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六國論蘇軾多少字,六國論蘇軾古詩文網(wǎng)

花落微涼夢清幽2023-03-02 00:10歷史27

很多朋友對于六國論蘇軾多少字和六國論蘇軾古詩文網(wǎng)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六國論》譯文

分類: 教育/科學(xué) 學(xué)習(xí)幫助

問題描述:

一定要是蘇軾的!! *** 蘇洵的和蘇轍的!

解析:

《六國論》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nèi)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肴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nèi)ジ糸_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lǐng)域內(nèi)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yīng)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蘇軾的《六國論》全文翻譯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

(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dān)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

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

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

(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六國論》宋代: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作品賞析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xùn),以免重蹈覆轍。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yīng)從兩個角度著眼:

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jù);

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xiàn)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六國論共多少個字

《六國論》的作者蘇洵,字明允,北宋時眉州眉山(現(xiàn)在的四川眉山縣)人,二十七歲才發(fā)憤為學(xué),經(jīng)過刻苦努力,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宋仁宗趙禎嘉祐年間他和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到了宋代都城汴京。當時任翰林學(xué)士的歐陽修,把蘇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機策》二篇、《權(quán)書》十篇、《衡論》十篇,推薦給朝廷。宰相韓琦也推薦他作官,?一時名揚京師。?后來蘇洵把文章匯編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蘇洵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合稱“唐宋八大家”。蘇洵與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求三蘇的六國論三篇原文

六國論(原文) 蘇軾

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自謀。其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shù)。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奸人六萬家于薛,齊稷下談?wù)咭嗲耍何暮睢⒀嗾淹酢⑻拥ぃ灾驴蜔o數(shù),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余號多士,賓客廝養(yǎng)皆天下俊杰,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見于傳記者如此。度其余當倍官吏而半農(nóng)夫也。此皆役人以自養(yǎng)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別,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shè)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學(xué),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

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 速也。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杰宜無幾;而代相陳豨過趙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爭致賓客。豈懲秦之禍,以謂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嗚呼,此其秦漢之所及也哉!

六國論(譯文)

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代,各國的諸侯卿相,都為自己打算,爭著收養(yǎng)人才。那些謀士、說客和談天說地的、修飾文詞的,辯論「堅白同異」的等等,往下到擊劍行刺的、力能扛鼎的、會學(xué)雞鳴狗盜的等等,沒有不以賓客的禮節(jié)去款待他們的。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珍貴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數(shù)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踐有「君子軍」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等,都有賓客三千人;田文并且還在薛地招聚了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萬家;齊國稷下地方聚談的學(xué)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賓客無數(shù)。以后到了秦漢更替的時候,張耳陳余的部下,號稱人才很盛,賓客和供他們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橫也有五百士人。這是些見于傳記的, 估計不見傳記的養(yǎng)士應(yīng)當是官員的一倍,農(nóng)夫的一半。這些都是役使他人來奉養(yǎng)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國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蘇先生說: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國家有壞人,像鳥獸中有猛鷙,昆蟲中有毒螫一樣。把他們分別加于處理安置,使他們都能各安本位,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們盡數(shù)鏟除掉,是沒有這種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興廢考察過,知道六國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辯才、有氣力的這種人,都是人民中的優(yōu)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壞的吃壞的而去奉養(yǎng)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來奉養(yǎng)自己的一些人。所以從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貴分出一部分來,和這四種人共同享有。這種人不失業(yè),人民便安定了。四種人雖然性質(zhì)不同,可是從前的帝王卻根據(jù)習(xí)俗來制定法律制度,使他們都從同一途徑中出身。三代以上是從學(xué)校中出身,戰(zhàn)國到秦代是從賓客中出身,漢以后是由郡縣的選拔中出身,魏晉以來是由「九品中正」的銓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現(xiàn)在,是由科舉考試中出身:雖不完全這樣,但就大多數(shù)而言是這樣的。

六國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亞于秦始皇與二世,然而當時百姓并沒有一個人起來反叛。這是因為所有老百姓中優(yōu)秀杰出的人才,多數(shù)都被當作賓客奉養(yǎng)起來,沒有失其職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養(yǎng)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沒有什么作為的人,雖然想反叛,但是沒有人去領(lǐng)導(dǎo)他們,是六國所以能夠有一時的安定而不立即滅亡的原因。

秦始皇當初想驅(qū)逐賓客,因為采用了李斯的建議才沒有實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為賓客已無用處,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說人民可以靠法律來統(tǒng)治,說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夠遵守我的法律便夠了。所以才毀壞了名城,殺戮了豪杰。人民中的優(yōu)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們遣散還鄉(xiāng)。這樣一來,從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呂不韋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們能帶著瘦長的脖子,黃黃的面孔,忍饑挨餓,老死在貧苦生活中呢?還是停止耕作,嘆息著等待時機呢?所以,秦代的變亂,雖然是在秦二世的時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當初知道這四種人的可怕,設(shè)法安置他們使他們不失業(yè),秦代的滅亡還不至于像這樣的快。把百萬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卻讓它們餓著渴著,不知道它們將來要吃人。世上以為秦始皇聰明,我是不信的。

楚漢戰(zhàn)爭的災(zāi)禍,老百姓幾乎完了,所謂豪杰也應(yīng)該沒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陳豨經(jīng)過代國時,侍從車輛,仍然成千,都滿載著賓客,蕭何與曹參這兩位相國先后當政,沒有加以禁止。到了漢文帝、景帝、武帝的時代,法令已經(jīng)非常嚴密,可是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還爭著招致賓客。這難道是由于秦代禍亂的教訓(xùn),以為單靠名位官職不能完全羈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寬一點,使他們或者能夠從賓客中出頭嗎?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這樣,孔子曾經(jīng)說過‘君子學(xué)習(xí)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xué)習(xí)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哎,這是秦朝和漢朝能夠做得到的啊!

六國論(原文)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的《六國論》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nèi)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肴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nèi)ジ糸_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lǐng)域內(nèi)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yīng)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六國論(原文)

李楨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憂夫張儀也。惟其不用,而轉(zhuǎn)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逆知天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矣。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所以狀衰世人之情,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zé)以長保縱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六國論(譯文)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一起)抵抗秦國(的重要):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嗎?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xí)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連年不絕。假使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一國也可以象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當蘇秦才出來(游說)時,本來曾想得到秦國所用,而希望秦國統(tǒng)一天下。(蘇秦)的確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時要為秦國謀劃的原因是只怕張儀。只因他不被秦國所用,就轉(zhuǎn)而游說六國合縱,他難道沒有預(yù)料到縱散約敗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嗎?他只是想暫且用這種方法獲取一時的富貴,希望自己在世時合縱不散。他用計激怒張儀使張儀來到秦國,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洹水之盟,還不過一年,齊國、魏國的軍隊已經(jīng)替秦國出征了。張儀的辯說,雖說是只想使合縱離散而連衡成功,但看他說的話,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shù)模霊{借著虛偽欺詐、反復(fù)無常的策略,所以陳述衰微時代人們的情形,不是很錯。那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威脅,(他們)沒有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張)連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秦的威勢,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還只得俯首聽命(于秦),不停地道歉過失。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么可能啊!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的嚴重;到戰(zhàn)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jīng))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上天很愛人民啊!難道它能使六七個君王,臨駕于人民之上,天天驅(qū)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終被虐殺嗎?它一定不這樣啊!因此秦國不極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迅速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六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里是他們沒有辦法啊!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可嘆啊!

蘇軾的六國論的原文

《六國論》原文如下:

六國論

蘇軾(宋)

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自謀。其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shù)。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奸人六萬家于薛,齊稷下談?wù)咭嗲耍何暮睢⒀嗾淹酢⑻拥ぃ灾驴蜔o數(shù),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余號多士,賓客廝養(yǎng)皆天下俊杰,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見于傳記者如此。度其余當倍官吏而半農(nóng)夫也。此皆役人以自養(yǎng)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別,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shè)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學(xué),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杰宜無幾;而代相陳豨過趙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爭致賓客。豈懲秦之禍,以謂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嗚呼,此其秦漢之所及也哉?

譯文:

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代,各國的諸侯卿相,都為自己打算,爭著收養(yǎng)人才。那些謀士、說客和談天說地的、修飾文詞的,辯論「堅白同異」的等等,往下到擊劍行刺的、力能扛鼎的、會學(xué)雞鳴狗盜的等等,沒有不以賓客的禮節(jié)去款待他們的。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珍貴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數(shù)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踐有「君子軍」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等,都有賓客三千人;田文并且還在薛地招聚了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萬家;齊國稷下地方聚談的學(xué)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賓客無數(shù)。以后到了秦漢更替的時候,張耳陳余的部下,號稱人才很盛,賓客和供他們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橫也有五百士人。這是些見于傳記的, 估計不見傳記的養(yǎng)士應(yīng)當是官員的一倍,農(nóng)夫的一半。這些都是役使他人來奉養(yǎng)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國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蘇先生說: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國家有壞人,像鳥獸中有猛鷙,昆蟲中有毒螫一樣。把他們分別加于處理安置,使他們都能各安本位,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們盡數(shù)鏟除掉,是沒有這種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興廢考察過,知道六國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辯才、有氣力的這種人,都是人民中的優(yōu)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壞的吃壞的而去奉養(yǎng)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來奉養(yǎng)自己的一些人。所以從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貴分出一部分來,和這四種人共同享有。這種人不失業(yè),人民便安定了。四種人雖然性質(zhì)不同,可是從前的帝王卻根據(jù)習(xí)俗來制定法律制度,使他們都從同一途徑中出身。三代以上是從學(xué)校中出身,戰(zhàn)國到秦代是從賓客中出身,漢以后是由郡縣的選拔中出身,魏晉以來是由「九品中正」的銓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現(xiàn)在,是由科舉考試中出身:雖不完全這樣,但就大多數(shù)而言是這樣的。

六國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亞于秦始皇與二世,然而當時百姓并沒有一個人起來反叛。這是因為所有老百姓中優(yōu)秀杰出的人才,多數(shù)都被當作賓客奉養(yǎng)起來,沒有失其職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養(yǎng)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沒有什么作為的人,雖然想反叛,但是沒有人去領(lǐng)導(dǎo)他們,是六國所以能夠有一時的安定而不立即滅亡的原因。

秦始皇當初想驅(qū)逐賓客,因為采用了李斯的建議才沒有實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為賓客已無用處,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說人民可以靠法律來統(tǒng)治,說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夠遵守我的法律便夠了。所以才毀壞了名城,殺戮了豪杰。人民中的優(yōu)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們遣散還鄉(xiāng)。這樣一來,從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呂不韋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們能帶著瘦長的脖子,黃黃的面孔,忍饑挨餓,老死在貧苦生活中呢?還是停止耕作,嘆息著等待時機呢?所以,秦代的變亂,雖然是在秦二世的時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當初知道這四種人的可怕,設(shè)法安置他們使他們不失業(yè),秦代的滅亡還不至于像這樣的快。把百萬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卻讓它們餓著渴著,不知道它們將來要吃人。世上以為秦始皇聰明,我是不信的。

楚漢戰(zhàn)爭的災(zāi)禍,老百姓幾乎完了,所謂豪杰也應(yīng)該沒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陳豨經(jīng)過代國時,侍從車輛,仍然成千,都滿載著賓客,蕭何與曹參這兩位相國先后當政,沒有加以禁止。到了漢文帝、景帝、武帝的時代,法令已經(jīng)非常嚴密,可是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還爭著招致賓客。這難道是由于秦代禍亂的教訓(xùn),以為單靠名位官職不能完全羈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寬一點,使他們或者能夠從賓客中出頭嗎?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這樣,孔子曾經(jīng)說過‘君子學(xué)習(xí)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xué)習(xí)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哎,這是秦朝和漢朝能夠做得到的啊!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三蘇”家族成員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現(xiàn)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

六國論蘇軾原文及翻譯

本文中,我為大家整理了《六國論》的原文及翻譯,快來看看吧!

《六國論》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翻譯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dān)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六國論蘇軾多少字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六國論蘇軾古詩文網(wǎng)、六國論蘇軾多少字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5962.html

“六國論蘇軾多少字,六國論蘇軾古詩文網(wǎng)” 的相關(guān)文章

倪瓚是哪個朝代的(倪瓚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倪瓚是哪個朝代的(倪瓚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顧愷之 陶弘景 孫過庭 李邕 張旭 陸柬之 倪瓚 王世貞 文徵明 宋克 祝允明 鄭板橋 楊祁孫 按朝代順序排列 東晉:顧愷之(348— 409 )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東晉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xué)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南梁: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yī)藥...

十字津頭一日行的行念哪個音(十字津頭一字行讀什么)

十字津頭一日行的行念哪個音(十字津頭一字行讀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十字津頭一日行的行念哪個音,以及十字津頭一字行讀什么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日十行的拼音 一日十行的拼音:yī rì shí háng 拼音,是拼讀音節(jié)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jié)的構(gòu)成規(guī)律,把聲母、介...

虞美人多少天澆一次水(虞美人多少天開花)

虞美人多少天澆一次水(虞美人多少天開花)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虞美人多少天澆一次水,以及虞美人多少天開花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虞美人幾天澆一次水 這個取決于你的虞美人是什么生長階段,也取決于當下的季節(jié)以及室內(nèi)外溫度:幼苗出土后長出3~4片真葉時,應(yīng)適當間苗,株行...

背風(fēng)斜矗如何(背斜 向斜)

背風(fēng)斜矗如何(背斜 向斜)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背風(fēng)斜矗如何,以及背斜 向斜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矗怎么讀 矗chù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 矗的中文解釋以下結(jié)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部首筆畫部首:目 部外筆畫:19 總筆畫:24五筆86:FH...

涼風(fēng)起末君子意如何打一動物(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君子指的是)

涼風(fēng)起末君子意如何打一動物(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君子指的是)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剾鲲L(fēng)起末君子意如何打一動物,以及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君子指的是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涼風(fēng)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中的,天,指什么動物 涼風(fēng)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中的天,是指天空不是動物。原文:《天末懷李白》唐杜甫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作了多少詩(杜甫創(chuàng)作了多少首詩)

杜甫作了多少詩(杜甫創(chuàng)作了多少首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劧鸥ψ髁硕嗌僭姡约岸鸥?chuàng)作了多少首詩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甫一生寫了多少詩? 杜甫一生所寫的詩不計其數(shù),但被保留下來的約有1500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自號...

孟郊總共寫了多少詩(孟郊一共寫了多少詩)

孟郊總共寫了多少詩(孟郊一共寫了多少詩)

大家好,關(guān)于孟郊總共寫了多少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孟郊一共寫了多少詩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孟郊的所有古詩 孟郊【詩人小傳】游子吟 登科后 登科居 列女操 怨詩 秋懷 勸學(xué) 樂府雜曲·鼓吹曲辭·...

信陵君如何救趙(信陵君如何救趙姬)

信陵君如何救趙(信陵君如何救趙姬)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guān)于信陵君如何救趙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信陵君如何救趙姬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信陵君是怎么救趙的? 信陵君是戰(zhàn)國時期一個重要的人物。秦國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很長時間,趙國為了國家的命運,派人到諸侯間尋求援...

與不谷同好如何(與不榖同好如何翻譯)

與不谷同好如何(與不榖同好如何翻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與不谷同好如何,以及與不榖同好如何翻譯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與不同好,如何?左傳 “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中兩個“是”都不是代詞,而都是助詞,幫助賓語提前。 比如,我們熟知的...

一鈿等于多少克(一鈿等于多少克黃金)

一鈿等于多少克(一鈿等于多少克黃金)

大家好,關(guān)于一鈿等于多少克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一鈿等于多少克黃金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佃有幾克 古代1斤=16兩=160鈿、現(xiàn)在1斤=500克,500除160=3.125鈿,所以一鈿等于0....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