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寺里有哪些好詩句,形容東林寺的美句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東林寺里有哪些好詩句,以及形容東林寺的美句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野渡無人舟自橫類似的詩句?
野渡無人舟自橫類似的詩句
1、《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2、《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6、《春思》
唐·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7、《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贊美廬山的古詩
1、岳立鎮南楚,雄名天下聞。五峰高閡日,九疊翠連云。
2、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來動移文。
3、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4、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6、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8、是夕吟因話,他年必去隨。嘗聞廬岳頂,半入楚江湄。
9、廬山詩朱元璋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
10、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11、望廬山五老峰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12、廬山懷古匡廬昔有草堂影,館舍今無白樂天。英雄嚷嚷廬山會,大音希希總一言。
13、登秀峰望李白瀑布索道橫山路已凡,駕霧絕塵作神仙。一簾瀑布從天降,俯仰由人氣自閑。
14、一江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15、勢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16、廬山瀑布徐凝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17、廬山到處是浮圖,若問凡家半個無;只為淵明曾好酒,至今有鳥號提壺。
18、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高人居亂世,幾處滿前軒。秀作神仙宅,靈為風雨根。
19、廬山山高高幾重,山雨山煙濃復濃。
20、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21、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22、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時。
23、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24、一條界破青山色。江上送客游廬山。
25、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26、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鐘聲知何處?蒼蒼樹里聞。
27、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
28、廬山獨夜元稹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鐘聲知何處?蒼蒼樹里聞。
29、輟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應不許人全見,長把云藏一半來。
30、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
31、五老峰巔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煙。
32、自從廬阜瀉雙練,至今銀灣岐兩支。
33、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34、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35、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6、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7、望廬山瀑布水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8、夜上廬山即興崔武日落登廬山,輕車旋又旋。燈火飛足下,涼風入薄衫。孩童盡嬉鬧,美女多攀談。朦朧今夜霧,燦爛明日天。
39、晚泊潯陽望香爐峰孟浩然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40、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41、江上送客游廬山張繼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42、石龍有口口無根,龍口湯泉自吐吞,若信眾生本無垢,此泉何處覓寒溫。
43、控壓潯陽景,崔嵬古及今。
44、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45、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贊美廬山的詩句精選(二):
1、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徐凝《廬山瀑布》
2、廬山逢若士,思欲化黃金。——儲光羲《升天行貽盧六健》
3、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廬山詩》
4、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廬山桂》
5、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樹林。——李頎《題?公山池》
6、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7、已知歸白閣,山遠晚晴看。——賈島《寄白閣默公》
8、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張繼《江上送客游廬山》
9、索落廬山夜,風雪宿東林。——白居易《宿東林寺》
10、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孟浩然《聽鄭五?彈琴》
11、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12、高人往來廬山遠,隱士往來張長公。——李頎《送劉四赴夏縣》
13、星般大縣兒難棄舍,晚入廬山社。——曹德《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
14、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李白《別東林寺僧》
15、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16、腰懸竹使符,心與廬山緇。——韋應物《郡內閑居》
17、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江為《瀑布》
18、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廬山五老峰》
19、范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王維《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
20、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21、歸裝漸理君知否?笑指廬山古澗藤。——陸游《自詠示客》
22、若看山下云深處,直是人間路不通。——杜荀鶴《題廬岳劉處士草堂》
23、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別草堂三絕句》
24、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白居易《廬山桂》
25、去年上已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宋之問《寒食江州蒲塘驛》
26、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
27、廬山兩道士,各在一峰居。——韋應物《寄黃劉二尊師》
28、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29、要新詩準備,廬江山色。——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贊美廬山的詩句精選(三):
1、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2、石樓霞耀壁,猿樹鶴分枝。細徑縈巖末,高窗見海涯。
3、天應不許人全見,長把云藏一半來。
4、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鐘聲知何處?蒼蒼樹里聞。
5、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6、廬山山高高幾重,山雨山煙濃復濃。
7、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8、控壓潯陽景,崔嵬古及今。勢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9、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10、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1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1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3、亂泉禪客瀨,異跡逸人知。蘚室新開灶,檉潭未了棋。
14、岳立鎮南楚,雄名天下聞。五峰高閡日,九疊翠連云。
15、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6、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
17、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來動移文。
18、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19、天近星河冷,龍歸洞穴深。谷春攢錦繡,石潤疊瓊琳。
20、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21、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22、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23、五老峰巔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煙。
24、石龍有口口無根,龍口湯泉自吐吞,若信眾生本無垢,此泉何處覓寒溫。
25、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26、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時。是夕吟因話,他年必去隨。
27、冬有靈湯溢,夏無炎暑侵。他年如遂隱,五老是知音。
28、自從廬阜瀉雙練,至今銀灣岐兩支。
29、靖節門遙對,庾公樓俯臨。參差含積雪,隱映見歸禽。
30、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
31、廬山到處是浮圖,若問凡家半個無;只為淵明曾好酒,至今有鳥號提壺。
32、一江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33、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34、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35、爐峰松淅瀝,湓浦柳參差。日色連湖白,鐘聲拂浪遲。
36、秀作神仙宅,靈為風雨根。馀陰鋪楚甸,一柱表吳門。
贊美廬山的詩句精選(四):
1、勁風湮細雨——孟浩然《秀甲東南》
2、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3、廬山逢若士,思欲化黃金。——儲光羲《升天行貽盧六健》
4、若看山下云深處,直是人間路不通。——杜荀鶴《題廬岳劉處士草堂》
5、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徐凝《廬山瀑布》
6、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一樣。——蘇軾《題西林壁》
7、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徐凝《廬山瀑布》
8、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9、星般大縣兒難棄舍,晚入廬山社。——曹德《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
10、歸裝漸理君知否?笑指廬山古澗藤。——陸游《自詠示客》
11、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12、勁風湮細雨——孟浩然《秀甲東南》
13、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廬山桂》
14、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
15、要新詩準備,廬江山色。——辛棄疾《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6、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17、阮籍推名飲,清風坐竹林。——孟浩然《聽鄭五愔彈琴》
18、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廬山五老峰》
19、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廬山詩》
關于東林的詩句
1. 東林先生名字 東林的名言
東林先生就是顧憲成,他的名言主要體現在顧氏家訓,解答如下: 一、簡介顧憲成: 顧憲成(1550年9月17日(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初七)—1612年6月21日 (萬歷四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字叔時,號涇陽,無錫涇里(今無錫錫山區張涇鎮)人,中國明代思想家,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東林先生”,也是東林黨的創始人之一。
顧憲成自幼好學,常夜讀達旦。萬歷四年(1576年),舉鄉試第一,萬歷八年(1580年)成進士。
天啟初年,贈太常卿。后來東林黨爭爆發,被魏忠賢閹黨削官。
崇禎初年獲得平反,贈吏部右侍郎,謚號端文。著有《小心齋札記》18卷,《毗陵人物志》9卷,《顧端文遺書》等。
二、顧氏家訓: 凡為父兄的,莫不愛其子弟;凡愛子弟的,莫不愿其讀書迸取。目今府縣考童生,汝弟方病瘍,度未能赴,且所尚幼,何須著急?汝則長矣,往年又曾經考過來,而今豈能不重以得失為念。
然吾始終不欲以汝姓名一聞于主者,非恝然于汝也,汝質盡可望進一步,吾又非棄汝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9653661而不屑也,吾自有說耳。何以言之?就義理上看、男兒七尺之軀,頂天立地,何如開口向人道個求字?孟夫子《齊人》一章便是這個字的行狀,至今讀之尚為汗顏,不可作等閑認也。
就命上看,人生窮通利鈍,即墮地一刻都已定下,如何增損得些子?眼前熙熙攘攘赴童生試的哪個不要做秀才,赴秀才試的哪個不要做舉人,赴舉人試的哪個不要做進士?到底有個數在。若是貴的可以勢求,富的可以力求,那不會求的便沒有份,造化亦炎涼也。
就我分上看,我本薄劣無尺寸之長,賴天之佑,祖父之庇,幸博一等,再仕再不效,有丘山之罪,然猶飽食暖衣安享太平,在昔大圣大賢往往窮厄以老,甚而有囚有竄,流離顛沛不能自存者。我何人,斯不啻過分矣!更為汝十進耶,是無厭也。
就汝分上看,但在汝自家志向何如,若肯刻苦讀書,到得功夫透徹,連舉人進士也自不難,何有于一秀才?若又肯尋向上支要做個人,連舉人進士也無用處,何有于一秀才?汝試于此繹而思之,余其忽然于汝也耶?抑愛汝以德也耶?余其汝而不屑也耶?抑玉妝而進汝以遠且大也耶?此意本欲待汝自悟,恐汝究竟不察,謬生疑沮,不得不分明道破,汝若能識得,省卻了多少閑心腸,省卻了多少閑氣力,省卻了多少閑悲喜;便是一生真受用也。記之,記之。
2. 關于廬山的詩句
蘇軾的《題西林壁》。
全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首詩主要講了詩人在廬山游玩時,看到的廬山千姿百態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想。
詩文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這句詩讓我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因為看不見,面對的事物又太大,他們不能摸到大象的全身,只能摸到一部分,就把大象說成了繩子、柱子、墻、扇子……后來還爭執不讓,多么可笑啊!可是,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呀!這首詩讓我明白了:只看到事物一部分,就自以為是,那是錯誤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常提醒人們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 關于廬山的詩句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題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瀑布
江 為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萬里朝滄海,千尋出白云。
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為分。
除鄧天臺后,平流莫可群。
題西林壁
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
一條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 繼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
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
佳句向誰傳。
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
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
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
日暮空聞鐘。
廬山獨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鐘聲知何處?
蒼蒼樹里聞。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望廬山五老峰
李 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4. 關于廬山的詩句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
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余首。
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并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后的整個中國詩壇。
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簡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
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
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
“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
“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
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
《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望 石 門 鮑照 訪世失隱淪, 從山異靈士。 明發振云冠, 升嶠遠棲趾。
高峰插半天, 長崖斷千里。 氛霧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嶄絕類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韜樹必千紀。
雞鳴清澗中, 猿嘯白云里。 瑤波逐 空開, 霞石觸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參差悉相似。 傾聽風管賓, 緬望釣龍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穢城市。 ·〔鮑照簡介〕 鮑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灌云縣)人,生于晉義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賤,而又生活在東晉末年門閥特權盛行的時代,一生受盡了歧視和打擊,只做過幾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鐘嶸在《詩品》中說:“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他的作品充滿了懷才不遇的牢騷和憤懣不平的情緒,其詩風雄健奔放,對后代詩人特別是李白有很大影響。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職時,曾游廬山。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謝靈運 山行非有期, 彌遠不能輟。
但欲淹昏旦, 遂復經圓缺。 積峽忽復啟, 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 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謝靈運簡介〕 謝靈運,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會稽,謝玄之孫,生于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晉孝武帝時襲封康樂公。
劉裕代晉,起為散騎常侍。少帝時,出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讓他出任臨川內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彈劾,流徙廣州。
元嘉十年(433)被殺于廣州,時年49歲。他好為山澤之游,嘗與賓客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到臨海,從者數百人。
他的山水詩能再現大自然之美,語言富有色澤和光彩,是我國山水詩的開創人,曾在義熙七、八年(411-412)兩次到廬山游覽,與慧遠友善。 ·〔題釋〕 作者登上廬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時抒懷。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
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5. 誰有關于廬山的詩句 簡短一些的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生在此山中。
6. 關于星漢的詩句有哪些
1、《西樓夜》 唐 白居易
山郭燈火稀,峽天星漢少。
釋義:山間燈火稀少,天空銀河少。
2、《和錢員外禁中夙興見示》 唐 白居易
窗白星漢曙,窗暖燈火余。
釋義:窗外亮白銀河,屋里暖和。
3、《秋夜二首》 唐 韋應物
霜露已凄凄,星漢復昭回。
翻譯:霜露已經凄凄,銀河要被昭回。
4、《陪王卿郎中游南池》 唐 韋應物
煙草凝衰嶼,星漢泛歸流。
翻譯:煙草凝衰退島嶼,銀河泛歸流。
5、《贈知音》 唐 溫庭筠
星漢漸移庭竹影,露珠猶綴野花迷。
翻譯:銀河逐漸轉移在竹影,露珠還點綴著野花迷。
6、《月夜有懷》 唐 陳子昂
空簾隔星漢,猶夢感精魂。
翻譯:空簾子隔著銀河,就像夢感動靈魂。
7、《戲贈張書記》 唐 李商隱
星漢秋方會,關河夢幾還。
翻譯:銀河秋方會,關河夢幾回。
8、《正月十五日夜,東林寺學禪,偶懷藍田楊主簿》 唐 白居易
新年三五東林夕,星漢迢迢鐘梵遲。
翻譯:新的一年三次五次在東林的晚上,銀河迢迢鐘梵慢。
9、《夏夜苦熱登西樓》 唐 柳宗元
山澤凝暑氣,星漢湛光輝。
翻譯:山的色澤凝聚了暑氣,銀河的光亮映了光輝。
10、《畬田行》 唐 劉禹錫
夜色不見山,孤明星漢間。
翻譯:夜深的看不見山,只有孤單的銀河。
7. 山的詩句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發花。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題義公禪房
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 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 方知不染心。
臨洞庭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嘗欲臥,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白居易游大林寺的詩句
1. 關于大林寺個的詩句
關于大林寺個的詩句 1.古詩《大林寺桃花》的詩句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話譯文:
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情況,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參考:“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
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大林寺桃花的詩句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賞析】
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之上,向來人跡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發現和感受。詩中寫四月間山下(即所謂“人間”)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剛剛盛開,幾乎相差一個節氣,觀察是非常細致的。但詩人所要說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種現象嗎?如果允許大膽推測的話,這山下山上,正暗示著世間和出世間,否則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詩人的感慨,應該蘊含著他對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觸。《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應與這篇詩對讀:“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特、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文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樂天序。”這對了解白居易作詩時的心境是很有幫助的。
3.古詩《大林寺桃花》的詩句
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話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創作背景: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年四十六。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情況,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參考:“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時、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
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
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
因口號絕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宏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
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
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
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
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
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4.大林寺桃花 古詩
作品原文: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作品簡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紀游詩,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無情,原來是對春天的錯怪。春并未歸去,不過是轉到這山寺里來了。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和意外的驚喜,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5.《大林寺桃花》古詩
作品原文:《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作品簡介:《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紀游詩,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無情,原來是對春天的錯怪。
春并未歸去,不過是轉到這山寺里來了。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和意外的驚喜,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
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6.大林寺桃這首詩的千古名句
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字面意思:人間四月春歸,繁花凋謝,一片狼藉。高山大林寺內,桃花卻是剛剛盛開。
賞析: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記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陸游夜游古寺,與老僧話舊,寫下了哪一首七律?
陸游夜游古寺,與老僧話舊,寫下了哪一首七律?
在歷史上你知道陸游夜游古寺,與老僧話舊,寫下了哪一首七律嗎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身為南宋詩壇領袖,陸游的詩風雄渾奔放,宛轉明快,時常給人“提刀獨立顧八荒”的感覺。不過在他創作的中期,開始師法六朝舊詩,作品中透露出恬淡虛靜的佛道思想。陸游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他年少時就渴望上陣殺敵、為國盡忠。后來終于有一次機會讓他親臨沙場,可是迅即又被調離到后方,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機會手執金戈、身披戎裝。晚年的放翁每當想起那些難忘的過往,都會感到無限惆悵。在他失意的時候,除了詩書作伴、以酒澆愁,恐怕只有外出郊游,才能緩解一下煩躁不安的心情。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是陸游在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東歸臨安途中,路過九江,夜宿東林寺時,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在這首詩的開篇兩句中,陸游便以議論入詩,表達了自己對宦海浮沉的看法,表現出豁達的人生態度,可以說讓人醍醐灌頂。同時陸游在這首詩中,也透過與老僧的話舊,抒發了對東林寺的深厚感情。首聯“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云夢芥吾胸”,意思是說,我看遍了江河湖海,登過了千萬山峰,這小小的云夢澤,我又哪里會芥蒂在胸,心有不快?從寫法上看,陸游開篇兩句起的突兀,但又不是完全脫離事實。實際上,陸游從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后,便是八年之久的宦海浮沉,他先由夔州到南鄭,再被調往成都府,后又在蜀州、嘉州任官。
路過江西九江的東林寺時,他就寫下了這一首七律。從詩的頭兩句看,陸游仿佛因為愛國熱情遭受打擊,完全放棄了北伐的理想,以至于世間的美景都看淡了。陸游不僅閱盡了巴山蜀水,即使是漢中、云棧、劍閣等地,也無不跋涉。長江、漢水,浩渺的洞庭湖也在他的游賞之中。所以陸游在開篇兩句中說自己“看盡江湖千萬峰”,是有事實依據的。也就是說,在陸游心中云夢澤就是一個小小的水澤而已,不會心存芥蒂。言外之意,便是宦海浮沉,相對于一生來說,算不得什么。可是當他睡覺到半夜的時候,卻聽到了月下的窗外,大自然傳來了一種更神奇的聲音。仿佛是農家在舂米,可是東林寺的四周,分明就沒有人。
西塞山,是古代水戰的要塞,在湖北省大冶縣東,山臨長江,陸游入蜀時路過此處。陸游在這里提到那里的明月,說明對其情有獨鐘,再結合東林寺中的鐘聲,一方面增添了美感,另一方面寺院的鐘聲可以發人深省。其實人生就是一場長途跋涉,只要一息尚存,就是人在旅途。所以放翁此嘆并非空穴來風。他正默默沉思,忽然一片落葉在眼前飄落,悠悠蕩蕩,仿佛還非常留戀枝頭,就像詩人難忘當年的羈旅生涯。陸游的這首七律,語言直白,抒寫曉暢,沒有放翁很多作品中的浪漫想象。詩人開篇就直抒胸臆,然后回憶宦途的往事,感慨如今的雪鬢,更對年輕人寄予無限期望。
經過以上大概的講述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