掛點后太廟祭祀所用的名號,好比"祖"、"宗";尊號跟謚號差不多,年號就是皇帝的紀年稱號。
中國古人愛玩文字游戲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文字的華美不精確嚴謹造成后人在閱讀史書的困難,幾乎一碰到年份、皇帝名稱就像踩到一個地雷,拿謚號來說,愈到后代,謚號就愈長,無聊程度愈高。誰曉得"禮天隆運定經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宏功至仁純孝章皇帝"是哪個家伙?就是清王朝的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廟號世祖,搞得后人一頭霧水。而禍國殃民、混蛋透頂的慈禧太后的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天興經顯皇后",簡直睜眼說瞎話。所幸在閱讀《柏陽版資治通鑒》這些鬼玩意通通不用看了,劉徹就是劉徹,不稱漢武帝,劉恒就是劉恒,不稱漢文帝。在年份上則采用公元,年號作為配件,讓時間概念不被混淆,不讓讀者掉入五里霧中。其它諸如古代官名配上現代官職來譬喻說明,不再困在如"太師"、"御史大夫"的名稱中,古代地名搭配現代地名互相對照,這些都有助于不靠工具書輕松地閱讀《柏楊版資治通鑒》。
有人說中國人是個苦難的民族,如果攤開《柏楊版資治通鑒》就會發現幾乎每年都有戰爭,不是有外患就是處在內戰,百姓永遠在受苦,好不容易沒戰爭,就會來個大饑饉或是水患,要百姓不得安寧。上位者胡作非為,當權派滿口謊言,百姓哀鴻遍野,哭聲一片,這些例子,隨手一抓就是一籮筐。除非是被壓迫的太厲害,短短十三年就把百姓逼反的隨王朝楊廣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然,中國人選擇當順民,只管吃飽肚子,有衣穿。
除了戰爭和災難,人物的事跡描寫頗精采。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要看什么樣的人物類型沒有?要看混蛋,有;要看忠臣,有;要看無賴,有;要看混世魔王,有;要看禽獸,有;要看烈士,有;要看蕩婦,有……喜歡看八卦的當然也有,好比誰才是始皇帝贏政的老子?是贏異人還是呂不韋?
建議電視電影的編劇還是先來熟讀《柏楊版資治通鑒》吧,這里的素材多得讓你選不完。而不當編劇的讀者更要熟讀,這樣在電視上播放所謂的歷史劇時,你還多了另一項樂趣,玩大家來找碴,當你發現多年前由潘迎紫所主演的《一代女皇》居然出現奶媽代替武照掐死小公主的情節時,絕對會笑到從椅子上跌下來。
所以,估以為推薦《柏楊版資治通鑒》,絕對不會錯。
有點羅嗦 望采納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澤
1.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譯
文中有好幾處:"而謂之攬權",意思都是一樣:才叫做加強中央集權.
臣勸陛下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不是想讓陛下像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那樣的做法,(我沒說)那樣才叫加強集權;也不是想讓陛下像隋文帝那樣吃著飯也來處理政務,(我也沒說)那樣才叫加強中央集權,也不是要皇上您像唐德宗一樣什么事都親自過問,連宰相都不用。也不是要您像精通治理官吏、把什么事都查明、總施仁恩的唐宣宗。我覺得皇上您應該通過處理過去的事(指壞事),而防止沒有發生的壞事,使獎罰之權收歸皇上一人手中,不到于把這種權利移到下面的人的手中。臣希望陛下以正身(既行事作別人的表率)為集權的根本,而又把重用有才之士作為集權的輔助,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把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做得盡善盡美,那么我所求的都得到,所希望的都如意了,即使是國家大政方針,天下大事,都可以不用聲色地處理了。
完了,希望能成為最佳答案。
2. 高分求古文翻譯
這不是資治通鑒啊!這是《續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清)畢沅編
編者畢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湖廣總督。積二十馀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遼、金、元四朝正史為經,以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為基礎,參以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葉隆禮《契丹國志》及各家說部、文集約百數十種,記述詳明,文字簡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書二百二十卷,展示了宋、遼、金、元四朝興衰治亂的歷史,其中北宋部分較為精確,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續資治通鑒》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資治通鑒》體例編寫一部較完備的宋遼金元編年史,全書共220卷。編者以徐亁學《資治通鑒后編》為基礎,并從宋、遼、金、元四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一百多種書中取材,凡四易稿,歷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較精,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畢沅(1730—1797年),字湘衡,號秋帆,因從沈德替學于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清經史學家,文學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年)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后,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其墓在吳縣木瀆。
《續資治通鑒》上承《資治通鑒》,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以編年體形式記載宋、遼、金、元的歷史,前后四百零九年。
《續資治通鑒》取材宏博,考證謹嚴,編排合理,總引資料達三百余種,糾正了以往宋史專著詳北宋略南宋的偏頗,還增加了少數民族的資料。梁啟超對該書評價極高,以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皆可廢也。
你要的是全書翻譯啊,我在百度上給你找了很久,都沒有,太長了我也沒法給你原創翻譯,實在抱歉!
3. 求高人翻譯一段《資治通鑒》文言文
翻譯如下:元勰流著淚說:“臣是先帝的兒子,陛下的弟弟。臣以陛下的至親身份,長久參與機要大事,恩寵與威望,光輝顯赫,海內沒人能趕得上。臣所以敢于接受而不推辭,正依恃著陛下如日月一般的光明,寬恕了臣忘了引退的過錯?,F在又委任我做元宰,總攬機要政權,擁有震主的名聲,自取罪過是一定的了。這樣子,陛下愛護臣子,弄到最后,只怕未能始終無間的保全君臣之義的美名。”
武大歷史學院即將開辦一個深度剖析《資治通鑒》的課程,叫歷史文化與領導韜略高級研修班,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進修。課程涉及大量的管理哲學和人生智慧。聘請的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國剛先生。
4. 古文翻譯 資治通鑒節選
令狐潮率兵在雍丘包圍張巡,張巡堅守了四十余天,與朝廷的聯系斷絕。
令狐潮得知玄宗已逃往蜀中,就又寫信招降張巡。張巡有大將六人,官職都是開府、特進,他們勸張巡說,我們兵力弱小,難以抵御叛軍,況且皇上的生死不得而知,不如投降。
張巡假裝許諾。第二天,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畫像,率領將士朝拜,大家都泣不成聲。
然后張巡把六位部將帶到前面,責備他們不忠不義,并殺了他們。從此軍心更加堅定。
城中的箭已經用盡,張巡就命令士卒用稻草扎成一千多草人,給他們穿上黑衣服,夜晚用繩子放到城下,令狐潮的軍隊爭相射擊,很久以后才知道是草人。這樣智取箭數十萬支。
后來又用繩子把人放下城頭,叛軍大笑,還以為是草人,不加防備,于是用五百名敢死之士襲擊叛軍的大營,令狐潮的軍隊頓時大亂,燒掉營壘而逃,張巡率兵追擊了十多里才返回。令狐潮兵敗,又氣又恨,就又增兵把雍丘緊緊包圍。
張巡讓郎將雷萬春在城頭上與令狐潮對話,叛軍乘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被射中了六處,仍舊巍然挺立不動。令狐潮懷疑是木頭人,就派兵去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十分驚異,遠遠地對張巡說:“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您的軍令是多么森嚴了,然而這對于天道又能怎樣呢?”張巡回答說:“你已喪盡人倫,還有什么資格來談論天道!”不久張巡又率兵出戰,擒獲叛將十四人,殺死一百余人。
于是叛軍乘夜而逃,收兵入保陳留,不敢再出來交戰。不久,叛軍步、騎兵七千余人進駐白沙渦,張巡夜間率兵襲擊,大敗叛軍。
張巡回軍到桃陵,又與四百余名叛軍救兵相遇,全部將其俘虜。張巡把這些叛軍分開,將其中的媯州、檀州兵以及胡人全部殺掉,滎陽、陳留的脅從兵則予以遣散,令他們各歸其業。
十日之間,民眾脫離叛軍來歸附張巡的達一萬余戶。
5. 文言文翻譯(資治通鑒二十八卷)
臣司馬光認為(因為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看的,作者對一些歷史事件會做一些評價讓皇帝參考):諸葛豐對光祿勛周堪、光祿大夫張猛,先是贊譽后上書彈劾,他這種行為不是真的在為朝廷引見賢才除去奸邪,而是想結黨營私求上進而已。這是鄭朋、楊興(這兩人背景請查閱相關資料,是拍馬屁界比較有名的人物)這一類的人,怎么能說他是剛正的人呢。一國之君,要仔細去考察人事的好壞,辨別人事的是非,有所獎賞是為了勸導人們行善,有所懲罰是為了警惕奸邪,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如果諸葛豐的話是確實的,那么就不應當罷黜他;如果他是誣告詆毀,那堪、猛又有什么罪??!現在皇上對雙方都加以懲治,貶棄了他們,那么所謂的是非好壞究竟在哪里呢?
=====================================
背景資料
====
諸葛豐,字少季,瑯邪郡人。因通曉經書而成為郡中文學之士,憑借剛直著名。漢元帝提拔他做了司隸校尉,諸葛豐檢舉、揭發,無所畏避。京師的人們為了贊揚他而說:“為什么好久不見有讒言離間的小人了,這是因為朝廷上有了個諸葛豐。”漢元帝賞識他的這種節操,讓他和光祿大夫享有同等官秩。當時,侍中許章因為是皇帝的外戚受到寵信而顯貴,驕奢淫逸,不遵守法令制度,他的賓客犯了罪,與他有牽連。諸葛豐查證了許章牽連在案的事實,正想向皇帝上奏,恰好碰到許章外出,諸葛豐停下車,舉著符節對許章說:“下車?!毕刖痛舜对S章。許章窘迫之際,驅車逃走了,諸葛豐也驅車追趕。許章因為能夠自由進入宮中,故自己到皇上那里投案自首。諸葛豐也就進宮上奏,皇帝就收繳了諸葛豐的符節。司隸校尉沒有符節,是從諸葛豐開始的。諸葛豐于是上書謝罪,說:“我愚蠢、怯懦,皇上您沒有考慮我的能力大小,讓我做了司隸校尉,又讓我和光祿大夫享有同等官秩,這官職已很高了,身在其位,責任重大,本不是我能夠勝任的。我常常擔心突然死去,沒法報答您的大恩大德,永遠背上尸位素餐的名聲。所以我時常盼望能有朝一日為朝廷獻身,不顧一切地懲治奸邪,將他們的頭顱砍下來懸掛在都市之中,再書寫出他們的罪惡,使天下人都明白作惡的人應受到懲罰,這樣以后我就是被誅殺,也心甘情愿。現在奸邪污濁之氣驚動了上天,因此災難、變異屢屢出現,老百姓因之而貧乏。這是臣下不能效忠朝廷的應驗,我對此實在有一種無盡的羞恥感。現在皇上您的寬厚就像上天能覆蓋一切,大地能夠承受一切一樣,沒有什么不能夠容納的。您派尚書令堯給我詔書說:‘司隸校尉批評、舉奏之事,褒獎善良,懲治邪惡,不能專權行事,應中庸平和,順應經術宗旨。’皇上對我恩深德厚,我深感榮幸,叩頭拜謝。但是我承受不了內心的憂悶,懇求皇上賜給一點閑暇召見我,請皇上裁決。”皇上沒有答應他。此后,諸葛豐提的建議皇上更加不采納。諸葛豐常在春、夏兩季逮捕、懲治犯人,朝廷官員大都反對他這樣做。于是皇上讓他去做了城門校尉,諸葛豐便上書皇上告發光祿勛周堪、光祿大夫張猛?;噬险J為他不正直,就下詔給御史說:“城門校尉諸葛豐,以前和光祿勛堪、光祿大夫猛一起在朝的時候,多次稱贊二人的長處。諸葛豐前段時間做司隸校尉時,不順應時令整飭法紀,專門從事殘酷的懲罰,想用這種方式獲得虛假的威名,我不忍心把他交給有關衙門處置,調任他做城門校尉。但他不從內心反省自己,反而怨恨堪、猛二人,并以彈劾進行報復。他所告發的都是毫無根據的事,只不過是為了張揚他人難以驗證的罪過,他任意地褒獎、詆毀他人,不顧及以前說過的話,是極不信實的行為。我可憐他年紀大了,不忍心用刑法懲治他,可罷免他為平民。”(選自《漢書·列傳第七十七·諸葛豐傳》)
皇上下詔給御史又說:“諸葛豐曾告發堪、猛二人貞信不立,我可憐他們而不懲治,又愛惜他們的才能沒有很好發揮,可降堪做河東太守,猛做槐里令。
司馬光說:諸葛豐對于堪、猛二人,先是稱贊后是詆毀,他的心意并不是為了朝廷的善政而進言,也不是為了除去奸邪,只是想借此親近皇上,求得進身之階罷了,哪里可以算是一位剛直的人物??!一國之君,要仔細去考察人事的好壞,辨別人事的是非,有所獎賞是為了勸導人們行善,有所懲罰是為了警惕奸邪,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如果諸葛豐的話是確實的,那么就不應當罷黜他;如果他是誣告詆毀,那堪、猛又有什么罪啊!現在皇上對雙方都加以懲治,貶棄了他們,那么所謂的是非好壞究竟在哪里呢?
6. 選自《資治通鑒》的文言文《劉邦起兵反秦》的翻譯
司馬遷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起蘄,至陳而王,號為張楚.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愿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
于是樊噲從劉季來.沛令后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于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 漢高祖。
翻譯:
司馬遷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字季.父親說太公,母親叫劉媼.他先,劉媼曾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見與神仙相遇.這時,雷電交加天色昏暗,太公望去看,就看見蛟龍在上面.不久有人,于是產擔.
高祖為人,高高的鼻梁,容顏,漂亮的胡須,左股有七十二顆黑痣.仁而愛人,喜歡施舍,思想開闊一樣.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的生產勞動.長大,試為吏,是泗水亭長,朝廷中的官吏沒有不蔑視.喜歡酒和顏色.經常從王媼、武賒酒,醉臥,武負、王老太見高祖身上常有龍,奇怪的.高祖每次買酒留飲,售酒好幾倍.當看到奇怪,年終,這兩家常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常咸陽服役,縱觀,參觀秦始皇,長嘆一聲說:“唉,大丈夫應當是這樣的!”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人起義薪,到了陳,王,足國號為張楚.各郡縣都殺了很多他們的官吏來響應陳涉.沛令擔心,想在沛縣響應關系.你、主吏蕭何、曹參便說:“你是秦朝官吏,現在要背的,率領沛縣的青年,恐怕不會聽從.愿你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數百人,通過威脅眾人,眾人不敢不聽.”于是命令樊噲召劉邦.劉季之眾已百余人了.
于是樊噲跟隨劉邦來.沛令后悔,恐怕有變,于是關閉城門防守,想殺掉蕭何、曹.蕭何、曹參恐懼,越過城墻保護劉邦.劉邦于是寫信射城上,對沛縣父老說:“天下苦于秦朝很久了.現在父老雖然為沛令守,諸侯并起,現在屠宰沛.沛現在共同誅殺令,選擇你可以建立的獨立的,以響應諸侯,那么家庭完整.不但是,父子都屠殺,沒有做的.“父老就率領子弟一起殺掉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想用他為沛令.劉邦說:“天下正亂,諸侯并起,現在設置將不好,一敗涂地.我不敢愛惜自己,恐怕不能少,不能保全父兄子弟.這件大事,希望互相推舉選擇可以的.“蕭、曹等都是文官,愛自己,恐怕事情不成功,后來秦國滅族的家,完全讓人季.各位父老都說:“我平生所聽說劉季各種稀奇古怪,當貴,況且卜筮的,不如劉季最吉.”于是劉季多次責備,沒有人敢為,于是立季為劉邦.祭祀黃帝,祭祀蚩尤在沛庭,而血涂鼓,旗幟都是紅色.因殺了白帝子,赤帝的兒子殺了,所以上紅色.于是年輕能干的官吏像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都被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打胡陵、方與,回守豐.漢高祖。
《百度文言文翻譯》
資治通鑒有多少字?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顿Y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